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亂點鴛鴦(一)
作品名稱:紅顏恨 作者:竹林子 發(fā)布時間:2015-02-07 21:29:21 字數(shù):8255
表面忠厚老實的“大阿哥”蔣經(jīng)國,以過來人身份為小弟弟蔣緯國做媒,亂點鴛鴦譜。豈料,喝過幾年洋墨水的蔣緯國擇偶一不要官家輕薄小姐,二不娶花瓶樣無內(nèi)容的女子,他心中早已情有獨鐘。
一
北魏學者酈道元在《水經(jīng)注》中對四川川東地區(qū)多夜雨的氣候變化有過這樣的記載和描述:“巫山之女,高唐之姬,旦為行云,暮為行雨”。日月如梭,歷經(jīng)千百年滄桑巨變,而大自然的這一變化卻沒有多大改變。
中國國民政府陪都重慶的初夏,昨日里還是云開霧散艷陽高照的晴和天氣,當困倦的太陽為山城揮灑下最后一抹血紅的暮色隱身于大山西邊的時候,無孔不入的霧靄如煙如紗悄無聲息地從嘉陵江面上及四周的山旮旯里彌漫出來,一忽兒便滲透了清幽幽綴滿繁星的夜空,把天際迷蒙得一派混沌。伴隨著這如煙如紗虛無縹緲的霧靄,那潤如酥的雨絲悄然隨風潛入夜色之中,淅淅瀝瀝將山光水色林木屋舍洗涮浸潤得更加清新亮麗,爾后又伴隨著如煙如紗的霧靄隱退于神秘莫測的大山之中。
旭日從東天際的江面上升起一竿子高的時候,嘉陵江上薄如蟬翼的霧靄隨風涌動著開始潮水般退去,遠山近嶺漸次撩開了氤氳面紗,呈現(xiàn)出黛青色的輪廓。一艘小火輪由危峰兀立的嶙峋山戀中沖出峽谷,沿嘉陵江順流而下,將明凈透徹的江水犁開一道雪白的浪波。江岸不遠處,逆水行駛著一條放下桅桿的大木船,纖夫們頭纏藏青色粗布頭巾,高挽起綴滿補丁的褲腳,一根根象征著生命之旅的纖繩緊勒在彎弓狀的脊背上,口中不時喝喊出一聲川味十足的悠長號子,這號子聲在江岸峽谷上空此起彼伏繚繞回蕩,笨重的木船如蝸牛一般于逆水中艱難而行。
身穿戎裝的蔣緯國佇立在小火輪的甲板上,他手扶欄桿凝視著江岸處纖夫們拉纖的畫面,一任凌厲的江風撲打著紅潤的臉頰,心間頓生一種深沉的感覺。
屈指數(shù)來,蔣緯國有好長時間沒回重慶了。前些時,在胡宗南的侍從副官熊彙荃的陪同下,與兄長蔣經(jīng)國曾經(jīng)訪問過大西北,三個年輕人搭乘汽車從“大漠風塵日色昏”的蘭州出發(fā),沿著古絲綢之路西行,途經(jīng)花果山、黑水河和女兒國等名勝古跡地,最后由武威到張掖和酒泉,直抵河西走廊的敦煌。蔣緯國陪兄長饒有興趣地觀瞻了雕滿名貴壁畫的莫高窟,在這一世界奇跡面前,兄弟倆興奮得像兒時初入家鄉(xiāng)的雪竇寺一樣新鮮,手舞足蹈地指著一尊尊神秘莫測的浮雕咂舌贊嘆不已。當時內(nèi)地早已是草長鶯飛的季節(jié),可自古“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塞外的萋萋衰草在漫天沙漠中顯得是那樣渺茫寂寥,缺少應有的生機和詩情畫意,就連晴空白日也灰蒙蒙的,天地間似乎看不到多少生命的綠色。盡管如此,初涉邊塞,遠望原野上如白云般涌動的羊群,蔣緯國的情緒激動得像個孩子似的瘋狂奔跑。尤其在酒泉,他陪兄長小住兩日,慕名到東關(guān)憑吊了漢代靖邊名將霍去病大將軍傾御酒于溫泉的“古酒泉郡”遺址,他站在一塊石階上,睹物思人,心間頓時一股子浩然正氣。