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學網(wǎng)-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
當前位置:江山文學網(wǎng)首頁 >> 丁香文學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丁香·最美】高中記(江山散文)

編輯推薦 【丁香·最美】高中記(江山散文) ——柴門筆記之那年那月


作者:柴門石道 白丁,1.60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181發(fā)表時間:2025-07-08 21:58:41
摘要:高中生活,人生的重要階段

入讀白水洋高中,是上世紀76年。在村里象坎學校讀完初中后,我被白水洋中學高中錄取,當時不用考試,主要憑家庭成份。在等待開學的日子里,遇領袖毛主席逝世,村里廣播天天在播放哀樂,男女老少面容悲戚。母親流著淚說:他老人家走了,你的高中,可能也讀不了了。終于等到開學,母親又對我說:能上高中,全靠毛主席的保佑,要好好讀書!
   帶著母親這份純樸的囑托,我走進高中大門。那時白水洋還叫公社,屬雙港區(qū)。區(qū)公所在雙港公社大園村,那里辦有雙港中學,是全區(qū)最高學府。白水洋中學的高中,是新開的,我是第二屆學生,學校難免有些簡陋。校門外是沒完全填好的操場,校舍由一圈黃泥土墻包圍,校門左右,是兩幢泥墻壘成的教學樓,右邊是一層平房,左邊是二層樓房。校門正對的,是一幢二層磚混樓,一樓是教室,二樓是老師宿舍。后面,是學校食堂。我讀的是高中二班,教室在校門最右這間。
   開學幾天后,老師安排我們去學校邊上的小溪里挖砂挑石子,用來填校門前的操場。原本高低不平的場地,在我們的勞動中,高起來,平起來,大起來。我們在這里上體育課,教體育的楊亦鏡老師,在點名時,把我名字中的“舜”字,誤讀成“舞”字,害得一段時間里,很多同學把我叫成“舞文”。過幾天,學校在這里開大會,校長朱少勇在臺上講話,個子不高,嗓音不大,但熱情洋溢。我至今記住他的一句話:你們是到這里來讀書的,不是嬉戲的,要珍惜光陰。殷殷之情,溢于言表。
   因為年少,當初沒有好好記著朱校長的教導。因為那時小學是五年制,初高中是二年制,我們大多十四五歲,是懵懂的年齡。校園外,正忙于揭批“四人幫”,學校一二位老師,還有幾位大同學,也帶著我們這些小同學搞“揭批”。一位姓蔡的女老師,還有一位姓朱的男老師,成為主要的“揭批”對象。好幾次早上上學,在校門口看到“揭批”他們的大字報。班主任潘小釵老師,對這些很看不慣,聲色嚴厲批評班里的幾位同學,只是沒有大效果。到了高二時,我們懂事了些,知道上大學要考試,讀書也認真了許多。我家離學校有五六里路,中間隔了條永安溪,靠擺渡過岸,每天背著書包,提著飯盒,早上過來上學,黃昏摸黑回家,無論刮風下雨,從不敢怠慢。為了多讀點書,高二這年冬天,我就住在鎮(zhèn)里的姨家。姨與姨夫待我如家人,在鎮(zhèn)衛(wèi)生院工作的表姑,經(jīng)常送我補腦汁之類。只是我不夠爭氣,理科成績一直跟不上。
   因為小學、初中時的基礎,我文科類成績尚好,尤其喜歡語文課,特別喜歡上作文課。高一下半學期,臨海舉辦全縣中學生作文比賽,學校選拔我去參加,結果得了個二等獎。班主任,同時教我們語文的潘小釵老師,喜出望外。他多才多藝,二胡拉得很好,特地在同學面前拉起二胡慶賀,這讓我在學校有了點小名氣。下年級有個叫王永敏的,穿著雙小白鞋,遇到我經(jīng)?!皻⒓?、殺甲”地說,聽起來,這“殺甲”兩字背后是不服氣,因為他的作文也寫得好。不過,我自此得到潘老師對我的偏愛,他經(jīng)常給我一些指點、鼓勵。
   記事起,父親常常對我們兄妹說“學好數(shù)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在高中時,我實在缺少數(shù)理天賦。因此,特別仰慕年級里全面發(fā)展,現(xiàn)在成為上海著名醫(yī)學教授、專家的王克利,以及現(xiàn)在成為臨海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的朱堅國。班里還有一個經(jīng)常鼻涕掛到胸、外號“爛糊”,現(xiàn)在成為著名企業(yè)家的胡米運,他是出了名的數(shù)、理、化天才,語文卻特別爛,數(shù)學老師李宏祥、物理老師陳炳華,待他如親生兒,讓我好生羨慕、嫉妒。最后一學期,老師留出一個多月讓我們復習迎考,我與米運、克利、宏燕、永喜等四位同學,借住鎮(zhèn)里轉灣角宏燕姑姑家,補習互學,只是米運沒教我多少,我也沒有讓他的語文成績提高。高考時,我與他都因偏科,名落孫山。
   沒考上大學,失落了一些時日。當時恰好區(qū)里招收民辦教師,我考上了。經(jīng)過一個多月培訓,被分配到龍泉公社和尚往小學。說是小學,其實是復式三個年級,十幾個學生。我是既當校長,又當老師、炊事員,既教語文,還教數(shù)學、體育、音樂。學校地處高山,離我家十五六里地,僅從山腳到學校,爬山越嶺就需要一個多小時。第一次到學校,是父親挑著被褥、大米,送我上來的。那一年,我才16歲,是睡覺還需別人陪的年齡。父親離別時,我站在山嶺上哭。就這樣,在和尚往濫竽充數(shù)做了三四個月“孩子王”。到了第二學期五月,突然又想?yún)⒓痈呖?,找到了潘小釵老師,沒想到潘老師連說好好好,還幫我聯(lián)系白水洋中學,參加當年高二班復習。就這樣,我不辭而別和尚往小學,二進白水洋中學,再次得到這所泥墻里學校的書香滋養(yǎng)。
  
