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見證】【曉荷】鶴鳴川沙的歷史積淀(散文)
我站在繁華似錦的花壇前,仰望著這座七層的高樓,它畫棟雕梁,飛檐翹角,層疊而上,氣勢恢宏。
這是一座仿黃鶴樓的樓閣,又根據(jù)本地曾名“鶴沙”,取《詩經(jīng)》“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之意,而名“鳴鶴樓”。樓上懸掛著“聲聞于天”“鐘靈毓秀”等五塊匾額,均出自名家之手。
天空蔚藍,白云悠閑,鳴鶴樓直上云霄,我的思緒也隨之飛上高樓。我想,若站在樓上,倚欄四望,剛剛游覽過的川沙古鎮(zhèn),應該盡收眼底。護城河與古城墻,滄桑古樸的老街與獨具韻味的內(nèi)史第,彌漫著人間煙火的街巷和積淀著深厚文化的老城廂……
川沙是浦東地區(qū)歷史悠久、規(guī)模最大的古鎮(zhèn),歷史上這里市集繁榮,人文薈萃。歷經(jīng)數(shù)百年風風雨雨,在現(xiàn)代化大潮的沖擊下,川沙的古韻尚存多少?
川沙的老城區(qū)是座四方城,護城河有三十多米寬。曾經(jīng),這里筑有森嚴壁壘的古城墻,置四座城門和多個炮臺,讓川沙成為抗倭一線的“鐵沙城”。
為了抵御倭寇的頻繁侵擾,川沙紳士喬鏜等人上書建議修筑城墻,朝廷批準后由松江府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主持修建。
時過境遷,20世紀30年代城墻被毀,僅存東南角一段,孤獨地聳立在那里。如今,它被修繕,且在頂部加了魁星閣和岳碑亭,成為古城墻公園,讓人們可以倚墻懷古,登墻凝思。
走進古城墻公園,站在城墻下,悠悠的歲月,凝聚在斑斑剝剝的墻磚上;轟轟烈烈的抗倭歷史,鐫刻在城墻的刀痕與箭孔中。
如今,墻磚的風化已經(jīng)讓人難以分辨刀痕箭孔,有些樹木攀爬在城墻上。一株碗口粗的樸樹,其根深深扎在墻體內(nèi),樹干傾斜著伸展,枝繁葉茂,據(jù)說它有一百二十多歲;一株伸展著幾根細枝的石榴,鮮艷的石榴花在古城墻上奪目綻放。
其實,在古城墻頂部,還生長著幾棵老樟樹,它們郁郁蔥蔥成林,將城墻上的魁星閣掩映。在城墻角,擺著一門古炮,一株絲綿木默默地陪伴在它身旁,用自己的花開花落數(shù)著古炮臺的年輪。
盡管曾經(jīng)十里長的城墻只剩下如今的不足百米,但毫無疑問,它仍然是一位見證者、記錄者,讓人們對那段抗倭的歷史有個追憶的具象。
從古城墻公園出來,斜對面就是內(nèi)史第。從外表看,內(nèi)史第雖然高墻大院,但并不華美。走進它,卻讓人驚嘆不已,它何止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官宦宅第,它更是一座國內(nèi)罕見、名人輩出的江南民宅,宅院內(nèi)藏著的內(nèi)容很豐富,很震撼人心。
內(nèi)史第的門罩上,是精湛的磚雕,在金色的“內(nèi)史第”匾四周雕刻有喜鵲、鳳凰、鶴鹿、古松和“鯉魚跳龍門”等,它們都被卷草紋與云紋簇擁。門側(cè)的兩塊字牌,道明了內(nèi)史第的獨特性,一塊是“黃炎培故居”,一塊是“宋氏家族居住紀念地”。
黃炎培(1878年~1965年),是著名的民主人士、教育家,民盟、民建和中華職教社的創(chuàng)始人。他就出生于內(nèi)史第,這里是他的老外婆家。他曾以松江府第一名考取秀才,后又中江南鄉(xiāng)試舉人。受蔡元培、嚴復等的影響,參加民主革命。1945年,他在延安與毛澤東的“窯洞對”是一樁溫情的佳話,是中共黨史上的一件有特殊意義的事件。新中國成立后,他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副總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等職。
