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底的兒歌
俗話說,喂大一個娃,廢話要說幾籮筐。特別是嬰兒期,孩子就是一個夢蟲,不能用語言表達(dá)自己的意圖,給父母出了很大的難題。精細(xì)的父母,能夠大致讀懂孩子發(fā)出的信息,餓了,渴了,屙屎尿了,或者是病了。而粗心的父母呢,面對孩子無休止的哭鬧,往往束手無策。
哄孩子需要愛心,更需要耐心。唱兒歌是哄孩子常用而效果最好的方式。妻子買的專業(yè)護(hù)理書上有很多專家編輯出版的兒歌,一首我都背不下來,但我在哄孩子的時候,卻不經(jīng)意地哼出許多我們筠連本地的兒歌。說實話,我并沒有刻意去背誦過這些兒歌,奇怪的是,在應(yīng)對孩子各種反應(yīng)的時候,我竟然能朗朗上口地誦唱出適應(yīng)情景的兒歌,并且孩子感覺很受用。昨晚初步統(tǒng)計,竟然有20多首!我想,這些從腦海中自然而然迸發(fā)出來的歌謠,浸潤著咱們一代代農(nóng)村父母原始而深沉的愛,包含著他們千百遍的低吟淺唱,深深烙印在我的腦海,這是我心底的歌!
斗蟲蟲是最普遍的游戲,也最簡單。吃飽喝足的孩子,舒適地依偎在父母懷里,父母輕輕地拿捏著孩子的左右食指,輕輕觸碰,哼出這樣一首兒歌:“斗蟲蟲,蟲蟲咬手手,漭漭(音mangmang,方言飯的意思)燙口口;娃娃乖乖睡,蟲蟲飛天走,哞嘰,哞嘰飛了,飛到家婆菜園頭,吃完家婆一園菜,氣死家婆老精怪。”
遇到滿日,皓月當(dāng)空,月明星稀,父母指點著告訴孩子,這是月亮,那是星星,隨口就吟哦出兒歌:“月亮光,月亮臺,瀘州二姐送信來,芝麻地頭去燒香,燒死盧大姐,氣死幺姑娘。買個鼓鼓兒,鼓鼓兒叫喚;買個燈盞,燈盞漏油;買個枕頭,枕頭挑花;買個干媽,干媽腳?。欢垞寣?,搶斗就開跑?!?br />
推磨這個游戲必須是半歲以上的孩子,農(nóng)村說三翻六坐九拿粑,六個月以上的孩子腰椎有了點力氣,在爸媽懷里一坐,大手牽小手,前后推拉,孩子隨著節(jié)奏前仰后合,父母的兒歌就爽朗地響起來了:“推磨,搖磨,扯斷磨索,打斗幺哥的狗腦殼;咕兒嘎啦推豆花,叮叮咚咚打糍粑。推豆花,趕晌午,幺哥不吃冷豆腐,要吃罐罐兒煨,要吃罐罐兒煮,罐罐兒打爛泥巴補,一補補齊老晌午,餓得幺哥咕咕咕。”
打鐵也是低成本的游戲,父母把孩子的小拳頭捏緊,在自己身上左一下,右一下,逗得孩子嘻哈打笑。這首兒歌是這樣唱的:“張打鐵,李打鐵,打把鋤頭送哥哥,哥哥去鋤地,打把剪刀送姐姐,姐姐剪桑葉。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回家去打毛鐵。張補鍋,李補鍋,補你媽的后頸窩?!?br />
在四川筠連,大人對孩子有個一致的愛稱,幺哥。幺哥有多重意思,父母叫幺哥,是兒子女兒的意思,哥姐叫幺哥,是弟弟妹妹的意思,長輩愛稱晚輩,也是用幺哥。于是,記憶中,兒歌里有很多帶幺哥的曲目。比如“幺哥幺,撿柴燒,撿不斗,要著叨!”,比如“摳背,摳背,榮華富貴,借我的龍爪,摳幺哥的狗背。”,比如“鴉雀窩,板板梭,姐姐趕場引幺哥;瓜兒帽,瓣瓣多,幺哥帶起好熱呵……”
除了以上所述玩耍逗樂類的兒歌,從內(nèi)容劃分,還有一類應(yīng)急用的兒歌。困難時期,沒有電燈,沒有一擰就來熱水的龍頭,沒有尿不濕甚至富余的尿片,沒有充足營養(yǎng),孩子因為病了,哇哇哭鬧,著急的父母無計生太極,帶著哭腔吟唱一些歌子,試圖減少孩子的痛苦。孩子哭得臉紅筋漲,估計是肚子痛,于是就唱“肚皮痛,打鼓送,一送送攏毛家洞,撿顆米,包個粽,吃了兩口就不痛?!焙⒆永亲?,一晚到亮起來很多遍,父母就把孩子拜(農(nóng)村是過繼的意思)給雞,在雞柵前點燃香蠟錢紙,唱一段兒歌:“雞婆雞大哥,黑夜家你幫我屙,白天家我給你打整雞窩;雞婆雞大嫂,黑夜家你幫我吵,白天家我給你一頓飽?!