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靜靜的背影(散文)
一、初遇背影
林小靜這個名字,在我心靈深處靜靜地躺了二十余年。她未必認識我,我們甚至沒說過一句話。僅有的記憶,定格在二十多年前一次文學骨干培訓班上:齊耳短發(fā),干凈利落;她坐在第二排,我就在她的右后方。她雙手交叉扶著課桌,全神貫注聽課的樣子,常讓我恍惚回到小學課堂。我總?cè)滩蛔×粢馑鹤笫滞腥?,右手?zhí)筆在筆記本上疾書;有時停筆沉思,目光盯在一處不動;有時手指插入發(fā)間,有時指尖在書頁上無意識地勾畫。但無論做什么,她的背脊始終挺拔筆直。每次抬頭望向講臺,我的目光總會先落在她背影上。
她穿著一件深藍色的外衣,圍著灰色圍巾。有同學從她課桌旁經(jīng)過,她總會遞去一個淺淺的微笑。我暗自好奇:鐵路系統(tǒng)竟有如此文靜的女子?趕緊翻看班級通訊錄,記住了她的名字——林小靜(房建段)。
那是一次短暫的培訓,結(jié)束后大家各自返回工作崗位。
二、在文字中追隨
我結(jié)婚生子,忙得焦頭爛額,為應付差事偶爾寫幾篇“豆腐塊”通訊報道。林小靜則不同,她對文學的熱愛與日俱增,筆耕不輟,文章頻頻出現(xiàn)在各大刊物。對她的仰慕之情日益加深,以至于拿到刊物,急切地在目錄間尋找她的名字,在她的文字中吸取養(yǎng)分。
她的文字如其名字般樸實無華,情感真摯,如涓涓細流沁人心脾,無聲地滋養(yǎng)著我這棵幾近干枯的小樹苗。不知從何時起,我開始喊她“靜姐”,同事們也默認了這個稱呼!“看我靜姐的大手筆。”讀完她的文章,我常開心地和他人炫耀。只是,無論和誰分享,回應多是出于禮貌——尤其干工務的同事,沒幾個“咬文嚼字”的,不愿意聽我“高談闊論”。與周圍的人談文學,簡直是對牛彈琴。
我個性直爽,喜怒不藏于心。在我的心里,看到“林小靜”三個字,就如見到她本人,那個挺拔的背影便在眼前晃動。透過她的文字,我仿佛感知到她健康的體魄,了解到她的工作近況,目睹到她的堅持,觸摸到她對工作的熱愛和對文字的執(zhí)著。
三、沉寂與轉(zhuǎn)折
相比于靜姐的堅持和執(zhí)著我遜色了很多。兒子出生后的十八年中,我的文學夢走到了荒廢的邊緣,動筆的機會寥寥無幾。更多時間,和萬千中國母親一樣,帶孩子奔走于各大課外輔導班的路上,總盼孩子能“贏在起跑線”。功夫不負有心人,兒子不負眾望,在高考前一個月拿到了全球頂尖學府的錄取通知書。我陪讀的使命似乎就此終結(jié)。本打算做個閑人,追追劇,逛逛街,聊聊八卦,懶散度過余生。然而,一個不經(jīng)意的轉(zhuǎn)折悄然降臨。
那是2022年初秋,車間搬家。整理書柜時,一本乳白色封面的書籍從柜中滑落,砸在我腳上。疼得我齜牙咧嘴,反射性地將它踢出兩米開外,落在同事腳邊。他見我狼狽的模樣,默默地彎腰撿起,表情忽然嚴肅起來:“確定不看?”眼睛直勾勾看向我?!耙贿厓喝ィ豢?!腳指甲都青了!”我將襪子裝進褲兜,抬腳讓他看。“《尋找消失的英雄》。林小靜著?!蓖侣龡l斯理一個字一個字地從嘴里往外蹦。“等等!誰寫的?”我杏眼圓睜,生怕聽錯?!傲中§o??!不是你的靜姐嗎?”我單腳跳到他面前,搶過他手中的書,紅色的七個大字映入眼簾——《尋找消失的英雄》題目下是兩行小黑字,記不太清楚內(nèi)容。再下方是醒目的“英雄就在我們身邊”,同樣紅色字體。最下方四個黑體字:林小靜著。封面背景為老式蒸汽機車和身穿工裝的鐵路工人。“我靜姐出書了!”驚訝之余,將這本書雙手捧起,墨香如一個個無聲的密碼撲面而來,撒入我廣袤的心田,又如一縷秋風,裹著濃濃的金黃駐入我的靈魂。
四、重燃的火焰
之后一周,它成了我形影不離的伙伴,陪吃陪睡,連去廁所的時間也會分秒必爭地利用。我的悲喜隨著靜姐的文字波動,梨花帶雨是被故事人物所感動的真情流露,笑逐顏開是送給那些英雄們的初次見面禮。書中,霍桂花挺著大肚子將太原“防城圖”藏入體內(nèi),途中遭閻錫山軍隊圍剿,不幸流產(chǎn)。即便如此,她仍突破層層封鎖,將沾滿鮮血的圖紙送到解放軍手中,為太原城的解放提供了關鍵情報。她的名字未被載入史冊,她的這一事跡沒有驚天動地,但她臨危不懼,舍身救國的精神永遠值得傳承。
