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見證】【寧靜】蒲草紀事(散文)
故鄉(xiāng)多蒲草,淺水濕地間隨處可見。因其用途廣泛,人們與它結(jié)下了密不可分的共生之緣??墒?,隨著時代的逐步向好,蒲草又漸漸地遠離了人們的生活日常。
故鄉(xiāng)的蒲草,見證了歲月的變遷,也承載著我對過去生活的深深眷戀。
貧困的年代,鄉(xiāng)下人一日三餐下飯的菜肴,大都食用鹽豆子。其制作過程,要先把煮熟的黃豆,密封在蒲包(蒲草編織的包)里,并埋入麥瓤子窩里發(fā)酵。待長出亮晶晶的“粘絲”來,再摻和其他食材,風味獨特的鹽豆子便制作完成。捂豆子之所以用蒲包,是因為蒲包具有透氣、又保溫的功能,是其他的包裝物所無法與之相比的。
入冬時節(jié),幾乎每一戶人家都因制作鹽豆子而使用蒲包。于是逢大集的街上,就很容易買到蒲包。心靈手巧的人,也可以用蒲草隨手編制出形色各異的蒲包。
蒲包的用途遠不止于捂豆子,其他的用途也是五花八門。
朦朧的記憶里,我穿過“蒲鞋”。蒲鞋,就是用蒲草編制的鞋。鞋子編成了,鞋底、鞋幫的里里外外,都要用布料縫制起來。蒲鞋鞋面繡著花花草草,十分漂亮,很適合蹣跚學步的小孩。
蓑衣既能遮風擋雨,又能遮擋陽光對皮膚的炙烤。蓑衣,是夏日里男人們必備的穿著用品。編織蓑衣的用料大多是棕櫚皮、“蕾草”(細長光滑的草)和蒲草等物。因棕櫚皮、蕾草等屬于稀缺物品,多數(shù)的蓑衣都是用蒲草編織而成的。蒲草編織的蓑衣,雖不夠結(jié)實耐用,但輕便、順滑,對皮膚相當友好,穿著在身上很是舒服。
母親是心靈手巧的人。七十年代初的一年,故鄉(xiāng)洪澇災害嚴重。到處溝滿河平不說,沂河大堤眼看著就要決口。在危機關頭,村民們自發(fā)地在家里用手工編織蒲包,無償?shù)胤瞰I給了抗洪搶險工作。洪澇危險期過去了,據(jù)記載,通過夜以繼日地辛苦勞作,母親捐出去的蒲包數(shù)量最多,質(zhì)量最好,因而受到了上級有關部門的嘉獎。
為防災減災的需要,當?shù)厣虡I(yè)部門開展了蒲包收購業(yè)務。借此機會,母親在集體勞動之余,繼續(xù)進行編織蒲包的勞作。
因平時的蒲包收購實行有償交易,每天都能賺個稱鹽打油的錢。在母親的影響和帶動下,我和弟弟也學會了這門手藝。記得有一年春天,我去集市上賣雞蛋。好不容易賣了十幾塊錢,卻被小偷偷走了。為彌補損失,回家以后,我就拼命地編蒲包。母親得知情況,硬性中斷了我手中的活計。同時心疼地說,錢被偷,不是你的錯,今后注意就行了,何必糟踐自己的身體呢?身體累出個好歹,那可怎么辦???因一家人都見縫插針地編蒲包,日子便一天天地好起來。
改革開放初期,農(nóng)村土地實行包產(chǎn)到戶經(jīng)營,母親有了更多的空余時間,用蒲草編制草席、坐墊、茶墊、提籃等工藝品,并拿到集市上售賣,獲取了不菲的收益。用蒲草編制的提籃,成為人們趕集上店、走親訪友的隨身攜帶物。如同當今女人的手提包,亦如同男孩子們的雙肩包那樣,經(jīng)常要佩戴在身上。因而,提籃在市場上成了搶手貨。
夏日來臨,防暑驅(qū)蚊的工具少不了蒲扇,而蒲扇又是用蒲草編織而成的。蒲扇用久了,扇面會變軟。編織時,人們會在扇子的后背嵌入竹坯子作為支撐。
生火做飯也離不開蒲扇。遇雨雪天氣,柴草“返潮”,灶塘里的火極易熄滅。這時,就少不了用蒲扇對著灶門用力地搖動,使火苗重新燃燒起來。
