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學網-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
當前位置:江山文學網首頁 >> 東籬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東籬】縷縷粽子香(散文)

精品 【東籬】縷縷粽子香(散文)


作者:繼道后裔 白丁,77.60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989發(fā)表時間:2025-06-08 06:10:40
摘要:五月端午,陽光和煦,晨露被夏風吹成搖曳的裊裊炊煙,母親圍著灶臺煮烹出一股淡淡的清素味道,故鄉(xiāng)粽子悠悠的竹香,飄落在童年的記憶里。


   客居異鄉(xiāng),又逢端午來臨,兒子從單位帶回一盒包裝精美的粽子,那精致的禮盒上印著“粽國好禮”的字樣,拆開取出加熱后嘗上一口,卻未能品嘗出預想中的滋味,不免讓我感概唏噓。此刻,我被一股莫名思緒包裹,像藤蔓般纏繞心間,深深地觸碰到內心柔軟的地方。
   早年農村,不興過陽歷節(jié),從年頭到年尾,似乎只過春節(jié)、端午、中秋三個農歷傳統(tǒng)節(jié)日,不似如今那般名目繁多,因而端午節(jié)在故鄉(xiāng)是格外被人們看重的日子。故鄉(xiāng)人端午節(jié)吃粽子、插艾草、掛香袋、喝雄黃酒的習俗,是自古延續(xù)至今的傳統(tǒng)。端午當日清晨,將艾條插在門楣及窗戶,寓意驅邪除病,祈福納祥;將艾葉、薄荷、石菖蒲、白芷、藿香等中草藥縫進小布包里,做成飄著吊墜的精美小香袋,佩戴在孩子們身上,具有防疫抗菌,提神醒腦的作用;午餐時,大人們將雄黃酒涂抹在孩子的額頭、太陽穴和肚臍,并且讓孩子們呡一小口,說是能有驅蟲殺菌、解毒除濕的功效。這些傳統(tǒng)習俗都寓意著避邪祈福、平安健康的美好愿望,至今依然在盛行,這是節(jié)日文化的魅力。
   然而,最隆重的節(jié)事還是食粽的習俗,粽子是節(jié)日中當之無愧的主角,故鄉(xiāng)的端午節(jié)總是與粽子的香氣交織纏繞,香了整個夏天。端午食棕,既有愐懷先賢,傳承愛國精神的寓意,也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節(jié)前幾日,人們便開始備好糯米和竹葉。那時候,農村還沒有碾米機,糯米需靠人力推礱碾磨,再舂米去除糙皮,然后將糯米放入清水中浸泡,兩小時后瀝干備用。礱,狀如石磨,由上臼、下臼,播臂和支座等組成,小時候常常把它捎進童年的夢里,如今已卻難找它的蹤跡。而竹葉則都是到山里新鮮采摘,若是來不及進山采摘,定會有鄰里鄉(xiāng)親援就,也不用過分擔心。采摘回來的竹葉要用水泡上兩三天,把葉片的毛茸及灰塵清洗干凈。為了使粽子軟糯香滑可口,則需在糯米里灑入適量堿水。那時農村沒有食用堿,人們通常都是用稻草燒制成灰,然后按照比例兌水攪拌,待其沉淀后把堿水潷出倒入瀝干的糯米中,翻拌均勻。這粽子食材的準備過程,昭示著故鄉(xiāng)的人們對千年農耕文明的崇拜和對大自然敬重。
  
