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學網(wǎng)-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
當前位置:江山文學網(wǎng)首頁 >> 丁香文學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丁香·花香】黃堆小學 啟蒙教育的搖籃(散文)

精品 【丁香·花香】黃堆小學 啟蒙教育的搖籃(散文)


作者:德年黃土地 布衣,385.55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410發(fā)表時間:2025-06-16 19:06:26
摘要:校門的位置雖未改變,卻比記憶中高大許多。正門稍向后退,兩側(cè)呈八字形的門墻對稱而立,墻面上“培育英才,振興中華”的標語,無聲訴說著往昔的責任與擔當

在時光的長河中,總有一些記憶如璀璨星辰,照亮往昔歲月。
   去年的一天,我因事來到黃堆小學門前。望著那扇曾經(jīng)熟悉的校門,腳步不由自主地踏入校園。眼前的景象令人唏噓:院內(nèi)雜草叢生,落葉堆積如毯;教學樓屋頂?shù)牟输撏甙霊野肟眨脒呉褖嬄湓诘?,盡顯破敗之態(tài)。一位老年婦女正在學校東側(cè)的菜地里鋤草,經(jīng)詢問得知,她是外地人,承包了這片院子做生意。
   我怔怔佇立許久,曾經(jīng)校園里的瑯瑯書聲、追逐嬉戲的童年畫面,瞬間在腦海中清晰浮現(xiàn)。
   校門的位置雖未改變,卻比記憶中高大許多。正門稍向后退,兩側(cè)呈八字形的門墻對稱而立,墻面上“培育英才,振興中華”的標語,無聲訴說著往昔的責任與擔當。
   記得從前,校門不過是比普通農(nóng)戶大門稍大些的架子車門,門檻又高又厚重,小孩子根本搬不動。走進大門,前院兩側(cè)相對而立的偏廈房,曾是老師們的宿舍。東邊宿舍后種著樹,只是樹種早已記不清;西邊宿舍后方,南邊是一間東西走向的寺廟改造的教室,寺廟西側(cè)緊鄰學校西墻,那里還有老師宿舍和教師灶房,房門朝東而開。
   后半院中央,一座土筑的舞臺矗立著,曾是學校各類活動的舉辦地。舞臺西側(cè)是一排東西走向的教室,教室后方是廁所;東邊則是兩排同樣走向的教室,每排九間,共十二間。舞臺東邊與教室西山墻之間的后院墻上,有個土門,通往北邊的操場,那里豎著一副籃球板。
   學校地勢較高,進校門要先爬坡。坡西側(cè)的坑洼處是澇池,后來改建成了籃球場。每逢雨后,澇池水面盈滿,老師們總會反復叮囑學生注意安全。
   我大約是1968年正月入學的,那時實行冬季畢業(yè)制。農(nóng)村沒有幼兒園,適齡兒童直接入學。學校開學前也不進行摸底,只要到了年齡都能報名,同班同學年齡相差三四歲,甚至更大些都很常見。若報名學生過多,一間教室容納不下,便會在學生較多的生產(chǎn)隊找間屋子當臨時教室,人數(shù)剛好則留在校本部。
   那個年代,國民經(jīng)濟困難,國家雖重視教育,推行適齡兒童應學盡學,但無力完全承擔教育經(jīng)費,便采取分級負責的方式普及教育。據(jù)了解,當時小學由生產(chǎn)大隊負責,大隊劃撥土地、組織各生產(chǎn)隊合力蓋校舍,已傾盡所能,無力再購置桌椅等設施。
   不過生產(chǎn)隊有的是勞動力和土方,各隊打好胡基(土坯)送到學校,按工分平攤。每個教室都用胡基砌成土墩,學生們自帶小板凳上學。我家姊妹多,條件差,父親就給我送兩塊胡基,從中折斷成四塊,疊起來當板凳。雖說解決了上學的坐具問題,可胡基易碎,坐的時候得格外小心,一學期下來總要換好幾次。