墨香中升騰出的一幀幀畫面,一個個鮮活的故事,一雙雙堅定的眼神,重新點燃我對文學的熱愛,賦予我重新提筆的勇氣。然而,僅有熱情和勇氣還不足以支撐提筆的力量。如何選材?從何落筆?成了困惑我的難題?!稗k法總比困難多?!边@句話如黑暗中一道光,帶我走過無數(shù)次的沼澤。我一度想盡辦法想與我的靜姐聯(lián)系,但這念頭終歸是縹緲的,與其不著邊際的幻想不如腳踏實地地實干。心血來潮過后便是沉靜地思考。我深信,寫作這事,旁人幫不了,只能靠自己多讀多寫。
真正的好文章扎根基層。靜姐的文字便是如此,接地氣,從小人物中發(fā)掘大故事。作為一名最基層的工務線路工,我深有同感,身邊從不缺素材??蓪⒊筛迳蠄?,卻常遭質(zhì)疑——不合時宜、篇幅過長,寫法不對,甚至會以各種莫須有的理由壓稿、刪改,幾千字被改得面目全非。于我而言,成形的文字如同自己的孩子,每一個文字都賦予了不同的意義,是情感的表達,是對主人公的敬畏。讓一些不懂文學的人來評判,簡直是糟蹋。幾番折騰,又將創(chuàng)作的火焰幾乎澆滅。
我該何去何從?放棄,還是另尋陣地?
心有不甘。我的偶像——靜姐能堅持下來,走得那么遠,站得那么高,我也一定可以!尋找新突破口成了當務之急。正當我愁眉不展,一個微弱且清晰的聲音在體內(nèi)循環(huán):何不寫寫你培養(yǎng)孩子成才的心路歷程?這聲音輕柔,卻直擊心房,猶如空曠山野突然出現(xiàn)一群活蹦亂跳的小動物,讓世間充滿了無限的生命力。循聲而去,哦,是那個背影,那些故事……
三個月,22萬字;六個月后,《淘氣兒子的成才路》悄然出版。出版后,再次迎來同事們七嘴八舌的議論——“嘚瑟”“不務正業(yè)”,連機關那些“高素質(zhì)”的人群都拋來白眼。我仿佛成了見不得光的“病毒”,被疏遠,被孤立,成為別人私下議論的熱點話題。彼時,我捫心自問:是自己做錯了嗎?我沒偷沒搶,憑本事寫點東西犯法嗎?冥冥中那個背影如約而至,挺拔的背脊上若隱若現(xiàn)四個發(fā)著光暈的字“相信自己!”那一刻,仿佛被賦能——有一股強大的力量注入我的血液。這股力量來源于:多年來,在一線工作植入骨子里彈簧般的堅韌——越是打壓我,越是否認我,堅持走下去的決心反而愈強烈。幡然醒悟:與其和志不同道不合的人內(nèi)耗,不如筆尖向下,讓文字開花結(jié)果。
五、墨香重逢
時間的鐘擺從未停歇,靜姐的大作一部接著一部問世,我也默默地提升著自己的文學素養(yǎng),于網(wǎng)絡上發(fā)表了近五十萬字的作品,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寫作風格,粉絲漸增。我們?nèi)缤瑑闪杏啦幌嘟坏牧熊?,在各自的軌道上竭力前行?br />
前幾日午后,接到黨辦電話——通知參加集團公司文學骨干培訓班?;蛟S陰影猶存,或許是心存疑慮,我習慣性地回絕:“機會讓給年輕人吧!”話雖如此,內(nèi)心卻非此意。誰不愿聽名家講座提升自己?電話那頭沉默了片刻,“這次參培人員必須帶作品,其他人不行?!甭劼牬搜?,我滿心歡喜應下。這歡喜并非喜上眉梢,而是不敢外露的竊喜。
我遐想著講臺上每一位老師的模樣。林小靜,我的靜姐會不會也在其中?想著她站在講臺上的樣子,我不禁嘴角上揚。
培訓日如期而至。走進教室,落座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開學員手冊,在授課老師名單中急切搜尋……第一頁讓我失望,難道我的靜姐不來?失望中繼續(xù)翻頁,在希望即將熄滅時,一個熟悉的名字躍入眼簾——林小靜,授課內(nèi)容:紀實文學創(chuàng)作。這莫非是冥冥中的巧合?靜姐竟知道我近一年的創(chuàng)作方向——非遺,可謂適逢其時!
