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學(xué)網(wǎng)-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xué)
當(dāng)前位置:江山文學(xué)網(wǎng)首頁 >> 浪花詩語 >> 短篇 >> 作品賞析 >> 【浪花·夢想】自由的代價(賞析)

編輯推薦 【浪花·夢想】自由的代價(賞析) ————讀陶淵明《歸園田居》


作者:吳需榮 舉人,3943.47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101發(fā)表時間:2025-06-28 09:14:08

中國的知識分子自古都是四體不勤五谷不分,所以孔子為他們指明的唯一康莊大道就是“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就是當(dāng)官做宰走上人生巔峰。中國濃濃的倫理文化氛圍,封建王朝的人治傳統(tǒng),使得中國官場中人際關(guān)系錯綜復(fù)雜,“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的情況比比皆是。在中國官場,最不缺的就是看到無能的領(lǐng)導(dǎo)頤指氣使胡作非為,真正德才兼?zhèn)涞娜瞬鸥緵]有發(fā)言權(quán),而只能看到一幫溜須拍馬的同僚歌功頌德,然后違心的鼓掌稱善。誰都不喜歡這樣,可又能怎么辦呢?精神自由是最大的自由,但是,在中國官僚體制下,官場中的人很難做到精神自由。于是,越來越多的人,忘卻了儒家的經(jīng)世救民傳統(tǒng),轉(zhuǎn)而在山水田園中偷得浮生半日閑,在這半日中盡情享受著人生的自由。為什么這些人不能夠完全脫離官場的枷鎖?原因也很簡單很現(xiàn)實,官場的收入還是可觀的,社會地位還是很高的,人脈資源還是豐富的,一旦離職,這一切都沒有了,從而不但生活窘迫,甚至孩子的前途都得不到照應(yīng)。所以,真正從官場獲得自由的,中國歷史上僅陶淵明一人而已。
   陶淵明身處東晉官場,晉朝是最講究門閥世族的時期,官位幾乎被世族壟斷,至于那些人是不是能夠勝任,不重要。陶淵明曾經(jīng)幾度辭官,終究還是生活所迫又不得不重入官場。最后一次,他任彭澤令,有督郵來視察。督郵,就是上面派下來督查下面的,故而總是趾高氣昂,而下面貪腐的官員也是極盡拍馬之能事,反而是一些真正清廉的官員,想去逢迎也沒錢,更不用說從內(nèi)心里本就反感這些拿著雞毛當(dāng)令箭的人。劉備就曾經(jīng)痛打督郵,掛冠而去,陶淵明是文人,沒能力進(jìn)行武力反抗,但還是以自己的方式進(jìn)行了抗?fàn)?,最終訣別了官場,留下了那句著名的“不為五斗米折腰”。從此,他進(jìn)入了自己的精神自由世界,遠(yuǎn)離了污濁的官員角斗所,是中國歷史上的唯一一人,其高風(fēng)亮節(jié)照耀了千年。當(dāng)然,他的代價也是巨大的,他從此不得不生活貧困,一個讀書人不得不和農(nóng)民一樣親自躬耕甚至還不得飽腹。我們只能說,這是自由的代價,看你怎么取舍,陶淵明是選擇了精神自由,所以他甘愿接受貧苦的生活。順便說一句,東晉其實隱士眾多,不過大多樹隱士都是沽名釣譽的世族子弟,他們衣食無憂,生活是很富裕的,絕無可能因為溫飽問題而自己動手努力,他們的隱居就是游山玩水,另外賺取點名聲。所以,他們是終南捷徑的假隱士,只有陶淵明才是真正的隱士。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就是他歸隱不久所作,充分表達(dá)了自己的追求和情操。這是一組詩,有五首,也有人說是六首,但第六首被懷疑是后人偽作,真假存疑。其中最著名的是第一首和第三首。其一:“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yuǎn)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fù)得返自然?!边@首詩是組詩的主旨,也直接道出了作者的情趣和追求。首句中的“俗韻”,當(dāng)然就是指官場中溜須拍馬、迎來送往那一套,那是精神的枷鎖,自甘枷鎖中的人會以此為榮為能,但陶淵明說自己不是的,我只愛丘山,實際上就是說我一定要追求精神的自由,我是不會、也瞧不起這一套俗韻的。我終于歸到田園以后,那才是我真正的生活。陶淵明開創(chuàng)了田園詩,他是鼻祖,他生活居住的地方其實并不是名山大川,就幾間草屋,周圍是田,就是農(nóng)人所住的普通場景,壓根比不上后來王維所住的終南別墅。但是,在他的眼中,屋后就是大樹的綠蔭,屋前就是桃李的燦爛,雞犬自由自在的到處亂跑亂叫,它們都能夠如此,人又是何等的自由!“曖曖遠(yuǎn)人村,依依墟里煙”兩句是千古名句,是作者遠(yuǎn)眺整個村莊的景象,模糊不清的遠(yuǎn)方村莊做了最好的背景圖,隨處可見的垂直向上的輕煙,讓這個畫面充滿了煙火氣。房子是橫向的,農(nóng)村房子是一間一間的,中間有距離,也許是路,也許是菜園;輕煙是縱向的,煙當(dāng)然也是一陣一陣的,不會連綿不絕,就這樣,縱橫的兩條線,都有停頓有間隙,也就有了美感。煙垂直往上,說明連風(fēng)都沒有,一派安靜寧謐的場景。下面的雞鳴狗叫,以動寫靜,更是增加了安閑恬靜之感。在這樣的地方,人當(dāng)然會感到舒適,感到自由自在,于是“久在樊籠里,復(fù)得返自然”。這兒的自然,當(dāng)然不僅僅是指自然環(huán)境,更是指自然規(guī)律,指人間真正應(yīng)該遵循的道理,是一個正直的人所應(yīng)該存在的自由的環(huán)境,絕非官場中那種蠅營狗茍勾心斗角爭權(quán)奪利,充滿了虛偽和狠辣的人間地獄。
   第三首則是以調(diào)侃的語氣說出了他務(wù)農(nóng)的經(jīng)歷:“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币话阏f來,能夠?qū)⒆约旱牟蛔氵M(jìn)行調(diào)侃和自嘲,實際上就是說明自己對這點不足已經(jīng)不以為意了。陶淵明是個文人,文人要進(jìn)行農(nóng)活,自然是門外漢,像魯迅作為能念“秩秩斯干悠悠南山”的有文化的學(xué)生,回到故鄉(xiāng)也是會被農(nóng)家孩子恥笑的,因為他連農(nóng)家最基本的生產(chǎn)工具——牛都害怕。陶淵明當(dāng)然也是,他種的豆子,雜草都比豆苗多。楊雨老師解釋,說陶淵明這句詩,是借用了前人詩句,是說我讓豆苗隨意生長,以顯示自由閑適。也許吧,但如果真是如此,那陶淵明也不用理荒穢了,聽其自然就行了。再說了,陶淵明不是那種假隱士做做樣子的操持農(nóng)務(wù),他是真指著這些農(nóng)產(chǎn)品生活的,怎么能隨意不管豆苗呢。所以他要大早就去除雜草,一直到晚上才能扛著鋤頭回家,和普通農(nóng)人一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同樣也是很辛苦的。陶淵明的偉大就在于:他雖然身體辛苦,但他精神卻放松了,自由了,所以他感覺不到辛苦,反而覺得這是快樂。他的豆苗還沒雜草多,他需要竟日勞苦的工作,他走在田間小道上,衣服都臟了,這些都無所謂,只要心靈能夠自由就行。人生在世,能夠做到“愿無違”,能夠做到精神自由,那付出什么都無所謂,這就是陶淵明,千年而下僅此一人。
   人是生而自由的,卻無往而不在枷鎖之中。追求自由的代價是巨大的,付出辛勞、付出榮譽、甚至要付出生命,都是有可能的。西方崇尚自由,有很多歌頌自由的贊歌和宣言,而在中國崇尚集體主義的儒家倫理文化背景下,是沒有這樣的聲音的。所以,陶淵明在中國歷史上是極其可貴的,因為他以自已的一生辛勞踐行著對自由的追求,他拋棄了康莊大道從事著下層賤民的勞務(wù)以追求自己的人格尊嚴(yán),他讓自己高貴而不屈的靈魂翱翔于九天之上,呼喊著“若為自由故,一切皆可拋”,成為中國人自由的標(biāo)桿。從他開始,儒家的康莊大道只是中國文人的主流,中國還是有著文化巨匠甘心放棄一切,自我放逐于山野,以追求心靈的安定,追求自由的生活。
   自由是有代價的,陶淵明放棄了官場,就放棄了富足的生活,放棄了尊貴的社會地位,放棄了可能的人脈資源,但他獲得了心靈的自由。更多人的選擇是,不完全拋棄枷鎖,而是在盡可能的尋找自由,怡情山水。如何選擇,見仁見智。我沒有膽量選擇陶淵明,但不妨礙我尊重陶淵明,欽佩陶淵明的勇氣和高貴。五律一首,記早行長興九龍道:早行長興道,寂靜世無聲。水面飄云影,松濤伴鳥鳴。菜畦成五彩,雞犬是歡形。古墓偶然現(xiàn),當(dāng)年亦赫城。
   (原創(chuàng)首發(fā))

