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學網-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
當前位置:江山文學網首頁 >> 人生家園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見證】【家園】武夷西坑游(散文)

編輯推薦 【江山·見證】【家園】武夷西坑游(散文)


作者:周游四海 童生,792.70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149發(fā)表時間:2025-07-24 10:25:19

武夷西坑游
  
   農歷乙巳年四月初七初八,我參加了鉛山縣作協(xié)會赴西坑的采風活動。兩天一晚的時間,內容豐富多彩:訪贛閩關隘、走贛閩古道,采茶、制茶、品茶,感受生態(tài)文化,體驗地方特色美食……
   這天正是5月4日。上午,我們先后驅車來到武夷山鎮(zhèn)西坑村的住宿地——藏在徐家廠山坳里的民宿“桐木農家”,門前幾株老茶樹,春來便抽出嫩芽。多年前,老板肖南英率先推出避暑民宿,草坪、東坑陸續(xù)效仿也辦起了民宿?!按蚧⒂H兄弟,上陣父子兵”,肖南英父子聯(lián)手,齊心協(xié)力,憑借出色烹飪手藝和兩代“賢內助”的鼎力操持,誠信為本,明碼標價,讓桐木農家辦出了特色,在一眾民宿中屹立不倒。尤其那幾道貨真價實的招牌菜,令無數(shù)食客神往。
   鉛山縣作家協(xié)會在這里掛了牌——桐木農家創(chuàng)作基地,今次采風也是為了在此舉行揭牌儀式。儀式在陽光清朗的中午,在這武夷山麓的農家小院里,縣文聯(lián)主席鄭孝文、武夷山鎮(zhèn)黨委書記林積專、縣作協(xié)主席姚增華、桐木農家經營者小肖鄭重揭開紅綢豎式匾額,山風掠過竹林沙沙作響。儀式還邀請了一些嘉賓,包括鉛山春雷合唱團創(chuàng)始人余教授和廣信區(qū)數(shù)位知名文友。
   當姚增華主席宣布創(chuàng)作基地成立。人們圍站在青石臺階熱烈鼓掌,以示祝賀!檐角幾只斑鳩被掌聲驚動,展翅飛去。暮春的陽光透出香樟樹影,在白墻黛瓦間投下細碎光環(huán)。
   我們來到雙泉山上的桐木關,此關海拔1100米。雄踞贛閩兩省交界處,為著名的八大關之一,通關盤山而上可達海拔2160.8米的東南大陸最高峰黃岡山頂。鉛山縣志載:“閩省出入,咽喉屬鉛,七關扼險,八寨備邊……”探訪這贛閩咽喉的古關,石垣斑駁,蒼苔古道,靜訴千年滄桑。踏行于贛閩古道的青石板上,仿佛穿越明清商旅往來的喧囂歲月。春風拂面而過,鳥鳴應和溪聲,生態(tài)美景令人沉醉。
   關隘前豎立著中國武夷黃岡山立石、黃岡山公路建成紀念碑、江西武夷山自然保護區(qū)奠基石;關口有“萬里茶道第一關”石刻;還有一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橫幅,十分醒目。我們展開“鉛山縣作家協(xié)會采風小分隊”旗幟,背靠大型立石“桐木關”三個大字,打卡留影。
   返回民宿,團團圍坐,品嘗豐盛午餐:葷素搭配,筍鮮菌嫩,熏魚臘香。餐后,上一盞正山小種茶,暖胃更暖心。
   下午,肖南英帶我們深入茶園,山路有點崎嶇,石階生有青苔,我緩步下行,倒也不甚費力。浩浩蕩蕩的隊伍,開啟了一場浸潤茶香與古韻的采茶之旅。
   春夏之交的山野,層巒疊翠。大家與茶樹叢中的茶姑一道,親手采摘碧嫩茶芽,于裊裊婷婷霧氣間,體味茶農辛勞與自然饋贈的美好。不由有了詩興,行吟一首:
   贛閩古道覓遺蹤,
   桐木關前翠色濃。
   作協(xié)采風揭牌日,
   茶歌飄向白云峰。
   我與文友徐新強住在桐木農家二樓??头渴帐暗谬R整,被褥是曬過的,隱約能嗅到陽光的氣味。推開窗欞,便見遠山如黛,近處竹影青瞳,偶有山雀飛過,啁啾兩聲又隱入林間。此情此景,驀然勾起六十多年前的回憶:在距此處不遠的石垅,曾經首創(chuàng)一所獨特的大學—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半工半讀、勤工儉學,生產自給自足是其辦學特色。雖然時過境遷,但在老一輩人的心里,已成為難以忘卻的紅色記憶。
   次日清晨,初夏山區(qū)天氣多變,大雨連綿,雨天不便出門。我便步入后院,一幕熱鬧景象映入眼簾。只見大家圍在石臼前,輪番上陣打麻糍。桐木農家老板親自下場,為文友翻動著石臼中糯米飯。每槌一下,翻動一次,很快雪白如玉的麻糍粿就大功告成,營養(yǎng)豐富的早餐中又增一道美食。笑語飄香,我不禁吟道:
   立夏晨雨紛紛揚,
   石臼木杵響叮當。
   蒸米飄香引人至,
   笑語滿院麻糍嘗。
   早餐后,肖老板將新制的茶泡上一壺,讓我們品茗。這是昨日下午大家采摘的茶青,經過昨夜的萎凋、揉捻、發(fā)酵、烘焙等程序手工制成。品茶講究審茶、觀茶、品茶三道程序。可惜由于時間關系,不及細細品味,我只匆忙嘗了一口,感覺不錯!來不及細賞茶葉的形與色,就到了出發(fā)時間。
   上午的行程,赴武夷山國家公園江西宣教館參觀學習。在保護區(qū)大門外,凝視著久違的文字,想起2004年8月,我有幸參加縣文聯(lián)組織的“保護區(qū)黃岡山”采風活動。那時就曾看過這門聯(lián):“樂居深山盡心盡責管好自然資源,保護生態(tài)利國利民造福子孫后代?!倍忿D星移,再次映入眼簾,已是時隔二十一年,早已物是人非。
   保護區(qū)內的武夷山脈主峰黃岡山,為大陸東南部的最高點,是名符其實的“華東屋脊”,又是鳥獸的樂園,植物的王國?!包S岡三寶”黃腹角雉、黑麂、南方鐵杉,是這里的代表性物種。入目所見,有許多池杉、楓香、油桐等喬木,宛如挺拔的衛(wèi)士,長年堅守在桐木河畔。這是綠色時尚,更是綠色文明。置身于武夷深處,只覺青山清我目,流水靜我耳!
   山間雨天霧氣頗重,纏繞在竹林間,竟將竹葉染作灰白色;卻不知是何鳥,聲音短促,像是被雨水打濕了翅膀,難以一飛沖天;山澗水聲潺潺,自石縫中擠出,匯聚成溪流;溪水清淺,可見河床卵石,有魚兒游弋其間,忽聚忽散;水面波紋蕩開,映襯著天光云影。這就是我看到的武夷山國家公園·江西——大自然的天書!
   武夷西坑游,山行本無事,山水自相逢,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以文心邂逅山水相連的詩意和美妙,以筆墨記錄人文景觀,收獲滿囊創(chuàng)作靈感,亦收獲滿腔山水情懷。
  