燥熱的天氣,身上流汗的同時,還要被蚊蟲叮咬。當母親把蒲扇輕輕拍打在我的身上時,我立時就感覺到皮膚不再瘙癢。并且扇子劃過時形成的一絲涼意,使人愈加的舒適和愜意。沒想到,母親手中那把用蒲草編織的扇子,帶著歲月的溫度,輕輕一扇,仿佛就把所有的燥熱和煩惱都扇走了。
家里最多的東西就是蒲扇。床上有,客廳里有,墻上掛著的也是。編蒲扇,是一般人都要掌握的技藝。
故鄉(xiāng)有手工制作草紙的習俗,家人居住的村落,是遠近聞名的造紙村。
造紙所用的原材料,除了麥瓤子,或廢舊的紙板箱以外,最不能缺少的就是蒲棒。蒲棒屬于蒲草的果穗,主要由絨毛組成。蒲棒的顏色呈紫紅色,通體如同紅蠟燭,也形似烤腸。它站立在蒲草的秸稈上,放眼望去,給人以蓬勃向上的美。
剝離掉蒲棒上的蒲絨用于造紙,其作用,相當于混凝土中的“鋼筋”。沒有蒲絨,根本就造不成草紙。造紙形成產(chǎn)業(yè),蒲棒的作用功不可沒。
蚊子盛行的季節(jié),因沒有蚊香或滅蚊藥劑,加之沒有空調(diào)和蚊帳,人們只好在飯桌旁,或在臥室的床前,用點燃了的蒲棒冒出來的煙霧驅(qū)蚊。蒲棒冒出的煙霧,有一股刺鼻的味道。過量使用,不利于人的身體健康。但為了吃頓安穩(wěn)飯,睡個安穩(wěn)覺,又不得已而為之。
令人想象不到的是,蒲草還是人們應急時的“食物”。
春日里,是青黃不接的時節(jié)。當蒲草才露尖尖角的時候,就有人摘取其嫩芽,做成食物充饑。蒲草長成后,剝掉老皮,把靠近根部的嫩芯取出來爆炒,也可以作為飽腹的食物。
此外,蒲草還是苫蓋房屋、苫蓋泥土院墻的尚好材料。蒲草具有耐腐性。用蒲草苫蓋的房屋,很少有漏雨的時候。
因蒲草和蒲棒的廣泛應用,其價格行情日漸上漲,很多人家開始在“地頭路腦”(地頭路邊)的濕地上種植蒲草。我家靠近水溝的一塊地,在接近水面的慢坡上,父親就種植了蒲草。只因偶有被人盜取,竟惹出了不少煩惱。
蒲草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呻S著經(jīng)濟條件的不斷改善,這種關系,竟變得不是那么的緊密了,甚至有了漸漸遠離的趨勢。
以前有句俗語,叫做“要解饞,椒子鹽”。鹽豆子,具備辣椒子“辣”的功能,還具備食鹽“咸”的功能。那時候,人們的肚子里沒有“油水”,為了解饞,只好盡可能多地食用鹽豆子。
菜肴豐富了,魚肉海鮮、時令蔬菜充斥著餐桌,很少有人再食用鹽豆子。即使偶爾吃一點,只是作為開胃小菜嘗嘗鮮。家家戶戶做鹽豆子,成為了歷史,用蒲包捂豆子的做法,也不復存在。
電風扇、空調(diào)進入尋常百姓家,加之草房變樓房,玻璃門窗封閉嚴實,夏日的室內(nèi)既涼爽,又沒有蚊蟲侵入,蒲扇自然失去了降溫和驅(qū)蚊的功效。同時,安全環(huán)保驅(qū)蚊產(chǎn)品的使用,再沒人用點燃蒲棒的辦法驅(qū)蚊。生活做飯用的是煤氣、電器,無需用扇子“煽風點火”,蒲扇成了閑置物。
環(huán)保意識的增強,及因迷信而燒草紙的習俗,與人們的生活漸行漸遠,加之機器造紙的興起,村上的手工造紙坊,已全部拆除。因蒲棒沒了用武之地,蒲草秸稈上的蒲棒即使落寞地飛花四濺,也無人過問。
衣食無憂的日子,再沒人為填飽肚子而吃蒲草,吃蒲根。偶爾嘗嘗,也沒了小時候的味道。
用蒲草編織的精致的提籃,已換成了時髦的皮包、布袋。蒲鞋、蓑衣、蒲草席子及其他蒲草編織物,也性價比更高,質(zhì)地更優(yōu)良的產(chǎn)品所取代。過了時的編織物,被冷落到了歷史的長河里。
如今,水邊那搖曳著的、已成為鄉(xiāng)愁記憶的蒲草,正無聲地訴說著歲月變遷中,那些凄美感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