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學網(wǎng)-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
當前位置:江山文學網(wǎng)首頁 >> 浪花詩語 >> 短篇 >> 作品賞析 >> 【浪花·夢想】壯別(賞析)

編輯推薦 【浪花·夢想】壯別(賞析) ————讀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者:吳需榮 舉人,3943.47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130發(fā)表時間:2025-06-30 08:36:59

對重視感情的中國人而言,離別總是傷感的,所以在中國有一個詞叫“傷別”。在中國的文學作品特別宋詞中,傷別的佳作比比皆是,感人肺腑。然而,不是所有的離別都是感傷,大唐人的送別是豪邁的,氣勢恢宏境界遠大。也許,在唐代,整個社會風氣都是昂揚向上的,朋友分手只是各奔前程,各自為了遠大的目標而努力,各自走向美好的未來,所以無需感傷。即便朋友間再情深義重依依不舍,他們送別時看到的風景也不是寒蟬凄切而是長空萬里。所以,只有大唐人的送別,不是傷別而是壯別,壯行酒三杯下肚,各自指點江山,分別功成名就,他日再見,不復吳下阿蒙矣。
   初唐四杰是王楊盧駱,這是公認的排序,是按照成就而不是姓氏筆畫。當然,排名第二的楊炯說過,自己恥于王后愧居盧前,似乎對這排名頗有意見,覺得顛倒下才妥當。本來,文無第一,說誰最好就是各自喜好;還有的人當時藉藉無名,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逐漸讓人看到了這些作家的光芒,所以當時的排序也不一定就是真實實力的體現(xiàn)。就像杜甫,在當時是無法比肩李白的,后來隨著江西詩派對他的推崇,隨著人們對社會現(xiàn)實的關注,他才逐漸成為李白一樣的高峰,甚至在某些人看來要超過李白。四杰都是年少成名,王勃更是天才,一篇《滕王閣序》震古爍今。據(jù)說,當時滕王閣建成,主人已經(jīng)精心準備好了序文準備驚艷全場,只是禮節(jié)性請客人作序??腿藗兓径际浅擅娜?,通曉人情世故,所以都在推辭,只有適逢其會的愣頭青王勃,不按套路出牌,你們不來我來,于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寫作了此篇。眾人看這小子這么不懂事,本擬冷嘲熱諷一番,誰知文章一出舉座皆驚,真正嘆為觀止,千古文章無出其右,主人也自愧不如。故事不知真假,但王勃才氣縱橫是真,排名四杰之首也是實至名歸,楊炯的看法只是他個人認為。
   這首詩,是杜少府調(diào)到四川上任,王勃在長安為他踐行送別時所作,充分反映了大唐人的情義和眼界。王勃文集中提到杜少府僅此一詩,可見兩人絕對談不上知己,詩中說“知己”只是客套話,也可見這是當時送別友人時的常態(tài),大唐人就是這種想法。全文是:“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首句就大氣磅礴,既是點明送行主題,又是實景,更體現(xiàn)了唐人的胸中溝壑。城闕輔三秦是倒裝,實際上是三秦輔城闕,闕樓是皇宮才有的建筑,所以城闕就是指皇城,指長安;三秦就是項羽在關中封的三位秦將之地,本來是防備劉邦出漢中攻打長安的,所以三秦拱衛(wèi)皇城本就是歷史的真實。從實景上看,從長安眺望即將奔赴的四川,就是三秦地區(qū)在包圍、保護著長安,所以又是現(xiàn)實的風景。五津是指四川的五個渡口,借指四川,遠遠看去一路的風煙,既是實景,又是暗示友人將一路風塵,更喻指友人從此將風生水起大展身手。眼中看到的是如此壯闊豪邁的大好河山,胸中想到的必定是前程似錦,相別的人又怎么能夠感傷,怎么會感傷?第二句是抒發(fā)感情,我送你離開,自然有離別的傷感,更是感慨身不由己,聚散匆匆。當然,這句詩也能理解成寬慰對