共 2099 字 1 頁 首頁1
轉到
【編者按】一場作協(xié)采風,為武夷西坑的山水人文作了生動注腳。鄭孝文等人為創(chuàng)作基地揭牌的紅綢,與桐木關斑駁的石垣相映,讓文學與歷史在此刻相遇。作者以腳步丈量贛閩古道,用筆墨記錄雙泉山的雄奇、黃岡山的靈秀。采茶時的詩興、打麻糍的笑語、新制茶葉的醇香,在字間流淌成鮮活的生活肌理。六十多年前共大的紅色記憶,二十一年間保護區(qū)的綠色堅守,更讓此行超越了普通游記,多了層時空對話的厚重。雨霧中的竹林、溪澗里的游魚、民宿里的陽光味,都成了文心與自然碰撞的火花。這不僅是一次采風,更是一場文學與山水的溫柔相擁,為讀者打開了一扇窺見武夷靈韻的窗。【編輯:田沖】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田沖        2025-07-24 10:25:58
  這篇游記以時序為線,將西坑采風的點滴串成韻味悠長的文字。桐木關的滄桑、采茶的詩意、打麻糍的歡騰,在細膩筆觸下鮮活可感。作者巧妙融入共大記憶與保護區(qū)變遷,讓山水游記多了歷史縱深。兩首即興小詩點睛,茶禪、山韻、人文味交融。雨霧竹林、溪澗游魚等意象,盡顯自然靈秀;揭牌儀式、品新茶等場景,飽含生活溫度。平淡敘述中藏著對山水的敬畏、對人文的珍視,讀來如啜香茗,余味綿長。
出版長篇小說《迷局》(入圍第九屆茅盾文學獎)散文集《春暖花開》詩集《守望家園》。西安市新城區(qū)作協(xié)主席
共 1 條 1 頁 首頁1
轉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