焙⒆映骋?,通宵不睡,一味哭鬧,父母實在無法,就立指路碑,在人來人往的大路邊,用木牌寫上“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個吵夜郎,過路君子念一遍,一覺睡齊大天光?!庇械牡胤綄憽疤禳S地綠,小兒夜哭,君子念過,從此不哭?!?,有缺德的、有仇的,偷偷把后兩句擦掉,改成“天黃地綠,小兒夜哭,活活哭死,阿彌陀佛?!?,這得多缺德!唱這些兒歌的時候父母心情是悲傷的,聲音是沙啞的,但是唱著唱著唱累了,孩子哭著哭著哭累了,吟唱聲啼叫聲才漸漸歸于平靜,只剩下那些被驚擾的蛐蛐、青蛙、抱雞婆,還在用它們的聲音應(yīng)和著。從科學(xué)的角度講,這些歌子對于孩子的病是沒有任何幫助的,甚至還可能延誤了病情,危及生命,但是,在那些苦難的歲月里,大多數(shù)父母能做的,也不過如此。
在回憶、收集、整理家鄉(xiāng)兒歌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其中不乏藝術(shù)性、思想性的作品。比如“斑竹丫,苦竹丫,對門對戶對親家。張家兒子會打鐵,李家姑娘會挑花。大姐挑的靈芝草,二姐挑的牡丹花,只有三姐挑不斗,架起車子紡棉花,一紡紡斗十二斤,拿給哥哥做手巾,再紡紡斗十二條,拿給嫂嫂做被條。哥哥說我心不平,把我放到高山苦竹林,要柴燒,柴又高,要水吃,水又深。打濕花鞋萬千針,打濕羅裙無火烤,冷得三姐打冷噤?!边@首兒歌,以斑竹丫苦竹丫開頭,用了詩經(jīng)“興”的手法,描述了心靈手巧的李家三姐妹,尤其通過三姐的不幸婚姻,控訴了哥哥的絕情。再如“煙子煙兩邊,大娘騎馬二娘牽。大馬拴在梧桐上,小馬拴在石榴邊。石榴邊上一對鵝,飛來飛去接公婆。公婆不吃油炒飯,要吃河邊清水打鴨蛋。打到鍋頭團團轉(zhuǎn),舀到碗頭梅花瓣。公一碗,婆一碗,幺兒媳婦回家舔鍋鏟。喊你不舔你要舔,茅廁旮旯給你留了大斗碗?!蔽覀兡軌驈闹凶x出公婆生活的富裕,對飯食的挑剔,更有對兒媳婦的虐待。頂針手法在兒歌中也經(jīng)常用到,這一首最有代表性?!鞍藘喊藘黑s哪去,趕家婆去,家婆吃的啥子飯,吃的紅豆飯,啥子紅,眼膽紅,啥子眼貓眼,啥子貓藍(lán)貓,啥子藍(lán)柾楠,啥子針軟條針,啥子軟腳桿軟,啥子腳爬海腳,啥子爬山爬,啥子山兒子屙尿打倒鐘山?!?br />
還有很多在實踐活動中唱的兒歌,過家家(我們叫辦鍋鍋窯)時唱的“二娃二娃炒芝麻,芝麻爆,嚇得二娃鉆雞罩,雞罩旮旯有條蛇,嚇得二娃咯咯咯;芝麻香,敲當(dāng)當(dāng),打起鑼鼓說姑娘,姑娘說來矮又矮,嫁給爬海,爬海騷臭,嫁給幺舅,幺舅背的啥子,背的爛皮褂子。”,逗螞蟻(我們叫請黃絲螞螞)時唱的“黃絲黃絲瑪瑪,請你家公家婆來吃嘎嘎,大的不來小的來,吹吹打打一齊來。黃絲黃絲螞螞,請你家公家婆來吃嘎嘎,騎的騎摩托,坐的坐寶馬。”捉蜻蜓(我們叫按螞螂子)時唱的“螞螂螞螂歇涼,蛾蛾蛾蛾趕場,你趕蒿芝壩,我趕馬兒場。藿麻藿我,蒿芝娘娘救我。”
我像是找到了挖掘地方文化的一個突破口,興奮而熱情。在筠連這片125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究竟有多少如此源于生活、貼近群眾、生命力旺盛的兒歌?我們已經(jīng)無法查證到這些原創(chuàng)作者了,但是,盡可能多地把這些用愛、用智慧、用血淚凝結(jié)的兒歌收集保存下來,傳之后世,應(yīng)該能夠辦得到。
家鄉(xiāng)的兒歌,真正是我心底的兒歌,是愛的延續(xù),是鄉(xiāng)愁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