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學(xué)網(wǎng)-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xué)
當(dāng)前位置:江山文學(xué)網(wǎng)首頁 >> 浪花詩語 >> 短篇 >> 作品賞析 >> 【浪花·夢想】人生的掙扎(賞析)

編輯推薦 【浪花·夢想】人生的掙扎(賞析) ————讀蘇軾《水調(diào)歌頭》


作者:吳需榮 舉人,3943.47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151發(fā)表時間:2025-06-27 09:52:57

中國人喜歡月亮。皎潔明亮的月光,在黑暗的夜晚灑向大地,既給了世人光明,又沒有太陽的炙熱烈焰,完全符合中國人低調(diào)又實用的審美。月圓如盤,是完美的月色,可月亮又很奇特的不是天天滿月,而是周期性的,正如人生的高低起伏。所以,中國古人將太多的情感付諸明月,無論對滿月的贊賞還是對缺月的感慨,從而誕生了多少以月為媒的好詞佳句。祭祀明月的中秋節(jié),更是中國人一個盛大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秋,是秋天的正中間,秋天本就是個讓古人容易產(chǎn)生愁思,產(chǎn)生想念的季節(jié),秋天之正中自然思念最深沉。古人想念遠方的親人時,經(jīng)常會望月懷遠,想像親人和自己一起望著明月,似乎就在自己身邊,雖然不能直接表達情意,但可以通過月亮訴說相思。而中秋滿月,正是最美麗的月色,普照大地的一切,將光輝撒給每一個不在身邊的人,從而給人最好的相思寄托。于是,中秋節(jié)是相思節(jié),是團圓節(jié),古人盡可能在中秋這一天能夠聚在一起,以解相思之苦。但是,月圓人不圓是常態(tài),多情的中國人于是將思念付諸文字,形成詩詞,所以因中秋節(jié)創(chuàng)作的詩詞數(shù)不勝數(shù),名篇佳作層出不窮。在這些作品中,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是公認的最佳一篇。這首詞,不但是中秋詩詞的最佳作品,說是宋詞的第一作品也不為過,雖說見仁見智,因個人喜愛的不同所認定的最佳作品也不一樣,但所有詞論家的宋詞選本無不收錄此詞并評價很高。
   全詞是:“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fēng)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笔拙渚褪菃柼?,問明月什么時候有的。這個提問,不可能有答案,但這是作者一個態(tài)度。這個問題,屈原問了,李白問了,張若虛問了,如今蘇軾也在問,將來還會有人在問。為什么?這就是中國人的明月情結(jié)。中國人看到這么一個如此讓人心動,讓人喜愛的自然奇跡,總會不自覺的會問,這東西從哪來的,從什么時候來的,其實就是表明自己的喜愛。試想下,如果你看到一個讓你特別著迷,特別喜歡的物品,你的第一反應(yīng)肯定是“乖乖隆地咚,這東西哪來的,這么漂亮,這么誘人?”一樣的道理。既然在問青天,于是整個上片就在青天中糾結(jié)——我是該在天上呢,還是該在人間?中國古人經(jīng)常會喜歡說自己上天成仙去了,其中當(dāng)然有像李白這樣真正熱衷于尋仙求道的人,更多的則是借此表達對塵世的不滿,試圖離開塵世寄情山水而已。蘇軾實際上就是一個很清醒的人,他的仙界,就是遠離塵世,他當(dāng)然不相信天上會有瓊樓玉宇,或者說即便有他當(dāng)然知道自己去不了,他只是借天上宮闕來說自己的離世隱居生活。寫這首詞時,他還未經(jīng)歷烏臺詩案,還是政治生涯的初期,雖然受著王安石新黨的打壓,現(xiàn)實并不如意,但皇帝宰相之才的評價言猶在耳,基本上還是有著光明的政治前途的,要他徹底放棄官場歸隱不太可能,所以他通過天上宮闕,表達了自己的矛盾心理——既對現(xiàn)實不滿,又不會放棄現(xiàn)實。這是蘇軾,其實又何嘗不是我們所有普通人的一個共同的生存狀態(tài)?你對工作不滿,對領(lǐng)導(dǎo)不滿,不想為五斗米折腰,可是真正敢放棄五斗米的又能有幾人?高處不勝寒,其實就是說,真正隱居的生活也很辛苦,雖然沒有壓迫,但沒有錢,沒有收入的生活,絕沒有想象中的美好。現(xiàn)代還不是古代,古代隱士還可以隱居哪個深山荒地,自己摘果種糧食,現(xiàn)代想這樣都不可能,我們必須要出賣自己的勞動換取物質(zhì)財富,只要就業(yè)就必須受公司的壓榨,受領(lǐng)導(dǎo)的欺壓,這是無法避免的事情。這首詞之所以讓人如此喜歡,正是蘇軾的話引起了后來者的共鳴:誰不想乘風(fēng)歸去,可終究還是留在了人間。上片,讓我們看到了人生中事業(yè)的掙扎。