   二
   小時候,故鄉(xiāng)是一片座落整齊的青磚黛瓦的老屋,由于時代久遠,這些老屋已顯得十分老舊,看似都歷盡歲月滄桑。但老屋間的巷道卻因鋪著鵝卵石而顯得格外潔凈敞亮。每到飯時,孩子們都會端著飯碗來巷道口邊吃邊耍,若是今天誰家吃了啥好菜,保準瞬間全村人都知道。那年頭,每家都是一年難得開幾次葷,多數(shù)日子是以素食為主,因此,孩子們總盼著過年過節(jié)。夏日里,巷道口更是大人們飯后茶余聚著納涼聊天的地方,女人們坐著一邊縫補一邊拉著家常,男人們則有的手執(zhí)煙槍,坐在巷道的大石頭上叭嗒嗒地吸著旱煙,把故鄉(xiāng)的巷道熏染得一片歡快與溫暖。這種場景,我長大后即便離鄉(xiāng)多年,依然歷歷在目,常常夢中縈繞,仿佛昨日重現(xiàn)。
   每當有人把備好的裹粽食材拿到巷道口,開始包裹粽子時,總會有鄰家妯娌湊過來幫忙,說說笑笑,頓時熱鬧起來。那年代,鄰里關系都很和睦融洽,人與人之間相處都是實心實意。平日里鄰里之間相互幫忙、或遇事搭把手是習以成俗。更何況,居住在這片老屋巷子里的鄉(xiāng)親,從高祖繁衍下來僅十余戶的人家,皆是未出五服的宗親,故而,童年時期的鄰里鄉(xiāng)親彼此之間更顯真誠默契、情意濃濃。
   端午清晨,陽光和煦,屋檐下的晨露,在夏風吹拂下?lián)u曳成升騰的裊裊炊煙。母親叫上我?guī)退黄鸢褌浜玫聂兆邮巢暮头鲆?、搪瓷盆搬到巷口,片刻,便引來了幾個幫忙裹粽的女人。只見她們親切地稱呼著母親,拉著近乎,有喊嫂子的,也有叫嬸嬸或伯母的,像飛來幾只歡快活潑的喜鵲,抹了蜜的嘴巴嘰嘰喳喳地叫個不停,頓時,巷子里便熱鬧非凡。
  
   三
   裹粽子是門技術活,既要裹得嚴實又不能裹得太緊,裹得不夠嚴實就少了嚼勁,而裏得太緊了則不夠軟糯,同時,還要確保裹出的粽子大小均勻,裏出漂亮的牛角尖??蓜e小看了這些妯娌們的手藝,瞧她們裹粽子時的嫻熟動作,簡直令人眼花繚亂:先是兩手捏著竹葉一卷,然后用勺子將糯米舀入竹葉卷筒,再用筷子插實,接著將竹葉往下包裏,最后用繩子纏繞打結,便裹成一個嚴實而嫩綠的粽子,那可真叫一手絕活,又快又好,而且勻稱圓溜。母親則專門裹帶餡的粽子,說是帶餡,不過是在竹葉卷簡里填了幾粿紅豆,裏成紅豆餡的粽子。那年代,物資匱乏,幾乎每家都難得有裹肉餡粽、或蛋黃餡粽,最好的算是紅豆餡粽子,一般都是裹堿水和鹽水粽子。母親年紀大裹得慢一點,但她裹粽時地上不會撒落一粒米。不一會兒工夫,扶椅靠背的橫桿上便掛滿了一串串的粽子,宛若懸掛的綠色小牛角。我在一旁認真地數(shù)了起來:“-、二、三……九,哇哦!我家一共裹了九串粽子?!贝丝?,我心中產生一種非常富有的滿足感。其實,我早就數(shù)過,只是要大聲喊出,才覺得過癮,母親和那些女人聽著也快樂,慈善的目光投給了我。
   我母親將粽子裝進搪瓷盆端回家中廚房,再將一串串的粽子放入大鍋里,加入適量水,然后燒火煮烹。母親說煮粽子要掌控好火候,先燒大火煮沸,然后再文火慢烹,這樣煮出來的棕子才會軟糯香滑。我跟在母親身邊,滿心懷揣著吃粽子的期盼。從上午大約九點到十一點,整整煮烹了兩個小時,隨著鍋中沸騰的汽水不斷噴出的咕嚕咕嚕響聲,廚房里早已是滿屋飄香,空氣中彌漫著的一股清素的味道,早把我肚子里的饞蟲給全部勾了出來。
  
