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學(xué)網(wǎng)-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xué)
當(dāng)前位置:江山文學(xué)網(wǎng)首頁 >> 東籬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東籬】我們從哪里來(散文)

編輯推薦 【東籬】我們從哪里來(散文)


作者:懷才抱器 榜眼,37830.17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166發(fā)表時間:2025-08-04 06:22:34
摘要:河北保定自然博物館一覽,頗受震撼,館內(nèi)陳列豐富,我無法一一羅列,只能做一個游館的思考。


   站在河北保定自然博物館的古生物化石前,我確定了這次游館的主題——試問,我們從哪里來?我可以流暢地說出這個疑問句,那些生命的化石卻無語,只有我們?nèi)ヌ剿髯穯柫恕?br />   我們,就是“生命”的意思。是生命主體意識的第一聲吶喊,不僅僅是語法里的指代詞。據(jù)研究,漢語誕生于6500—7000年前,喊出“吾”字,并寫在龜甲竹簡上是在3000多年前,這是一次生命主體的自我覺醒。漢語的“吾”(也包括說“我”),不分單數(shù)復(fù)數(shù),英語的“我們”(our)是在公元450年才說出。人類的第一聲自我呢喃,發(fā)自東方的世界。
   尤其是,華夏的“吾”或“我”,一開始就走進了詩意?!拔倚姆耸?,不可轉(zhuǎn)也”。(《詩經(jīng)·邶風(fēng)·柏舟》)這樣的“我”是可以傳承一種意志的力量,于是我們一直認同,我們是從“詩經(jīng)”中走來,“在靜止的詩行里清晰聽見古人清澈純粹的話語……”(學(xué)者雍也句)我們是踏著古人鏗鏘的平仄韻腳走來的,這就是決定了我們這個民族的靈魂具有詩意的特性。我在博物館里,就看到一幅古人扶犁農(nóng)耕的圖就配上了《詩經(jīng)》的句子。
   這個自然博物館是世界級的,眼光絕不只是停留在東方這片土地上,但世界級的生命進程中,總有我們的身影。我想起余秋雨曾經(jīng)在《選擇荒涼》的文章里的一句追問——“他們的身影飄逝于何時?”是啊,不應(yīng)該僅限于追問我們從哪里來。我們的古人,沒有宗教,沒有走進《圣經(jīng)》,而是走進了自己的《詩經(jīng)》。哦,他們的身影都凝固在詩句里,例如“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那些生物化石,變成“伊人”,經(jīng)過了多么漫長的進程。
   令我感動的是,他們選擇了詩意地活著。
   題目那個疑問句,生物學(xué)家和哲學(xué)家說得最多,幾乎是他們的口頭禪。他們,終于幫我們問出生命來自遠古的年代——38億年前??茖W(xué)家在加拿大魁北克的距今38億年前條狀鐵層綠巖中,發(fā)現(xiàn)了異常的碳同位素比值,如高碳-12/碳-13,這個特征被解釋為早期微生物代謝活動的證據(jù)。2022年的諾貝爾生理學(xué)或醫(yī)學(xué)獎,頒發(fā)給了進化遺傳學(xué)權(quán)威——斯萬特·帕博,但這還不是一個終點,只能算是第一次有理有據(jù)的回答。不過,人們始終沒有忘記這個遠古的疑問句的價值。西方世界的上帝“創(chuàng)世說”,又一次啞然失聲。
   碳,是生命骨架得以支撐的元素。生命產(chǎn)生,到人類形成,人類要認識自己,有多么的難。據(jù)我所知,碳有著極強的硬度,今天我們說的硬骨頭,是自然的屬性,更多的是精神層面的東西,因為是碳,也有脆弱性,易折,不是所有的生命都保持這個特點,就出現(xiàn)了軟骨。科學(xué)和人文,是文明的兩翼,生命由碳構(gòu)成,但給碳賦予人文的力量,才是人的生命超越一切生命原態(tài)的條件。
  