   方,都是在外做官身不由己,你現(xiàn)在調(diào)任四川離開了家鄉(xiāng),我在京都實際上也離開了家鄉(xiāng),古代做官的人都是四處漂泊居無定所,所以不管是離別還是相聚,都無需掛懷。其實何止當官的人,為生計奔波的生意人和打工人又何嘗不是如此?換句話說,人生的漂泊本是常態(tài),誰也無法預料自己將來會怎么樣。同樣這層意思,如果柳永道來可能會無比傷感,但王勃卻是在淡淡的寬慰對方。唐詩宋詞的最大區(qū)別,往往就是同樣一件事,宋詞中感到的是哀傷悲涼,而唐詩中看到的卻是積極樂觀,這也是為什么說“詩言志,詞達情”。第三句是千古名句,只要我們是知己,有這份心意在,即便身在天涯,心也會在一起,就像鄰居一樣相隔不遠。雖然杜少府不是王勃的知己,但這句詩卻照亮了千載而下不得不分離的知己好友,還有更多的依依惜別的癡男怨女情人眷侶。無論是知己還是情人,離別時的傷感是相同的,但只要感情足夠深,就沒有什么可以讓我們的心分離。命運或許可以讓我們身不能在一起,卻不能拆散我們的心。從此,中國人不管身在何地,總會感覺心里的人就在身邊,比如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同飲著一條長江水,自然是鄰居;即便我們的住處沒任何聯(lián)系,也沒關系,青鳥、鴻雁從南飛到北,從我處飛到你處,就可以將我的思念帶給你;還有,天上的明月你能看到我也能看到,對著明月我思念你你思念我,明月能夠千里寄相思,我們還不是鄰居嗎?這句話一出,情比金堅的中國人更堅定了友情、愛情,離別是外因,而情感是內(nèi)因,只要我們真正情比金堅,沒有任何力量能夠拆散我們,離別當然更不能夠,只會增加我們的思念和情感。馬克思說過,內(nèi)因決定外因,所以我們的距離自然是由我們的感情決定,而不是由我們所在的位置。最后一句,當然不用在分手的時候流眼淚了,因為分別不是痛苦,心若在情就在,只要有情自然就會相聚。
   王勃的這首送別詩,是典型的唐人思維,全詩完美論證了為什么不用傷別的原因:一是分別是各奔前程,各自更好;二是人生本是身不由己,也不知自己將來在何處,聚散匆匆都說不準;三是最重要的,就是分離改變不了我們的情意。既然如此,又何須悲傷?而后世孱弱的宋人,分別時就會感到人生至暗,根本想不到各自的抱負,也想不到將來的相聚,只是感到現(xiàn)實的痛苦,現(xiàn)實的離愁別緒。這就是朝代的氣韻,目光遠大的唐代遠超只看眼前的宋代,這種氣韻正是我們力求的盛世雄風,也是我們的民族復興之期盼。
   一首五絕,記唐人壯別:一杯行路酒,各自奔前程,情義記心底,冕旒可再逢。
   (原創(chuàng)首發(fā))

共 2239 字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編者按】吳老師的這篇賞析語言凝練,分析深入淺出。文字聚焦于唐人特有的“壯別”氣象,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為核心范例,將唐代送別詩置于“傷離別”的文學傳統(tǒng)與宋代孱弱風氣的對比中,深刻挖掘了詩句背后的時代脈搏。吳老師敏銳地指出,大唐的昂揚賦予離別以豪邁底色,“三秦”“五津”的開闊意象,正映射著唐人眼中萬里前程的壯闊圖景,海內(nèi)存知己的千古絕唱,更彰顯了情義超越空間的自信與力量。文章不僅品評了王勃的才情與四杰排序的微妙,更提煉出唐人身不由己卻心懷天下、分離無礙情義永恒的豁達精神,視其為盛世氣韻的生動寫照,寄托了對民族復興中重鑄雄風的深切期盼。好文推薦閱讀共賞,浪花有你很精彩!【浪花詩語編輯:一季闌珊】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一季闌珊        2025-06-30 08:39:18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很喜歡這句,重讀時仍心潮澎湃。吳老師創(chuàng)作快樂!
共 1 條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