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學網-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
當前位置:江山文學網首頁 >> 人生家園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家園】勞動就要到田間地頭(散文)

編輯推薦 【家園】勞動就要到田間地頭(散文)


作者:貴州晨華 布衣,275.10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171發(fā)表時間:2025-06-24 10:59:41
摘要:讀著之前寫的散文,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是那么樸實,有記錄著生活的點滴,為了與大家分享,因此發(fā)出來。

當人們在景區(qū)人潮中左擁右擠、在售票處排隊等候、在堵車時心煩意亂、為返程車票發(fā)愁時,今年五一我?guī)Ш⒆踊亓舜謇铮砀缦碌教镩g地頭種玉米。一天的辛勤勞作讓孩子汗流浹背,卻也讓他度過了一個格外有意義的節(jié)日。
   帶孩子回村體驗農耕已不是第一次了。前年種玉米,去年種土豆。原本計劃今年帶他出游,卻因4月30日要接閨女、5月2日妻子需上班,假期實際只剩5月1日一天,時間實在難以合理規(guī)劃,只好放棄。正當我琢磨如何安排時間時,父母親的一個電話,讓我想起去年春節(jié)的一件小事,也讓我決心堅持帶孩子回村勞動的初衷。
   去年春節(jié)回老家過年,姐夫帶著幾個孩子來拜年。見天氣晴朗,陽光明媚,姐夫便提議去種土豆,孩子們紛紛響應。到了地里,令人意外的是,讀研究生的二外甥女竟是第一次種土豆,得我手把手教她。種植時,她突然問:“舅舅,土豆的果實是從哪里結出來的?”我隨口答道:“從植株根部?!彼齾s自顧自嘀咕:“我還以為土豆像桃子、蘋果一樣,是從枝頭結的呢?!?br />   這番話讓我頗為震驚——一個原本生長在農村的孩子,竟然不認識土豆,更不知道它的果實長在何處。這究竟是時代的進步還是退步?我一時有些茫然。
   姐夫老家在農村,祖輩以土地為生。十幾年前,因村小學撤并,為不耽誤孩子讀書,他舉家進城定居。盡管如此,他們從未真正離開農村。每年春耕秋收時必回老家,其余時間在城里務工,此前十年,家里吃的糧食全是自己種的。后來,村里種地的人越來越少,大片土地荒廢,野生動物數量激增,尤其是成群的野豬泛濫成災。所種莊稼若不在白天黑夜蹲守看管,根本無法收獲。無奈之下,姐夫才不再回鄉(xiāng)耕種??蛇@期間,孩子們難道一次勞動都沒參加過?我深感困惑。
   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更是人類社會存在的基礎。孩子若從小缺乏勞動體驗,對其成長極為不利。只有親身參與勞動,并將其視為生活的一部分,才能理解勞動的價值與意義。唐代詩人李紳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道盡了勞動者的艱辛——是他們用汗水和雙手,換來我們的衣食住行。若孩子只知埋頭書本、奔波于培訓班,卻從未走進田間地頭感受勞動,成長之路難免失衡。
   中國作為農業(yè)大國,農耕文化源遠流長。2018年起,國家將每年農歷秋分設為“中國農民豐收節(jié)”,這一節(jié)日不僅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更是新時代文化創(chuàng)新的典范。舉辦豐收節(jié),既是向農民致敬、為豐收禮贊,也讓人們以節(jié)為媒,感受農耕文化的熏陶,從傳統(tǒng)文明中汲取養(yǎng)分,為現代農業(yè)發(fā)展助力。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作為家長,我們有責任從小培養(yǎng)他們認識勞動、熱愛勞動,將“勞動最偉大,勞模最光榮”的理念根植于他們心中。勞動是人類生存的根基,個人發(fā)展、民族振興、國家強盛,無不是通過誠實勞動點滴積累而成。正如魯迅曾提到:“偉大的成績和辛勤的勞動是成正比例的,有一份勞動就有一份收獲,日積月累,從少到多,奇跡就可以創(chuàng)造出來?!泵撾x勞動,再美好的藍圖也只是空談。
   有位哲人說:“人生是一座天平,一端是結局,一端是付出的勞動?!眲趧釉杏巳祟惖囊磺忻篮闷焚|,它是幸福的源泉、快樂的根基。走在新時代的道路上,每個人都必須踐行勞動精神——唯有熱愛勞動,方能意志堅定、與時俱進。
   放假了,不妨帶孩子走進田間地頭吧。那里不僅是耕種莊稼的土地,更是培養(yǎng)他們創(chuàng)造未來的廣闊課堂。
   (2023年5月6日山西原平)

共 1382 字 1 頁 首頁1
轉到
【編者按】當五一假期的景區(qū)人潮成為現代生活的喧囂注腳,作者帶孩子歸田種玉米的選擇,恰如一把丈量成長的標尺。文中研究生外甥女不識土豆根莖的驚愕場景,撕開了城市化進程中勞動教育缺失的隱痛。從李紳的農事詩到魯迅的勞動哲思,文章以“田間課堂”為切口,在農耕體驗與文化傳承的交織中,揭示勞動不僅是稼穡之事,更是滋養(yǎng)生命根基的精神沃土——那些沾著泥土的汗水,終將在孩子心中長成理解“粒粒皆辛苦”的鮮活注腳。感謝賜稿!【編輯:田沖】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田沖        2025-06-24 11:00:58
  文章以五一歸田種玉米的經歷為引,在景區(qū)人潮與田間勞作的對比中,叩擊現代勞動教育的深層命題。作者以研究生外甥女“土豆長枝頭”的認知錯位為痛點,串聯李紳詩句與魯迅名言,讓“汗滴禾下土”的古典意境與“勞動創(chuàng)造奇跡”的現代哲思形成共振。當“中國農民豐收節(jié)”的國家敘事對照個體帶娃務農的微觀實踐,土地不僅是生長莊稼的載體,更成為破解成長失衡的文化密碼——那些在田壟間滴落的汗珠,正悄然澆灌著“粒粒皆辛苦”的生命認知,讓勞動精神在傳統(tǒng)與現代的接駁中煥發(fā)新生。
出版長篇小說《迷局》(入圍第九屆茅盾文學獎)散文集《春暖花開》詩集《守望家園》。西安市新城區(qū)作協主席
共 1 條 1 頁 首頁1
轉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