情感上,我渴望第一時間與靜姐分享。但理智提醒我:壓軸才是好戲。
因種種原因,我在體制內(nèi)的文學領域沉寂多年,對靜姐現(xiàn)在的身份不太了解。僅有的信息是從她出版書籍的作者簡介中獲取的。如今她以什么身份站上講臺?很是期待!
思緒被一陣嘈雜聲打斷,一個熟悉的身影出現(xiàn)在學員中。依舊是干凈利落的齊耳短發(fā),后背挺拔筆直如昔,還是那抹深藍色,還是一條圍巾。唯一不同的是,她這次穿了一件半身長裙。裙擺恰到好處地遮掩了因長期走基層而變結(jié)實的小腿。周身散發(fā)著濃濃的書香氣,她抬手輕拭額角的汗珠,這細微動作也透著文人特有的沉穩(wěn)和內(nèi)斂。
她悄無聲息地落座于墻角的一個空座位上,手提包里的眼鏡、手抄本、碳素筆是她聽課的三件寶。我在聽課走神時,眼角的余光還會不經(jīng)意間停在她的身上,認真聽課的樣子還是那般迷人。頓時心生果糖的滋味——甜甜的,是甜到心坎里的幸福。我美滋滋地如一名粉絲見到了日思夜想的偶像,也如一個害羞的鄰家小妹妹見到了素未謀面的心上人,這對于一個性格外向的我來說,簡直是大姑娘上轎頭一次,有時會懷疑起自己的言行——這還是那個口無遮攔大大咧咧的女漢子嗎?或許,這種感覺唯有熱戀中的人兒方會知曉。
一次課間休息,我從水房打水回來,靜姐站在教室門口向我招手:“晶平,你最近寫什么題材?”她笑瞇瞇地,聲音柔柔地,生怕打擾到我。我毫無準備地看向她,愣了片刻,爾后回答:“小說、詩歌、散文都在寫?!蔽仪忧拥鼗卮稹!霸趯懽髦杏龅绞裁磫栴},可以向陳老師遞紙條互動?!彼钢o我們講“散文寫作與閱讀”的陳志雄老師?!耙盐諜C會哦!”意味深長地囑咐我。她的溫柔讓我啞口無言,不敢直視她的正臉,只會頻頻點頭。一群學員圍來,我借此機會,如一名小學生般逃回教室,忐忑地猜想著——靜姐咋會叫上我的名字,又咋會在七十名學員中準確認出我。難道是……
六、筆尖下的戰(zhàn)場
結(jié)業(yè)前的最后一堂課,靜姐,——不,此刻應稱林小靜老師——她落落大方地走上講臺。語氣溫和平緩,眼眸卻迸發(fā)出熾熱的光芒,有被文字淬煉過的智慧,有堅定信念的力量,有不忘初心的堅守,更有星火燎原的熱情。二十多年了,此刻我終于近距離、面對面地正視我的靜姐。她不再是那個青澀的小女生模樣,而是多部作品的著作者,是媒體人,是記者,是一位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成熟而優(yōu)秀的作家,更是集團公司文聯(lián)文學協(xié)會主席。
她平緩而堅定的氣息從話筒擴散。我仿佛看到她正行走在王家灣管轄的鐵路線路上。她與工長分喝著一碗米湯,就著咸菜,邊吃邊在本子上記錄。“同吃同住同勞動,不搞特殊”是她下基層的信條。與工友們打成一片,在交談中發(fā)掘閃光的文學素材。夜深人靜時,伴著工友的呼嚕聲,她整理第一手采訪資料,為每一位王家灣工友們的感人事跡而哽咽,淚水無聲地滑落,洇染了字跡。讀者們不會想到,那個生病住院,打著點滴,還堅持將王家灣故事寫完的小女子,居然經(jīng)歷了人生的一場劫難——高燒不退。她筆下每個跳動的字符,是真正帶著高溫,帶著意念,帶著信仰,帶著滾燙的真情的。
