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尋訪五里三狀元故里(散文)
其實,早在十幾年前,我就有過想去“五里三狀元”故里尋訪的念頭。
三年前,我有幸去吉安博物館參觀,讀到明建文二年(1400),一甲前三名都是廬陵人,并且前十名有七名是廬陵人,自豪感倍增。
兩年前,一位老師說想撰寫一本《廬陵狀元》的書籍,問我想不想?yún)⑴c其中,我滿口答應(yīng)?!皬]陵自古多俊杰,文章風物照江天”,這一方水土,了不得。
五里三狀元,說的是明代吉水縣文昌鄉(xiāng)中了三個狀元,他們是王艮、劉儼、彭教。文昌鄉(xiāng),就是今天的水南鎮(zhèn)。
冒著酷暑,我和幾位文友來尋訪狀元故里。
狀元雖然離去了,還好,他們的故里尚在。
一
樹影、木船、山色、流云、野花、竹林……黃蜂引路,蝴蝶伴行,棄舟步行約五六里,終見一小村。同行的羅君說,狀元彭教的村子,應(yīng)該就是這里。
果然,我們猜測的沒錯,尋問一戴草帽的老者,他說這兒就是彭教故里瀧頭村。旁邊一位抱著孩子的大姐說,她愛人彭信林就是狀元的后人,村子里彭姓只有她家一戶了。
她漫不經(jīng)心地輕聲一說,我心頭馬上一緊,只有一戶了,那彭氏延續(xù)下去的責任就大了。
彭教,字敷五,號東瀧,生于明英宗正統(tǒng)三年(1438),明英宗天順八年(1464)甲申科狀元,卒于明憲宗成化十六年(1480)。授翰林院修撰、侍讀等職,參修《英宗實錄》。著有《東瀧遺稿》、《瀧江集》等,存目于《四庫全書》。同來的曾君一再惋惜,說彭狀元走得太早了,算一算,狀元四十二歲就英年早逝,確實令人惋惜。
好不容易找到狀元故里,我舍不得放過眼睛觸及的任何一個細節(jié)。問及彭氏宗祠,大姐答曰,早多少年前就倒了,她家勢單力薄,也沒有修復(fù)的能力。還好族譜還在,因彭信林去田地里勞作,我們只好耐心等待。
我再次打量這幢凸顯廬陵建筑風格的明代老屋。紅石門框、雕花的木格高窗、砌磚形式是“兩眠一斗”、漆黑的木格柵上有隱隱的雕花、“退廊讓柱”的廳堂格局……感覺它們和彭教狀元有氣息上的關(guān)聯(lián)。
隨后,我圍繞著老房子的四周尋找,找到了六塊刻有“瀧江彭氏貞齋記”的青磚,從青磚的制式看,是明代的磚,現(xiàn)在鑲嵌在老屋的外墻和廚房。我尋思著,這些滿是青苔的老磚塊,如一個個聯(lián)通明朝的密碼,也許是老房子或祠堂倒塌下來,后人撿拾砌于墻體,延續(xù)彭氏氣息的一個物態(tài)載體呢!