其實,內(nèi)史第原是沈家大院,為沈樹鏞祖上所建。清咸豐九年(1859年)沈樹鏞中舉,官至內(nèi)閣中書,沈家大院改名“內(nèi)史第”。
沈樹鏞(1832年~1873年),還是清代藏書家、金石學家。黃炎培的奶奶和外婆,分別是沈樹鏞的親姐姐和妹妹,所以,沈樹鏞是黃炎培親上加親的舅公。
由于沈家男丁幾代單傳,沈樹鏞外出為官,內(nèi)史第門庭冷落,便由姐姐一家搬入居住。黃炎培出生在內(nèi)宅的東廂房,而他的子侄也多人出生在內(nèi)史第,包括革命烈士黃競武、著名音樂家黃自、水利專家黃萬里、會計學家黃祖方等。
出生在內(nèi)史第的還有著名的宋氏三姐弟。
歷史回到1890年,宋嘉樹(1864年~1918年)作為基督教牧師,攜帶妻子倪桂珍和一歲的女兒宋靄齡租住在內(nèi)史第,在川沙傳教。這年,黃炎培十三歲了。后來宋家在內(nèi)史第先后新添了宋慶齡、宋子文、宋美齡三個孩子。直至1904年離開川沙,后來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宋慶齡(1893年~1981年)在這里生活了十一年。川沙北市街上的一座老宅,現(xiàn)為“宋慶齡文化展示中心”。
1891年,一個胡姓的小男孩在母親帶領下,走進了內(nèi)史第,租住在前廳東側(cè)臨街的廂房里,并在此度過了一年多的時間。這個小男孩,后來成長為一位在多個領域開風氣之先的學者,被世人稱為中國現(xiàn)代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他就是胡適。
一座宅院,走出了這么多近現(xiàn)代著名的歷史人物,仿若寶山蘊玉,圭璋疊現(xiàn),它不愧是這片土地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走進內(nèi)史第,這座江南傳統(tǒng)的古建筑,是二層的磚木結(jié)構(gòu)宅第,三進兩庭院兩廂式。內(nèi)部整體樸實無華,雕飾不多,實用為主。
它的第二進是正廳,叫“立本堂”。立本堂取“做人要有根本的準則”之意。這里的門窗與隔扇雕飾以花鳥、人物,如“百鳥朝鳳”“梅蘭竹菊”等。“立本堂”匾額下是一幅牡丹圖,兩側(cè)配有對聯(lián)“天地有正骨,園林無俗情”,為黃炎培所書。抱柱上的對聯(lián)為:“立本立言叱咤風云斗士,求真求是方圓規(guī)范人生?!彼鼈冇成涑鰞?nèi)史第的文化底蘊。
內(nèi)史第第三進的天井中,有一尊黃炎培半身塑像?,F(xiàn)在內(nèi)史第是黃炎培故居紀念館,介紹黃炎培及其家族,也簡介宋家在這里的生活。
我對懸掛在展室內(nèi)由黃炎培題寫的“學做人”印象最深?!皩W做人”是黃炎培1933年給中河小學題寫的校訓。這三字看似簡單,細究卻頗具深意,它與黃炎培“理必求真,事必求是”的做人準則一脈相通,體現(xiàn)了他對教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追求。
內(nèi)史第里的歷史,內(nèi)史第里的故事,是川沙古鎮(zhèn)最獨具韻味的人文。
走出內(nèi)史第,轉(zhuǎn)過一個拐角,就來到了南市街。它是川沙老城廂中古風貌保存最完整、最具滄桑感的一條街道。