   隨著村集體經(jīng)濟發(fā)展,學校條件逐步改善。先是將土墩換成水泥板——用水泥、石子預制成長條形,兩端仍用胡基支撐,高度約60公分。水泥板課桌比土墩強在兩處:一是桌下有空間,學生不用長時間蜷腿;二是相對干凈,灰塵少。但不管是土桌還是水泥桌,都特別費衣袖,家庭條件好的女生,尤其是會戴上護袖保護衣服。大概在三四年級時(記不太確切),我們終于用上了木制課桌。桌面寬約50公分、長100公分,配有兩個桌兜,搭配一條長板凳,兩人共用一桌,學習環(huán)境才有了質(zhì)的飛躍。
   教室的窗戶起初是用紙糊的,有些班級會攤班費買白亮紙,讓教室更敞亮干凈;多數(shù)時候則用舊報紙糊,顯得陳舊。黑板最早是木制的,刷層墨汁就能用,后來換成水泥板,用黑漆涂抹,比墨汁涂刷的更耐用。
   教室條件簡陋,冬冷夏熱,可艱苦的環(huán)境并未消磨大家的學習熱情。畢竟那時家家戶戶條件都差不多,甚至有些家庭還不如學校。冬天是學生最難熬的時節(jié),衣著單薄,教室保暖差,不少人手腳長滿凍瘡,又癢又疼,卻依然堅持上課,老師們也在寒風中搓著手認真授課。
   那時,農(nóng)村全是土路,學校的墻、房、地面也都是土制的。尤其教室地面因常年踩踏變得凹凸不平,打掃時塵土飛揚。夏天還好,能從學校前的澇池打水灑地降塵;冬天就只能輕輕掃掃,維持現(xiàn)狀。
   下雨天,上學更是艱難。條件好的學生穿雨鞋,多數(shù)人則想盡辦法到校:有的穿布鞋、有的赤腳、有的踩著“泥屐”(一種木制小板凳,面與腳同寬)。不少人光腳蹚泥,把布鞋提在手里,披著塑料紙或戴著草帽,到校后在房檐下的水洼處洗凈腳,再換上鞋進教室。
   那時的課程相對簡單,小學設有語文、算術(shù)、政治、音樂、圖畫、體育,還穿插毛筆字、珠算課;中學則有語文、數(shù)學、政治、物理、化學、音樂、體育等。體育課的活動以排球、小籃球、滾鐵環(huán)等為主。學校實行三晌課時制:天不亮到校,做完早操、早讀后上兩節(jié)課,回家吃早飯;中午上四節(jié)課后吃午飯;下午兩點到校,六點放學。那時家里大多沒有鐘表,早上全靠街上同學互相吆喝著起床。記得有年冬天下雪,院子亮如白晝,我誤以為天亮了,早早趕到學校,結(jié)果在黑暗中干等許久,才盼來起床鈴,這樣的趣事在同學們身上時有發(fā)生。
   即便剛?cè)雽W的孩子,家長也從不接送。要么兄弟姐妹結(jié)伴而行,要么跟著同街的大孩子一起上學。上學時,街上滿是學生,如同趕集般熱鬧。放學后沒有家庭作業(yè),大孩子幫家長干農(nóng)活,小孩子提著籃子給豬羊拔草,各有各的事做。
   老師們更是辛苦,8、9平方米的房間既是宿舍又是辦公室,少數(shù)房間有床板,多數(shù)是土炕,卻沒柴禾取暖,只能睡冷炕;日常背著干糧教書,用轆轤從井里打水。但他們對教學盡心竭力,課堂上緊扣教學大綱,氛圍活躍。在沒有課后補習、家庭作業(yè)、輔導資料的情況下,憑借通俗易懂的講解、生動形象的比喻和細致的計算演示,讓學生扎實掌握中小學知識,為后續(xù)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黃堆小學的前身是黃堆七年制學校,包含五年小學和兩年初中。我從小學讀到初中畢業(yè),1976年2月前往法門高中求學。據(jù)悉,大約1981年,原黃堆高中撤銷改辦初中,初中部隨之遷出,黃堆七年制學校也更名為黃堆小學。以后村兩委班子動員全村村民、在外職工、成功人士集資辦學,拆除原校舍,在后院蓋起了兩層教學樓、前院相向而建二層宿辦樓,極大地改善了教學條件。半個多世紀以來,它為黃堆及周邊地區(qū)學生的啟蒙教育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如今學校閑置,民間說法有二:一是城鎮(zhèn)化推進,大量學生進城讀書;二是并村合校導致生源銳減。黃堆初中并入法門九年制學校后,遷至原黃堆初中校址,師資、校舍和學生生活條件大幅提升,實現(xiàn)了辦學條件的根本改善。家長只需早晚接送,中午學生能享受國家免費提供的飲食和休息場所,學習的硬件保障更加完備。