桑干河靜靜地流淌,王家灣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巨變,源于靜姐的文字。她讓社會知曉,看似“高大上”的鐵路部門,還有如此艱苦的角落,還有這么多可歌可泣的工人,還有那么多舍小家為大家的無私奉獻者。
電子屏播放的視頻里,我看見靜姐在檔案室埋頭翻閱,在臺燈下奮筆疾書,在人群中尋找線索,求證解放太原城時駕駛首列火車進城的三位火車司機。一個個口頭傳說被證偽,一頁頁檔案被翻出佐證。一部蕩氣回腸的《火車來了》,讓塵封幾十年的歷史細節(jié)重見天日。她指間的老繭是故事的投影儀,筆記本是劇場幕布,日益加深的鏡片是顯微鏡,即使是微小的塵埃落入她的眼中,定能淘出真金白銀。
1950年的抗美援朝,竟也有我們鐵路工人的身影,并且從某個角度看,他(她)們還是主角!這對我,對更年輕的鐵路職工而言,是認知的刷新——鐵路職工也抗美援朝!是的,在靜姐的《流沙》中,寫道:曾有三千多名鐵路職工響應國家號召,告別親人,集結(jié)于丹東,跨過鴨綠江,奔赴朝鮮戰(zhàn)場。在敵機狂轟濫炸下?lián)屝掼F路、架設橋梁、運輸物資。許多人重傷或犧牲異國,幸存者仍以鋼鐵信念堅守崗位。查閱檔案,反復求證。將口述歷史凝結(jié)成文學作品,工程何其浩大。她風里來雨里去,頂嚴寒冒酷暑,為了一條線索,常需奔赴千里之外。出于禮貌與尊重,自己掏腰包買慰問品是常事,她從未抱怨。書中那些手握扳手而非刀槍拼命的鐵路人,用血肉之軀證明:真正的戰(zhàn)場從不止在烽火前線,更在每一列守護生命的滾滾車輪之下。
講臺上的她娓娓道來,每個故事都如精彩的電影畫面在我眼前閃動。鐵路工人不屈不撓、勇往直前,那份國家、集體至上的必勝信念,如刀如槍般在教室回蕩,入耳入心,熱血沸騰。
七、背影如燈
靜姐的腳步所至,便是霞光萬丈地,深埋塵埃的故事得以源源不斷地晾曬,為后人所知。她的步伐不大,卻步步扎實。她的個子不高,卻能用筆桿掀開行業(yè)塵封的歷史。她的眼睛不大,卻能捕捉到真善美的精髓。當她俯身在筆記本上秉筆直書時,我瞥見她銀絲末梢的化學顏料——并非純黑,也非市面上流行的“奶奶灰”,而是紅棕色。那是中國紅經(jīng)歷風雨褪變的色澤,是鐵路線上備用鋼軌的顏色,是默默堅守基層的無名底色。她臉頰上若隱若現(xiàn)的斑點,是幾十年行走基層,陽光烙下的專屬印記。
“大量的采訪是為掌握一線資料,大量閱讀資料是為辨明真?zhèn)?,大量的文字是為記錄那些即將消逝的歷史?!边@是靜姐說給七十位文學愛好者的話,于我當下的創(chuàng)作,更是一劑良方,助我少走彎路。
靜姐說:“不要為寫作而去寫作,也別帶功利心。要帶著真情實感去寫?!?br />
她還說:“新聞結(jié)束的地方,恰是文學楊帆的起點?!?br />
二十多年的文學路上,我曾迷茫,我曾失望,想過放棄,想過逃避。但每當那個瘦小卻挺拔的背影在眼前閃過,我便如獲新生,滿血復活,與繁星作伴,騎著用墨香打造的獨角獸穿越糖果星球。那個曾經(jīng)瘦小的背脊不斷行走于歷史的長河,用腳步、汗水、筆墨譜寫出一部部蕩氣回腸的大作。厚重文字將她日益消瘦的肌體填充,彎腰撿筆的瞬間,我仿佛看到她愈加健碩,豐滿,厚實的背脊托舉著無數(shù)個文學愛好者的追夢身影。
靜姐的背影是一盞明燈,不僅照亮我,還是更多文學青年的路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