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籬】關于月亮(散文)
一
還記得小時候和“六母”聊天,開場白是一段“月亮歌”——不管大還是小,不管是大餅還是鐮刀,就陪著我們娘兒倆聊啊聊,嘮啊嘮……
這歌,就像搖籃曲,我一直覺得很美,聽著就沉浸在六母的溫情里。想起六母,我一直再版這首歌。大餅是圓的,鐮刀是彎的,比喻多么形象,尋思起來,大餅和鐮刀還有一種邏輯關系,也學著跟六母插科打諢——鐮刀割麥子,烙個大餅給我吃……
每每想起,我還是喜歡在這幼稚的詩意里,喜歡和六母坐在月光下。
我有“戀母”情結。一直到上小學,就是母親的跟屁蟲,幾乎一刻不離。這個“母”還特指挨門鄰居六母。因六母的男人叫“小六子”(可能是排行而得號),我便稱“六母”,別人也這么叫,未覺有什么貶義或不妥。我更“戀六母”,但要有母親在一邊陪著,陪著我跟六母瞎聊胡聊。小時候七八歲,差不多一年春夏秋三季都“夜聊”,聊天為主,以聊月亮為中心的時候多?,F(xiàn)在想起,在月光下,舉頭便見,就像陜北的民歌信天游,拉過一朵云,拽過一陣風,都可以起興。甚至覺得月亮都被我們聊害羞了,責任在六母。
那時,在村子的南街(我家在北街),春夏秋的晚飯后都有幾攤“故事會”,如金順叔講三國,最火爆,圍坐的人很多。那時并不懂,就是湊上去張著嘴巴聽,周圍的人笑,或大驚失色,我也隨之,并不知道為何而笑,為何而驚訝,漸漸地失去了興趣,便盯上纏上了六母,也戀上了六母。
猜猜,月亮為么總來偷聽咱娘兒倆說話兒?
這是記得最想弄懂答案的關于月亮的問題。為何?我張著嘴巴等答案。六母說,月亮想當個好月老,將來給“懷兒”(乳名)做紅娘,偷聽我們說什么……“月老”“紅娘”這樣的字眼并不懂,補一句——將媳婦,好在夜色里不見臉紅?!皩ⅰ痹谀z東方言里是“娶”的意思,這個我懂得。
喜歡追根問底,問六母“月亮很老嗎?”六母說,很老,可從不掉牙,能說會道,給天下人配對。后來我在《十萬個為什么》里看到,月亮的確很老,大約有40幾億年的歲數(shù)。有些故事,成了我們不斷追溯知識的線索,求知欲來了往往就是這么奇妙。初中時,同學還為此打賭,我贏了。跑回家捧來書,把書一翻,這是鐵證,那時都相信書本上印著的字。
那時,我并不認同六母是紅娘般的人物,六母長得不俊,說話時,前面露出的牙很不整齊,一顆門牙斜著長。她總是穿一件斜襟藍布襖子,除了夏天是一件根本沒有彈力的汗衫。幾乎常年就那么一件上衣,肩頭和肘部還縫補了不同顏色的布。六母趕不上我母親漂亮,可我喜歡她。從小,我就不以貌取人,可能受到六母的影響,我覺得她和我母親一樣好,甚至把頭窩在六母的懷里撒嬌,母親只是笑,并無不適。日后長大,我覺得性情要比相貌更重要,但我又感覺在老家北街,都沒六母漂亮,其實,六母在北街的女人里是排不上號的。
二
我家和六母家門前,有最美的風景,一個很大的碾盤,一個石臼,還有一棵很粗的楊樹,楊樹是從我家院墻的石基邊上長出的,楊樹發(fā)芽長葉最早,綠意點燃了最早的春日,小葉如蝶的春夜,月亮無論圓缺,總是掛在楊樹的枝椏間,六母說,月亮每夜來爬樹,月光灑滿門前地,就像撒錢。
小孩子真沒有錢的概念,月光照下樹葉的影子,怎么就像錢呢?六母這是在感慨。六母和我父母都是同時闖朝鮮的好友,在朝鮮的新義州也是鄰居,關系很融洽。六母養(yǎng)了9個孩子,我母親只有我一個孩子。到了搞大社的時候,也是不富裕。母親曾戲說把我送給六母當她的第七個兒子(六母有六男三女),六母說,哪得喝西北風。是啊,錢何時能像月光篩下楊樹葉那樣多就好了。美好的愿望,始終在六母的心中,六母一代沒有趕上好掙錢的日子,她的兒女趕上了,六母如果活著,她的這個比喻還有意義嗎?六母去世的前一年我去探望她,她還告訴我最小的兒子王生也開大貨車掙大錢了。無論怎樣貧窮,都不能失掉對美好生活的希望,曾經(jīng)的奢望,難成夢想,但可以給夢想打底。
我至今也不認為掙錢的愿望不是理想。我們的國人被錢弄得窮怕了。我父母和六母跑到朝鮮掙錢,也沒有改變苦難的日子,大河有水小河流,小河無水大河也干。這是真理。
三
