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點】信仰的力量:從拉姆拉措到尼泊爾的啟示(隨筆)
在西藏的群山深處,隱藏著一個神秘的湖泊——拉姆拉措。相傳,朝圣者在這里能夠窺見自己的前世與今生。拉姆拉措位于西藏自治區(qū)山南市加查縣的曲科杰叢山之中,海拔超過5000米,湖面面積僅約1平方公里。盡管湖的規(guī)模不大,但其在藏傳佛教中卻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每當需要尋找達賴喇嘛或班禪大活佛的轉(zhuǎn)世靈童時,人們都會來到這里觀湖卜相,以求得神明的啟示。據(jù)說,每一代達賴喇嘛也都曾到此朝拜。
拉姆拉措的地理位置特殊,海拔高且交通不便,常常因塌方或雪崩而使朝圣者中途折返。然而,這也使得能夠抵達湖邊的人們被賦予了“有緣之人”的特殊意義。當人們歷經(jīng)艱難險阻,終于站在拉姆拉措的湖畔時,仿佛進入了一個寂靜而空靈的世界。湖水清澈如鏡,倒映著四周皚皚的雪山、湛藍的天空和自由舒展的白云,呈現(xiàn)出一種圣潔之美??諝庵袕浡衩氐淖诮虤庀ⅲ路鹩幸环N力量在召喚著人們,讓他們不由自主地跪下朝拜。此時,朝圣者佇立湖岸,凝視湖水,從那變幻的影像中似乎能窺見前世今生的神諭。
從科學(xué)的角度來看,這種神秘的體驗或許與佛教信徒的信仰密切相關(guān)。在這樣一片圣潔而空靈的環(huán)境中,人們的心境變得寧靜如水,塵世的喧囂與紛擾被遠遠拋在腦后。過往的種種經(jīng)歷——功與過、成與敗、得與失、善與惡——在湖面變幻的天光云影中幻化成像,如同一部無聲的影片在眼前閃過。而佛教的因果律又進一步強化了這種體驗:今生的果是前世的因,于是人們便在心中勾勒出前世的種種幻象,從而形成了拉姆拉措湖的傳奇。對于佛教信徒來說,這種體驗無疑是極具吸引力的,他們樂此不疲地前往朝拜,甚至不惜以磕長頭的方式表達虔誠。
這讓我思考到,人類或許真的需要某種宗教信仰(邪教除外),它至少能為人們提供一種精神慰藉和寄托。我們不應(yīng)一提到宗教就將其視為迷信。各大宗教歷經(jīng)數(shù)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傳承,至今依然存在,這本身就證明了它們的價值(當然,也有部分糟粕,例如盲從、不同教義之間的沖突等)。否則,它們早已在歷史的長河中消亡。事實上,絕大多數(shù)宗教都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
我曾在《圣經(jīng)》中讀到過一個故事(雖然不記得是出自新約還是舊約),它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故事是這樣的:信徒們向主請教如何區(qū)分好人與壞人。主便講了一個關(guān)于狗的故事:一戶人家養(yǎng)了一條狗,當賊人來偷竊時,狗大聲吠叫并死死咬住賊人,直到主人將賊人抓住。大家都稱贊這是一條忠誠的好狗。然而,有一天,這條狗為了搶奪食物,連續(xù)咬死了好幾只雞,人們又認為它是一條兇惡的壞狗。那么,這條狗到底是好狗還是壞狗呢?主的結(jié)論是:“這條狗在做好事時就是好狗,在做壞事時就是壞狗。人也一樣,人本身并無絕對的好人與壞人之分,他在做好事時就是好人,在做壞事時就是壞人。”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主的結(jié)論是多么富有人生哲理。
除了蘊含哲理,絕大多數(shù)宗教還勸導(dǎo)人們行善棄惡,摒棄功利心,戒除貪欲。在現(xiàn)代社會,人們常常陷入浮躁、追名逐利、唯利是圖和金錢至上的困境。宗教的這些教義無疑是現(xiàn)代社會弊病的一劑良方。它們能夠幫助人們靜下心來,享受恬靜而安寧的生活。尤其是宗教中倡導(dǎo)的“不爭”和“包容”,能夠很好地平復(fù)人們浮躁和患得患失的心境。
我在釋迦牟尼的故鄉(xiāng)尼泊爾旅行時,曾目睹了一個令人深思的現(xiàn)象。那既不是節(jié)假日,也不是周末,但在加德滿都的街道上,卻隨處可見三五成群的青壯年悠閑地逛街,幾乎看不到行色匆匆的趕路人。尼泊爾并不富裕,國民大多信仰佛教和印度教,其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水平遠不及我國。我對此感到十分好奇,便與一位當?shù)氐哪贻p小伙子攀談起來。
我問他:“你們這么多人在大街上走來走去,有什么特別的活動嗎?”他回答說:“沒有活動,就是沒事出來逛逛?!蔽矣謫枺骸澳阕鍪裁垂ぷ鞯??”他說:“我沒有工作?!蔽医又鴨枺骸澳隳贻p力壯,為什么不去找工作掙錢呢?”他回答說:“我的哥哥在國外當雇傭兵,掙的錢足夠一家人生活了,所以我不需要再去找工作。不過,我偶爾也會做一些臨時工掙點錢,然后捐到寺廟里去?!蔽矣行@訝地問:“你家里很富裕嗎?”他說:“家里并不富裕,但我們有吃有穿,住的是祖上傳下來的房子?!蔽依^續(xù)追問:“那你為什么不用掙來的錢買車買房,過上更好的生活,而是要捐到寺廟里去呢?”他回答說:“一味地追求奢華的生活會很累,不如隨緣過簡單的生活。把錢捐到寺廟里,讓寺廟用這些錢去幫助有困難的人,也為自己修得來世的福報?!?br />
看著他臉上洋溢的幸福感,我無法再堅持自己的觀點。他的生活雖然簡單,但卻過得輕松自在,擁有自己的精神寄托。他不追求奢華,沒有貪欲,也沒有追名逐利的功利心,內(nèi)心從容而寧靜。這種心態(tài)和生活方式,無論對個人還是對社會,都是有益的。我想,這在很大程度上可能與他們的宗教信仰有關(guān)。
(編者注:百度檢索為原創(chuàng)首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