   二
   進館之前,我算了做了一點功課,知道生命起源于海洋。我所在的膠東半島,是漂載在黃渤海的邊上,常常覺得,我們是忠于生命原發(fā)地的土著居民。其實,黃渤海誕生于2.5億年前的中生代(地質(zhì)年代概念),相比那個我們所知的38億年前的時間,還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子孫輩。不過,我常以我們在海洋的搖籃而感到性格最接近于海洋,深愛蔚藍,包容豪放,潮汐相疊,水以不息的輪回,涵養(yǎng)了我們。確切地說,這種生命性格,應(yīng)該這樣形容——海洋易改,本性難移。自然孕育了生命,也涵養(yǎng)了生命的性情。波瀾壯闊的海洋,塑造了我們的性格,所以,我覺得,那些被我們知道的山頂洞人、元謀人,都是勇敢走出的一群,他們?nèi)ヌ剿鞲鼮閺V袤的空間。每一個終點,都是起點。于是,他們進中原,抵南粵,上北疆……所以這群人,始終帶著海洋的性格,潮汐不停,探索不止。所以,在我們的祖先那里,始終認為山河也是波瀾壯闊的,不甘生命的平庸,成為生命的靈魂。不忘我們“從哪里來”,到今天的“不忘初心”,都是歷史給與我們的生命思考。從身到心,我們都要找到歸宿。這不是“數(shù)典”不“忘祖”那么簡單,是找到生命本初的動能。就是我們的詩人筆下的山巒群峰,也都是海洋波濤的樣子——“山如翠浪盡東傾”,(陸游句)逃不出海洋給與的審美意象。文學(xué)的審美,加入生命的認知和體驗,才會洞見其美。
   有一個有意思的生命現(xiàn)象,讓我一見而驚——原來“我們”的祖先是一條條從海洋跳出水面跑到陸地上的魚。我們可以舍棄“藍藻”生命的最原始存在方式,直接從魚類開始說起。
   大約是寒武紀早期(約5.41億年前),有一群魚,開始不安分了,據(jù)說這個時期被稱為“寒武紀生命大爆發(fā)”,跳到陸地的魚,開始了艱難的爬行,漸漸地將胸鰭摩擦成肢的樣子,有一部分并不滿足,在挪動和摩擦中從身體上出現(xiàn)了另外的肢——偶鰭。這個時間,鍛煉了內(nèi)鼻孔,改用肺來呼吸,沒有水浮力的支撐,就必須創(chuàng)造強大的四肢來做支撐力。大約在3.7億年前時,陸地出現(xiàn)了“四足動物”,于是陸地開始熱鬧了,有的踽踽爬行,有的跳突奔跑,有的以魚鰭為翅,巡游天空。其中有魚在3500萬年前變成了猿,此后,類人猿,猿人(直立人),大約是200萬年時出現(xiàn)了,而真正的現(xiàn)代人,出現(xiàn)在五萬年前。
   我們到底是哪一種古魚的后裔,黃色的肌膚,可能和這種魚的基因有關(guān)。太多的生命細節(jié),需要打開。文明是多元的,同樣我們難以確定白種人、黑種人、棕色等人種的“祖先魚”到底是哪一種,但我們絕不排斥,都是地球生命的“共同體”。
   在這個演化進程中,魚一開始把演變的任務(wù)交給了“巨狐猴”和“古大狐猴”,都失敗了,只有猿接下了轉(zhuǎn)變?yōu)槿说慕恿Π簟I粌H是一個奇特的現(xiàn)象,更是一個無情選擇的結(jié)果。一旦無法完成使命,就必須交出權(quán)利。自然進化的核心是自然淘汰?,F(xiàn)代人已經(jīng)有了這種意識的高度,遵從著努力改變自己的方向,站穩(wěn)地球。
   自然,從來就不去同情任何一個物種,包括人類。這一點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就有很多有益的探索,順應(yīng)自然,保護自然,和諧相處,即使在今天,同樣有著積極的意義。莊子就提出“無以人滅天”的觀點,這是他的“環(huán)境美學(xué)”概念,我們的古人創(chuàng)造的“自然哲學(xué)”,遠遠領(lǐng)先于柏拉圖們。
