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見證】【流年】問道青城山(散文)
我站在景區(qū)外,向前方眺望,兩邊樹木高聳,遠處山峰如黛,山邊氤氳著霧靄,亦如仙境;近處山巒蒼翠,滿眼皆綠,草木清香,沁人心脾。
我向景區(qū)走去,濕潤、清新的空氣,撲面而來。我感到眩暈,仿佛腳踩在棉花上,一種微醺的感覺,身陷天然大氧吧,我沉醉了。
朦朧中,一座重檐歇山頂式竹木建筑映入眼簾,匾額上寫著“青城山”三個字。望著匾額,我恍若在夢里。青城山早已根植于心,它是道教圣地,也是我多年的向往,特別是學(xué)習(xí)了青城太極之后,對它的向往與日俱增,愈加的強烈了。
去年四月,師姐提出到青城山問道,我興奮地舉起手大喊,我要去青城山!姐妹們也都說要去。可由于種種原因,未能成行,讓我深感遺憾。
今年開春,師姐決定五月去問道青城山,讓我們做好準(zhǔn)備,我高興極了,靜等五月的到來。走過煙花三月,走過芳菲四月,在我的殷殷期盼中,終于迎來了姹紫嫣紅的五月。十二日那天,我們來到了青城山。
當(dāng)日黃昏,我們穿過青城山城區(qū),沿著主干道,來到了青城山的山門前。山門是山字的形象文字,高聳入云,矗立在蒼穹下。山門前花團錦簇,黃色的,紅色的,紫色的花朵競相綻放,透過山門,黛色的山峰矗立在斜陽中。此山門為新山門,距青城山景區(qū)兩公里。
無論新山門,還是舊山門,都絲毫影響不了我們的情緒,姐妹們興奮地笑著,跳著,還大聲喊著,青城山我來了!接下來,就不停地拍照,我們要與青城山同框,把青城山帶回家,留在記憶里。拍著拍著,華燈初上,夜色降臨了。
第二天清晨,我們穿上太極服,來到新山門前晨練。蘇醒的青城山,碧綠,清幽,白云在山邊繚繞,山下炊煙裊裊,我們在晨曦中練太極。微風(fēng)吹拂,衣袂飄飄,白衣與綠山相互印襯,白的純潔,綠的青翠,是一幅絕美的山水墨畫。
青城山下,空氣清新,綠色植遍布,幽靜,一座座豪華酒店,掩映在蒼翠中,黃色的、紅色的、白色的,或線條流暢,或古香古色的建筑都在綠色中若隱若現(xiàn)。華麗與碧綠碰撞,豪華與自然交織,這種別樣的景致,賞心悅目,有種返璞歸真的感覺。
這里除了建筑,除了道路,除了房屋,就是青翠的樹木,目及所處皆為綠。山上樹木青翠,常年郁郁蔥蔥,滿山遍野皆為碧綠,四周山峰環(huán)繞,是名副其實的青城山。
其實不然,青城山在古時候叫“丈人山”“天蒼山”“清城山”,從唐朝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才改為青城山。
青城山是我國道教發(fā)源地,是天師道的祖山祖庭。東漢時期,張良八世孫張道陵,在青城山創(chuàng)建了中國本土宗教,也就是道教。從那以后,來青城山問道、傳道者絡(luò)繹不絕。
三年之前,我對于青城山的認知還只局限于它的美景,并不了解它的歷史文化。真正認識青城山,還源于青城太極。三年前,我跟師姐學(xué)習(xí)了青城太極的站功與動功,兩套養(yǎng)生功。練過一段時間,感覺身體柔軟,手指靈活,抵抗力加強了。也得知青城太極來源于青城山,以及青城派掌門人劉綏濱。
去年初冬,劉綏濱掌門來到西安。那日下著小雨,煙雨蒙蒙中,劉掌門仙風(fēng)道骨,身披道袍,長發(fā)飄飄,步履輕盈地走來了。劉掌門年逾六旬,卻像年輕人一樣,身姿敏捷,精氣神十足。
劉掌門坐在亭子里,我們圍在他身邊,聽他講授青城太極及青城山的歷史。講完之后,劉掌門還帶我們練習(xí)了青城太極。我在與劉掌門握手時,他的手細嫩柔軟,像嬰兒手似的,這都是練太極的結(jié)果。
劉綏濱不僅是青城派第36代掌門人,還是國際武術(shù)比賽冠軍,四川省道教協(xié)會理事,中國武術(shù)七段等等,在國內(nèi)外獲得了頗多的榮譽,很了不起。劉掌門是知名人士,武術(shù)高手,還那么低調(diào),那么平易近人,這就是成功人士。見過劉掌門,我對青城山更加地向往了。
到青城山的第二天,我們來到了青城太極養(yǎng)生館,在館前的草地上,劉掌門的夫人,也就是師娘,帶著我們練習(xí)了青城太極的靜功與動功。那天,天藍云白,蒼穹之下,大地之上,我們在練太極,花草樹木與我們同舞(武)。當(dāng)天籟之音響起,四周一片寂靜,風(fēng)停止了吹拂,鳥不再鳴唱,仿佛時間也停止了。我全身放松,微閉著雙眼,忘乎所以,沉浸在天地之中,與天地合一了。練太極的最高境界,就是身心合一,天地人合一。從青城山回來,一練太極,我總能找到這種感覺,全身放松,沉浸其中,帶著感情去練拳。師姐高興地說,恭喜你,突破瓶頸,有了質(zhì)的飛躍。
到青城山的第三天,劉掌門在百忙之中,會見了我們,向我們講授了青城太極的養(yǎng)生秘訣。練習(xí)青城動功、靜功、環(huán)功,手指涌動,打通經(jīng)絡(luò),鍛煉身體的平衡性與柔軟性,以達到養(yǎng)生的目的。兩年來,練習(xí)青城太極靜功和動功,感到受益匪淺。