   凝視著眼前的母校,瑯瑯書聲仿佛就在耳畔回響。這里承載著我歡樂的童年,留存著成長的足跡,是我從懵懂孩童成長為求知少年的搖籃,更是一段永遠無法磨滅的珍貴記憶。
   (原創(chuàng)首發(fā))
  

共 2642 字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編者按】作者寫出了兒時上學的點點滴滴,寫出了兒時上學的不易,更寫出辛酸的校舍和土坯的桌椅,那窮酸的生活、那艱難的環(huán)境,催人淚下。作者文筆樸實,寫意深刻,畫面感強,文字功底深厚?!坝浀脧那?,校門不過是比普通農(nóng)戶大門稍大些的架子車門,門檻又高又厚重,小孩子根本搬不動。走進大門,前院兩側(cè)相對而立的偏廈房,曾是老師們的宿舍。東邊宿舍后種著樹,只是樹種早已記不清;西邊宿舍后方,南邊是一間東西走向的寺廟改造的教室,寺廟西側(cè)緊鄰學校西墻,那里還有老師宿舍和教師灶房,房門朝東而開。”寫出了學校的環(huán)境和設施,寺廟改成的教室,是可想而知,那塵撒滿了坐位,沒有表不知道時間,一切的一切,可想而知了。“如今學校閑置,民間說法有二:一是城鎮(zhèn)化推進,大量學生進城讀書;二是并村合校導致生源銳減。黃堆初中并入法門九年制學校后,遷至原黃堆初中校址,師資、校舍和學生生活條件大幅提升,實現(xiàn)了辦學條件的根本改善。家長只需早晚接送,中午學生能享受國家免費提供的飲食和休息場所,學習的硬件保障更加完備?!薄澳曋矍暗哪感?,瑯瑯書聲仿佛就在耳畔回響。這里承載著我歡樂的童年,留存著成長的足跡,是我從懵懂孩童成長為求知少年的搖籃,更是一段永遠無法磨滅的珍貴記憶。”寫的真好,字字句句打動人心,文章結(jié)構(gòu)好,一句句發(fā)自肺腑的感言,令人回味無窮。好文推薦,閱讀欣賞?!径∠憔庉嫞洪c土】【江山編輯部?精品推薦F202506220006】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閏土        2025-06-16 19:14:10
  小學,啟蒙教育的搖籃,作者實打?qū)嵉膶懛?,無不打動人心,寫出了真情實感,寫出了自已的內(nèi)心世界,很感人的一篇美文,欣賞學習。
回復1 樓        文友:德年黃土地        2025-06-16 21:35:11
  感謝老師傾情編輯,那時條件雖苦,但不影響學習的熱情。
2 樓        文友:閏土        2025-06-16 19:17:52
  作者文字功底好,勤奮寫作,一絲不茍,文章越寫越出色,也編輯的好,繼續(xù)努力。
回復2 樓        文友:德年黃土地        2025-06-16 21:36:26
  知識能改變命運,學習能積累財富。
3 樓        文友:閏土        2025-06-16 19:19:27
  “那時,農(nóng)村全是土路,學校的墻、房、地面也都是土制的。尤其教室地面因常年踩踏變得凹凸不平,打掃時塵土飛揚。夏天還好,能從學校前的澇池打水灑地降塵;冬天就只能輕輕掃掃,維持現(xiàn)狀。”實打?qū)崒懛?,打動人心?
回復3 樓        文友:德年黃土地        2025-06-16 21:37:56
  再次感謝老師編輯,童趣的再現(xiàn)。
4 樓        文友:藍色光影        2025-06-20 12:39:06
  有生活的艱辛,有童年的快樂。寫得很真實,很感人!
回復4 樓        文友:德年黃土地        2025-06-24 11:33:10
  謝謝老師分享
5 樓        文友:陳俊義        2025-06-25 21:48:58
  學習老師佳作,語言優(yōu)美,意境盎然。祝老師筆豐!
平生耽韻事,兀坐墨生香。 筆底龍蛇走,詩田種玉忙。
共 5 條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