歸途中,興致正濃,在東關(guān)的大街上,蔣緯國偶然瞥見一個熟悉的背影,軍人敏銳的目光,讓他迅速盯上了那個身穿深色西服腳蹬黑色長筒馬靴的青年漢子,從對方一轉(zhuǎn)身現(xiàn)出的那張久經(jīng)風沙撲打膚色黝黑干燥的臉上,一眼就認出了當年在東吳學校一塊讀書又一塊投考軍校而未被錄取的老同學。古人有“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之說,卻意想不到在關(guān)外的邊塞上會巧遇老熟人,蔣緯國忘記了自己的身份和處境,一時沖動得在大街上沖老同學大呼小叫,招引得街道兩廂的行人駐足圍觀,兄長蔣經(jīng)國情急中在一旁直扯他的衣服角。他們兄弟倆這次西北之行是嚴格保密的,蔣介石派倆兒子到邊關(guān)安撫反共有功的馬家軍,事前由胡宗南在西安做了周密安排,除了西涼的馬步芳和馬家軍中少數(shù)高級將領(lǐng)事先得到通知被召見外,其他人一概封鎖消息,并不知道“大太子”和“二太子”的行蹤。蔣緯國那位老同學聞聽背后有人喊叫自己的名字,驀然回首,望著眼前如天外來客一般的蔣二公子,頃刻間驚得目瞪口呆。那個邊塞漢子怎么也想不到,“皇家阿哥”會有興趣光顧這風沙彌漫的邊關(guān)小鎮(zhèn)。異鄉(xiāng)遇故知,談笑話當年,蔣緯國擁抱著老同學高興得差一點沒掉下眼淚來。
更令蔣緯國興奮不已的是,這次西北之行結(jié)束后,他和熊彙荃風塵仆仆回到西安第八戰(zhàn)區(qū)副長官部,受到胡宗南長官的盛情款待,玩得開心之際,在火車站像酒泉遇故知那樣,偶然與石靜宜再次邂逅。石家二小姐熱情奔放的性格和大家閨秀蘭心蕙質(zhì)攝人魂魄的魅力,在蔣緯國的心目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讓他一閉上眼睛腦際幻化出那個亭亭玉立風姿綽約的影子來。夢牽魂繞,他曾經(jīng)幾次借故由潼關(guān)軍營奔赴西安,邀請石靜宜到東倉門一號院跳舞狂歡。他清醒地意識到,這種遲到的愛情還需要陽光雨露的滋潤,日久天長才能催出蓓蕾初綻。因此,憑著軍人那種不懈的求索精神,他決心將珍藏于心間的那支丘比特神箭射出去。他相信自己會成功的,因為一位外國哲人曾經(jīng)說過一句名言:“幸運喜歡照顧勇敢的人”。
蔣緯國這次由陜?nèi)氪ǎ孢^巴山蜀水,最后轉(zhuǎn)道嘉陵江赴重慶,繞了一個大彎子。他除了到南岸的黃山官邸拜見父親外,還要去南溫泉別墅與養(yǎng)母姚冶誠小住幾日。他在國民革命軍第1軍第1師擔任上尉簡報官職務,而第1師又布防在黃河南岸,與日軍侵占的風凌渡隔黃河形成對峙之勢,能否憑借黃河天險堅守住陜西這一重要門戶,這是繼國軍失守中條山之后蔣介石一直擔憂的軍機大事。
中原衛(wèi)立煌將軍所部26萬人馬,曾經(jīng)自豪地把中條山稱之為中國抗戰(zhàn)前線的“馬奇諾防線”,而只苦心經(jīng)營了四年,就被日本侵略軍一舉攻破了。剩下黃河天險和潼關(guān)一道屏障,胡宗南的部隊能夠堅守得住嗎?日本人的太陽旗眼看就要插上洛陽城頭了,一些心存僥幸的軍政人員卻四處散布流言蜚語,說什么日本人來自東洋日出之國,到了洛陽那紅彤彤的太陽就會黯然失色從旗幟上跌落下來。娘希匹,純粹的婦人之見,蠱惑軍心!