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學網(wǎng)-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
當前位置:江山文學網(wǎng)首頁 >> 金文圣地 >> 短篇 >> 雜文隨筆 >> 【金文·芳華】最好的孝順是無愧于心(雜文隨筆)

編輯推薦 【金文·芳華】最好的孝順是無愧于心(雜文隨筆)


作者:先明 布衣,235.10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694發(fā)表時間:2025-07-14 14:48:59

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父母上了年紀,對于我們60后這代子女,各家有各家的不同情況,怎樣才算給父母盡孝呢?
   我的鄰居王姐,退休后在一家私企打工,父母快90歲了步履艱難需要有人陪護。在照顧年老父母這件事上,三個哥哥各有各的情況。大嫂臥床多年,需要大哥照顧,身邊不能沒有人。二哥成家在武漢回來照顧也很不現(xiàn)實。三哥在呼和浩特一所大學當老師,除了假期和周末能回來小住幾天,平時工作忙也不能時常陪伴在父母左右。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只有王姐離父母最近,去年女兒也大學畢業(yè)工作了,照顧老人的事就落到了她一個人身上。侍候老人是體力活,私企工作每天早出晚歸、周末加班也很頻繁。王姐常說:"真的很累,但既然擔負了,就努力不失衡。"忙不過來的時候老公就幫忙沖到前面,她在后面一路小跑。父親因肺部感染病逝正趕上疫情的時候,二哥,三哥都沒能趕回來,王姐和大哥商量著為父親辦了后事。如今92歲高齡的老媽生活已不能自理,兩個哥哥商量,讓王姐放棄工作回家照顧母親。二哥,三哥每月每人分擔貳仟元,加上老媽的退休金有柒仠多元,讓小妹安排打理母親的生活起居。王姐平時看大哥不易,總是在生活上給與大哥多一份的關照。經常開車去大哥家?guī)兔Υ蚶砑覄?,自己鹵的肉、現(xiàn)炸的油餅、各種水果還有換季為大哥大嫂添置的新衣。每一份愛都承載了血脈割不斷,情意永相連的溫暖親情。
   王姐雖然辛苦,但很欣慰兄弟姐妹間沒有相互的推諉,不信任,更沒有攀比。在贍養(yǎng)老人的問題上兄妹共同商量,達成一致。每個人雖然分工不同,但是都各自承擔了一份責任。在多子女家庭中,齊心協(xié)力、各盡所能是最完美的盡孝方式。
   總有人調侃:"老一輩重男輕女,是改不了的傳統(tǒng)。"但其實傳統(tǒng)里也有"孟母三遷""緹縈救父"的故事,真正的文化傳承,從來不是用性別去劃分愛與資源。父母子女間的關系,本應是一場愛的自然流淌,然而當下卻有一種不合時宜且飽含傷感的觀點:"父母對女兒成長漠不關心,卻要要求女兒和女婿承擔養(yǎng)老責任,還美其名曰兒女養(yǎng)老義務同等。"這種觀念,是將親情的天平,無情地扭曲。
   電視劇《歡樂頌》中樊勝美的父母對她的愛少的可憐,供她上大學,最終的目的是為了讓她掙更多的錢,來養(yǎng)活樊勝美哥哥一家人。父母從小對兩個親生孩子未來的規(guī)劃,截然不同。兒子是用來傳承血脈的,即使他不學無術好逸惡勞,就因為他生理上是男性、符合傳統(tǒng)文化中對傳宗接代的性別要求。樊勝美的哥哥就靠性別優(yōu)勢這一項,從出生起就碾壓、剝削著親妹妹。樊勝美長大后,不僅承擔了原本應該是哥哥承擔起來的全部家庭責任和經濟重擔,還從小就被母親PUA"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對母親言聽計從。
   人性本質上是需要在點滴關懷相互扶持中實現(xiàn)自我成長的。當為人父母以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要求女兒無條件付出,卻不思自身曾冷落女兒在先。他們留給自己孩子的是不堪回首的成長經歷和冷冰冰的沒有溫度的親情。這種經歷帶來的傷害,是終身無法治愈的。而如今卻要將養(yǎng)老這般沉重的擔子,強壓給女兒。
   ?感情不是單向的索取,它需要雙向奔赴的滋養(yǎng)。而當父母年老的天平開始傾斜,要求女兒承擔起等同于兒子,甚至超越兒子的不近情理的期待。女兒不是不懂孝道,而是難以在冷漠的土壤里結出感恩的果實。況且贍養(yǎng)老人,不是一個人的事情,兒女都需承擔責任。贍養(yǎng)老人是每個子女都應盡的義務,跟經濟條件好壞、工作忙閑沒有關系。在這種情況下為父母盡孝,就成了一種沒有溫度的單純責任。對一切不公平保持沉默,是一種無奈,也是一種自我保護。不愿攀比更懶得計較,為報父母的養(yǎng)育恩,問心無愧只修自己心安就好!
   同事的大伯臥床兩年,大兒子最有出息學有所成,遠居國外。是父母托舉最多,也是父母口中最驕傲的兒子。沒本事的小兒子留守在老家,孝老的任務就留給了他。北梁改造拆遷后母親病逝,小兒子特意和父親買了同一小區(qū)的樓房,為方便照顧父親自己在家門口開了家小超市。
   小兒子除了打理自己的生意,還要負責父親的一日三餐,衣食住行。父親有個頭疼腦熱馬上帶著就醫(yī),悉心照顧,對父親的事情盡心盡力。但是因為長時間在一起,父親很容易把這些看作理所當然,視作習以為常。不僅看不到小兒子的用心和孝順,反而會因為距離近,更容易有一些生活上的摩擦和矛盾,產生口角和沖突。人性就是如此,對方做了一百件好事,但只要做錯了一件事,就會在記憶里對這件壞事記得特別清晰。有時候小兒子偶爾態(tài)度和情緒有些波動說話聲音稍稍提高了點兒,父親就說小兒子不孝。完全不顧及小兒子一方面有超市需要打理,小家也要照顧,還有父親的日常生活要兼顧,承受的壓力也很大。平日里張口閉口全是說遠行的大兒子最好。過年過節(jié)寄來幾件衣服,發(fā)一個紅包,老人就津津樂道,把身邊這個一年三百多天的端水送飯的小兒子當成了空氣。
   也許距離產生美適用于任何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里。大兒子遠居海外空間和距離都和老家的父親遠了,見面的次數(shù)也少了??赡軒啄瓴拍芑丶乙惶?,來去匆匆。平時不在一起,這難得的相聚就顯得彌足珍貴。也許是因為長時間不回去,在家的幾天會格外體貼。是因大兒子離的遠,父親壓根對他沒啥指望,偶爾打電話問候一下,父親就很高興了。這樣兩代人相處和諧,沒啥沖突,所以很多父母反而覺得遠在天邊的子女孝順。
   弘一法師說在孝敬父母這件事上,永遠別和兄弟姐妹計較誰付出的多。對于自己來說,有錢,那就多滿足父母的物質需要;沒錢,那就多滿足父母的精神需要。對待父母,只要你能做到無愧于心,其實就是最好的孝敬!
   (原創(chuàng)首發(fā))

