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見證】【星月】舌尖上的見證(散文)
美食,一半是地域風(fēng)情,一半是歷史見證。
味蕾猶如一張記憶芯片,見證著我們品嘗過的美食,儲存著煙火中的美好記憶。
有人說,這世界,唯有愛和美食不可辜負(fù)。是的,愛是精神上的慰藉,美食是舌尖遇見的美好。
我們喜歡一個地方,通常是因為那里的美食掠過舌尖時,在我們的腦海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記憶。
能在我們記憶深處留下痕跡的美食,往往不是那些高級酒店里的饕餮盛宴,而是小城故事中的風(fēng)味小吃。因為這些小吃,承載著一個人,甚至是幾代人的情感。
北方人喜歡面食:燒餅、油條、包子、花卷、饅頭……這些耳熟能詳?shù)拿?,毫不吝嗇地用它們的?zhí)著,書寫著家鄉(xiāng)的餐桌文化。
在我生活的豫北清豐,有一種被當(dāng)?shù)厝朔Q作“燒餅”的面食,它承載著千年的風(fēng)情,用它獨有的魅力,滿足著我們舌尖上的貪婪,見證著傳承了千年的美好。
這種小小的面餅,始于隋朝,上面灑滿各種調(diào)料,傾注著千年的歷史和文明。剛剛出爐的燒餅香味撲鼻,共分三層,外皮焦黃、外酥里軟,讓人垂涎三尺。
每一種特色風(fēng)味小吃,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都有一份厚重的歷史文化,風(fēng)味燒餅亦是如此。小城的人們,對這種美食情有獨鐘。喜歡一邊在品嘗中回味,一邊在遇見中追溯。
穿越千年,透過一個個沾滿芝麻、飄溢著香味的燒餅,我在隋朝的街頭,看到那個當(dāng)街燒爐賣餅的孝子——張清豐。
生于古頓丘的張清豐家境貧寒,以賣燒餅為生。他每天用精心制作的第一爐燒餅敬奉父母,無論誰出高價,從不出售。如果有人強(qiáng)買,他就耐心解釋:“山高高不過太陽,人大大不過爹娘,不知父母養(yǎng)育之恩,枉為人也?!?br />
沿著隋朝的風(fēng),張清豐的孝道精神,化作縷縷食香,氤氳在一張張燒餅中,彰顯在一個個家鄉(xiāng)人的生命里,傳承了一個又一個百年。
這一張張燒餅,承載著舌尖上的記憶,傳承了華夏文明,傳承了孝道文化,這傳承是把美放在生活中,讓我們?nèi)フJ(rèn)識,去見證,去珍惜。
漫步清豐,你會在“好吃街”的拐角,遇見張清豐遺落在故土的燒餅。每一張熱氣騰騰的燒餅,都會冒出撲鼻的香氣,用它的金黃和蕉嫩慰藉著紛至沓來的人們。
那一張張沾滿芝麻的燒餅,宛如一枚枚文化活化石,在每一次咀嚼中,都能讓今人與歷史完成跨越千年的對話。
當(dāng)人們咬下拿焦黃酥脆的燒餅時,見證的不僅是麥香混合芝麻香在舌尖上浮動的美好;更是跨越千年,今人與張清豐孝道精神的鏈接。
行走在煙火紅塵,我們遇見的不僅僅是風(fēng)味小吃,遇見的更是當(dāng)?shù)厝说纳蠲缹W(xué)和精神追求。
承載著家鄉(xiāng)人情感的“清豐燒餅”,是一種舌尖上的溫暖,是一種屬于小城的文化,是一種穿越歷史的見證,是一種孝道精神的皈依。
你要相信,在孝道之鄉(xiāng),遇見的每一種食物,都如這小小的燒餅一般,見證著歷史的文明,見證著世間的溫暖,見證著人們的真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