那一刻,我特別相信文字的力量。
彭教后人彭信林背著噴霧器從地里回來,我連忙跟著他,再一次走進老屋。這一次,我有機會瞧見老屋的門檻石側(cè)面,雕有花紋,門檻石上面,是凹凸不平的豁口,讓人看到了匆匆的歲月,無情的時光。
彭信林抱出了一本《瀧江富溪彭氏重修族譜》,我們聚攏來,梳理著彭氏繁衍生息的枝枝蔓蔓。找彭教的父母妻兒在族譜上的位置,彭教結(jié)發(fā)妻子姓劉,有一子很早就離世了。唯一的兒子早逝,對狀元的打擊一定很大。
我一再打聽關(guān)于狀元彭教的軼事,彭信林眼神灼灼,給我講“彭教還金釵”的故事。明天順七年二月,彭教帶著書童去京城會考,宿在一個小鎮(zhèn)的旅店里,早晨準備啟程,遇見樓上一女子潑水下來,隨水流下來的還有一個明晃晃的金釵。書童順勢把金釵藏在懷中,路上,盤纏不夠,書童說起了這個意外之財。彭教一聽就著急了,一定要趕回去送還金釵,他跟書童說:金釵一定是樓上潑水女子的,如若是未婚夫贈與的,現(xiàn)在尋不見了,父母一定會誤會她送給了別的男子,弄不好會出人命的?!叭嗣麓螅囀率切 蹦呐碌⒄`進京考試也要把金釵送還。
事情的玄機有時是解釋不了的,那一年,考場居然起了大火,彭教因為遲考幸免受傷。當年八月朝廷補試,彭教成績優(yōu)秀,第二年廷試,彭教以文奪魁,被點為狀元。
德足以懷遠,信足以一異,見利而不茍得,以人之杰也。
合上厚厚的彭氏族譜,彭信林準備把族譜放回老屋的隱秘一角,他走到老屋前,我連忙拍了一張他和老屋的合影,我想在鏡頭里留下一點點彭氏家族的記憶。
此刻,遠處隱隱的小山包,近處蔥郁的大鐵樹,摻著稻花香的風穿行而過,今夕何夕,彭教狀元,你在哪里安眠呢?
二
離開彭教故里,車子載著我們,來到下一站-----狀元劉儼故里東城村。東城村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夏朗”。一路上,微風夾著稻香,縷縷飄來。同來的曾君說,劉儼老先生活到六十四歲,估計我們能看到的遺存會多一點。
果然,我們看到了狀元宗祠,看到了狀元的墓地。
在一片空曠的田野,最先看了劉儼的墓地,嚴格地說,是劉儼與妻子的合墓。
墓地前辟有一塊青磚墁地的空曠地方,便于后人祭拜。黑色的墓碑鑲嵌在青磚里,墻磚明顯是用石灰、糯米和蛋清砌成?!懊鞴视掖悍淮髮W士劉文介公之墓”,一行字寂寂無聲。墓碑前,放有未點燃完的香燭,幾株紅徑綠葉的芋頭長勢喜人,看樣子,前不久有人來此祭拜過。
墓地外圍,紅薯藤比賽似地鋪了一地,芝麻開著的一串串小白花,如鈴鐺一般斜掛著,田里,有三五老農(nóng),低著頭勞作著。
我心里稍微得到了安慰,在寂寞的稻田里,文介公不寂寞。
劉儼,(1394-1457)字宣化,號時雨,正統(tǒng)七年壬戌(1442)中狀元,謚文介,贈禮部侍郎,最高任職為太常寺少卿兼侍讀。著有《劉文介公集》三十卷。
從時間上推算,他中狀元時,年近半百,應(yīng)該說辦事成熟而練達。明景泰年間,他兩次以翰林侍讀,出任順天鄉(xiāng)試主考官,不少權(quán)貴豪紳為了自己的子弟登上黃榜,送上錢財。劉儼是個清官,視錢財如糞土,對走關(guān)系開后門的做法,更是嗤之以鼻。他還別出心裁,在宮院大門上貼有一副對聯(lián):鐵面無私,凡涉科場,親戚年家皆諒我;鏡心普照,但憑文字,平奇濃淡不冤渠。好一個鏡心普照,讓公平、清廉和博愛惠及百姓家。
狀元故里,每一叢翠竹,每一株青松,每一抹花香,都是一種寄托。