蔣介石盛怒之下,曾多次對得意門生胡宗南耳提面命,要胡宗南特別關(guān)照李鐵軍,充實第1軍的戰(zhàn)斗人員和武器裝備,在加強黃河沿線防御力量的同時,尤其對貫通豫、陜的陸上門戶潼關(guān)調(diào)集重兵,嚴防日軍重點突破。兩軍對壘的僵持局面,勝負將取決于軍事實力的比拼和運籌帷幄者謀略等綜合因素,論勇論謀胡宗南都不是稱職的帥才,對此蔣介石頗有點放心不下。他讓小兒子蔣緯國親臨潼關(guān)前線督戰(zhàn),其良苦用心有二:一是針對國人指責他抗戰(zhàn)不力,把兒子送上第一線,以示抗戰(zhàn)到底的決心。同時磨礪兒子吃苦耐勞的韌性,讓兒子在實戰(zhàn)中學會帶兵用兵,培植自己能夠駕馭指揮的嫡系。二是蔣介石生性多疑,向來對手下人做事不放心,特意將兒子安插在胡宗南身邊,這支嫡系部隊的軍機要務能夠如實掌握在手,甚至連下屬的一舉一動都瞞不過他的耳目。
蔣緯國生性不是那種搬弄是非的人,他在德國深造時,跟隨蔣方震將軍熏陶出坦蕩襟懷,但凡軍務大事,都按程序逐級報告。每次回到重慶,按慣例復述軍中事務時,從不隨意夸大成績和掩蓋錯誤。蔣緯國與父親蔣介石雖非親骨肉,可20多年的養(yǎng)育之恩,在連綿不斷的戰(zhàn)爭硝煙和動蕩不安的生活磨難中,他們父子之間的關(guān)系相處得甚至比親骨肉蔣經(jīng)國還要融洽,早已是血濃于水了。
在蔣緯國的心目中,父親一直是他最崇拜最尊敬的師長。從他記事起,父親就在戎馬倥傯忙里偷閑地教習他讀書識字,陪伴他練字,他們父子之間幾乎無話不談。父親盡管遇事對部屬脾氣暴躁,喜怒無常,但在家中從來未曾打過他或者大聲呵斥責罵過他。無論做任何一件事,是對是錯,父親都會清清楚楚地從正面教導他,他和父親之間的思想上沒有隔閡和代溝。在他童年的記憶里,從8歲那年起,父親曾手把手教他少林拳術(shù),從各路基本拳法、靜坐,到道德修養(yǎng),都曾悉心地剴切提示,訓督嘉勉。父親為了教他練好武功修好武德,不僅多次對他講過打不還手和后發(fā)制人的道理,還用浸過桐油的草紙把厚石板一層一層地包起來,讓他每天用那雙稚嫩的小拳頭打擊石板,直到把紙張打破裂為止。為了鍛煉腳力,父親特意在他那雙小腿上綁縛兩塊5公斤重的鉛塊,讓他練習跳躍奔跑。更為嚴格的訓練方法是,父親每天讓他去井邊打水,然后肩挑水桶練習跳溝,溝的寬度隨著功力的長進由窄變寬,練到最后,溝的寬度竟增加到一尺半,他那稚嫩的肩頭時常被負重的扁擔磨得紅腫冒血。
少年時代的蔣緯國,受父親最有影響的遠遠不止這些。蔣介石經(jīng)常教導他說:“武術(shù)不難好學,但最重要的,卻是培養(yǎng)習武者‘忠、孝、禮、儀、忍’的內(nèi)在修為?!笔Y介石特別告誡他“忍”字頭上一把刀,忍的內(nèi)在含義并非靜態(tài)地打不還手,而是在奮斗中咬緊牙關(guān),永遠以正面對敵人,即使失敗了也只能倒下來,不能屈服的蹲下去。正因為從小就受到系統(tǒng)教育,蔣緯國在上海萬竹小學讀書時,每逢上歷史課,那位憂國憂民的張老師在講臺上一講到中國屈辱的戰(zhàn)爭和割地賠款,就捶胸頓足,感染得他和同學們都跟著哭泣,那顆幼小的心靈中開始萌發(fā)出愛國思想。打那時候起,他就暗暗地立下志愿,長大一定要像父親一樣,做一個英勇護國的軍人。
