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花香】黃堆小學 啟蒙教育的搖籃(散文)
在時光的長河中,總有一些記憶如璀璨星辰,照亮往昔歲月。
去年的一天,我因事來到黃堆小學門前。望著那扇曾經(jīng)熟悉的校門,腳步不由自主地踏入校園。眼前的景象令人唏噓:院內(nèi)雜草叢生,落葉堆積如毯;教學樓屋頂?shù)牟输撏甙霊野肟眨脒呉褖嬄湓诘?,盡顯破敗之態(tài)。一位老年婦女正在學校東側(cè)的菜地里鋤草,經(jīng)詢問得知,她是外地人,承包了這片院子做生意。
我怔怔佇立許久,曾經(jīng)校園里的瑯瑯書聲、追逐嬉戲的童年畫面,瞬間在腦海中清晰浮現(xiàn)。
校門的位置雖未改變,卻比記憶中高大許多。正門稍向后退,兩側(cè)呈八字形的門墻對稱而立,墻面上“培育英才,振興中華”的標語,無聲訴說著往昔的責任與擔當。
記得從前,校門不過是比普通農(nóng)戶大門稍大些的架子車門,門檻又高又厚重,小孩子根本搬不動。走進大門,前院兩側(cè)相對而立的偏廈房,曾是老師們的宿舍。東邊宿舍后種著樹,只是樹種早已記不清;西邊宿舍后方,南邊是一間東西走向的寺廟改造的教室,寺廟西側(cè)緊鄰學校西墻,那里還有老師宿舍和教師灶房,房門朝東而開。
后半院中央,一座土筑的舞臺矗立著,曾是學校各類活動的舉辦地。舞臺西側(cè)是一排東西走向的教室,教室后方是廁所;東邊則是兩排同樣走向的教室,每排九間,共十二間。舞臺東邊與教室西山墻之間的后院墻上,有個土門,通往北邊的操場,那里豎著一副籃球板。
學校地勢較高,進校門要先爬坡。坡西側(cè)的坑洼處是澇池,后來改建成了籃球場。每逢雨后,澇池水面盈滿,老師們總會反復叮囑學生注意安全。
我大約是1968年正月入學的,那時實行冬季畢業(yè)制。農(nóng)村沒有幼兒園,適齡兒童直接入學。學校開學前也不進行摸底,只要到了年齡都能報名,同班同學年齡相差三四歲,甚至更大些都很常見。若報名學生過多,一間教室容納不下,便會在學生較多的生產(chǎn)隊找間屋子當臨時教室,人數(shù)剛好則留在校本部。
那個年代,國民經(jīng)濟困難,國家雖重視教育,推行適齡兒童應學盡學,但無力完全承擔教育經(jīng)費,便采取分級負責的方式普及教育。據(jù)了解,當時小學由生產(chǎn)大隊負責,大隊劃撥土地、組織各生產(chǎn)隊合力蓋校舍,已傾盡所能,無力再購置桌椅等設施。
不過生產(chǎn)隊有的是勞動力和土方,各隊打好胡基(土坯)送到學校,按工分平攤。每個教室都用胡基砌成土墩,學生們自帶小板凳上學。我家姊妹多,條件差,父親就給我送兩塊胡基,從中折斷成四塊,疊起來當板凳。雖說解決了上學的坐具問題,可胡基易碎,坐的時候得格外小心,一學期下來總要換好幾次。
隨著村集體經(jīng)濟發(fā)展,學校條件逐步改善。先是將土墩換成水泥板——用水泥、石子預制成長條形,兩端仍用胡基支撐,高度約60公分。水泥板課桌比土墩強在兩處:一是桌下有空間,學生不用長時間蜷腿;二是相對干凈,灰塵少。但不管是土桌還是水泥桌,都特別費衣袖,家庭條件好的女生,尤其是會戴上護袖保護衣服。大概在三四年級時(記不太確切),我們終于用上了木制課桌。桌面寬約50公分、長100公分,配有兩個桌兜,搭配一條長板凳,兩人共用一桌,學習環(huán)境才有了質(zhì)的飛躍。
教室的窗戶起初是用紙糊的,有些班級會攤班費買白亮紙,讓教室更敞亮干凈;多數(shù)時候則用舊報紙糊,顯得陳舊。黑板最早是木制的,刷層墨汁就能用,后來換成水泥板,用黑漆涂抹,比墨汁涂刷的更耐用。
