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籬】尋找文字的水源 (散文)
我一直對文字來源有一個大膽的提問——是從哪里流淌出來的?于是,按照這種思路,我去尋找文字的水源。有古人就探索文字的“五行”,有了文字五行屬水的說法。因此,我覺得這不是一個荒謬的命題。
一
我想,我的根一定在水的深處,源自于一眼泉的深度。漢字就是這眼泉的光,照射進(jìn)我的腦海,刻下龜骨符咒。
那根最早的結(jié)繩,一定在泉的深處,沿著汩汩流淌的清韻溢了出來,我喝了山泉水,腦子就有了靈光,忽然就記住了那一粒粒漢字,樹一樣長在心坎上,四季長青。但如果細(xì)究的話,還是得從泉水與家的小徑說起。
都說家是四方的,但我感覺家是圓的,可以滾動。很小的時候,我就拽著奶奶的衣襟,隨著奶奶滾動的腳步沿著小徑奔跑,扁擔(dān)在奶奶的肩上忽閃忽閃的,水桶好像要撞到地面上。奶奶的身子比較矮,一米五多點的樣子,稍胖,再加上她的“三寸金蓮”,行走在小徑上,就像是滾動的輪子。
山泉在村子的東頭,我家也在村子的東頭,自然就占據(jù)了好的地理,挑一擔(dān)水,就是一口氣的工夫。泉水是用青石板圍著,四面和上方。到山泉的路上也鋪滿了青石,一塊一塊的,像一粒粒漢字橫平豎直。每天挑水的人總會灑下些許的水,石板就濕漉漉的。我就想著,這泉水里一定也躺著許多漢字。在山泉的旁邊長著幾棵柳樹,樹枝兒有些許下垂,便也叫做垂柳了。時間久了,青石板的四周圍擠滿青苔,歲月就在青苔青了又黃黃了又青的交替中長大。老去的腳步埋進(jìn)土里,新生的腳步長在風(fēng)里。一直到上了小學(xué),才知道那一枚枚柳葉是二月春風(fēng)裁剪的。后來長大了,竟然發(fā)現(xiàn),這眼泉水在糾正著這個說法,我們的柳葉是三月的春風(fēng)裁剪的。我便認(rèn)定,泉水是有文化的,不然怎么能糾正這一錯誤呢?!安恢?xì)葉誰裁出,三月春風(fēng)似剪刀”。把二月糾錯為三月,居然這詩韻、這押韻一點也沒有影響。雖說有點偷梁換柱,但結(jié)局是向好的,有著山泉唯一而獨特的靈魂,便也值了。我認(rèn)識是對的,泉水和垂柳都藏著文字,讀起來韻腳很滿很圓潤。
忽然就有了一個想法,這眼山泉,是不是大禹在治水時從某個山梁上踩空而留下的一個腳印。這種想法雖然不切實際,但我感覺總有千絲萬縷的冥冥之中的聯(lián)系。
大禹治水,是有著文字記載的,《尚書·禹貢》中說:“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币馑际恰坝矸謩e土地的疆界,行走高山砍削樹木作為路標(biāo),以高山大河奠定界域?!币源宋覀円仓懒恕叭^家門而不入”的故事。我想,這就是先有了水,才有了文字的原因。北魏時期的酈道元所著的《水經(jīng)注》,詳細(xì)記載了全國主要河流的水道、源流、支流、水利設(shè)施以及沿岸的山川、城鎮(zhèn)、古跡等?!逗訄D洛書》中的河指黃河,洛指洛河。這部文獻(xiàn)被認(rèn)為是中華文明的源頭之一,與古人治水活動密切相關(guān)。《河圖洛書》中蘊含的治水智慧和理念,體現(xiàn)了古人對水資源管理和利用的早期認(rèn)識。這些,足以佐證水的重要性,水是生命之源,水是文字之源。文字的源頭是水,“為有源頭活水來”也就有了根據(jù)。
二
我的父輩們,一直就沿著這眼山泉而活著,那時的山里人活得十分敞亮。山的開口很大,會沿著山梁逶迤千里,那是祖輩們一直遵循著祖訓(xùn)而建設(shè)的居所。高屋土墻,木椽木檁,青瓦黛色,與山野融為一體?;鹂灰婚g,徹頭徹尾,一家人一年到頭就擠在一間土炕上,和白天黑夜平靜相處。寬敞的屋門兩扇,中間掛著黑鐵制作的門環(huán),像一串悅耳的鈴鐺。門的兩側(cè)有著一尺見方的門墩,連接門墩的是門坎。平時吃飯的時候,就會往門墩上一坐,迎著天地和風(fēng),怡然自得。先輩們的敞亮不僅僅這些,大門打開,那才是真正的敞亮?;蛟S,唯有大門打開,才能自然地迎接八方來客和日月精華。父輩的敞亮就在這兩扇打開的大門里進(jìn)進(jìn)出出中祥和歡快,那種毫無防備之心的日子,比起現(xiàn)在除夕里綻放在夜空的煙花絢麗多彩。父輩的心胸,就是沿著這兩扇打開的大門而溝壑萬丈。
