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見證】【寧靜】異邦王陵(散文)
一
水泥砌筑的圓臺上,壘起一堆饅頭狀的黃土,這是墳,也叫墓。松柏環(huán)繞下,墳?zāi)骨傲⒅粔K碑,碑上縱向刻著一排字:故蘇祿國恭定王墓。
距離這座墳?zāi)共贿h(yuǎn)的庭院里,也有形制一樣的三座墳,一大兩小,靜臥鮮花叢中。墓碑分別刻寫著:“蘇祿國恭定王王妃葛木寧之墓”“蘇祿國恭定王次子溫哈剌之墓”“蘇祿國恭定王三子安都魯之墓”。碑文寫得非常清楚,這是一家四口人各自的墳,而且是異國他鄉(xiāng)之人的陵墓。
因種種原因客死中國的外國人不計其數(shù),但外國國君去世后葬在中國的,其陵墓只有兩座。一座是位于南京的渤泥國王墓,再就是位于山東德州的蘇祿國恭定王墓。那么,蘇祿國在哪里?恭定王又是誰?一切都得從六百年前說起,從明朝那些事中尋覓答案,還原一段風(fēng)風(fēng)雨雨的歷史故事。
二
一四一七年,也就是明朝永樂十五年。某個秋高氣爽的早晨,一支船隊(duì)從菲律賓蘇祿群島出發(fā),目的地是明朝的北平,率隊(duì)的正是古蘇祿國的東王巴都葛叭答剌。古蘇祿國是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酋長國,國內(nèi)分為東王、西王、峒王三家王侯,以東王巴都葛叭答剌勢力最強(qiáng)。這次北上,東王帶著王妃葛木寧和三個兒子,以及官員隨從三百四十人,“梯山航海,效貢中朝”。在當(dāng)時來明朝進(jìn)貢的小國非常多,但這樣規(guī)模的使團(tuán),在外交史上并不多見。
周邊小國來朝進(jìn)貢,在歷史上很多見,但在明朝最為鼎盛。這就得說說明朝那些事,開國皇帝朱元璋有十八個兒子,其中朱棣從小就聰慧過人,屬于“別人家的孩子”類型,但朱元璋去世后,繼位的卻是其孫子朱允炆,也就是后來的建文帝。建文帝繼位后,覺得他的大爺叔叔們都被爺爺封為這王那王的,且擁兵自重,這不是個好事,便找個勢力最弱的叔叔,殺頭,收回兵權(quán)。他本意是殺雞給猴看,誰知道猴沒害怕,反倒怒了。燕王朱棣一聲令下,發(fā)動了長達(dá)三年的“靖難之役”,最終奪取皇權(quán),成為明成祖,改年號為永樂。明成祖朱棣統(tǒng)治時期經(jīng)濟(jì)發(fā)展穩(wěn)定、人們安居樂業(yè),史稱永樂盛世。
朱棣很陶醉自己治國理政所取得的成就,便熱衷于宣示國威。這項(xiàng)重要任務(wù)交給了史上大名鼎鼎的鄭和,他憑借當(dāng)時世界上最強(qiáng)“海軍”的威力,七下西洋,遠(yuǎn)航拜訪了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引來無數(shù)“朝覲”者,其中就包括古蘇祿國的東王巴都葛叭答剌率領(lǐng)的使團(tuán),形成一個萬國來朝的熱鬧局面。這種國與國之間的互動,推動了中外文明的交流和經(jīng)濟(jì)發(fā)展,也使得周邊各國對明朝產(chǎn)生敬畏之心。當(dāng)然,那些小國也不傻,雖說是進(jìn)貢,但朱棣皇帝“你給我面子,我就給你金子”的心態(tài),也使得來朝小國賺得盆滿缽滿。以蘇祿國東王此行來說,永樂大帝“封(其)為國王。賜印誥、襲冠帶及鞍馬、儀仗器物,其從者亦賜冠帶有差”“各賜玉帶一,黃金百兩,白金兩千,羅錦文綺二百,帛三百,鈔萬錠,錢二千緡,金繡蟒龍、麒麟衣各一”,盡顯大國風(fēng)范。
蘇祿國使團(tuán)愉快地在大明朝考察了二十七天,一切都很順利,可謂是一次成功的國事訪問。然而,悲劇卻意外發(fā)生。東王此次朝貢明朝,所乘船隊(duì)??吭诟=ㄈ荩缓笠宦繁鄙系竭_(dá)蘇杭。那一年,明朝還沒有遷都北京,都城是應(yīng)天府(今南京),只是永樂大帝人在京城。朱棣下旨,令東王一行乘坐皇家龍船沿京杭大運(yùn)河前往北京。返程與此相反,由北京乘龍船奔蘇杭,取道泉州。結(jié)果船行至山東德州時,東王巴都葛叭答剌不幸因病去世。朱棣皇帝聞訊,一邊忙著寫悼詞,一邊下旨要求地方衙門做好善后工作,以王禮厚葬,并賜蘇祿國東王謚號“恭定”。
人死不能復(fù)生,辦完喪事,東王的大兒子率使團(tuán)回國,他要忙乎繼承王位的大事。留下王妃葛木寧和二兒子、三兒子及為數(shù)不多的隨從人員,按照中國的禮儀守陵三年。三年后,王妃帶著兩個兒子也踏上回國的路途。蘇祿國恭定王就此長眠在中國的土地上,遙遙南海成為他永遠(yuǎn)回不去的故鄉(xiāng)。
運(yùn)河之畔,德州之野,孤立一座墳?zāi)埂惏钔趿?。然而,孤墳不孤,恭定王生前做夢都想不到,他的后人會在齊魯大地上繁衍生息,陪伴著他度過六百多年漫長的歲月。
三
我喜歡德州,它雖非旅游網(wǎng)紅打卡地,卻因深厚的文化積淀,成為一座有故事的城市,像一本厚重的線裝書,隨意翻到哪頁,都是故事自來。
