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靜】立秋(散文)
一年四季,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這四立各有特點,都能給人以節(jié)氣變化的感覺。但我格外喜歡立秋,說起來挺奇怪,前一天還熱得人想鉆進冰箱,一進入立秋節(jié)氣,一腳就跨進秋高氣爽,就好像跟老天爺提前打了招呼似的,那股子暑氣轉眼消褪,只留下點虛張聲勢。
早上五六點,天剛蒙蒙亮。從窗戶縫里,鉆進來的風就不一樣了。盛夏的風是黏糊糊的,裹著潮氣往人毛孔里鉆。立秋的風呢,帶點脆生生的涼,吹在胳膊上,起一層細細的雞皮疙瘩,怕冷的人趕緊把搭在床頭的薄外套往身上披。
胡同口的老槐樹對立秋最為敏感。前幾天,葉子還綠得發(fā)亮,油乎乎的像是抹了層蠟。立秋一過,葉尖兒悄悄泛了點黃,斑斑點點。風一吹,不再是盛夏那種“嘩啦嘩啦”的熱鬧響,倒帶了點“沙沙”的輕響,像是葉子在跟樹念叨,差不多啦,該歇歇啦。樹下下棋的老爺子們也看出了門道,之前下午三點就得挪到墻根躲太陽?,F(xiàn)在擺張小馬扎坐到老槐樹下,能安安穩(wěn)穩(wěn)殺到日頭偏西。手里的蒲扇搖得也慢了,偶爾停下來敲敲棋盤,你看這風,帶勁兒不?秋老虎再兇,也兇不了幾天啦。
鄉(xiāng)下的田埂上,這時候最見光景。稻子地里像鋪了塊綠中帶黃的大毯子,穗子沉甸甸地低著頭,穗尖兒泛著金色,風一吹,整整齊齊地往一邊倒,像是在給土地鞠躬。玉米地里更熱鬧,玉米棒子鼓得快把綠皮撐破了,露出幾縷紅須子,遠遠看過去,像一支支小小的火把。農民背著筐子鉆進玉米地,左手扶住桿子,右手一擰,“咔嚓”一聲,玉米棒子就落進筐里,筐子滿了往地頭一放,很快就堆成一座小山。汗珠子順著臉往下淌,臉上卻笑開了花:今年這秋,來得舒坦,準是個好收成!
菜市場里的熱鬧勁兒換了主角。夏天占滿攤位的西瓜、哈密瓜,現(xiàn)在往邊上挪了挪,騰出地方給新上來的脆梨、葡萄。賣菜的大媽嗓門敞亮,指著筐里的秋葵喊:“立秋的秋葵最嫩!過了這陣就老得咬不動啦!”旁邊堆著的豇豆也跟夏天的不一樣,之前是細長條,現(xiàn)在短胖短胖的,帶著層白霜,摸起來硬挺挺的。有大爺蹲下來挑南瓜,專揀那種皮上帶棱的,邊挑邊說,立秋的南瓜賽人參,熬粥喝,暖身子!說完拍著南瓜,“咚咚”的響,透著股瓷實勁兒。
家里的廚房也換了菜單。媽媽不再天天熬綠豆湯,而是燉起了排骨湯,鍋里扔幾塊玉米、山藥,咕嘟咕嘟燉得冒泡,滿屋飄著香。爸爸從單位回來,手里拎著個網兜,里面裝著紅皮白瓤的地瓜:“樓下老張說的,立秋得吃點黏的,貼秋膘!”洗干凈了上鍋蒸,出鍋時皮皺巴巴的,剝開一咬,甜絲絲的面,燙得直咧嘴也舍不得松口。
胡同里的小賣部,冰柜的蓋子開關沒那么頻了。老板搬了張桌子坐在門口,泡上一壺茶,跟路過的人閑聊,今天賣了三箱冰棍,比昨天少了一半,真的是秋涼啦。說著往茶杯里續(xù)水,水汽裊裊的。有孩子跑進來,不再直奔冰柜,而是拿起貨架上的辣條說,我要這個,今天不熱,不用吃冰的。
傍晚的公園成了最熱鬧的地方。大叔遛著金毛,狗尾巴搖得歡,跑幾步就停下來,伸著舌頭喘氣,不像夏天那樣一頭扎進草叢里打滾,倒是愛趴在石板路上,涼涼的石頭貼著肚皮,舒服得瞇起眼。跳廣場舞的人們換了曲子,不再是夏天那種快節(jié)奏的動感音樂,改成了慢悠悠的小調,舞步也柔和了些。有小姑娘舉著棉花糖跑過,粉色的糖絲在風里飄,沾在鼻尖上,引得旁邊的小狗直轉圈,逗得小姑娘咯咯笑,笑聲順著風飄出去老遠。
夜里的變化最是貼心。之前開著空調還嫌熱,現(xiàn)在蓋條薄被正合適,窗戶敞開著,風順著紗窗溜進來,吹得窗簾輕輕晃。偶爾有片葉子從樹上掉下來,“啪嗒”一聲落在窗臺上,借著月光一看,葉脈清清楚楚,似乎藏著一整個夏天的故事。窗外的蟲鳴也換了調子,夏天是“知了知了”的聒噪,現(xiàn)在變成了“唧唧”的細聲,像在說悄悄話。
其實立秋哪是一天的事兒啊,它更像個慢慢變戲法的魔術師。熱還是熱,但熱里摻了點清爽;綠還是綠,但綠里藏了點金黃;忙還是忙,但忙里多了點盼頭。就像院子里的石榴樹,夏天開得熱熱鬧鬧的紅花,現(xiàn)在變成了青疙瘩似的果子,掛在枝上,一天天鼓起來,讓人等著,等著它變紅、變甜,等著一個沉甸甸的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