   四
   煮熟好的粽子,母親總不忘給鄰居們送點過去,那時又免不了要我走腳跑腿。母親是個很孝順的女兒,每逢佳節(jié),她即便是家務纏身難以抽空,也總會讓孩子們替她前去給外婆送去“節(jié)禮”,以表達作女兒一片心意。每當此時,這個任務指不定又要落到我頭上,只見母親提著幾串剛出鍋不久還帶著熱氣騰騰的粽子、用舊報紙包捆兩筒面條、捎上兩把新買的蒲扇一起擱在竹籃里,然后把竹籃遞到我手里,并囑咐一番,便要我立即給外婆“送節(jié)”去。在故鄉(xiāng),這竹籃里的粽子、面條及蒲扇便是代表女兒給娘的端午節(jié)禮物。擱到如今,這禮實在是非常微薄,而在當年,卻詮釋了禮輕情意重的真實含義。
   我們村離外婆家不遠,隔著一片田垅和一座小山,有一條阡陌間的蜿蜓小道通往,約有三四華里。但由于全程都是泥巴路,雨天粘鞋,晴天硌腳,特別難走。我手提著竹籃快步前行,感覺籃子有點沉,只好沿途頻頻換手,額頭上汗珠順著臉頰往下輕輕滑落。
   快到外婆家時,遠遠見她佝僂著坐在廳堂門口的木椅上,像一叢枯藤纏繞的老樹根,瘦骨嶙峋。我走近喚她,她渾濁的眼睛遲疑片刻才亮起光來,枯瘦的手指緊緊拽住我,絮絮叨叨問著近況,那從指縫間滲出的慈愛,瞬間暖透了我的心。我急忙從竹籃里挑出個尚帶余溫的紅豆粽,看她顫巍巍剝開粽葉時,滿臉皺紋里漾開的笑意,竟比粽餡還要甜。
   如今遠在異鄉(xiāng),縱然粽子種類繁多,卻總覺得缺了些什么——是巷道里此起彼伏的鄉(xiāng)音,是鄰里間熱絡的幫襯,更是母親裹的那口帶著稻草堿香的粽子。故鄉(xiāng)的端午,早已在歲月里釀成一幅畫卷:親情的暖、鄰里的誠、習俗的韻交織成線,將游子的心緊緊牽系。無論走多遠,那縷從青磚黛瓦間飄來的悠悠粽香,始終是心靈的歸處,在記憶深處散發(fā)著永不褪色的煙火溫情。
   縷縷粽子香,將我的鄉(xiāng)愁打上味道,讓我的情感也軟糯起來,我愿沉浸在這不散的香韻里……
  

共 2900 字 1 頁 首頁1
轉到
【編者按】客居異鄉(xiāng),兒子單位發(fā)放粽子,未吃出預想中味道,引發(fā)回憶。遂想起農村過端午吃粽子、插艾草、掛香袋、喝雄黃酒的習俗。食粽子,則是節(jié)日中當之無愧的主角。于是,作者回憶起小時候,過節(jié)前裹粽子的情形。那是一門技術活,既要裹得嚴實又不能裹得太緊,以保證粽子軟糯有嚼勁。大鍋加水,煮出的粽子才有滋味。煮了兩小時后,廚房里早已是滿屋飄香,空氣中彌漫著的一股清素的味道,令人垂涎三尺。煮好的粽子,母親總不忘給鄰居們送點過去,作者為此開始跑腿。記憶最深的是給外婆家送粽子。外婆家離得有三四里遠,每次做這都走得汗水涔涔。當把帶著余溫的紅豆粽拿給外婆時,顫巍巍剝開,她滿臉皺紋里漾開的笑意,竟比粽餡還要甜。如今,遠在異鄉(xiāng),粽子種類繁多,但總覺缺了些什么,是淳樸的鄉(xiāng)音,抑或是鄰里的親情吧。文風樸素,感情真摯,上乘之作,力薦賞讀。【東籬編輯:韓格拉圖】【江山編輯部?精品推薦202506080013】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韓格拉圖        2025-06-08 06:14:59
  過端午,吃粽子,這是中華民族悠久的飲食習俗,也是最有文化的飲食習俗之一。它不僅和屈原聯(lián)系在一起,也和古樸的民風、質樸的鄉(xiāng)情、親情等等緊密相牽。感謝作者投稿東籬,順祝夏安,筆健!
帶著影子散步。
回復1 樓        文友:繼道后裔        2025-06-08 07:55:20
  謝謝老師的辛苦編輯及鼓勵問候,祝夏祺安康!生活愉快!
2 樓        文友:懷才抱器        2025-06-08 09:22:46
  由粽子帶起的鄉(xiāng)俗親情文化,帶著不散的香氣,充滿了作者的心扉和記憶。飲食,永遠和親情連在一起,別人做得再怎么好,似乎少了一種味道,這就是我們買來的粽子只能是一個補救。作者緊扣粽子香的主題,寫出了更廣泛更深刻的香氣??胺Q佳作。懷才抱器拜讀。
懷才抱器
回復2 樓        文友:繼道后裔        2025-06-08 10:01:21
  故鄉(xiāng)端午節(jié)粽子的香氣,是記憶中母親的味道,是故鄉(xiāng)的象征,童年時的親情與鄉(xiāng)音常令人難忘。謝謝老師的精彩留墨,祝老師夏安!
共 2 條 1 頁 首頁1
轉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