夏天,鋪一席麥秸草簾,我躺著,六母搖著老掉牙的蒲扇,慢悠悠地扇著風,母親說,別涼著,起身要回家取一個布巾蓋著肚子,六母反對說,那么嬌慣,月光就是被子,涼不著!然后把手放在我肚子上,捂著肚子,做蓋被子的動作。長大以后,總在琢磨思考六母的比喻,詩人說“月光如水水如夭”,“夭”是什么,不懂。月光如被,應該是六母的臨場發(fā)揮,我覺得更富詩意。她的聰慧,總能把風景的詩意悟透。我想到學詩寫詩,我就不如六母來得快,看來詩人需要潛質,六母有著詩人的天賦。長大了,沒有這樣夸六母,說不出口,生怕六母感慨,有詩人的氣質,沒有詩人的命。詩是給生活錦上添花的東西,而無法改變命運。月光像什么,多少人說“月光如銀”、“月光如金”、“月光如箭”……這些比喻也生怕傷了六母的心,沒有如金如銀的日子,六母只能呲牙笑笑,很尷尬的。我始終琢磨“詩論”,認為,詩歌創(chuàng)作的本質是“臨場發(fā)現(xiàn)”,一個嶄新的視覺,一定會從平樸無奇的生活狀態(tài)里發(fā)現(xiàn)詩意。想想自己,始終未學會寫詩,可能是未得六母的真?zhèn)靼伞?br />
月光如被,蓋被同眠,蓋過了李白、王維、蘇東坡……兒時,也蓋著我?!芭e頭望明月”,“明月來相照”,“明月幾時有”……還要加上六母的“月光如被”,六母的詩句更像來自詩經(jīng)。
文學的啟蒙,不一定要有名師,如果說名師,六母就是我的名師。她啟蒙了我以詩意來關照生活,要比寫幾個分行的句子更有價值。
四
小時候不能好好吃飯,或許是受到六母的影響,喜歡跟六母坐一起。逼得母親只好端著飯碗追出來,飯碗到了六母的手里,就像有了魔法,喜歡被六母喂著吃飯。
看看吧,你不吃飯,月兒就不圓了,不高興了,到了八月十五也不圓,咋辦呢?吃不上月餅,饞也沒用……懂么?月餅就是月做的,好好對著月兒吃飯,咬一口,剩個月牙兒就又長出來了……
小時不懂得什么上弦月下弦月滿月,六母這樣一忽悠,居然信以為真。想起六母哄人的話,就像讀了一篇美妙的童話故事。上學以后才知世界還有安徒生和格林,不過這樣的名字離著我們這一代孩子十分遙遠,課本也沒有出現(xiàn)他們的童話。有人說,沒有童話的童年,就限制了想象力和創(chuàng)作力,更無法建立情感角色。好在有六母關于月亮的那些“童話”,我的情感世界才沒有太大的缺失。到現(xiàn)在,我還記得這篇作者為“六母”的《月餅故事》。
有了童話,就喜歡用童話思維去思想。月餅是月做的,那時找不到理由反駁這個說法的錯誤。就像我日后遇到“老婆餅”,我還在想,老婆餅應該不是老婆做的……這也激起了我的探知欲,原來這個老婆是朱元璋的老婆“馬氏”,不過后來被廣東潮州人發(fā)揚光大,創(chuàng)造了美食“潮州老婆餅”。
甚至讓我想,六母那么多孩子,糧食不夠吃,孩子也養(yǎng)大了,靠的是六母的童話吧?曾沒有事就串六母的門,一個炕上吃飯的孩子一大圈,吃得那么香,很羨慕。一度認為六母做的飯比母親的好吃。是否傷了母親的心,不好說。我不知六母育兒吃了多少苦,她是靠樂觀和堅持,完成了一個母親的責任。
五
老家的北街有一條溝,遇到雨季,溝里就流水,也形成一個個水灣。每當月亮躍上當空,影子就沉在溝水里了。沿溝邊坐著的鄉(xiāng)親就多起來,也少不了孩子投石擊水,水濺到乘涼人的身上,多少鄉(xiāng)親都是瞪一眼,說一句“七歲八歲不當狗子意”,這是膠東方言,意思是,孩子鬧,狗都煩。
鬧得累了,就依偎在六母的身邊。六母說,把月亮打碎了,就不好看了。看看,六母抱著你,也映在溝的水里,還有一個月亮陪著……有鄰居插話說,要個媳婦抱著就好了。頓時引起大笑。六母借題發(fā)揮說,你看笑聲跌進了水灣里,月亮也碎了。轉移了注意力,少了尷尬。
至今,這個“碎”字,我還是覺得最富詩意。月亮在笑聲里碎了,就是醉了,是開心。一個孩子,并無審美的能動體驗,是靠在生活中學習,這樣的過程是隨機的。生活的審美是主觀隨機的,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但離不開啟發(fā)和引導。六母,稱不上是審美大師,但卻是一個最合格的啟蒙者。
想想六母教育她的孩子,有時候也握著小棍子,卻這是嚇唬,她沒有打孩子的習慣,這和六母浪漫寬容的性格有關,所以,六母身邊總有像我這樣頑皮的孩子圍著。
中華民族,從不乏月亮的故事,嫦娥奔月,吳剛伐樹,玉兔搗藥,猴子撈月,鵲橋相會……好像這些距離我們很遠,六母關于月亮的故事,雖在昨天,卻猶如眼前。
俗語說,天下萬物多,件件都有主,唯清風、白云、明月無主。我的年少時,沾染無主之物多,六母的話如清風,我得幾縷;六母的情,似白云,我摘取幾朵為暖心;六母和我共賞一月,得人生之趣。如今,這風、云、月,都歸我,成時光風月,為我的文學之旅照亮,助行。
六母去世差不多二十年了,總是沒有理由地就想起了六母,但愿六母在那世還有一個月亮陪著,繼續(xù)講著她的月亮故事……
2025年6月27日原創(chuàng)首發(fā)江山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