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學網(wǎng)-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
當前位置:江山文學網(wǎng)首頁 >> 淡泊寧靜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見證】【寧靜】水洞溝的厚重(散文)

編輯推薦 【江山·見證】【寧靜】水洞溝的厚重(散文)


作者:小豬她爸 探花,13028.40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245發(fā)表時間:2025-07-22 08:43:01
摘要:蒼涼,是它留給我最深刻的印象;厚重,是它掂起三萬年時光的壘砌。

【江山·見證】【寧靜】水洞溝的厚重(散文)
   蒼涼,是它留給我最深刻的印象;厚重,是它掂起三萬年時光的壘砌。
   它擁有一個好聽的名字“水洞溝”,令人聯(lián)想起九寨溝的山水之美。然而,它卻把滄桑隱匿于隆起的丘陵和深陷的溝壑中,像一本被反復(fù)折疊的舊書,當你撫平那些褶皺時,厚重的歷史便從層疊的礫土中涌出,風沙未起,大地有聲。
   天氣晴好,無風,陽光灑在黃土高原上。當我站在水洞溝的砂礫土道時,反倒希望是一個陰云密布、狂風大作、黃沙飛揚的天氣,那樣才能還原三萬年光陰的砥礪——狂風反復(fù)啃噬,暴雨不斷沖刷,河水漫過山腳,巖體被切割得開始陡峭、嶙峋,裸露出粗礪的形骸、筋骨。
   水洞溝是國家5A級風景區(qū),距離銀川市不到二十公里。景區(qū)東西長約六公里,南北寬約兩公里,占地面積約十二平方公里。雖然比較小,但涉及的歷史卻十分豐富。這里是中國最早發(fā)掘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距今已有三萬年的歷史,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fā)祥地”。這里集中了明代古長城、烽燧、城堡、溝塹、墩臺等,與藏兵洞一起構(gòu)成了古代最完備的軍事防御體系。這里屬于雅丹地貌,大自然斧劈刀削、風雨蝕刻出雄渾、奇特的荒谷神韻。這里與內(nèi)蒙古相連,一邊是草原,一邊是荒漠。
   景區(qū)大門修建的很氣派,但往里走不多遠,便呈現(xiàn)一片荒涼的景色。樹木不多,東一棵西一棵,星星點點,草是一簇一簇的,斑斑駁駁。褐紅色的巖體,像是被巨獸抓撓過,布滿深一道淺一道的溝壑,一些巨大的巖石堆砌在山丘腳下,似乎剛從巖體上滾落下來。“張三小店”孤零零地立在路邊,顏色老舊,滄桑感十足。屋子里擺放著一些老物件,說是最早發(fā)現(xiàn)舊石器遺址的人曾經(jīng)住在這里。
   遠遠地看到一座土黃色建筑,傾斜的屋頂和多邊形棱角凸出的墻體,有著與不遠處巖體同樣的肌理,好似這片砂礫土地上的一塊巨石,這是水洞溝遺址博物館。
  
   二
   走進博物館的大門,就像踏入三萬年前的時光里,一件件出土的打制石器,把三萬年前的日子具象化地呈現(xiàn)眼前。
   射燈投下的柔光,聚攏在展柜里的石器上,一塊塊或大或小的石頭,被打磨、雕琢成一件件或鋒利或尖銳的工具,刮削器、尖狀器、雕刻器各司其職,開啟了遠古時代人類生活艱難的起步。令人叫絕的是一把“骨柄石刃復(fù)合刀”,足有二十五厘米長的石刀,鑲嵌在長角鹿脛骨中,刃緣薄如蟬翼,骨柄上刻滿菱格紋,連防滑槽都設(shè)計出來了。一塊指甲蓋大小的圓片,邊緣打磨得非常光滑,中間的空洞只有0.3毫米,這一片小巧的裝飾品,是利用鴕鳥蛋的殼打磨制成。看著那完美的同心圓,我覺得應(yīng)該是一串項鏈的殘留,并且猜想佩戴這般精美項鏈的女子,一定美麗無比。
   從碳化的羚羊肋骨上,我仿佛看到三萬年前的某一個黃昏:那時這片土地并不是蒼涼的荒原,山巒起伏,林深草茂,不時傳來禽類的鳴叫,時有長角鹿、羚羊跑到清溪邊飲水。樹林中,獵人屏住呼吸,舉著一柄石矛悄悄靠近獵物,猛地擲出石矛,石頭削成的箭頭刺入羚羊的身體,它掙扎幾下倒在草地上。天色已黑,星空下燃起一堆篝火,烤肉的香味彌散在田野上……
   離開博物館,一路上看到褐紅色的崖壁下,有幾個大坑,土層有明顯的翻動跡象,那是多次考古留下的遺跡。仔細觀察崖壁,除了堅硬的石頭,還有一些砂礫土層,像千層糕一樣一層層夾雜其間。也許這些夾層中,還深藏著鋒利的石箭鏃、石斧,動物的骸骨和碳化的篝火。
   一九一九年的某一天,比利時傳教士肯特途徑水洞溝,住在“張三小店”里。那時水洞溝荒無人煙,“張三小店”大概是唯一的住宅,一位傳教士能住在這里已經(jīng)很偶然了,更偶然的是他在不經(jīng)意間發(fā)現(xiàn)了土層里的犀牛頭骨化石和人工打制的石英巖石片。
   一九二三年六月,聞聽此事的法國地質(zhì)古生物學家桑志華與著名學者德日進來到水洞溝,開始對水洞溝文化遺址的發(fā)掘。很快三百多公斤重的石核、刮削器、尖狀器等舊石器以及動物化石,擺滿了“張三小店”屋里屋外。誰也沒想到,一個幾十厘米厚的土層,竟然是打開三萬年時光隧道的大門。
   此后,又經(jīng)過多次考古發(fā)掘,先后出土了五萬多件石器和上百件動物化石。經(jīng)過悉心研究,最終確認水洞溝為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水洞溝因此成為我國最早發(fā)現(xiàn)的舊石器時代人類文化遺址,成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fā)祥地。
   石器是冰冷的,它不會開口說話,但它能證明三萬年前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已經(jīng)擁有同時代最先進、最高水平的生存能力。這樣看,石器又是溫暖的,因為它曾留有先人們與大自然抗爭的溫度。
  