在川沙的老城廂中,街以市名,如南市街、北市街、中市街、西市街,這幾條街共同構(gòu)成川沙的老街區(qū)。
南市街兩側(cè),都是有年代感的建筑,大都是兩層的磚瓦房,有的木質(zhì)門面,二樓飄窗;有的磚墻粉面,屋頂飛檐。它們都是店面房,店名牌掛在門楣上,招幌飄在門側(cè),這里似乎吹拂著的是民國風。
不過,有兩棟風格迥異的建筑很顯眼。一棟是開創(chuàng)于1956年的“稻香食品店”,在南市街與中市街的十字路口街角,建筑如雙翅在兩街展開,水泥粉墻,如今它早已他用;另一棟是“國營工農(nóng)飯店”,在南市街西側(cè)偏北位置。它原是始建于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的萬興館,為川沙歷史最悠久的飯店,相傳黃炎培家與宋家曾是這里的???。它至今仍在營業(yè),只是為私營。它房檐下的標語特別顯眼,內(nèi)容是20世紀60年代流行的“四個偉大”,字體為楷書陽刻。
走在老街上,在南市街與中市街的十字路口,遇見一座石牌坊,它巍然聳立,記載的也是抗倭的歷史和抗倭的功績。
當?shù)厝朔Q這座牌坊為“欽獎武功坊”,欽獎的就是喬鏜。喬鏜修建古城墻有功,被賜金綺冠帶,誥贈“奉政大夫”,并賜建此牌坊?,F(xiàn)在的牌坊是重建的,兩面赫然寫著“彪炳千秋”“御倭功賜”和“奉政大夫喬鏜”。這是一份賜予喬鏜的恩榮,如同那截古城墻一樣,更是川沙人抗倭的歷史記憶和精神傳承。
在北市街的最南端,有座丁家花園,主人是丁永泰綢布莊老板丁云石。這是座宅院,為凹形單幢磚木結(jié)構(gòu)的兩層石庫門式建筑,二樓有木構(gòu)回廊,門前有個花園,故而稱為丁家花園。
據(jù)說丁家花園是由丁云石的連襟免費設計,建造和監(jiān)理也都是自家的親戚們。
實際上,來到川沙古鎮(zhèn),不能繞開的一個重要話題是“川沙營造”。川沙是“營造之鄉(xiāng)”,當年從事營造業(yè)的人很多。
上海開埠后,營造市場需求旺盛,川沙的營造工匠們紛紛參與到當時上海的建設中。據(jù)史料記載,1933年川沙人在上海從事泥工、木工的,就有一萬五千多人,尤其是產(chǎn)生了一批川沙籍營造業(yè)老板。如近代上海營造業(yè)領袖楊斯盛,他于1880年創(chuàng)辦了上海建筑史上第一家由中國人開設的營造廠——楊瑞泰營造廠。楊斯盛被稱為上海營造業(yè)的“領袖”和“泰斗”,不僅因為他最早創(chuàng)立營造廠,與外國人競爭建造了一些著名的建筑,而且因為他培養(yǎng)出了一大批“高徒”,如顧蘭洲、趙增濤、李貴全、張?zhí)m堂等,他們也先后開辦營造廠,逐漸就形成了上海建筑業(yè)中舉足輕重的“浦東幫”。
現(xiàn)在的丁家花園是“川沙營造館”,介紹川沙人“一把泥刀走天下”的輝煌歷史。
丁家花園北邊不遠處,就是“宋慶齡文化展示中心”,再北就是一座陳氏老宅。這棟宅院也挺大,現(xiàn)在是“川沙戲曲藝術展示中心”,介紹上海滬劇的發(fā)展和上海越劇院的歷史。
川沙是滬劇“東鄉(xiāng)調(diào)”的發(fā)源地。滬劇音樂委婉柔和,曲調(diào)優(yōu)美動聽,帶有濃郁的江南水鄉(xiāng)情調(diào)。東鄉(xiāng)調(diào)那醇厚、地道的浦東方言,極具本土草根氣息。
站在宅院內(nèi)的戲臺前,戲臺上的熒屏循環(huán)播放著宣傳片,圍墻上的幾塊浮雕,介紹滬劇院的幾個經(jīng)典劇目,如《雷雨》《蘆蕩火種》等。
川沙的古韻與東鄉(xiāng)的雅韻在這里交響與和鳴,它們一個悅目,一個悅耳,猶如演繹著一場精彩紛呈的川沙歷史劇。這部劇里,應該有小火車的身影。