   我突然感覺,華夏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可能是地球上最早的文明,我們這個種族,在文明進化中并未落伍,而且一脈貫之,文明從未斷線,只有中華民族。
   我車停在河北的黃驊服務(wù)區(qū),東籬文友“天方夜譚”發(fā)來讀書心得,并向我推薦閱讀一本書。他說,古埃及,古巴比倫,希臘,羅馬……其文明可能就是一個假說,或許,并未有書本上所介紹得那般瑰麗璀璨。似乎,我也隱約地感覺到,但我一直覺得,中華文明和外域文明并行,是不孤單的,而“天方夜譚”的提醒,讓我突然陷入了思考,我們的文明有可能在曾經(jīng)是一騎絕塵,如果只是從我們的先人的進化能力上找原因,是無法解釋的。中華這塊沃土,氣候、環(huán)境,醞釀了華夏人的智慧,是任何一塊土地?zé)o法與之匹敵的,所謂的“茹毛飲血”,在曾經(jīng)的人種里可能是最先進的生活狀態(tài),已經(jīng)是高度文明的表現(xiàn)。我說,這不是“天方夜譚”,是我們應(yīng)該有的人文自信。他向我推薦了黃河清教授最近出版的一本書《光從中華來》,我想,一個轉(zhuǎn)身去“追光”的作者,一定是找到了那束極光——中華之光。
   他在這本書里強調(diào)并證明了一個觀點——天不生華夏,世界萬古如長夜。我想到毛澤東選集中的一個觀點——“言不必稱希臘”,這種對華夏的文化自信,一定不是盲目的,而是飽讀詩書的領(lǐng)袖的真知灼見。
  
   三
   保定自然博物館陳列最為壯觀的是恐龍的標本、骨架和化石。曾經(jīng)的魚,有一種變成了恐龍,大約三疊晚期紀(2.3億年之前),科學(xué)家還沒有揭開魚到恐龍的演變細節(jié),但我知道了恐龍的生命源自。館內(nèi)保存了“董氏中華猛龍”的骨架標本,猛龍誕生于晚侏羅紀,恐龍是生命文明的一個重要的進化環(huán)節(jié),最終智慧拋棄了恐龍,但這個文明傳遞的信號卻是意外地轉(zhuǎn)給了猿。在我們無法弄清其中的邏輯的時候,我們只能驚嘆!
   生命的誕生,一定不是“破繭而出”或“破殼而出”那么簡單,卵生,只是大自然給一部分生命的特殊待遇。有一種民族生命,是在腥風(fēng)血雨中誕生的。
   余秋雨先生在他的《永恒的坐標》里說,很多文明,“或流于愚勇,或流于酸腐,或追慕騎士,或仿效寒士……”我想,這也算是文明進程中的現(xiàn)象,但中華文明可以自成體系,同樣,那些代表文明的人物都是孤獨的,但他們在整個華夏文明中的星火價值,一點也不能否認。
   要說說我們這一代人從哪里來了。我們的祖先就認同祖國的整體價值,這是任何一個文明都無法做到和企及的。我們是在積弱的中國里,建設(shè)了一個紅色政權(quán),短暫的積弱,并未讓中國人沉淪,生命里的重要基因——猛龍,就是見證。盡管肉體早就是標本,但是我們絕不拋棄這個基因密碼,所以,我們還是以“中華龍”為生命的圖騰。
   李白曾吟“天公抖擻降龍種,兒孫千億為神仙”。(《青龍謠》)我們的民族,從來用不著強調(diào)“認祖歸宗”,我們懂得自己的生命從哪里來……
   對生命學(xué),我是一個小白。僅僅覺得自己還活著,是不夠的。曾經(jīng)只是知道我們是猴子變來的,確切地說,猴和猿雖都屬于靈長目,但不同科。我還是在博物館上了一堂糾偏的課。中華文明之光是我的老師,我從中華文明之光中走來。
  
   2025年8月4日原創(chuàng)首發(fā)江山文學(xué)
  