教室條件簡陋,冬冷夏熱,可艱苦的環(huán)境并未消磨大家的學習熱情。畢竟那時家家戶戶條件都差不多,甚至有些家庭還不如學校。冬天是學生最難熬的時節(jié),衣著單薄,教室保暖差,不少人手腳長滿凍瘡,又癢又疼,卻依然堅持上課,老師們也在寒風中搓著手認真授課。
那時,農(nóng)村全是土路,學校的墻、房、地面也都是土制的。尤其教室地面因常年踩踏變得凹凸不平,打掃時塵土飛揚。夏天還好,能從學校前的澇池打水灑地降塵;冬天就只能輕輕掃掃,維持現(xiàn)狀。
下雨天,上學更是艱難。條件好的學生穿雨鞋,多數(shù)人則想盡辦法到校:有的穿布鞋、有的赤腳、有的踩著“泥屐”(一種木制小板凳,面與腳同寬)。不少人光腳蹚泥,把布鞋提在手里,披著塑料紙或戴著草帽,到校后在房檐下的水洼處洗凈腳,再換上鞋進教室。
那時的課程相對簡單,小學設有語文、算術(shù)、政治、音樂、圖畫、體育,還穿插毛筆字、珠算課;中學則有語文、數(shù)學、政治、物理、化學、音樂、體育等。體育課的活動以排球、小籃球、滾鐵環(huán)等為主。學校實行三晌課時制:天不亮到校,做完早操、早讀后上兩節(jié)課,回家吃早飯;中午上四節(jié)課后吃午飯;下午兩點到校,六點放學。那時家里大多沒有鐘表,早上全靠街上同學互相吆喝著起床。記得有年冬天下雪,院子亮如白晝,我誤以為天亮了,早早趕到學校,結(jié)果在黑暗中干等許久,才盼來起床鈴,這樣的趣事在同學們身上時有發(fā)生。
即便剛?cè)雽W的孩子,家長也從不接送。要么兄弟姐妹結(jié)伴而行,要么跟著同街的大孩子一起上學。上學時,街上滿是學生,如同趕集般熱鬧。放學后沒有家庭作業(yè),大孩子幫家長干農(nóng)活,小孩子提著籃子給豬羊拔草,各有各的事做。
老師們更是辛苦,8、9平方米的房間既是宿舍又是辦公室,少數(shù)房間有床板,多數(shù)是土炕,卻沒柴禾取暖,只能睡冷炕;日常背著干糧教書,用轆轤從井里打水。但他們對教學盡心竭力,課堂上緊扣教學大綱,氛圍活躍。在沒有課后補習、家庭作業(yè)、輔導資料的情況下,憑借通俗易懂的講解、生動形象的比喻和細致的計算演示,讓學生扎實掌握中小學知識,為后續(xù)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黃堆小學的前身是黃堆七年制學校,包含五年小學和兩年初中。我從小學讀到初中畢業(yè),1976年2月前往法門高中求學。據(jù)悉,大約1981年,原黃堆高中撤銷改辦初中,初中部隨之遷出,黃堆七年制學校也更名為黃堆小學。以后村兩委班子動員全村村民、在外職工、成功人士集資辦學,拆除原校舍,在后院蓋起了兩層教學樓、前院相向而建二層宿辦樓,極大地改善了教學條件。半個多世紀以來,它為黃堆及周邊地區(qū)學生的啟蒙教育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如今學校閑置,民間說法有二:一是城鎮(zhèn)化推進,大量學生進城讀書;二是并村合校導致生源銳減。黃堆初中并入法門九年制學校后,遷至原黃堆初中校址,師資、校舍和學生生活條件大幅提升,實現(xiàn)了辦學條件的根本改善。家長只需早晚接送,中午學生能享受國家免費提供的飲食和休息場所,學習的硬件保障更加完備。
凝視著眼前的母校,瑯瑯書聲仿佛就在耳畔回響。這里承載著我歡樂的童年,留存著成長的足跡,是我從懵懂孩童成長為求知少年的搖籃,更是一段永遠無法磨滅的珍貴記憶。
(原創(chuàng)首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