如今,蔣緯國長大了,成熟了,少年的志向也終于如愿以償了。他從德國留學歸來,聽從父親的安排奔赴大西北抗日前線與官兵同甘共苦,他沒有絲毫怨言,更沒有消極頹廢情緒,這里面除了自身的追求以外,很大因素取決于父子親情中父親對他的影響,濃重的父愛在精神的投射中已成為他崇拜的偶像。
由于舊中國幾千年遺留下來的封建因襲意識,炎黃子孫大都比較看重血緣關(guān)系。生性灑脫的蔣緯國隨著年齡趨向成熟,對自己來到這個世界上的身世之謎,也曾有過強烈的尋祖歸宗念頭。特別是偶然中發(fā)生的一件事,讓他時常想起來心里很不是滋味。
那是蔣緯國剛從德國回到重慶之初,有一天上午,他在父親的辦公室里來回度步,蔣介石正巧不在室內(nèi),無拘無束的他信步走到父親的辦公桌前,偶然看到桌子上擺放著一本書,是美國作家約翰·根舍著的《亞洲內(nèi)幕》。好奇心驅(qū)使他隨手拿起這本書翻閱起來,無意中正巧翻到一段令他瞠目結(jié)舌的描寫:“蔣介石的二兒子蔣緯國,是國民黨元老戴季陶之子,以后為了某種原因過繼給了蔣介石……”讀到此處,蔣緯國的心狂跳不止,禁不住臉紅耳熱,好像小偷行竊時被人窺破心機那樣,急忙合上書本放回原處。
作為一個外國人,約翰·根舍熱衷于揭秘中國人的隱私,雖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局限,書中描寫得過于籠統(tǒng),那點到為止的話語缺乏足以令人信服的證據(jù),而這段文字畢竟為蔣緯國撲朔迷離的身世公開作了詮釋,讓他心存疑竇。關(guān)于自己的身世之謎,蔣緯國也曾有過耳聞,尤以政治圈里的“在野”人士私下議論得最多,其故事情節(jié)大體上與美國作家約翰·根舍描述的類似,不外乎說他是個中日混血兒,母親是一個東洋下女,名字叫津淵美智子,父親則是國民黨元老戴季陶。由于戴季陶懼怕結(jié)發(fā)妻子,在外尋花問柳悄悄播撒下風流情種,癡情的東洋女子攜私生子漂洋過海到中國來認親時,負情郎戴季陶卻拉下臉面避而不見,讓自個的患難朋友蔣介石妥善收留下自個的私生子為義子,交給侍妾姚冶誠撫養(yǎng)。對此種說法,少年幼稚感情用事的蔣緯國曾經(jīng)試探性地問過養(yǎng)母姚冶誠,姚冶誠則“猶抱琵琶半遮面”,慈祥地用溫和的目光如老牛舔犢般盯著兒子,遲遲不做任何解釋。蔣緯國最終從養(yǎng)母那張飽經(jīng)憂患的臉譜中讀懂了沉默不語的心思,決計不再舊話重提勾起老人家對逝去傷心歲月的回憶。
然而,蔣緯國自從讀過了約翰·根舍著的《亞洲內(nèi)幕》中那段文字之后,長久積郁在心頭的疑竇時不時在作祟,感情沖動中,他幾欲想拿著那本《亞洲內(nèi)幕》去向蔣介石問個明白,可每當他看到父親那張拉長的青灰色臉頰上不茍言笑的表情時,話到嘴邊又臨時改口講起了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他從內(nèi)心也時常感到自責,因為蔣介石待他不薄,一直視他如親生兒子,冷靜思量不敢貿(mào)然行事,生怕舊話重提刺痛了蔣介石那顆負重的心。