父輩們認(rèn)識的字不多,那些都是與梨、與種子、與土糞、與雞鴨豬狗牛,都和打開的門有關(guān)的,其余的一定與水有關(guān)。不然,每年的那眼山泉總會有人無時無節(jié)地去淘洗,保持著那眼泉的清冽,樸實而純凈。
父輩的日子很單純,沒有許多的講究,一日三餐,早上饃饃中午面,晚上隨便吃些。可有一點,那就是與這眼山泉有關(guān)。不論春夏秋冬,吃完飯,總會飲一瓢涼水,是涼泉。瓢是成熟的葫蘆做的,飄在水缸里,就是一只行走的船。起點是水缸,終點是山泉,沿途的碧波就是裝滿水的水桶顫悠在奶奶的肩上。奶奶的小腳丫在青石板上滾動,哪吒的風(fēng)火輪也就在故事的夜幕下蕩漾開來:話說,從前有一位大將軍,叫做李靖,他的夫人生孩子,生下來一個圓圓的肉球……“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說的就是我的家鄉(xiāng)。長大的時候,看著家鄉(xiāng)的月亮穿過樹梢,落在這眼山泉里,月亮就忽閃忽閃的,缺少的就是倒掛在樹梢上的猴子,伸出毛茸茸的手去打撈泉里的月亮。這樣的情景,總是在夜里出現(xiàn),清晰,綿長,溫馨,凈美。
家鄉(xiāng)沒有河流,有的是山,泉水溢滿的時候,就會沿著山的溝壑而遠(yuǎn)去。步伐叮咚歡快,沿著歷史的棧道,在詩仙詩圣的歌謠里清澈?!吧讲辉诟?,有水則名”。的確,我們的山上有水,養(yǎng)育著不知多少代人。在我上小學(xué)的路上,就有幾處古采洞,是古人采集朱砂的洞子。我進(jìn)去過一次,里面濕漉漉的,有水流經(jīng)過。洞子外面的山體渾然天成,樹木層巒疊嶂,互相掩映著。如此的美景,一定是吸足了山巒的水汁而展現(xiàn)的壯麗。山因有水而生長,樹因有山而壯美。山山水水,生生不息,絕對是在文字里注入了最豐腴的水。
總是記起小的時候,天上的雨像不要錢的樹葉,說下就落了下來。山尖上的云朵,父輩們躲都躲不及,像挑水時的嬉戲,隨手揚起的一瓢清流,就濕了對方的衣襟,哈哈哈的笑聲,總會驚飛一樹樹的鳥雀,把山梁連在一起。整個蜿蜒的大山就連成片,連綴著生命的煙火。
父輩們不講究歷史,也沒有幾個人懂歷史,唯一能懂的就是喝進(jìn)胃里的水,在陽光照耀的田地里化作一滴滴汗水,偶爾在雞的鳴叫聲里與漢字做一個聯(lián)想,就是“聞雞起舞”。漢字就流著清韻,濕漉漉的彰顯魅力。
三
父輩們的莊稼都在與水打著交道,泥巴涂抹的土墻,在日月的更替中斑駁陸離,在煙火的延續(xù)中變黑,以及那些深埋在泥土中有著刻痕的獸骨,沿著某一山體鐫刻的人影,一直在風(fēng)雨的暗夜里走過千年沉長。上古時期的氣息沿著水流,融入土地,種子的味道變得濃郁。家鄉(xiāng)的那份自信,就是漸長的樹。盤山而過,或許就是久遠(yuǎn)的聲音,父輩讀懂那份呻吟,肯定在水里洗滌過倩影。石器、青銅、鐵器,都沿著水流的方向形成固有的記載,一個個朝代的花朵都沿著史書開放,文字立下的汗馬功勞,終究在漢字的汗水里凝聚華章。
清流暗許,許的不是一世繁華,更不是許的承諾纏綿,那是文字與水的水乳交融而鑄就的城。城在一代代帝王更替或者入住中,沿著城而環(huán)繞的那份執(zhí)著與堅守,始終的不便的主題。這些力量存在于文字的千軍萬馬中變幻莫測,或沉長繁雜,或輕盈如燕掠過,或擴疆拓土,或更替繁華。一粒粒文字在古典中真實,在古典中花樣年華,在古典中沉魚落雁,在古典在塵埃落盡。但一切,離不開水,離不開生命之源。追朔歷史的久遠(yuǎn),還是從紅塵中剝離,那古屋中一冊冊的線狀發(fā)黃的書,總有一滴水從文字里流出來,在月光下蒸發(fā)為霧,彌漫整個的天空。天顯得厚重,文字顯得偉岸,水乳交融而成的城就更加有了誘惑與狐媚。歷史的古韻入水,文字的瑰麗入水。波光泛起的瀲滟之色,方顯出莊重秀美。
