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第二集 希望(紀錄片解說詞)
大型紀錄片《雄關漫道》解說詞
總撰稿陳俊杰
第二集希望
一陣急促的銅鑼聲響徹古鎮(zhèn),人們不知道這里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在慌亂中躲避,生怕與自己產(chǎn)生瓜葛。保長不停地敲著銅鑼,也不住高喊:“大兵來了!”這種聲音比當時國民政府蔣介石委員長的命令奏效十倍,行走在路上的商賈瘋狂地躲閃,商鋪的主仆也急匆地關上了鋪門,剎那間,一個繁華的街道變得冷冷清清,一些膽大充滿好奇的人,將門拉開了一條縫,目不轉(zhuǎn)睛地向外窺探著。
這是一只什么樣的隊伍?他們到底是誰?這疑惑如半空中悶響的雷聲,遠隔重山,卻又近在咫尺!
一陣開場鑼鼓過后,情景劇《哈達鋪里迎親人》拉開了帷幕,這是哈達鋪上街村“紅軍長征藝術(shù)團”的演出現(xiàn)場。盡管這表演還不夠?qū)I(yè)化,但是他們的質(zhì)樸卻贏得了陣陣掌聲。這支藝術(shù)團是由上街村村委會主任馬小泉和藝術(shù)團團長張富春一起組建的,當?shù)剞r(nóng)民自發(fā)地加入了這支“紅軍長征藝術(shù)團”,目前已發(fā)展成員200多人,他們創(chuàng)作了秦腔《紅軍來到哈達鋪》、情景劇《哈達鋪里迎親人》等一批優(yōu)秀的節(jié)目,走上街頭義務為農(nóng)民演出,同時還為當?shù)氐陌傩罩v述紅軍的故事,他們用這樣的方式在傳播紅色文化,為廣大觀眾提供著在人們心中流淌著半個多世紀的紅色記憶。
情景劇《哈達鋪里迎親人》,活靈活現(xiàn)地講述了當年紅軍來到哈達鋪時的情景……
1935年9月18日,黨中央率領紅一方面軍突破天險臘子口后,繞過了重兵把守的岷州,一路向哈達鋪進發(fā),先頭部隊占領了哈達鋪。
先頭部隊紅一軍團直屬偵察連迅速挺進到岷縣麻子川大草灘村,秘密接受了一項新的任務,就是立即出發(fā)到哈達鋪偵察敵情、籌集糧食和物資,還要為首長們找一些“精神食糧”。為了萬無一失,迅速完成任務,偵察連戰(zhàn)士全部化裝成國民黨中央軍進入哈達鋪鎮(zhèn)公所。在哈達鋪郵政代辦所里,發(fā)現(xiàn)了新大陸。偵查科長梁興初在鎮(zhèn)子的街道上意外地發(fā)現(xiàn)了“郵政代辦所”,他連忙帶人闖進了郵政代辦所,找到了許多國民黨來不及收走的報紙,這些遺落在柜臺的報紙上刊登著好多有價值的消息,當時的主流報刊天津《大公報》、山西《晉陽日報》、《民國日報》等位列其中,登載著徐海東率領紅軍和陜北紅軍會合的消息,還有陜北革命根據(jù)地“匪區(qū)”略圖。這一驚人發(fā)現(xiàn),使得梁興初興奮不已,立刻快馬加鞭派人將報紙送到了毛主席的住處。
哈達鋪鎮(zhèn)位于宕昌縣西北部,距縣城37公里,地域開闊,交通便利,人口稠密,集市繁榮,宕昌縣有“千年藥鄉(xiāng)”的美譽,境內(nèi)有野生及半栽培和栽培中藥材592種。宕昌境內(nèi)哈達鋪、理川一帶為當歸原產(chǎn)地中心產(chǎn)區(qū),因?qū)俟裴褐葺牭?,故以“岷歸”著稱。早在公元505年,宕昌國王梁彌博向南梁國王的貢品就是當歸。據(jù)《唐本草》《新修本草》、《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記載:今出當州、宕州、翼州、松州,宕州最勝,細葉者蠶頭當歸,大葉者馬尾當歸。中醫(yī)認為:十藥九歸,由此可見當歸的藥用價值。
長征街上,格外引人注目的便是“暢(qiang)式診所”,這里的主人叫暢輝民,這是一個中醫(yī)世家,四代人賴以生存地經(jīng)營了這個診所,曾祖父暢通把診所傳給了他爺爺暢樹隆,他準備把診所傳給就讀于河北醫(yī)學院的女兒暢燕芝?!皶呈皆\所”之所以遠近聞名,完全是紅軍所賜。暢輝民從小就聽過爺爺暢樹隆講過許多關于紅軍的故事……