共 3649 字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編者按】我們從哪里來,這是一個哲學(xué)問題。的確,這樣的問題總是生物學(xué)家和哲學(xué)家最常問的問題。從身到心,我們都要找到歸宿。漢語誕生于6500—7000年前,喊出“吾”字,并寫在龜甲竹簡上是在3000多年前,這是一次生命主體的自我覺醒。而英語的“我們”(our)是在公元450年才說出。人類的第一聲自我呢喃,發(fā)自東方的世界。尤其是,華夏的“吾”或“我”,一開始就走進了詩意?!拔倚姆耸豢赊D(zhuǎn)也”。這就是生命的詩意見證,“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那些生物化石,變成“伊人”。但終究,碳12和碳13的問世,回答了生命來自遠古的年代——38億年前,這是一個多么久遠的征途。碳有著硬度和脆弱,與人的硬骨頭和軟骨相吻合。生命由碳構(gòu)成,但給碳賦予人文的記憶。但生命的密碼總是存在及其龐大的奧義,自然就有了我們是從海洋里來到陸地上的魚演化而來。跳到陸地的魚,開始了艱難的爬行,鍛煉了內(nèi)鼻孔,改用肺來呼吸,沒有水浮力的支撐,就必須創(chuàng)造強大的四肢來做支撐力??梢?,生命的本源就在于不斷地改變,追求其獨一無二的孤品存在。這一切,不是按部就班的史話,是對解讀生命密碼的深度靜思。我們的古人創(chuàng)造的“自然哲學(xué)”,遠遠領(lǐng)先于柏拉圖們。華夏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可能是地球上最早的文明,我們這個種族,在文明進化中并未落伍,而且一脈貫之,文明從未斷線,只有中華民族。也只有中華民族在探索和追尋那一束光——中華之光?!把圆槐胤Q希臘”,這種對華夏的文化自信,一定不是盲目的,而是飽讀詩書的領(lǐng)袖的真知灼見。我們從哪里,從中華文明之光中走來。向陽而生,砥礪前行,生生不息,這應(yīng)該是對于生命密碼最偉大的解讀。生命存在哲思的基礎(chǔ),思考與創(chuàng)造是什么密碼的內(nèi)涵,站高望遠,以孤獨者的豪情,奔放如海。深度哲思美文,力薦賞讀!【東籬編輯:金剛狼】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金剛狼        2025-08-04 06:23:09
  我們從哪里,從中華文明之光中走來。向陽而生,砥礪前行,生生不息,這應(yīng)該是對于生命密碼最偉大的解讀。生命存在哲思的基礎(chǔ),思考與創(chuàng)造是什么密碼的內(nèi)涵,站高望遠,以孤獨者的豪情,奔放如海。感謝賜稿東籬,我們期待您的佳作。
回復(fù)1 樓        文友:懷才抱器        2025-08-04 10:23:57
  未到這個博物館,我沒有這樣的生命思考。如果只是介紹性的,寫博物館所見,我覺得實在無法下筆,那就是羅列。所以我轉(zhuǎn)入思考吧。生命到底是怎么來的,可以確認的是,從藻類到魚,魚跳躍上岸,才有了陸地生命。其間的鳥,恐龍,都是來自魚,人也是。這是多么不可思議的事情,但生命就是這樣。其間,我發(fā)現(xiàn)中華文明在人類進化過程中有著自己的特殊位置,這是感到非常自豪的。謝謝金剛狼老師的精彩編輯。期待你的佳作,謹祝創(chuàng)作快樂!
2 樓        文友:千里尋梅        2025-08-04 07:52:26
  深度哲思美文,狼狼老師的點評太精準了。我們從哪來,是魚變的還是猿變的,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文脈中有龍的精神,使我們千年屹立東方而不倒。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懷才老師從博物館為落腳點拎出這么這段博古論今的美文,啟迪心靈,對生命的本源有了新的認識。唯有仰慕!