   三
   景區(qū)觀光車將我們送至明代長城腳下,我仿佛經(jīng)歷一次時光穿越,從三萬年前的歲月直接闖進大明朝的光陰。歷史翻篇太快,我都覺得心跳加速。
   高高的黃土夯實的城墻,帶著遍體溝壑,挺立在荒原與草原交界處。從明朝嘉靖年間至今,五百年的風雨洗禮,使原本硬朗的長城,變得圓潤起來,烽臺、垛口、臺階都失去了直方的外形,遠遠看去就是一段土堆綿延在毛烏素沙漠的邊緣。
   中國的長城主要有三種類型,分別是磚石砌筑、石塊壘起和黃土夯筑。水洞溝的明長城屬于第三種,就地取土夯筑,夯層厚達二十厘米左右,黃土中間夾雜蘆葦、紅柳枝條,用來增強墻體的抗裂性,是典型的西北“土長城”工藝。雖然是土長城,沒有八達嶺磚砌長城那么雄偉,但因為建在險要地段,并將峽谷崖壁切削為陡峭的“劈山墻”,同時在墻外挖有深三五米、寬八到十米的壕溝,因此也是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的氣勢。
   登上殘高僅余七米多的長城,舉目東望,便是一望無際的鄂爾多斯臺地。明朝修筑在西北地區(qū)修筑長城,主要是應(yīng)對韃靼(蒙古)俺答汗部的頻繁侵擾,同時也體現(xiàn)了“守險扼要”的戰(zhàn)略思想和經(jīng)營大西北的治國策略。城墻外,景區(qū)設(shè)立了一批身披盔甲的騎軍塑像,他們都止步于長城下,可謂是形象生動地詮釋了長城作為防御工事的作用。歷史就像一出情節(jié)曲折的大戲,反轉(zhuǎn)來,反轉(zhuǎn)去,最后這里成了一腳跨兩省的景點,長城內(nèi)外共同擁有一個家,名字叫中華。
   不得不說景區(qū)很用心,在參觀路徑上并不是電動觀光車一直開到頭,而是換乘馬車、駱駝車、拖拉機?,F(xiàn)在我們就乘坐馬車前往藏兵洞,后來我發(fā)現(xiàn)馬也沒有拉車,它不過是在前邊走,我們坐著的車廂實際還是電動車,“趕車人”實際是駕駛員。不管怎樣,“趕車人”吼起一嗓子信天游,真就應(yīng)了黃土高坡的景色。
   馬車行至高坡,俯瞰下去,長城綿延于蒼茫之中,烽燧、城堡、墩臺、溝塹散布在黃土丘陵之間,風雨侵蝕出的雄渾與奇特更顯壯麗。滄桑歲月遮掩了“甲士擁矛馳戰(zhàn)壘,將軍拔劍逐胡兵”的壯烈場景,時間雖然流逝,但歷史沉淀在荒原的土層里。
  