無奈中,蔣緯國想起了種種傳聞中與他身世相關(guān)的見證人戴季陶,就鼓足勇氣直言向戴老先生打聽根由。豈料,在舊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官場上混跡大半輩子的政客戴季陶卻不以為然,最初面對蔣緯國提出的疑問,用平靜的目光盯他一眼,不顯山不露水神秘兮兮地一笑,而后拿出一張蔣介石的照片,又從桌子上捧出一面鏡子,讓蔣緯國對著鏡子照一照自己的容貌,一語雙關(guān)地問他:“看,是像這邊,還是像那邊?”僅此一句話,就問得蔣緯國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盡管心中納悶,蔣緯國懵懵懂懂從此再也不敢莽撞行事了。
平日里,蔣緯國既敬重戴季陶,更尊敬蔣介石,每次回重慶,無論有事無事,按照中國人的傳統(tǒng)禮節(jié),他總是先去官邸拜見蔣介石和宋美齡,然后才去南溫泉探望養(yǎng)母姚冶誠,與養(yǎng)母團聚小住幾日。
蔣緯國與養(yǎng)母姚冶誠的親情也早已是血濃于水。自1936年他從蘇州東吳大學畢業(yè)到德國從軍之后,幾年間雖然也有歸國小住的日子,但因軍務在身,每次總是來去匆匆,蹤跡不定。1937年7月,中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前夕,蔣緯國從德國歸來,本想在蘇州與養(yǎng)母團聚一段時日,最后因兄長蔣經(jīng)國由蘇聯(lián)回國,父親指派他取道香港去迎接12年未曾見面的兄長,隨后又馬不停蹄地陪養(yǎng)母奔赴浙江奉化溪口鎮(zhèn),參加了由毛福梅大阿媽為兄長蔣經(jīng)國和新嫂子芬娜主持的傳統(tǒng)婚禮。如此忙亂一陣子,待他和養(yǎng)母重返蘇州南園蔡貞坊時,日本侵略軍已開始對關(guān)內(nèi)大舉進犯了。他遵從父命,匆忙踏上征途,再次遠涉重洋赴德國慕尼黑軍校完成學業(yè)。蘇州淪陷前夕,養(yǎng)母姚冶誠孤單單遷居重慶,此后烽火連天,他一度與國內(nèi)中斷音訊,嚇得養(yǎng)母日夜不寧,茶飯難咽,終日里面壁拜佛燒香,求神靈保佑他平安無事。
早在蘇州蔡貞坊居住時,偌大一座宅院連親眷帶傭人十幾個,蔣緯國與表兄姚金和活蹦亂跳,大家住在一處熱熱鬧鬧,更兼有他們的家庭教師陳志堅和信佛的張家瑞常聚一起,養(yǎng)母姚冶誠整天茹素念佛,尋求精神寄托,并不感到生活的寂寞。自從遷居重慶,養(yǎng)母被父親蔣介石妥善安排在南溫泉風景區(qū)內(nèi),生活上雖然處處受到關(guān)照,但終歸是初離故土客居異鄉(xiāng),人地兩生,心間難免懷有一種冷落凄惶的感覺。每次蔣緯國回到養(yǎng)母身邊,姚冶誠都對他慈愛有加,百般照顧,親自下廚為兒子燒煮可口飯菜,夜晚睡覺前老往他的房間里跑,不厭其煩地叮囑兒子關(guān)好門窗蓋好被子,生怕著涼了。蔣緯國已經(jīng)長成鐵血男兒,可在養(yǎng)母的心目中,他似乎永遠是一個需要長輩操心照料的孩子。
近兩年,養(yǎng)母姚冶誠看到與蔣緯國同齡的官家子弟相繼成親完了婚,她心里暗自替兒子著急,在家長里短的閑談中,總免不了要問起兒子的婚姻大事。每次蔣緯國回到南溫泉別墅,養(yǎng)母坐在他的身邊,瞇起一雙慈眉善目深情地注視著兒子,急切期盼著能早一天將兒媳婦迎進家門,不僅生活上有個依靠,更深一層的心思是,做母親的日思夜想巴望著抱孫子為老蔣家延續(xù)香火,能夠多熬出一輩人,她在老蔣家功不可沒。