那一年爺爺才14歲。曾祖父暢通給很多鬧肚子的紅軍戰(zhàn)士看病,有一位小紅軍因為沒有錢付醫(yī)藥費,留下了一把銅勺,做為藥費的補償。暢通萬般無奈的情況下,收下了這把銅勺,全家人視為珍寶一樣地收藏起來,一代一代地相傳,后來捐贈給了國家,如今在省博物館被列為文物。就是因為這把銅勺,暢式診所定下了一個規(guī)矩,不管患者有沒有錢,都可以看病。
1935年9月20日下午,毛澤東等中央領導進駐哈達鋪。當晚,黨中央在這里召開了中央負責人會議和紅一方面軍團以上干部會議,毛澤東作了《關于形勢和任務的政治報告》,第一次明確提出“到陜北去”,將紅一方面軍正式改編為中國工農(nóng)紅軍北上抗日陜甘支隊,決定放棄建立川陜甘根據(jù)地的原定計劃,確定了去陜北建立革命根據(jù)地的偉大戰(zhàn)略方針,進行了著名的“哈達鋪整編”,將紅一方面軍整編為陜甘支隊。
哈達鋪上、下街長約1200多米,共有382家店鋪,紅一、二、四方面軍都曾經(jīng)走過,也是紅軍在長征途中走過的原貌保存最好的街道。它有一個特別好聽的名字,叫中國工農(nóng)紅軍長征第一街。在這里,紅色是最吉祥的象征,像是有一條紅色的血脈貫通著,無論是吃、穿、用,全都冠有紅軍二字。紅軍鍋盔、紅軍涼粉等小吃,讓人流連忘返,故此這條街道被列為世界吉尼斯紀錄。
“哈達鋪會議”在中共黨史,特別是中國工農(nóng)紅軍長征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后來總結(jié),此次會議絕不亞于黎平、兩河口、毛兒蓋、俄界、榜羅鎮(zhèn)、吳起鎮(zhèn)、會寧等地召開的會議,由毛澤東同志在這里主持召開的哈達鋪會議和進行哈達鋪整編,應該在中共黨史和中國革命戰(zhàn)爭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此時此刻,每位首長的心情愉悅了,當然也包括毛澤東主席。毛主席反復醞釀著,他詩興大發(fā),一部恢弘的詩篇將橫空出世!
1935年的9月,拂曉的曙光揭去了夜幕的輕紗,吐出耀眼奪目的晨曦。紅一方面軍陜甘支隊的一支部隊在經(jīng)過一夜的急行軍,即將進入天水境內(nèi),他們作戰(zhàn)的姿態(tài)已將目標鎖定在了西安。國民黨軍急忙抽調(diào)渭河兩岸設防的部隊主力,轉(zhuǎn)而將防守的重點定在了天水,他們將要在這里徹底的阻截紅軍北上的奢望。然而國民黨軍隊怎么也不會想到,他們所寄希望于阻截的部隊竟然只是毛澤東所使出的聲東擊西計策。當紅一方面軍陜甘支隊的大部隊于24日深夜急行軍一百七十余里進入鴛鴦鎮(zhèn)時,當?shù)伛v扎的國民黨軍早已被先抽調(diào)去了天水,幾乎在沒有遭遇抵抗的情況下抵達了丁門村,紅軍決定原地休整準備于次日一早強渡渭河。
渭河,是黃河的最大支流,也成為眼下紅軍北上陜北的一道阻隔,渡過渭河便意味著跨過國民黨的最后一道防線。這一仗,紅軍勢在必行!天微微亮,紅一方面軍陜甘支隊便開始了強渡渭河。時值深秋,因渭河水面較寬,河水并不算深,部隊分成了幾路縱隊同時徒涉,上午便全部通過渭河。
“支鍋峽”成為了紅一方面軍唯一的一條北上通道?!爸у亶{”成為了咽喉要道,而且易守難攻,如果強攻“支鍋峽”,就要付出慘重的代價,不能強攻,只能智取……
毛澤東主席在費家山這個偏僻的小山村里,運籌帷幄,這個簡樸的民宅,是毛主席居住的地方,也成為毛澤東主席指揮國民黨部隊的樞紐。專橫跋扈的國民黨正規(guī)軍乖乖地成了毛主席手中的玩偶,毛澤東主席指揮紅軍第一方面軍三渡渭河,讓國民黨軍成了毛主席棋盤上的一枚棋子,揮棄自如。國民黨苦心經(jīng)營的防御被摧毀了,徹底粉碎了國民黨圍追堵截的美夢。
