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條情深長
在北方,面條是一種很常見的食物,可以做出很多花樣來,比如熗鍋面、炸醬面、刀削面,又比如拉面、燴面、撈面、炒面、燜面、板面、油潑面、褲帶面,等等。
小時候,每次飯前母親問吃什么,我就會堅定地回答:面條!于是,母親就取出面盆,倒一滿瓢面粉進去,摻了水開始和面。和面是一項技術活兒,摻水太多,做出的面條就偏軟,容易煮爛;摻水太少,面就太硬,難以軋成面條。這分寸我總拿捏不好,每次和面時,只好一點一點加水,不斷嘗試,即使這樣還是很少軋出軟硬適中的面條來。而母親卻很有把握,她一次就能把水加得恰到好處,用力揉搓一陣子面就和好了,然后放進面條機,一圈一圈地搖,碎面團就軋成了規(guī)整的面片,接著又變成了勁道的面條。熱鍋熱油,把切好的肉絲倒進去,嘶嘶啦啦地一股油煙就升騰起來,香味隨即彌漫了整個廚房。母親忙前忙后,我眼巴巴地盼著,等面煮好后,第一碗總是我的。青青的菜葉漂在油晃晃的湯里,焦黃的肉絲三三兩兩地間雜在細長粘滑的面條中,香噴噴的味道飄散出來,勾得我的饞蟲蠢蠢欲動。在我少年的記憶中,這便是最好的美味了。
后來讀大學,我去了南方。南方和北方根本就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在我看來,南北之間最大的差別就是飲食習慣的不同。北方的飲食以面為主,而南方則是無米不成飯。湖北人同樣不習慣吃面,不善于做面,面條放進開水鍋里一煮,隨便加點鹵,就是一碗面,哪里有北方的面來得莊重,來得勁道,來得濃郁。
在學校食堂,做面的窗口只有一個,偏安于一個不起眼的角落,那面自然是速成的,味道叫人不敢恭維,而且量也不足,不比北方,盛面的大碗長得都像小盆一樣。為了不至于課間餓肚子,每次吃面我都得再啃一個饅頭。面條加饅頭,這搭配總叫我覺得怪怪的,于是我總是念起北方的好。
一年之后,我終于習慣了米飯,但心中總有一些缺憾,總也放不下對面條的牽掛。每次放假回家,母親準會做熗鍋面來補償我,那油晃晃、香噴噴的面,融入家的溫暖,變作我的思念。
畢業(yè)后不久,母親就去世了,我再也吃不到她親手做的熗鍋面了。隨后幾年,我輾轉(zhuǎn)去了很多地方,吃過各種各樣的面,可我怎么也忘不掉那熗鍋面的香味。
工作期間,因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去朝鮮待了一段,吃到了地道的朝鮮冷面。
朝鮮冷面自然是美名遠揚的,上等的面料是用蕎麥做成的,黑乎乎的,很細很長,非常耐嚼,跟母親軋的面條完全是兩個概念。冷面里放了牛肉片、黃瓜絲、醬汁和冰塊,再來點芥末,吃起來冰冷爽口,別有一番風味。平壤街頭有一家冷面館,前面常排著長長的隊伍,多是父母帶著孩子,孩子們那期盼的眼神,讓我念起了年少時的自己。
要知道,朝鮮物資緊缺,平日分配的糧食都是緊巴巴的,工資更是寥寥,那些父母帶著孩子來面館吃飯,想必要省吃儉用才行吧。我想起自己的父母,那時家庭條件拮據(jù),為了讓我多吃幾頓熗鍋面,他們是否也曾省吃儉用呢?唉,那些幸?;蛘卟恍业暮⒆觽儯涿嬷谒麄?,應如熗鍋面之于我吧。
冷面雖然味美,但我最習慣的還是中國傳統(tǒng)的面條,我所在的賓館里倒也有賣,他們稱為Chinesenoodle的,是用烏龍面做成的湯面,佐之以黃的雞蛋和紅的西紅柿,雖不及母親的熗鍋面,但畢竟有著家鄉(xiāng)的味道,所以它就成了我常用的主食。
在朝鮮的那段日子,孤獨和壓抑如影隨形,幾乎掏空了我,壓碎了我,我想家,經(jīng)常想起母親,想她做的熗鍋面,但我知道,那味道早已隨母親而去,再也不會回來了。
回國后,我遇到了一個像我母親那般溫柔、賢惠的女子,她也喜歡我做的熗鍋面,雖然味道未必很好,但她每次都會夸贊:真好吃?。∵@個女子,最終成為了我的妻子。
妻子其實也做得一手好面,尤其是炸醬面。我常想,是母親在天有靈吧,她知道我愛吃面,所以才安排了這么一個賢淑的女人來做我的妻子。
那邊,妻子把土豆切成一粒粒小塊,混了肉末和甜面醬炒成糊狀,澆在滑溜溜的面條上,再撒些黃瓜絲做點綴,于是,紅的紅,白的白,青的青,這碗面就生動起來了,仿佛一幅層次分明的風景畫。
我已早等不及,端起碗來大口大口地嚼,妻子問:好吃不?“嗯,嗯!”我已經(jīng)顧不上答話了,仿佛變回了曾經(jīng)的那個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