前幾次,蔣緯國回到南溫泉家中,養(yǎng)母每每問及他的婚姻大事,他紅著臉靦腆得像做錯事的孩子,說話吞吞吐吐似有難言之隱。因為,他心目中還沒有明確的追求偶像,一時間無法向老人家說個明白。這一次回重慶,他的情緒特別高漲,陽春三月的桃花運已經(jīng)伴隨著春風麗日悄然而至了。
蔣緯國在愛情的綠洲中艱難跋涉,踏破鐵鞋尋尋覓覓,饑渴難耐中,也曾餓不擇食地移情別戀,沾花惹草尋得一時的快慰,可隨著云開霧散雨過天晴,他重新踏上征途,又開始執(zhí)著地尋找屬于自身終生耕耘的芳草地。歷經(jīng)風雨坎坷,他的執(zhí)著求索精神終于感動了月下老人,成人之美的月下老人將連接千里姻緣的紅絲線拋給了他,讓他尋到了知書達理善解人意的大家閨秀石靜宜。出身名門望族的石靜宜雖然有點自負和任性,但與他在一起十分健談,兩人都有共同語言。那一次火車上不同尋常的旅行,雖然短暫而又匆忙,他們卻一見如故,彼此袒露出愛慕心扉,互訴衷腸。特別是在潼關(guān)度過的那個夜晚,至今讓他難以忘懷,面對純潔如玉的石靜宜,他竭力壓抑和控制著沖動的感情,讓心與心的交流保持一段距離,始終不敢越雷池一步。他要讓這遲開的愛情之花保持長久的圣潔的嬌艷,不到成熟的季節(jié)絕不輕易信手采摘。神秘的愛情面紗沒有被撩開,他們情深意切都有所期盼,臨分手時言猶未盡情意綿綿,兩人心中都懷有一種“除卻巫山不是云”之感慨。
蔣緯國的心中有了愛情偶像,并且一開始就自信地認為追求的偶像將會和他心心相印,共度人生。他在旅途中想象著回到家中的情景,倘若養(yǎng)母再舊話重提詢問他的婚姻大事,他不但能給老人家一個驚喜,還可以把艷如桃花的石靜宜的照片拿出來給養(yǎng)母看,這張照片是他在潼關(guān)軍營給石靜宜單獨拍攝的。他甚至想象得出,養(yǎng)母端詳著照片上瞪著一雙大眼睛抿嘴微笑略含羞澀的俊俏姑娘,一定會高興得喜笑顏開合不攏嘴,夸他好眼力尋個好媳婦。興奮之際,養(yǎng)母更會手捧一炷香火插進供奉在觀世音菩薩塑像前的香爐內(nèi),虔誠地跪拜在團蒲上,雙手合十祈禱神靈在暗中玉成兒子這樁美好的姻緣,讓蔣門娶一位漂漂亮亮的賢惠媳婦,再為她養(yǎng)育出一個白白胖胖憨頭大額腦的小孫子。想到此,蔣緯國撲哧一樂,獨自站在小火輪的甲板上差一點笑出聲來。
蔣緯國眺望著沿江的山光水色,思緒有如眼前順流而下的湍湍江水一般奔涌起伏。他久久地佇立著,凌厲的江風挾帶著有點腥濕的氣息撲面而來,小火輪早已把岸邊那幫喝號子的纖夫拋在了遠處的云山霧罩中。他抬起手臂,用雙手反復揉搓著被江風撲打得有些疲乏酸澀的眼睛和冰涼的面頰,深呼吸一下清冽冽的空氣,前方朝天門碼頭的輪廓漸次清晰地呈現(xiàn)在眼前。
朝天門地處重慶市城東的嘉陵江岸,是這座山城享譽中外的水上門戶。
嘉陵江由層巒疊嶂的山谷中跌跌撞撞南下千里,流經(jīng)朝天門注入長江,匯成一股煙波浩渺的洪流挾帶著孤帆遠影向東天際奔涌而去。因此,朝天門得勢于天時地利。說它占天時,皆因當時的大半個中國包括華北、華中、華南等地已經(jīng)被日本侵略者占領(lǐng),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難的時刻,唯有大西南這方水土偏安于一隅,水上交通尚且順暢,與外界保持聯(lián)系。談到地利,朝天門襟帶兩江,壁壘三面,扼黃金水道要沖,氣勢恢宏,堪稱水上交通樞紐。江畔的石壁上,纏繞的藤蘿如簾般倒懸于半空,既把刀刻斧鑿峭立的巖壁點綴得青翠欲滴,又將朝天門碼頭映襯的巍巍壯觀。