德州,古稱安德,簡稱德,位于山東省西北部,自古就有“九達(dá)天衢”“神京門戶”之稱,也是京杭大運(yùn)河的一個重要碼頭。正是因?yàn)檫@樣一個碼頭,才有了一個異邦王陵和守陵村落的故事。
從公交車下來,我跨上電動單車騎行約三公里,穿過半城鎮(zhèn)半農(nóng)村模樣的街道,前往德州城區(qū)北部一個叫北營的村落,恭定王墓坐落于此。
走過高大的石牌坊,長長的神道盡頭是一座翹角飛檐的院落。神道兩邊佇立六方石望柱一對、石像生六對,石虎、石獅、石馬、石羊,還有文臣和武官以及馬倌。西南側(cè)是一座清真寺,規(guī)模不大,中規(guī)中矩的建筑。神道東側(cè)是“御碑亭”,立著一塊巨大的石碑,碑文正是朱棣皇帝親書的悼詞,字跡已經(jīng)模糊,依稀辨得:孰無死,若王,光榮被其家國,慶澤流于后人,名聲昭于史冊,永世而不磨,可謂得其所歸矣……
我抬腳進(jìn)入院子里,東西是配殿,居中是正殿,很普通的建筑,整個院子就像北方的農(nóng)家院。來參觀的就我一人,正不知所措時,屋檐下坐著的一位老者操著濃重的山東口音跟我打招呼,指著正殿的大門說,可以進(jìn)去參觀,不收費(fèi)。
我以為正殿里會有供奉啥的,進(jìn)去后才發(fā)現(xiàn),這間不算大房間可以說是一個微小的博物館。正面墻上掛著恭定王畫像,黃袍加身,端端正正,一臉威儀。墻面其他地方,掛滿了資料圖片,詳細(xì)解讀一段歷史。從正殿出來,走到房后,就是圓堆隆起的恭定王墓,松柏高挺,郁郁蔥蔥。
我離開正殿時,跟那位老人打個招呼:“老哥,您貴姓?”稱呼他老哥是因?yàn)樗任掖笫畾q左右,問貴姓,是想知道他是哪一支的。從他濃重的山東話里,我聽明白了,他姓安,是恭定王三子安都魯?shù)暮笠?,到他孫子這輩東王的后裔已繁衍到第二十一代了。說完,他指著東南側(cè)的庭院說,王妃和兩位王子的墓在那里。
四
庭院不大,收拾得干凈利索,三座墳塋成品字形排列,上方最大的墓是王妃葛木寧的,下方平行的兩座墓,則分別是兩個兒子溫哈剌和安都魯之墓。陵墓周邊的花壇里,各色鮮花初綻,應(yīng)和著德州初夏的溫潤。
葛木寧,這是個音譯的名字。沒有太多的資料說明其身世,更無圖片畫像可一睹其真容。這是一位怎樣的女人呢?我思忖著,遐想便從夏花叢中蔓延開來。
守陵三年后,葛木寧帶著兩個兒子回到古蘇祿國。此時,大兒子已經(jīng)成為新的國王,她是國王的母親,按照大明的說法就是皇太后。一家人團(tuán)聚在一起,盡管古蘇祿國不是一個富裕國家,但皇太后過上無憂無慮的生活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時間僅僅過去不到一年,葛木寧決定重回中國,重返德州,回到丈夫巴都葛叭答剌身邊。皇親國戚大為吃驚,紛紛勸阻,雖然明朝國力強(qiáng)大,但老王陵墓所在可是荒郊野外,南北氣候不一樣,語言又不通,飲食文化習(xí)俗各不相同,怎么生存下去?倔強(qiáng)的葛木寧在紛紛擾擾中,義無反顧地出發(fā)了,沿著上一次的路途,越南海,踏風(fēng)浪,回到了德州,陪同她是兩位孝順兒子溫哈剌和安都魯。朱棣聞訊,趕緊批了土地讓守墓人耕種,稅賦全免,還從寧夏征調(diào)馬姓等回民為他們提供生活服務(wù)。就這樣,葛木寧帶著兩個兒子聚村而居,繁衍生息,從此永居德州,漸漸形成一個守陵人村落。
一只白色的小蝴蝶從花叢飛出,落在墓旁一株小黃花上。我忽然覺得葛木寧就像這只蝴蝶和這株黃花,雖微小,但美麗。心中有愛的女人,一定是世上最美麗的女人。東王墓碑上有一道淺淺的劃痕,傳說是葛木寧哭死在東王墓前,她的手指摳在墓碑上,指甲嵌入碑中。我知道這是文旅故事,但我寧愿相信這是真的。
時間一點(diǎn)一點(diǎn)流逝,守墓人一點(diǎn)一點(diǎn)增多,人們從說蘇祿話到說地道的山東話,歷史就輾轉(zhuǎn)來到清朝雍正年間。古蘇祿國的使臣應(yīng)守墓人的請求,向雍正皇帝提出準(zhǔn)許守墓人入大清籍,皇帝準(zhǔn)奏,并從溫哈剌和安都魯兩個名字中各選一個字,賜姓“溫”和“安”。不知道雍正皇帝賜姓“安”“溫”,有沒有“安穩(wěn)”之意,反正他們一代又一代在德州安安穩(wěn)穩(wěn)地生活著,與當(dāng)?shù)鼗?、漢民族和睦相處,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
古墓埋客帝,墳還是那座墳,守墓人卻把這里變成了故鄉(xiāng)。“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北營村見證了中華民族從古至今未曾改變的品性,博愛,厚生,寬容,溫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