1935年9月27日,黨中央毛澤東率領改編為“陜甘支隊”一路風塵仆仆,先后突破天險臘子口,然后穿越岷縣、漳縣,在武山鴛鴦鎮(zhèn)突破國民黨第一一三師、第一一四師、第一一八師設防的渭水封鎖線,到達了通渭縣榜羅鎮(zhèn)。
1935年9月27日晚,毛澤東在原榜羅小學校長室主持召開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史稱“榜羅鎮(zhèn)會議”。會議按照毛澤東在哈達鋪提出的到陜?nèi)サ男袆佑媱潱诜治隽藝鴥?nèi)國際形勢,進一步研究紅軍落腳點問題之后,正式?jīng)Q定并宣布改變俄界會議關于到鄰近蘇聯(lián)邊界的地方建立根據(jù)地的戰(zhàn)略方針,把紅軍長征的落腳點放到陜北,到陜北去會合紅二十五軍、二十六軍,鞏固和發(fā)展陜北革命根據(jù)地,把陜北作為領導中國革命的大本營。榜羅鎮(zhèn)會議徹底結(jié)束了紅軍長征長期沒有落腳點而四處轉(zhuǎn)戰(zhàn)的局面,從而為紅軍長征勝利完成和開展抗日救亡運動找到了理想的落腳點。榜羅鎮(zhèn)會議是紅軍長征和中國革命繼遵義會議以來的第二次具有轉(zhuǎn)折意義的重要會議,因而彪炳史冊,功垂千秋。
1935年9月28日清晨,以往羅鎮(zhèn)小學門前的大麥場上冷冷清清,這一天,那個地方卻突然沸騰起來了。紅軍陜甘支隊要在這塊打麥場上的大核桃樹下,召開全軍一千多名連以上軍政干部會議。在這個大會上,毛澤東主席明確了紅軍的方向,也否定了俄界會議提出的既定方針,肯定地告訴大家:陜甘支隊到陜北去,與陜北紅軍匯合的目標。毛主席為紅軍點燃了希望之火,給浴血奮戰(zhàn)的紅軍帶來了新的希望。在這個露天會場上,毛主席慷慨激昂地朗誦了醞釀已久的恢弘詩篇《七律.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薄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這棵核桃樹已經(jīng)見證了八十個春秋的風風雨雨,至今仍然根深葉茂。這些酷愛書法的農(nóng)民,在樹下行書舞墨,蒼勁有力地抒寫毛主席的詩篇。
通渭是全國書法之鄉(xiāng)。有言道:家中無書法,不是通渭人。只要走進通渭的每一戶人家,家家有字畫,戶戶有書法。大氣磅礴的《七律·長征》,是毛主席在這里首次宣讀的,毛主席的詩和他的草體,在這得到了具有書法之鄉(xiāng)的人們極大的崇尚。掀起了一股書寫毛體和毛主席詩詞的熱潮。全縣有13000多名國家、省、市、縣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
張建國酷愛毛體書法,酷愛毛主席詩詞。從幼年就開始模仿,積攢所有跟毛主席有關的物件。他曾在韶山面向全國征集毛體書法活動中入選前160名。縣書法協(xié)會在紅軍精神的引領下,不僅追求藝術(shù)創(chuàng)新,而且還做了大量的公益活動。為學校白血病學生搞書法義賣。經(jīng)常組織書法家到榜羅紀念館前義寫義捐。將籌集的款項,捐助給民間自發(fā)修建的圓嘴山紅色主題公園。
1935年9月29日,在通渭縣城文廟街小學召開了副排級以上的干部會議和在接見紅軍一縱隊第一大隊先鋒連的指戰(zhàn)員時,毛澤東主席在會上首次慷慨激昂地朗誦了恢弘巨制的詩篇《七律.長征》。毛澤東主席第一次對紅軍長征做了肯定,對長征做了階段性的總結(jié),對紅軍北上抗日增強了信心。
1935年9月29日晚,在縣城南河灘(現(xiàn)在是通渭縣南園運動場),紅軍組織了盛大的文藝晚會和大會餐。幾千人的紅軍戰(zhàn)士與當?shù)乩习傩掌錁啡谌诘卦谝黄鹇?lián)歡,最吸引眼球的是通渭皮影戲。有的紅軍戰(zhàn)士可能是第一次看到這種民間藝術(shù),從戰(zhàn)士們的笑臉中透露著通渭影子腔的魅力……