“清風無語忠魂傳,碧落大音正氣歌”。文介公,我想把這副對聯(lián)送給你。靠人品和學識支撐的狀元名聲,愈久彌香。
離開劉儼墓地,然后去祠堂參觀,只是,我覺得游覽順序走反了,先去看祠堂,最后看墓地最為合適。
憑著感覺,沿著機耕道左轉(zhuǎn)右拐,我們到了村中。同行的胡姓小伙肯定地說,這就是狀元村。順著他指的方向,我也看到了宗祠前面紅石廊柱上的一副對聯(lián):支分朗水狀元第,派衍東城宗伯家。
果然,我們又走對了。
入得祠堂,開門的女子指著一排排紅石條柱說,老祖宗的故事,都寫在這里呢。我忙細看,廊柱從上至下,均有陰刻的對聯(lián):衣冠緝宋室之隆木本水源興仰止,元魁慶明代之盛承先啟后在于斯。雕刻的技藝一流,楹聯(lián)的內(nèi)涵一流,讓人不免對遠離市井的小村心生敬畏。
抬頭,木梁上,瓦縫間,趴滿了黑黑的蝙蝠,地下,廳堂里落下厚厚的一層蝙蝠糞便?!膀稹痹⒁狻氨楦!?,這神靈似的尤物,定會給東城村帶來好運氣。
身邊一位面黑眼圓的老者說,他是劉儼的后人,問起狀元的軼事,他肯定地說,家譜上都有記載。因時間關(guān)系,這一次,我們沒有時間去細查劉氏家譜,多少有點遺憾。
在劉氏宗祠大堂的墻壁上,我打量每一個留存的痕跡。一塊青磚上印著“劉緝慶堂祠磚”五個字。我心里暗自猜測,這劉氏祠堂,應(yīng)該還有一個名字叫緝慶堂吧。
宗祠,是一族人丁的根,族譜,是記載一個以血緣關(guān)系為主體的家族世系繁衍的草根文獻。我圍著劉氏宗祠轉(zhuǎn)了一圈,祠堂后面,帶著絨毛的小葫蘆躲在葉片里吐露著生機,元寶型的紅石窗戶上起著青苔,微風蘸著塵世的蒼茫呼嘯而過。遠去的,已經(jīng)遠去,留下的,都是執(zhí)著的堅守。
坊間流傳,劉儼自小就愛讀書,母親節(jié)衣縮食,為他請了一位老師,因恩師年歲已高,行動不遍,劉儼每天往返十多里山路去老師家求學,風雨無阻,沒落下一堂課。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國人世代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和人生價值的最后歸屬。“童試”、“鄉(xiāng)試”、“會試”、“殿試”,每一次都是過五關(guān)斬六將。殿試成績又分為三甲,第一甲三名,頭名才是“狀元”。每三年才輪到一次。整個“天下”才一個名額,可見其炫目的光彩,行走在東城村,我也在感知著這份榮耀和自豪。
祠堂里,不知什么時候圍滿了老人和孩子,他們七嘴八舌聊著天,比對著自己是劉儼的第幾代子孫。幾個小男孩在廊柱前嬉戲著,旁邊一駝背的老婦人說,這些伢崽哩都很會讀書哩。
其實,在廬陵,一直有“簸箕曬谷,教崽讀書”的淳樸家風。聽了此言,文介公,他們都是你的后裔,只希望這些孩子勤奮好學,不辱門風,讓狀元故里的讀書風氣愈來愈濃。
離開村子,順著稻浪翻滾的微波,我又一次打量狀元墓地,“穴本天成,福由心造”,青天云水間,奔波一生,晚年尚能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躺在歲月塵埃里的文介公,你是睿智而達觀的。今年,剛好是你誕辰五百六十年,我有幸來此看你,唯有低頭,方顯敬意。
三
同伴從劉儼故里的一面老墻上采來了一蓬薜荔果,說是到王艮故里一農(nóng)戶家中,加工成一盤稀罕菜。我將信將疑,跟著他們來到王艮的老家水南鎮(zhèn)帶源村。
