江山文學(xué)網(wǎng)-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xué)
當前位置:江山文學(xué)網(wǎng)首頁 >> 秋月菊韻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韻】辰初舉箸所思(散文)

編輯推薦 【菊韻】辰初舉箸所思(散文)


作者:三峽布衣 舉人,3242.70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260發(fā)表時間:2025-06-07 14:11:44
摘要:序:千年光陰流轉(zhuǎn),華夏文明的智慧深植于衣食住行的細微之處。辰初,當晨光初綻,古人便以“舉箸”開啟一日,這看似尋常的動作,實則串聯(lián)著節(jié)氣時令、飲食養(yǎng)生與處世禮儀。粗瓷碗里沉浮的不只是五谷雜糧,更是代代相傳的生活哲學(xué)。且隨文字一同走進辰初時分,探尋箸尖上的文化密碼與煙火溫情。


   想起小時候,晨光漫過雕花窗欞時,瓷碗里的白粥正騰起裊裊熱氣。這氤氳的霧氣如宣紙上的水墨,緩緩洇開一室清寧。母親系著靛藍圍裙立于灶前,鐵鍋里的豆?jié){已滾了三沸,她執(zhí)木勺輕攪,豆香便裹著水汽攀上房梁,與懸在檐下的干艾草氣息纏綿交織。辰時七刻,正是胃經(jīng)當令,天地陽氣如潮汐初漲,“食時”的鐘磬在血脈中悄然敲響。
   竹編餐籃里臥著三兩只菜包,面皮透出薺菜餡的碧色,褶子細密如菊瓣初綻——那是母親寅時起身揉面的功夫,老面酵頭在陶甕里呼吸一夜,方得這般蓬松筋骨。油鍋中的面筋正吸飽熱力,倏忽膨成金燦燦的云朵,母親以長筷輕點,油星迸濺如星子墜入銀河?!俺綍r食溫,方護胃陽”,她總念叨這句,將滾燙的油條擱在竹篾上瀝油,焦香里藏著二十四節(jié)氣的密語。
   我接過粗瓷碗,米粒在粥湯中沉浮如碎玉。舉箸挑起腌蘿卜時,琥珀色的醬汁沿箸尖滑落,“用箸夾菜,只取向己之一方”——這是《常禮舉要》里“聚餐”章的訓(xùn)誡。齒間脆響驚醒了檐角的麻雀,它們撲棱棱掠過滴水瓦,翅尖掃落夜露,墜入院中青苔。巷口銅鈴聲由遠及近,賣粢飯糕的小販推車碾過石板路,吆喝聲揉著晨風(fēng)遞進窗牖:“新磨的糯米哎——”
   父親就著醬瓜喝粥的模樣,像極了神龕里那尊土地公瓷像。他鬢角覆著霜色,喉結(jié)隨吞咽輕動,粥湯滑入胃腑的暖意,恰如《黃帝內(nèi)經(jīng)》所言:“食氣入胃,散精于肝,淫氣于筋”。粗陶碟里的咸蛋黃流著金沙,他用箸尖小心剖開,蛋白如碎雪鋪在粥面——這動作傳下來,我已重復(fù)了六十載春秋。當年我上學(xué),晨起必先對祖宗牌位三揖,才舉箸就食;而今雖免了虛禮,“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的恭謹卻刻進了骨血。
   巷弄晨曲,暮吟煙火。每日晨起,推窗望去,街市正蘇醒在槐蔭里。剃頭匠支起紅漆板凳,銅盆熱水騰起白煙;茶肆伙計卸下門板,錫壺在炭爐上唱起咕嚕小調(diào)。挑擔(dān)的農(nóng)婦歇在井臺邊,籮筐里水芹滴翠、新藕凝脂,沾泥的根須還蓄著塘泥的潮氣?!叭刖硢柦雵鴨査住薄忄l(xiāng)人若此刻路過,必要被母親喚住遞碗熱粥,聽她絮叨本地“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的老話。
   忽有笛聲破空而來。貨郎擔(dān)頭懸著竹雀風(fēng)車,彩紙旋成流霞,貨匣里針線、糖人、艾虎香包擠作一團。童子攥著銅錢奔去,足音叩響深巷,驚起誰家晾竿上的藍印花布,像只蝶棲在晨光里。母親倚門笑望,從袖袋摸出紅繩串的銅鑰,打開樟木箱取出一包松子糖——那是她存了半月的甜味,專待貨郎的笛聲。“賜人不曰來取,與人不問所欲”,饋贈的禪意藏在溫?zé)岬恼菩摹?br />   食養(yǎng)之道,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餐桌如微縮的農(nóng)耕圖譜。青花碟里咸齏炒毛豆,是立夏腌的雪里蕻;釉陶罐封著桂花蜜,采自秋分時的金粟;瓦盆中酒釀圓子浮沉,糯米是去年冬至浸的。母親布菜時如點兵,白粥為帥,雜糧作輔,一碟涼拌馬齒莧是伏天的降書。
   夾起油條蘸豆?jié){,酥皮在乳漿中軟化如云絮。這“金玉滿堂”的搭配暗合醫(yī)理:油炸燥熱配豆?jié){甘涼,恰似陰陽相濟。嚼得極慢,下頜如石磨碾過歲月,“細嚼慢咽能促胃液生,磨食糜以養(yǎng)臟腑”——這功夫練了幾十年,當年饑荒時一碗糠粥要啜半個時辰,如今倒成了養(yǎng)生圭臬。
   箸尖輕點腌蘿卜,琥珀紋里漾出時光的層次:春分入壇的蘿卜脆嫩,芒種加紫蘇增香,霜降封壇前澆一勺梨汁。咸鮮在舌尖化開時,耳畔忽聞母親幼時的訓(xùn)導(dǎo):“同桌吃飯不另備美食獨啖”。記憶里她總把蛋黃撥進我碗中,自己嚼著咸菜,笑紋里泊著月光。
   辰光永續(xù),布衣菜飯,可樂終身。銅鈴漸遠,麻雀在檐角梳理絨毛。擱箸整衣,粗瓷碗沿不留半粒米——“碗中不留飯?!笔恰冻6Y舉要》最樸素的誡命。走向院中藤椅,袖袋滑落半卷《飲膳正要》,泛黃紙頁間批注密布:“辰時食溫,以養(yǎng)胃氣”。
   我收拾碗碟,觸到母親龜裂的指尖。這雙手曾采桑育蠶、紡月成線,如今在豆?jié){熱氣里浸潤得柔軟。她忽然哼起俚曲:“辰時的龍?zhí)ь^哎——”,沙啞調(diào)子驚飛麻雀,翅影掠過土地公瓷像的笑臉。神像肚里藏著當年的婚書:“鐫‘愿生生世世為夫婦’圖章二方,七夕同拜天孫”——原來舉案齊眉的誓言,都化在每日辰初的舉箸之間。
   晨光移過窗欞,將箸影拉長如計時圭表。粗茶淡飯里的春秋流轉(zhuǎn),終成血脈里的刻痕:箸尖挑起的不只是食物,更是“布衣菜飯,可樂終身”的生命哲學(xué)。當銅鈴再響于明晨,辰時的胃經(jīng)仍會如約鼓動,而那雙遞來粗瓷碗的手,早已把時光熬成若粥的記憶,如一闋溫馨的歲月。

