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夏日風情”征文】又見草堆(散文)
夏日的菜園,一派生機。那碧綠可人的黃瓜,身著紫袍的茄子,隨風搖曳的韭菜,還有那紅如燈籠的辣椒。這一片原生態(tài)的景象,惹得我心旌蕩漾,而最讓我心如波瀾的竟是菜園邊那個久違的草堆。靜靜地看著它,我的思緒慢慢地回到了過去……
以前,在農(nóng)村地頭有塊空地叫場。每年麥收和秋收之時,場上就會堆滿大小不一的草堆,有的像山丘,巍然屹立;有的像房屋,笑對風雨;有的像小丑,帽檐歪在了一邊;有的像體態(tài)龍鐘的老人,彎腰曲背,孤苦伶仃。從草堆的形狀,就能判斷出草堆的主人是不是種田的老手和是否持家有方。持家有方的人家,草堆碼得整整齊齊的,有棱有角,有條有理,草堆的頂部覆蓋得嚴嚴實實的,四周的地面清理得清清爽爽、干干凈凈的。再大的風雨也摧不倒、淋不透,遇到連綿的陰雨天,家里照樣燃著干爽的柴草做飯,其樂融融也。
這些形態(tài)各異、憨態(tài)可掬的草堆,無疑就成了我們孩子盡情玩樂戲耍的天堂。
記得我們小時候最喜歡玩捉迷藏了,地點就是場上的草堆。放學后,幾個人約好下田割豬草,不等豬草裝滿草包,我們就迫不及待地兵分兩路,一路負責躲藏,一路負責捉。草堆邊,凹洞里,草堆頂,都是藏身之處,或者草堆扒個洞,躲進去,懷里再抱一些草,任憑伙伴怎么找,也別想找到。隱匿者可以坐享其樂,甚至會酣睡其中,直至一覺醒來,發(fā)現(xiàn)天黑小伙伴們早已回家了。
除了捉迷藏,我們還愛玩一種游戲,就是打仗。打仗的地址也是草堆旁,用的武器就地取材,樹枝、瓦片、泥巴等。記得小學看過一部電影,叫《洪湖赤衛(wèi)隊》,我演韓英,張三演彭麻天,華二演張副官。我們每個人腰間都別一把紙折的手槍,隨著張副官一聲“沖啊”,我們從草堆頂躍然而下,大家一把揪住彭麻天,紙槍頂住他的腦袋,直嚇得他兩腿發(fā)抖,跪地求饒。勝利的我們重新爬上了草堆,揮動著手中紅領巾做成的紅旗,囗中高呼:“我們勝利了啦!我們勝利了啦!”那快樂的場景,至今深深地烙在我的腦海里,揮之不去。
再說件有趣的事。農(nóng)村人有的草堆堆在屋山頭,剛剛打下的稻草里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谷粒,這草堆就成了雞們的天下。它們嗑嗑拾拾、追追打打,有時就貪圖方便,不去主人給它們砌的雞窩,而在草堆里撥個塘,生蛋。當我將熱乎乎的雞蛋送到小店換幾塊糖時,那開心勁別提了。還有,草堆亦是鳥兒們的樂園。在地凍冰封的日子里,它們會不約而同地飛向草堆,尋覓散落其間的谷粒,或者刨開草堆的根腳,尋找意外的驚喜。那些準備冬眠的小蟲子,就成了鳥兒們的美餐。但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在它們大快朵頤之時,那些事先做好準備的大哥哥,卻張下了一張大網(wǎng),把那些吃得正忘形的小鳥兒,來了個一網(wǎng)打盡。這情形,和魯迅筆下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還真有點相似。
鄉(xiāng)村的冬天是寒冷的,家人為了取暖,會從草堆里拖出幾梱稻草,鋪在棉胎下面。有的人家直接用稻草打地鋪,那樣就不用擔心小孩夜里尿床了,濕了的稻草第二天扔掉再重新鋪上即是。有了稻草,一個冬天就不會寒冷了。碰到下雨天,膠鞋里又濕又冷,這時拽上一把稻草墊于鞋中,腳馬上就暖洋洋的了。農(nóng)閑時節(jié),村民們還用草搓繩賣錢賺點外塊,手巧的把麥秸桿編成草帽,編成草捂子,稻草還可編成草簾子,給豬羊舍遮風擋寒,草燒成的灰還是農(nóng)作物的重要肥料。俗話說得好,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再多再好的飯菜,如果沒有柴草,就無法取火,就做不成可口的佳肴??梢姷?,那時的草堆對每一個家庭來說是何等的重要。
等上到了初中,我的芳心萌動,開始了懵懵懂懂的愛情,那時約會的地址可沒現(xiàn)在人這么的浪漫。我們去過的地方除了田間小道外,最主要的就是草堆旁了。我們的感情就是在這草堆邊逐步升溫的。無數(shù)個寒冷的夜晚,我倆相約草堆旁,任寒風吹拂,可心如暖陽,親親昵昵,纏纏綿綿,幸福甜蜜……
如今,伴著改革的春風,鄉(xiāng)村生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家家戶戶都用上了煤氣,地里的秸稈稻草有的棄置于溝渠,有的偷偷地放火燃燒了,那個視草如寶的年代已一去不復返了。那個取火做飯無一不用的草堆,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歷經(jīng)風雨滄桑的草堆,在我的老家已經(jīng)無影無蹤了,可它那樸實無華的形象,永遠也無法從我的記憶中抹去!它隨同那淳樸的縷縷炊煙,記載了母親忙碌艱辛而又充滿酸甜苦辣的人生,真真切切地記載了鄉(xiāng)村那段歷史,反映了那個時代實實在在的生活,它成為我心底永恒的最美的景觀,讓我終生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