回復(fù)2 樓        文友:懷才抱器        2025-08-04 10:35:27
  尋梅老師好!謝謝你的精彩留墨鼓勵。金剛狼老師的編按,切中主題,很喜歡。關(guān)于我們從哪里來,在我的歷史知識里,就是猴子變來的,從未問猴子從何來。這一塊知識的貧乏的。到保定自然博物館,我追問,也有了這樣的一個模糊的答案,至于億萬年演變的細節(jié),更不可知了。不過,在動物和人類演進的過程中,從未確實華夏的影子。這片土地,生生不息,不管結(jié)果多少戰(zhàn)亂和災(zāi)害,還是朝著文明的方向行進。我覺得我們從光明中來,向光明而去,就是文明的線路。遠握,期待尋梅老師的佳作,謹祝心情歡快!
3 樓        文友:吳孟友        2025-08-04 08:48:49
  本文集知識性與趣味性于一體的科普散文,“我們從哪里來?”這既是一個生物的問題,也是一個哲學(xué)的問題。作者對遠古的生命主體做出了科學(xué)地判斷和分析。講到碳的作用和自然演化的過程,揭示了生命的密碼和生生不息的原因。深度好文,拜讀學(xué)習(xí)!問好社長!祝夏安!
回復(fù)3 樓        文友:懷才抱器        2025-08-04 10:48:08
  謝謝吳老師的精彩留墨??赡軐τ诙嗌賲⒂^者而言,更新生命的哲學(xué)問題更多。以前略知生命進化的歷史,說是猿猴到人類,從未問及猿猴從哪里來。這次,我的歷史知識加深了一點。在展館,華夏文明的符號很多,這是我著重看的,感覺中華文明之光在閃爍。遠握,期待吳老師的佳作,謹祝創(chuàng)作快樂!
4 樓        文友:武漢廖生斌        2025-08-04 08:54:55
  優(yōu)秀散文學(xué)習(xí)。祝老師夏季安好!
回復(fù)4 樓        文友:懷才抱器        2025-08-04 10:39:16
  廖老師磨目了,謝謝你的留言鼓勵。期待你的美文。
5 樓        文友:韓格拉圖        2025-08-04 10:23:29
  我們從哪里來,這是千古之謎。猶如宇宙的誕生,我們一直在追問中困惑不已。“我從中華文明之光中走來”,這個答案智慧且令人深信不疑。文章很有深度,且充滿身為中國人的壯志豪情,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精彩佳作。拜讀學(xué)習(xí),順祝體健,筆豐!
帶著影子散步。
回復(fù)5 樓        文友:懷才抱器        2025-08-04 10:45:01
  自北而南,旅途辛苦了!謝謝韓老師回來就給小文留墨。到這個博物館,我想寫點東西,那些琳瑯滿目的陳列品,標本,化石,看得眼花繚亂,不過,我還是找到了一個切入口,問我們到底從哪里來。從我所學(xué)的知識,總以為是猴子變得,甚至連猴子和猿的分別都不知。何況,根本沒有問猴子和猿又是從哪里來的。太多的細節(jié)和演化進程,都是無知的。這次這么一問,居然讓我神通億年,但我還是在乎眼前,我們的文明,相比生物進化史很短,文明是我們必須繼承的,進化的歷史可以交給古生物學(xué)家。在眾多的陳列中,華夏文明的影響很清晰,所以我喜歡這個博物館的展示,讓我起碼覺得自豪。愿望,期待佳作,謹祝創(chuàng)作快樂!
6 樓        文友:鯤鵬一飛        2025-08-04 11:19:02
  關(guān)于生命,關(guān)于我,我作者從考古學(xué)到哲學(xué),進行了論述,這可能是個很宏大的課題,并非幾千字就能闡述清楚的,但是作者還是管中窺豹,給了我們一些啟示和答案。好文拜讀 了
共 6 條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