   四
   從駱駝車下來,我們走進了一道峽谷。峽谷不是壁立千仞的那種,說直白點就是兩座大土堆之間夾道。這條夾道,在明朝那會兒叫做“互市”,實際上類似如今的邊境貿(mào)易。
   夾道兩側(cè)如今還是攤位,因為游客太少,出攤的人不多,只有幾家攤位上擺放著土特產(chǎn)和旅游紀念品。見我們走來,也不急三火四地叫賣,該玩手機的繼續(xù)刷屏。倒是藏兵洞的微胖解說員熱情洋溢,遠遠地就迎上來,帶我們走進一個神秘兼具恐怖“山洞”。
   藏兵洞是明長城同一時代的產(chǎn)物,與長城、溝壑、城堡共同構(gòu)成復(fù)合性防御工事,因而也被稱之為“中國古代最完備的防御體系”。但把藏兵洞稱之為“山洞”并不準確,它是黃土丘陵之間的溝壑上,加蓋頂蓋而成,可以藏兵千余人。
   橘黃色的燈光里,我們跟著解說員走在窄窄的巷道里。解說員一會兒指著地上說這是陷阱,一會兒又指著腦袋上方說這里有落錘,忽地又指著地腳說這里探出鋒利的鋼刀,剛走上一段斜坡,她指著前方說,那里可以放滾石……各種機關(guān),令人膽戰(zhàn)心寒??煲咄赀@些恐怖巷道時,解說員指著地上一個網(wǎng)狀覆蓋的地方說,這里不是機關(guān)。我問,那搞得這么復(fù)雜干嘛?解說員回道,心理戰(zhàn),敵軍經(jīng)過一路的埋伏,這時神經(jīng)都繃得緊緊的,看到任何異樣的地方都害怕是埋伏,草木皆兵,杯弓蛇影。
   終于走出機關(guān)重重的藏兵洞,我說這哪是藏兵洞呀,分明就是個“絞肉機”。藏兵洞就是在長城和城堡一旦失守后的最后防線,士兵們從長城、堡壘撤至洞中,憑借居高臨下的優(yōu)勢,伏擊敵軍。而敵軍若想沖進洞中,那就等于把自己送入“絞肉機”里,注定是九死一生。這般令人恐怖的地下防御工事里,藏著古人的軍事謀略和智慧,也是研究明代邊疆政策的關(guān)鍵實物遺存。
   走進最后一個城堡,殘存的城墻和門樓都在,風沙雨雪是不銹的銼刀,無休止地打磨得泥巖丘陵和古墻城堡“面目全非”。圓拱形城門外,依稀能看出甕城的模樣。站到高處遠眺,縱橫交錯的溝壑像大地裂開的口子,裸露著黃土、砂石。
   此時此刻,我不再覺得眼前盡是蒼涼,而是確信這是波瀾壯闊的真情解讀。厚實的夯土里,有著從三萬年時光里走出來的堅韌,填滿了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厚重無比。
  

共 3501 字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編者按】這篇散文以“厚重”為核心,通過游覽水洞溝的所見所感,串聯(lián)起其跨越三萬余年的歷史文化:1、見證史前文明,以舊石器時代遺址為載體,展現(xiàn)遠古人類的生存智慧,印證“中國史前考古發(fā)祥地”的地位。2、見證古代軍事防御的典范,聚焦明代長城、藏兵洞等設(shè)施,揭示其“最完備軍事防御體系”的戰(zhàn)略價值,體現(xiàn)古人的軍事謀略與邊疆治理智慧。3、自然與人文交融 ,以雅丹地貌的蒼涼景觀為背景,將地質(zhì)變遷與歷史遺跡結(jié)合,凸顯時光沉淀的“堅韌”與民族文化的厚重感。 文章結(jié)構(gòu)布局精當,采取時空交錯的敘事結(jié)構(gòu),從“張三小店”“遺址博物館”到“明長城”“藏兵洞”,將三萬年前的史前文明、明代軍事史與當下景觀交織,形成“一步跨時空”的縱深感。蒼涼與厚重的意象貫穿全文,開篇以“褶皺的舊書”“粗礪的形骸”奠定蒼涼基調(diào),中間穿插“褐紅色巖體”“千層糕土層”等地質(zhì)意象,結(jié)尾升華至“波瀾壯闊的真情解讀”,將自然景觀的“荒”與人文歷史的“實”融合,凸顯“厚重”的主題。佳作欣賞,推薦閱讀?!揪庉嫞汉泼烊魤m】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浩渺若塵        2025-07-22 08:43:47
  通過想象還原三萬年前人類狩獵、用火場景,賦予冰冷石器“溫度”;以“絞肉機”“心理戰(zhàn)”等比喻解讀藏兵洞,凸顯歷史場景的生動性。
浩渺若塵
回復(fù)1 樓        文友:小豬她爸        2025-07-22 09:21:20
  感謝點評留言。
2 樓        文友:浩渺若塵        2025-07-22 08:44:11
  感謝賜稿寧靜社團,期待精彩繼續(xù)。佳作欣賞,已向精品審核組申報!
浩渺若塵
回復(fù)2 樓        文友:小豬她爸        2025-07-22 09:21:40
  感謝社團鼓勵。
3 樓        文友:小豬她爸        2025-07-22 09:20:33
  感謝浩渺若塵老師精心編按。祝好。
一本正經(jīng)說胡話,嬉皮笑臉吐真言。
共 3 條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