村莊在這里,是一名過客?;蛟S就是許多過客的腳印,才映出青石板的珍貴。彩虹彈射而起,架設(shè)的虹橋,一頭連著雨,一頭連著文字?!叭赵轮?,若出其中。星河燦爛,若出其里”。曹操是站在碣石山上,面朝大海而澎湃激蕩??梢婈柟狻⑿枪舛际菑暮@锷鸬?,這份對自然、對大地的韻染也未離開過水。這么說,“水是萬物之母,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發(fā)展的基礎(chǔ)”。也就好理解了。
“萬物之靈長,宇宙之精華”用來形容人是宇宙間最精華的存在,是萬物中最具靈性的生命。在我看來,其實不然。如果用這句話來說水,是再也恰切不過的語言,文字的靈動才會生長翅膀,蘸著水汽而翔。千山萬水便有了聲息,有了聲響,有了呼號。像那排江倒海的竹筏,浸濕了自己,蕩漾了江河湖海,文字因此也水汽氤氳,色彩斑斕。
文字記載了歷史,文字若不浸潤了水,就不會在史冊里浩蕩。
四
在寫下這個題目的時候,自己也有些迷茫了。不能一時把當(dāng)時冒出這個想法的思緒理清,便也擱置了幾天。
周一七點多打開電腦,坐在辦公桌前,腦海中竟跳出了五個題目,一一建了文檔,想著一天天地去完成。對著這個題目,最初總是浮想聯(lián)翩,有著一題三作的想法,那就是寫一篇散文,寫一首詩歌,再寫一篇散文詩。細(xì)細(xì)想來,于我,終究有著難點,那就是我的文字太稚嫩了,入一枯井的青蛙,抬頭看不見一眼山泉。
如水的文字還是給了我沖動,我想在文字里游泳,唯有文字的水不能讓人溺水。
我始終認(rèn)為,文字是有水源的。泱泱華夏,博大精深,禪意綿長。文字的演化也經(jīng)歷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但文字的產(chǎn)生,究其根本,是從最初的象形文字演變而來,一步步規(guī)整文字的形意。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對周邊的影響也是非常巨大的,是其他文字的母字。這一“母”就奠定了深厚的淵源,不僅僅是流長那么簡單。它是記錄事件的書寫符號。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yōu)橛晒P畫構(gòu)成的方塊形符號,所以漢字一般也叫“方塊字”。它由象形文字(表形文字)演變成兼表音義的意音文字,但總的體系仍屬表意文字。
所以,漢字具有集形象、聲音和辭義三者于一體的特性,也就注定漢字的漢的偏旁是“氵”,這三者的一體統(tǒng)一就注定漢字與水的緣分,不可分割。這一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獨一無二的,因此它具有獨特的魅力。漢字是漢民族幾千年文化的瑰寶,也是我們終生的良師益友,漢字更是民族靈魂的紐帶,在異國他鄉(xiāng)謀生,漢字便是一種寄托,哪怕是一塊牌匾、一紙小條,上面的方塊字會像磁鐵般地吸引著,讓人感受到來自祖國的親切。因為那中國人的情思已經(jīng)濃縮為那最簡單的橫豎撇捺。每一筆,都是飽蘸著華夏碧血寫就的。在海外,無論你功成名就還是漂泊淪喪,只要有方塊字的伴隨,你就會有幾多慰藉幾多寄托,因為無論是象形還是指事,無論是會意還是形聲,每一個字都有深遠(yuǎn)的來歷,每一個中國人就是那一撇一捺,已經(jīng)成為方塊字的魂魄。一撇為魂一捺為魄,這就是人之精神所在,漢字讓人站立起來。
黃河流經(jīng)了30億年,依然滔滔不絕,被譽為“母親河”。長江流經(jīng)11個省份,養(yǎng)育著多少華夏子民。三皇五帝,在黃河長江兩岸,開啟了游牧部落的農(nóng)耕史。其中大禹治水家喻戶曉,可見漢字與水的糾纏是風(fēng)情萬種的。
如果從水與漢字的遲早來說,水起得太早太早,那就注定漢字是在水的孕育下才字正腔圓、神采飛揚的。
原創(chuàng)于2025年5月22日,7月6日首發(fā)江山文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