一口唱盡千年事/雙手對舞百萬兵/燈光皮影六尺臺/千古奇聞離合調(diào)。說的就是具有千年歷史的通渭皮影。劉滿倉是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通渭影子腔第七代傳承人。通渭皮影,產(chǎn)生于1810年,兩百多年來,劉滿倉的先人傳下來傳統(tǒng)劇目100多個,目前經(jīng)常演唱的有50多個。為了把皮影這一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繼續(xù)傳承下去,劉滿倉更是絞盡了腦汁,他的堪憂不無道理,現(xiàn)在年輕人不喜歡這種傳統(tǒng)藝術(shù)?!安荒茏屚ㄎ计び皵啻背闪藙M倉的心結(jié)。劉滿倉認為:當年紅軍喜歡的藝術(shù),一定是好的藝術(shù)!劉滿倉嘔心瀝血創(chuàng)作了一部反映紅軍長征題材的皮影戲,他要把這個劇目展現(xiàn)給觀眾,讓更多的人記住這門藝術(shù),記住當年紅軍長征艱苦卓絕的生活場面。通渭影子腔于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名錄。
道具主要為影窗,俗稱“亮子”,通渭在1964年對影人改制增大,亮子也隨之增大增寬,一般高三尺,寬六尺,傳統(tǒng)以白紙、府綢作幕,今多以白紗布作幕,以便單人操作。其次為油燈一盞,今多選用電燈泡或燈管,用以映射影人的表演動作。
分文武場面,文場面以三弦、二胡、板胡、笛子、嗩吶為主要樂器,武場面主要為干鼓、暴鼓、碰鈴、漁鼓、甩板和鑼等樂器。
通渭皮影戲是長期流傳在通渭民間的珍貴民間戲曲藝術(shù),其古老的唱腔吸引著眾多的戲曲愛好者,精美的皮影日漸得到藏家的重視。隨著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傳承工作的持續(xù)開展,我們堅信,這門古老的藝術(shù)會煥發(fā)出新的光彩,長久地傳唱在通渭大地上。
夕陽下,劉滿倉的皮影團隊就會出現(xiàn)在田間地頭,還有絢麗的山梁上,如血的夕陽下,勾勒出他矯健的身影;空曠的山野中,回蕩著他那鏗鏘有力的影子腔。
夜幕降臨,演出現(xiàn)場早已是迫不及待了,劉滿倉演繹的皮影戲開始了,觀眾全神貫注地觀看當年紅軍長征時發(fā)生在通渭的故事……
陜甘支隊從榜羅鎮(zhèn)出發(fā),在國民黨重兵沒有形成合圍之前,翻過了六盤山,在陜北紅軍的策應下,于1935年10月19日到達吳起鎮(zhèn),與陜北紅軍勝利會師,完成了紅一方面軍的長征。
從紅一方面軍的長征示意圖上看,中央紅軍從1934年10月17至1935年10月19日開始,歷時367天,在四川懋功與紅四方面軍會師時,被改編為紅一方面軍。紅一方面軍途經(jīng)江西、福建、廣東、湖南、廣西、貴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肅、陜西11省,行程二萬五千里。由原來的八萬六千多人削減到八千多人,以沉重的代價開創(chuàng)了革命根據(jù)地,為喚醒全民抗日奠定了基礎。?
這個偉大地壯舉,被載入了歷史史冊!陜北紅軍與陜甘支隊勝利會師后,又恢復了建制,共同改編為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一方面軍。
紅一方面軍到達陜北,并不能完全代表整個紅軍走出困境,紅軍三大主力會師陜北,才是中央軍革委的最終目的。紅二、四方面軍會如期到達陜北嗎?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第二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