此刻,我望著重檐老山門,心緒難平,終于來到了青城山。在山門前,我們練了一套青城太極的靜功,請一位帥哥幫著錄像。雖然人聲嘈雜,雖然人影晃動,我還是靜下心來,專心致志地去練。
走進山門,拾階而上,目及所處皆為綠色。山路蜿蜒曲折,微風(fēng)吹拂,樹木高聳,遮天蔽日的,清幽,濕潤,涼爽,這種亞熱帶濕潤季風(fēng)氣候,讓人體感舒適。陽光透過枝葉灑落下來,斑斑點點,灑在人身上和臉上,又隨著腳步的移動而閃爍。師姐的紅褲子,像一團火,在綠色中忽閃來忽閃去,格外耀眼靚麗。
從古至今,青城山優(yōu)質(zhì)的自然環(huán)境,獲得了青城天下幽的美譽。為此,不僅吸引了許多道士來傳道修煉,也吸引了許多游人來觀光。歷史上,有許多名人在此留下了足跡。隋唐時期,醫(yī)學(xué)家,藥物學(xué)家,文史學(xué)家孫思邈,一位喜歡游歷天下的人,當(dāng)他游歷到青城山時,被青城山的清幽所吸引,被這里的自然環(huán)境所折服,舍不得離開,就隱居到了山里。孫思邈在山上采藥,研究醫(yī)學(xué),撰寫醫(yī)書,頗有成就,太玄洞,洗藥池都是他留下的。
山路都是石階,要一步步向上攀登,二十分鐘,我們來到了月城湖,登上游船,欣賞了最美的湖光山色。山峰環(huán)繞中,一汪湖水碧綠,四周草木葳蕤,山谷倒影在湖水中,景色清幽迷人。坐在纜車?yán)?,向下俯視,月城湖像顆閃亮的明珠,鑲嵌在山澗谷地,熠熠生輝。
走下纜車,上行十分鐘,就來到了巍峨壯麗的慈云閣,這里人流涌動,煙霧繚繞。慈云閣飛檐翹角,古香古色,始建于唐朝,現(xiàn)在這座佛家建筑,是上世紀(jì)八十年代新建的,屬于宮闕式東山門,是道家興旺的見證。
從慈云閣旁的門洞出去,拾階而上,迎面墻壁上,一個大寫的“道”字擋住了去路?!暗馈辈皇锹?,而是萬物的根源。從此上山,就是道士們傳道與修行之地了,山上有許多道觀。早先來青城山隱居的道士,沒有道觀可住,都住在洞穴里,或搭個茅草屋居住,就是史書中提到的“結(jié)茅傳道”。
從晉代起,道士們開始建宮觀、亭臺樓閣、種植樹木。鼎盛時期,山上有70多處道觀,108處人文景觀。所以,青城山古建筑隨處可見,都掩映在綠樹蔥蘢中,形成了清幽的環(huán)境。
頭頂著烈日,向上不斷地攀登,又熱又累,走上石階來,我已滿頭是汗氣喘吁吁了,便到路邊涼亭中歇息。我喝著水,注視著來往的游人,或男或女,或老或少,走上石階來,都是擦著汗,氣喘吁吁的,可他們卻沒有停下腳步,而是徑直向上走去。
我也站起身,一步步向上走去,雖然天氣炎熱,雖然山路崎嶇,也要向上攀登。無限風(fēng)光在險峰,只有登上山頂,一覽眾山小,才能看到最美的景致。二十分鐘后,我走上了上清宮。
上清宮,像青城山所有的建筑一樣,依山而建,順山勢而為,尊崇了道法自然的原則。宮觀掩映在古樹下,咖色與碧綠相互印襯,清幽,雅致,肅靜。上清宮始建于晉代,“上清宮”三個字,是蔣介石的手諭?,F(xiàn)存的廟宇,是清朝同治年間建的。千百年來,它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次的風(fēng)吹雨打,依然挺立在山峰上。
我站在上清宮,仰望山頂?shù)睦暇w。老君閣為塔形,下方上圓,據(jù)說還有摩崖石碑,刻著“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等。要想到達山頂,還需要再攀登十五分鐘??晌覍嵲跊]勁了,受過傷的腿隱隱作痛,只好到此為止了。留點遺憾,為下次攀登青城山找個理由。
青城山宮觀、道觀很多,規(guī)模比較大的天師洞,就是張到陵修道的地方,有大量文物與古樹,洞口的古銀杏樹,相傳是張道陵親手栽植,迄今已有1800年了。天師洞在另一條路上,這次無法觀賞了。還有“天然圖畫”建福宮,此宮為十角重檐式的亭閣,清朝所建。由此看來,青城山的早期建筑,都在清朝得到了維修,才能保存至今。
作為道教圣地,青城山是無愧的,作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作為“世界自然遺產(chǎn)”,青城山是符合道法自然原則的。
青城山之行,加深了我對道教的理解,懂得了無論任何事物,都要順應(yīng)宇宙萬物的根源,讓其自然發(fā)展,達到和諧穩(wěn)定,不強求改變,做自己該做的事。
欣賞姐姐佳作,問候夏日安康。

靈魂對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時光變得更豐盈和飽滿。
善待別人的文字,用心品讀,認真品評,是品格和品位的彰顯!
我們用真誠和溫暖編織起快樂舒心、優(yōu)雅美麗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學(xué)社團精華典藏!
感謝賜稿流年,期待再次來稿,順祝創(chuàng)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