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見證】【寧靜】品味粥的味道(散文)
關于粥的記憶太多,太深刻。我不知道這記憶意味著什么,時代的變遷,自然的教化,見識的遞進,也或是生命的式微。直覺上是一種生活的提煉和概括,是一種生存的智慧和哲學。
我還是孩童時,有一天父母帶著弟弟出門,姐姐哥哥下地勞動,家中只剩下我自己。我想他們在外一定很辛苦,回來的又晚,應該把飯給他們做好,這樣父母一進門就可以吃上飯,一定會很開心。但做什么飯卻很是為難。家中常吃的飯是莜面,但我不會做,另一樣就是稀粥,幾乎每天都喝一頓,這是很容易做好的。我在鍋里添了水,又舀來一碗“米”下到鍋里,便點火燒了起來,水剛剛燒開,姐姐回來了,一進門就大吃一驚,七八歲的孩子動起了火,一旦引燃鍋臺“灶火旮旯”(又叫“灶坑”,鍋臺下邊對著灶門的一塊放置柴火的地方)堆積的柴草和牛糞,后果不堪設想。我期望的表揚沒有得到,卻被姐姐一把拉離了灶坑。我有點沮喪。姐姐還擔心鍋里的東西,怕燒成干鍋,那也是會引發(fā)火災的,當她揭開鍋蓋時,竟然“噗嗤”一聲笑了起來:“你這個活祖宗,怎么把谷子給下鍋里了,這是明年的谷籽兒,看看明年種啥,等著爹回來揍你吧!”
谷子和小米是兩回事,谷子退了殼才是小米,才可以熬粥,不退殼是不能食用的。我尚沒有分辨谷子和小米的能力,把谷子當作了小米。姐姐今年七十多歲了,有時家人在一起聊天,還會講起這個故事,不過不再有當時瞪著眼把我提溜起來,拉離灶坑的怒氣,而總是帶著慈祥的微笑:“弟弟從小就懂事,那么一點點,就惦記著給做個飯?!?br />
不辨“谷”“米”的童年時代,最青睞的是金黃燦爛的小米粥,熬制好尚未出鍋,等待人們下勺的間刻,表面就凝結出一層油皮來。我總喜歡先下筷子,把這層帶著些微彈性的油皮挑起來,放到嘴里,綿甜細膩清香柔軟,很有吮吸母親乳汁的感覺。
在那個年代,這層小米粥上漂浮的油層,確也發(fā)揮過乳汁的作用,母親們經(jīng)常在吃飯前,把這層油皮挑入嬰兒的口中,在嬰兒“呀呀”的感激聲中,母親享受了一次哺育的陶醉。
孕婦生產(chǎn)后的第一頓飯是小米粥,加入紅糖,金黃的小米粥就變成了紅褐色,像身體中必不可少的血液的顏色。做母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是要付出血的代價的。這放了紅糖的紅褐色的小米粥,不但是母親們對失去了的血的營養(yǎng)補充,更是一種精神上的補充。沒有這碗紅糖小米粥墊底,母親們的月子都會籠罩抑郁的氣氛。小米粥成了一種習俗,一種講究,一種生育文化,刻在了每一位母親的心里,記錄在每一個家庭的傳承圖譜之中。
最難以下咽的粥是野草籽粥。有一年饑荒年景,家里的糧食嚴重不足,父親將一種叫作“毛莠子”的野草籽打下來,清洗干凈,用來熬粥。毛莠子,又叫狗尾巴草,是壩上極常見的野草。雖然常見,但因其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特性,以及其營養(yǎng)成分的低微,在草原上不屬于優(yōu)良牧草,不但不被人青睞,即便是牛羊,有其他草果腹,也不愿意以毛莠子為食。