1926年7月的一天,一聲令川沙人興高采烈的汽笛拉響,火車頭冒著滾滾的濃煙,叫著“一二一,一二一”的口令,車輪被拉動著緩緩起步,然后節(jié)奏越來越快,“咣當,咣當”地飛奔起來。
這是行使在上川鐵路上的小火車。鐵路由本地紳士黃炎培、張志鶴、顧蘭州等人集資興建。它雖然軌間距只一米,也只有約35公里,但卻設了14個站,就是為了方便川沙和沿線的百姓往返上海市區(qū)。它在拉到人流、物流的時候,更帶動了川沙的發(fā)展。
社會發(fā)展太快,小火車在這條鐵軌上只奔跑了半個世紀。如今川沙只在北市街北端留下了一座旱橋和一臺機車,作為川沙站舊址以作紀念。雖然如此,小火車仍然是川沙人津津樂道的話題。
在川沙的西市街上,還有關帝廟和城隍廟。它們都得到了修繕,木構(gòu)精雕細刻,殿宇富麗堂皇。如關帝廟主殿的門板上,精美地雕刻著二十四孝圖;城隍廟的門樓是石柱支撐著的榫卯木構(gòu),翹角飛檐,雕刻有雙龍戲珠、雙鳳牡丹、人物故事和奇花異獸等,相當精美。
上海大大小小的城隍廟多座,而川沙城隍廟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供奉的城隍是“廣揚衛(wèi)指揮昭武將軍威靈公”。城隍廟內(nèi)有一株古銀杏,枝繁葉茂,樹下掛滿祈愿帶。川沙人說:城隍廟是祈福圣地,川沙靈根。
城隍,是古代為本地做出突出貢獻的人物,在老百姓心中他就是一方城池的守護神。而城隍廟承載的,不僅是香火,更是文化,是人們對真善美的樸素信奉,是老百姓的一種精神信仰。
川沙,像一個個性鮮明的人,獨具魅力。黃炎培先生說:“浦東文化在川沙。”老街是城市的歷史記憶和文化積淀。我漫步在川沙,從古城墻的厚重到老街的人間煙火,從內(nèi)史第的流芳史話到營造廠的工匠精神,從關帝廟的忠義到城隍廟的信仰……感受這“浦東之根”所蘊含的濃郁的古韻與深厚的文化,真是令人沉醉。
與某些老街區(qū)的熙熙攘攘比,川沙老街顯得有些冷清,但它的寧靜、安詳與自在,正是我喜歡的。
在內(nèi)史第門側(cè),有一塊巨幅的磚雕畫壁,上面雕刻的是明清年間的“川沙八景”,包括“南園古木”“北院疏鐘”“綠楊飲馬”“白漾觀魚”“芳渚歸帆”“層橋夕照”“香雪城坳”“碧陰堤曲”,再現(xiàn)了古代川沙旖旎靈秀的美景。
來到川沙,不知道這些美景還有多少能夠?qū)さ?,我也不知道去哪里尋找。現(xiàn)在,有沒有川沙“新八景”?
在川沙的老城廂逛了一圈后,我沿著西護城河,穿過一條長長的、曲徑通幽的風雨廊來到川沙公園,我覺得這里的景色挺美。
公園里的廊、榭、亭都掩映在郁郁蔥蔥的林木中。綠波蕩漾的荷花池,挺拔高聳的鳴鶴樓,和很多休閑娛樂的市民,盡管公園內(nèi)人很多,圍在一起打牌下棋的,坐在一塊開心聊天的,在小徑上漫步的,但一點不讓人覺得鬧騰。
這里環(huán)境的清幽,這里氛圍的悠閑,與老城廂里的古色古香和厚重文化截然不同,好似一道園門,就將繁華與喧囂隔離,而圈住了一園的清幽與閑情。
川沙之行至此,我也有些疲倦,正好在公園里愜意地歇歇。繞過鳴鶴樓前的花壇,我在林木下的小徑上隨意地漫步,在路旁的凳椅上坐一會,便站在了荷花池畔的白漾榭上。倚欄仰望東北角上的鳴鶴樓,如旁邊的老人們一樣,享受著這里的清新空氣和明媚陽光。
風輕搖著樹影,也輕拂著水面,漾起層層漣漪,將鳴鶴樓的倒影揉成道道波紋,像是白漾榭檐下老人們的絮叨,講述著這個古稱“鶴沙”的古鎮(zhèn),如何在歷史長河中“聲聞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