共 2285 字 1 頁 首頁1
轉到
【編者按】這是一篇有血有肉有觀點有事實的論述性雜文隨筆。作者運用身邊的生動事例,詮釋什么是孝順,如何孝順,孝順能不能得到真正的尊重和理解,最終得出結論:最大的孝順就是無愧于心。事實上,在我們這樣一個長期被封建思想籠罩缺乏現(xiàn)代文明思維的十分復雜的社會里,家庭矛盾總是用各種各樣的華麗外表掩蓋著,孝順這一傳統(tǒng)美德因為各種各樣的工作環(huán)境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真正在老人跟前的未必能夠得到父母的理解,而只憑一張好嘴或者一年見不著幾回的可能會得到更多的疼愛。關愛與呵護本應當互相回流,但事實上,大部分在父母跟前盡孝的人卻甘苦自知,無法向人訴說。這篇作品的最大特征就是有思想有內涵,理解了孝順的真諦和精髓,指明什么才是真正的孝順。推薦閱讀欣賞,并申報精品。 【金文編輯 王金啟】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王金啟        2025-07-14 14:58:18
  寫得有感情有真知灼見!
2 樓        文友:王金啟        2025-07-14 14:58:45
  精美文筆,值得品讀并學習!
3 樓        文友:王金啟        2025-07-14 14:59:44
  孝順是一個值得深思的重要問題,作品寫得有聲有色有理有據(jù)!
4 樓        文友:晚秋楓葉        2025-07-14 18:32:35
  感謝老師投稿,文意深厚,文筆老道,有理有據(jù)地闡述了孝順的內涵與表現(xiàn)。好文!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5 樓        文友:晚秋楓葉        2025-07-14 18:34:20
  感謝王社長傾情編輯,編按有內涵,概括了文章梗概,突出重點。辛苦了!敬茶夏安。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共 5 條 1 頁 首頁1
轉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