碼頭一側(cè),巖邊古亭臨江,飛閣流丹,招引著游人墨客復登臨,于古亭中低眉俯拾一江景色,興之所至,揮毫潑墨作畫,將眼底水光山色之恢弘氣勢盡入畫卷,為后人留下評頭品足嘆為觀止的上乘佳作。更間有那閑云野鶴之人,偷得半日懶散,攜一壺老酒,插兩管長簫,正襟危坐在亭檐下的石凳上,將半邊身影隱現(xiàn)于江畔之上,一任江風拂卷青絲白發(fā),卻怡然自得地呷一口濁酒,似醉非醉地弄簫吟詩,將千古絕唱傾訴于洶涌奔騰的江水。其情其景清幽絕倫,惹得江畔的游人盡興攀登而上,于擁擠不堪中發(fā)一通“一覽眾山小”之感慨,而后凡心厭倦興味索然地離去,復又把疑惑的目光投向堤岸的石階上。
朝天門的堤岸上有兩排石階比肩而降直抵水面,經(jīng)年的日曬雨淋風剝水浸和紛繁行人腳步踐踏,石階早已傷痕累累千瘡百孔,那每一處凹槽每一個腳窩乃至每一點印痕,都無時不在向后人述說著一段段曲折離奇的故事。據(jù)傳說,這石階逐級而下沒有窮盡沒有止境,任江水一年四季退潮漲潮亦如此,沿石階直入水底,可以進入神秘的金竹宮。至于金竹宮何等模樣,除了仙家神圣而外,肉眼凡胎的俗子恐怕誰也沒有能耐涉足所謂的宮門探個究竟。
此刻,蔣緯國已經(jīng)下了擁擠的小火輪,正沿著履痕斑駁布滿青苔的石階拾級而上。他汗涔涔登上碼頭,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向西而行。按照老習慣,他每次回來探望父親或者養(yǎng)母,都要給他們買一些最喜歡食用的禮品。在他看來,子女的孝心,將是對老人最大的安慰。
山城的街心花園熟悉而又陌生地呈現(xiàn)在蔣緯國的面前,那些大小不一的花園內(nèi)芳草萋萋,姹紫嫣紅。道路邊黃桷樹狀如龍爪的根虬裸露在石縫間,碩大的葉片被一場夜雨洗滌得青翠透亮,樹葉上晶瑩的小水珠在太陽的照射下泛著透明的青光。微風拂煦,小水珠撲簌簌抖落下來,滴灑在匆忙趕路的蔣緯國的頭上和身上,涼絲絲冷浸浸的。他抬手抹一把流淌到腮邊的的水漬,舉目環(huán)視,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劫后余生的畫面。陪都重慶是抗戰(zhàn)的大后方,也是全國政治、經(jīng)濟、軍事的中心,這里雖然遠離戰(zhàn)場聽不見槍炮聲,但終因國軍沒有足夠的空中防御力量,致使這座山城屢次遭受日本侵略軍飛機的狂轟濫炸,大街上殘垣斷壁的房屋以及被炸彈碎片擊斷的枯樹殘枝隨處可見,幾乎每一處殘垣斷壁中都埋藏著一個慘烈的故事,這慘烈的故事在夜雨沖刷中如泣如訴著對敵人的刻骨仇恨。不倒的墻壁上書寫著醒目的足以令人熱血奔涌的標語口號。在日寇對西南大后方實行軍事侵略和經(jīng)濟封鎖國民生活陷入異常艱苦的階段,民眾的抗日守土熱情空前高漲,附近的工廠和學校里,到處呈現(xiàn)出反侵略戰(zhàn)爭的濃厚氣氛。
身為軍人剛從前線下來的蔣緯國,目睹眼前這一幕景象,心里說不出是沉痛還是激動。他收攏目光避開這些殘垣斷壁,腳步踏在高低不平的道路上向軍委會所在地奔去,他想早一點趕到軍政部辦完公事,順便去商店買點東西,然后再過江到南岸的黃山官邸向戎馬倥傯的父親請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