   下片,蘇軾寫了另一種掙扎:對親人的思念。月光無處不在,于是透過朱閣綺戶照在了自己身上,讓無眠的自己起了怨恨:為什么月亮圓了人卻不能團圓,是明月無情,有意為之嗎?蘇軾的可貴,是在表達了自己對現(xiàn)實的不滿的同時,又能夠?qū)捨孔约海约簽樽约航饷摗S谑?,他很快就話鋒一轉(zhuǎn),人的悲歡離合和月亮的陰晴圓缺一樣,是不可避免的常態(tài),也就是說,離別是常態(tài),思念可以,但過分糾結(jié)就沒必要了。只要我所思念的人,也能夠在月底下看到月亮,能夠平安幸福,就足夠了。這是一種無奈,也是一種自我解嘲,我們甚至可以從魯迅筆下阿Q的精神勝利法中讀到魯迅對蘇軾這種中國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的結(jié)構(gòu)。魯迅是以批判的態(tài)度審視精神勝利法,但很多人卻不認同這種批判,原因也很簡單,事物總是一分為二的,這種精神勝利法很多時候就是人們生活的慰藉,甚至生命的依托。套用一句俗語:我不這么想能怎么辦?阿Q如果不是精神勝利法的支撐,早就被世俗壓垮了。他被地主打了,能怎么辦?去反抗地主,跑地主家鬧事?那只能說是魯迅的期望,或者說是那個特定時代的思想家想喚醒麻木百姓的期盼,但實際上是很不現(xiàn)實的,那樣他會受到更深的傷害。于是他只能安慰自己被兒子打了,好歹心理上得到了滿足,不再難過了,能夠輕裝前行繼續(xù)以后的生活,這不也是一種好的自我安慰嗎?我所思念的人,就是不能到我的身邊,我想啊想,想的肝腸寸斷,那又如何?秦觀就會肝腸寸斷,留下愁深似海的詩篇感人肺腑,可這也消融了他的生命。蘇軾就聰明多了,也曠達多了,他能夠想開,想到見不到也無所謂,既然此事古難全,既然我沒辦法,那就順其自然,只要我思念的人能夠長長久久,就足夠了。
   這首詞之所以膾炙人口,當(dāng)然是說到了人心里,引起了太多人的共鳴。一個千年難遇的奇才、通才,他的生活原來和我們是一樣的,他也有自己的不如意,他在沒有辦法的時候,原來也和我們一樣是逆來順受,是自己寬慰自己。屈原的沉江讓我唏噓,陶潛的歸去讓我感佩,可蘇軾的掙扎卻才是我們的人生。人生就是掙扎,無論是事業(yè),還是感情,我們都有不如意,但我們都不能放棄,只能告訴自己,蘇軾說了,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一首《水調(diào)歌頭》,言中秋宦游在外,思及家中妻子:年年看清露,歲歲賞明盤。光芒應(yīng)在,千里山水縱橫間。樹影花間月下,饌玉金樽美酒,佳麗舞翩躚。眼花耳熱后,席地幕天眠。月已落,酒仍在,淚漣漣。妻兒萬里,飛鳥何處覓天邊。縱是歡愉朝暮,終是親人不在,甘醴若為甜。怎似歸家去,稚子戲床前。
   (原創(chuàng)首發(fā))

共 2519 字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編者按】吳老師的這段文字深刻剖析了中國人與月亮的情感聯(lián)結(jié),從月相變化到中秋傳統(tǒng),層層遞進地展現(xiàn)了"月"在中國文化中的多重意蘊。特別對蘇軾《水調(diào)歌頭》的解讀尤為精到,既點明“問月”傳統(tǒng)的文化基因,又巧妙將古人的天人矛盾與現(xiàn)代人的生存困境相勾連,最終落在“精神勝利法”的雙重辯證上,這既是無奈的妥協(xié),又是生命的智慧,展現(xiàn)出對中國文化心理的透徹理解。好文推薦閱讀欣賞,浪花有你很精彩!【浪花詩語編輯:一季闌珊】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一季闌珊        2025-06-27 09:55:02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中國人最喜歡的月亮,詞中經(jīng)典。學(xué)習(xí)吳老師欣賞,期待老師更多佳作助力浪花!
2 樓        文友:貴州王先生        2025-06-27 15:37:40
  欣賞詩友佳作,感佩才情,問好詩友,祝愉悅筆豐!??!
共 2 條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