共 2848 字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編者按】吳老師的這篇賞析語言凝練,剖析深刻,直刺中國讀書人骨子里的兩難。一面是官袍的重量,一面是靈魂的渴求。陶淵明從“塵網(wǎng)”掙脫的瞬間,那腰骨挺直的脆響,仿佛穿透了千年官場的迷霧。讀他筆下“曖曖遠(yuǎn)人村,依依墟里煙”的溫暖,再看他晨起荷鋤、夕露沾衣的背影,才懂得“樊籠”外的自由,是用豆苗稀疏換來的清貧歲月?lián)Q來的。督郵的跋扈、同僚的頌詞都遠(yuǎn)了,只剩下南山下草木生長的聲音,和一顆“愿無違”的心。這代價如此真實,襤褸衣衫、躬耕之苦,卻讓那“不為五斗米折腰”的脊梁,在歷史的風(fēng)煙里愈發(fā)清晰。結(jié)尾五律里“寂靜世無聲”的行走,仿佛仍在追尋那片松濤鳥鳴間的自由氣息,與荒草叢中沉默的古墓榮枯相照。好文推薦閱讀欣賞,浪花有你很精彩!【浪花詩語編輯:一季闌珊】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一季闌珊        2025-06-28 09:16:04
  名言薈萃:
   自由是有代價的,放棄了官場,放棄了富足的生活,放棄了尊貴的社會地位,但獲得了心靈的自由
   ------吳需榮
共 1 條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