曾在百度查閱過王艮的資料,王艮(1368年—1402年),字敬止,號止庵,吉水文昌(今水南)帶源人。明朝建文二年,殿試策對王艮最優(yōu),因為建文帝嫌他相貌丑陋,把儀表堂堂的胡廣選為狀元,他只能位居第二。
有人云,明代考狀元,不僅需淵博的知識,而且需要杠杠的“顏值”。百度詞條賜給王艮的是“明代文人”這四個字,讓他與“狀元”生生地遠離了。“來歲錦標先奪得,天街聽喝狀元聲”,中魁天下的喜悅,因相貌不佳而易主,止庵兄,您受委屈了。
其實,在我心中,一直把王艮當做狀元的。其實,帶源人也一直把王艮喊成“狀元公”。
據(jù)史料記載,后來,王艮不服氣,建文帝以“丹桂”為題,讓他與胡廣再度一決雌雄。王艮的詩情明顯高胡廣一籌,建文帝授他翰林院修撰。
我清楚地知道,殿試之后,只有狀元才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只能側(cè)授編修。“翰林院修撰”是從六品官,相當于現(xiàn)在的地區(qū)任職級別。建文帝給王艮發(fā)的這個“安慰獎”,贈他為“狀元出身”,也是對他“十年寒窗苦讀,萬里挑一勝出”的一種認可吧。
在一個老宅的大門口,兩尊紅米石獅子經(jīng)歷了浩蕩風沙,依然留存著歲月的“包漿”。撫摸著石獅子,我甚至還想像著,老宅里面會不會走出幾個明代的儒雅之士,我想跟他們說一說止庵狀元的故事,說一說這一方水土里埋藏的清幽的秘史。
王艮的才華,有那《梅花詩一百首》為佐證。據(jù)說,他曾用“神、真、人、塵、春”為韻,作梅花詩。如今,梅樹不在,詩稿不傳,只有村口那面碩大的宣傳欄上,王艮和他的梅花詩密而不語,讓人憑添了幾分敬佩和悲鳴。
寫梅花的詩人離去了,但,梅花的氣節(jié)和風骨,從沒走遠。
王艮的忠心侍主、大義凌然、從容剛毅、耿直誠懇,書上多有記載,我就不一一贅述。王艮聞“靖難”兵起,茶飯不進,建文四年,燕王軍隊逼近京城,他閉門嚎啕啼哭,與妻子訣別,點燃香燭,整理衣冠,面北而拜,飲鴆而亡。這些,充分說明他是一個有才有情有義之人,用這種方式結(jié)束一生,不能不說是人生的一種遺憾和凄寂。
我曾在鄱陽的芝山公園見過南宋名相江萬里和他的止水池,公元1275年2月,元軍攻破饒州城,江萬里攜其家眷十七人從容投入止水池,以身殉國。再看王艮,事件和經(jīng)歷驚人的相似。據(jù)說,后來,王艮的靈柩回歸了故里帶源。能用家鄉(xiāng)松軟的泥土掩埋一位義士,痛哉!幸哉!
懷著虔誠的心,尋訪狀元故里,只想看看這一方水土,這一片天地現(xiàn)在的模樣。如若三位狀元公能像村頭的那株古樟、那條小溪、那座山丘一樣,一直等著我,我詢問,他作答,讓我打探“明朝的那些事兒”,該有多好!
回城的路上,在此地教書四十余年的曾君講了這樣一個小故事,早幾年,狀元之鄉(xiāng)一位農(nóng)家子弟,十年寒窗考取清華大學,其父租了輛面包車,車頭掛著大紅花,車身打著大紅的喜慶條幅,載著兒子在水南鎮(zhèn)連續(xù)穿行了三天,每一次都引來了許多艷羨的目光。
在狀元故里發(fā)生這樣的事兒,不稀罕。
地理位置上,三位狀元的家鄉(xiāng),相距十多華里。時間的經(jīng)度上,三位狀元出生年月相隔七十年。物舊人非,似水流年,拂去歲月的塵埃,觸摸他們的品行和學識,如茶水輕漾在那古樸的青花蓋碗里,一揭開,那份當年的清香,悠然浮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