   補記:高中兩年的師生情、同窗情,雖平淡如水,但比酒醇厚。高中畢業(yè)后,老師、同學很少謀面,但每次相聚,都是情如當初。20周年同學會時,我寫過一首散文詩,頌揚當年同窗之情。30周年同學會時,我有過“把酒東風憶從容,當時攜手游芳叢;無奈聚散太匆匆,眼下花勝誰與同?”的感慨。40周年同學會時,我寫下一組七絕。其一是“手拿杯盞勸頻頻,不識觥籌酒幾巡。紅臉相望還相問,當真你是后桌人?”;其二是“微信群中聚一堂,白頭聊發(fā)少年狂。男男女女都任性,話不投機就罵娘。”;其三是“歲月如歌又一春,生涯羈旅勿需嗔。同窗本似勞飛燕,命里東南西北人?!?其四是“同窗相聚意深深,忘卻寒霜兩鬢侵。笑憶當初不更事,白頭重拾少年心。”一組四首,記錄當時的景與情。

共 2144 字 1 頁 首頁1
轉到
【編者按】這篇文章以個人回憶錄的形式,生動再現(xiàn)了上世紀70年代末中國農(nóng)村高中生活的獨特風貌。作者通過細膩的細節(jié)描寫與時代背景的交織,既展現(xiàn)了特殊歷史時期下教育的困境與溫情,又刻畫了個體在動蕩中的成長軌跡。文章語言質樸真摯,情感真摯,既有歷史厚重感,又充滿生活氣息。文章采用個人史與時代史的交織,既有對鄉(xiāng)土教育的溫情追憶,也有對歷史傷痕的隱晦反思。若能在結構上更緊湊、細節(jié)上更細膩、語言上更具文學性,將更具感染力。建議作者可嘗試加入更多感官描寫(如操場砂石的粗糙感、溪水的冰涼觸覺),或對比描寫(如批斗會的喧囂與教室的安靜),使文本層次更豐富。期待看到更多關于“補腦汁”“姨家生活”等細節(jié)的展開,讓記憶的河流更清澈動人?!径∠憔庉嫞撼鹩弧?/div>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仇育富        2025-07-08 21:59:33
  感謝來稿,江山因你而更精彩。
2 樓        文友:柴門石道        2025-07-09 08:24:09
  謝謝老師認真、細致、周到的點評,深愛啟發(fā)!
共 2 條 1 頁 首頁1
轉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