共 1753 字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編者按】這篇散文像一碗用晨光熬煮的白粥,用箸尖蘸著煙火氣寫就的生活詩經(jīng)。作者把粗瓷碗端成文化鼎鼐——油條膨化如星墜銀河,腌蘿卜紋路藏節(jié)氣密碼,連母親遞糖的手勢都暗合《常禮舉要》的禪意。最絕的是讓養(yǎng)生經(jīng)在豆?jié){熱氣里跳舞:"辰時食溫"的訓(xùn)誡拌著貨郎笛聲,土地公喝粥的模樣疊印父親剪影,硬生生把早餐桌變成流動的文明祠堂。 文字帶著老物件包漿的溫潤:靛藍圍裙蹭著豆香,樟木箱鎖著半月的甜,龜裂指尖撫過碗沿時,六十載光陰從箸尖滑落。可惜典故稍密,若將"胃經(jīng)當令"換成"腸胃咕咕叫","陰陽相濟"改作"油條泡豆?jié){的舒坦",或許更能嚼出柴米油鹽的本味。 期待這位"生活考古家"繼續(xù)打撈日常里的瑰寶——下次不妨寫寫外賣袋上的油漬密碼,或冰箱便簽里的節(jié)氣詩。畢竟真正的傳家寶,從來不是神龕里的瓷像,而是晨光中那聲"趁熱吃"的呼喚?!揪庉嫞簶犯琛?/div>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樂歌        2025-06-07 14:20:42
  作者筷子夾起三代人的記憶,箸尖挑著的不只是食物,更是“布衣菜飯可樂終身”的人生哲學(xué)。
人生不只有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
共 1 條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