這種草籽粥,顏色灰暗,味道苦澀。幾個孩子抿上一小口就都放下了碗,母親會說:“湊合一頓吧,明天給你們蒸玉米面窩窩?!备赣H則一臉的麻木,對我們吼道:“愛喝不喝,不喝就餓著?!备赣H臉上的麻木,難以掩蓋心中的苦痛,他為沒有能力讓自己的孩子們吃上可口飯菜而自責。多少年之后,父親和我一起生活,有一次我把鍋中剩下的隔夜大米粥倒掉了,父親很是惋惜,過了幾天對我說:“做飯少做一點,千萬不能糟蹋了,不能忘了喝毛莠子稀粥的日子?!备赣H那樣的意味深長,話很溫柔,很尊重已經(jīng)成年的兒子。但在我的耳朵里,比當年他的吼聲還要高,還要嚴厲。多少年過去了,我以為父親早就把喝毛莠粥的這件小事忘記了,但父親一直沒有忘?,F(xiàn)在如果有剩飯,我都會妥善留存,認真食用,不敢有些許輕慢,總感到父親的目光一直關注著我對剩飯的態(tài)度。
今天的粥仍然是家中的主要飲食品種,妻子更是一日不可無粥。但和當年已不可同日而語。原來只在臘八才舍得熬制的名不副實的臘八粥,現(xiàn)在改名八寶粥,成了家中的主要粥種。之所以說是“名不副實”,因為當時所謂的“八寶”,只是一個概念而已,其實就是自己生產(chǎn)的小米、蕓豆,再放幾枚紅棗,連大米都很難見到?,F(xiàn)在則是隨著口味需求的不同,經(jīng)常變換一些食材。大米小米綠豆自不用說,核桃仁、葡萄干、薏米、蓮子、百合、白果、松子、榛仁兒、栗子、荔枝干……應有盡有。不過我還是喜歡小米、大米、蕓豆、紅棗作合在一起的臘八粥,雖然只有三四種“寶”,但仍然具有八寶的吉利,還能喚醒童年的味道??上У氖乾F(xiàn)在吃不了多少東西,熬一次就吃好幾天,倒是合了妻子喜歡天天喝粥的意趣。
有一次翻閱《蘇東坡文集》,其中有一篇《羹頌并引》,記錄了一種叫作“東坡羹”的稀粥。蘇東坡說這種粥不用魚、肉和五味調料,有自然的甘美。做法是將大白菜,或蔓菁、蘿卜、薺菜等,揉搓清洗干凈,下到煮沸的湯里,再把生米磨成糝放入鍋中并加上少許生姜熬制即可。我心血來潮,用蘇東坡的做法,取白菜、玉米糝和小米為原料,加入姜片,熬了一次粥,喝起來的口感竟然是我從未嘗試過的一種味道。白菜的淡雅、玉米糝的潤滑和小米的甘甜被姜味調和在一起,別具鄉(xiāng)間風味。品味著“東坡羹”的味道,我在想,如此簡單、廉價、大眾的食材熬制的粥,為什么沒有成為大眾的普遍?竟然藏在蘇東坡的文集里,連林語堂的《蘇東坡傳》都沒有給予重視,這是讀史的小小疏忽和遺漏,還是對這不值錢的白菜粥的不屑與小覷?
品味罷“東坡羹”的味道,再來品味東坡《東坡羹頌》的味道,意味更加深邃。他的《頌》是這樣寫的:“甘苦嘗從極處回,咸酸未必是鹽梅。問師此個天真味,根上來么塵上來?”蘇東坡身上具有智慧與慈悲相融合的特質,這首“頌子”如鹽入水,禪味無形而遍在,其機鋒似梅破蕊,于尋常處綻出哲學火花,達到了“以俗語傳圣諦”的境界。根塵之問,令人頓息妄念。
粥啊,說到底就是個果腹之物,這是粥的文化核心所在。形形色色的粥皆從塵來,又都回歸于根;皆生于大地,又回歸大地。稠稀交融,倒是暗合人生屬性,蘇東坡的詰問,俗人很難回答,但一定會有天道的回應。
2025.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