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學網(wǎng)-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
當前位置:江山文學網(wǎng)首頁 >> 短篇 >> 雜文隨筆 >> 老歪帶著老伴下江南

編輯推薦 老歪帶著老伴下江南 ——老兩口窮游


作者:采耘 秀才,2525.63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8126發(fā)表時間:2017-09-26 22:18:34

老歪帶著老伴下江南 【前言】老歪準備帶著老伴南游計劃,已經(jīng)籌劃兩年了,他提前在網(wǎng)上查路線、查酒店、查景點一一都記在一個本子上,以備出行時參照。這次行動他已經(jīng)念叨了好多年了,這也是他最后一次享受他在鐵路上工作的待遇,鐵路上每個退休人員,可最后一次免票探親或旅游,你可以自己選擇路線,段上給他開了兩個月的免票,老歪捧著票高興壞了。今年老歪的計劃終于實現(xiàn)了,老歪怕有時沒有座位,還特意買了個能合的小凳子,2017年5月9日,老兩口帶上工資本出發(fā)了,開始了兩個人的窮游。他們一共游了二十多個城市,五十多個景點。老太太每到一處都寫下日記和詩句,已記錄自己的心情和旅程景點,以作留念。
  
   第一站:南京,我來了
   2017年5月9日早上9點15分,老兩口從洛陽乘高鐵,他們坐高鐵沒拿到坐號,老兩口心想如有空座就坐,沒有就站著。他們上到了最前邊的一節(jié)車廂,他們并不知道這節(jié)車廂是商務車,也就是最高級的車廂,車內(nèi)很寬松,車廂后邊放著兩個大箱子一樣的東西,上邊鋪一個毛巾,老伴就坐上去了!挺舒服,她還招呼老歪也坐上。一個小伙子從坐位上站起來來到后邊,示意要老歪老伴坐他的位子,老伴不好意思坐,笑著表示謝意,說不坐,還說坐這挺好,小伙子執(zhí)意要她去坐,她不想辜負小伙子的好意,就坐了。一會服務員過來發(fā)飲料和小食品,小伙子接過一瓶水,示意服務員把小食品給老太太,老太太隨手接過放到窗臺上。服務員檢驗過她們的票后說:阿姨,這是商務車,這箱子裝的是食品不能坐,要坐還得補差價,你們還是到別的車廂去坐吧!老兩口歉意的笑笑,只好到別的車廂去找座位。
   下午1:15時到南京站,下車后她們就像劉姥姥進城一樣,東問西找才到了地鐵售票處,年輕人都在無人售票處買票,他們作了難,他們以為別人在刷卡,一問才知道用現(xiàn)金就行,現(xiàn)場一個丑陋的乞討者,是個中年男人,他馬上要過去老太太手中的錢,幫他們操作,票和找的零錢都出來了,老太太把手里的零錢給了乞討者,一路上兩個人都在笑自己,說自己還不如一個乞討者。從3號地鐵口出來穿過馬路,直走一百多米,就是秦淮河和夫子廟了。穿過馬路,就近找好酒店,安頓好住宿后,老兩口手牽著手就直奔秦淮河。
   南京在歷史上曾經(jīng)十一次定都。六朝時代,夫子廟地區(qū)已相當繁華。烏衣巷、朱雀街、桃葉渡等處,都是當時高門大族所居。在明代,夫子廟作為國子監(jiān)科舉考場,考生云集,因此,這里集中了許多服務行業(yè),有酒樓、茶館、小吃,青樓妓院也應運而生。內(nèi)秦淮河上“漿聲燈影連十里,歌女花船戲濁波”“畫船蕭鼓,晝夜不絕”,描寫的就是當時秦淮河上的畸形繁華景象。
   老兩口一路順著河往前走,拍照留念是少不了的,南京街頭到處寫著:南京歡迎你,老太太一高興就來了詩句:
   高鐵送我到金陵,
   一路歡心難形容。
   南京熱烈歡迎我,
   秦淮河岸滿賓朋。
   南京秦淮河·夫子廟集游覽、購物、品嘗風味于一體,展示古城風貌和民族風情的旅游地。
   跟隨導游的解說,使老兩口對秦淮河和夫子廟了解了更多。
   秦淮河,是一條曾對古城南京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起過重要作用的河流。相傳秦淮河是秦始皇下令開鑿的一條人工運河。秦始皇東巡會稽,經(jīng)過南京時,為方便船只行駛,曾下令開鑿方山,使淮水與長江溝通,因而這段河道得名“秦淮河”。但據(jù)地質考察證明,秦淮河是一條歷史悠久的天然河流,當時這條古老的河流確是曾從方山經(jīng)過,但由于地理變遷,河流改道,逐漸形成了現(xiàn)在的河道。歷史上的秦淮河,河道寬綽。自五代吳王楊行密在長干橋一帶筑石頭城以后,河道開始變窄,并被分隔成內(nèi)、外“秦淮”。內(nèi)秦淮河由東水關入城,經(jīng)夫子廟,再由水西門南的西水關出城與外秦淮河匯合。河流全長10公里,這就是古往今來令無數(shù)文人墨客為之贊美傾倒、尋跡訪蹤的“十里秦淮”了。唐朝大詩人李白、劉禹錫、杜牧等都曾為她寫下詩篇,孔尚任的《桃花扇》和吳敬樣的《儒林外史》中,也都對“十里秦淮”有過生動的描寫。
   古老的秦淮河與流經(jīng)南京城北的長江相比,顯得十分渺小,但是,它與南京城的誕生、發(fā)展,以及南京地區(qū)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這里已有人類繁衍生息。迄今為止,沿河兩岸發(fā)現(xiàn)的原始村落遺跡多達五六十處。六朝和明初封建朝廷一直把它作為都城的一道天然屏障和皇宮所需的天然通道。東吳孫權定都建業(yè)(南京)后,曾在秦淮河兩岸作“柵塘”,既可御敵,又可防洪。從六朝時起,夫子廟一帶的秦淮河兩岸已是居民密集、市井相連的繁華之地,秦淮河充當了南京地區(qū)對外貿(mào)易的主要航道,河中舟輯穿梭,一派繁榮。據(jù)說,舊時的秦淮河兩岸歌樓酒肆林立,河房水閣爭奇斗艷,游艇畫舫燈火通明,富豪貴族在這里過著尋歡作樂、紙醉金迷的生活,勞動人民,特別是廣大婦女卻是以淚洗面,飽嘗了人間的辛酸。那時南京的妓女大多集中在秦淮河兩岸。清代戲劇家孔尚任在《桃花扇》中描寫的不畏權貴的名妓李香君,她就居住在秦淮河南岸的文德橋畔。
   美麗的秦淮河曾流淌過蠻荒時代的寂寞,六朝以來的繁華和奢靡,舊社會的污垢和勞動人民的血淚,甚至還溶有南京大屠殺的血腥。然而,今天的秦淮河,經(jīng)過了歷史的沉淀和人民的改造,已散發(fā)著健康文明的馨香,展現(xiàn)了清澈動人的風姿。它是南京歷史的見證,難怪人們把“秦淮”當作南京的代名詞。
  
   一、秦淮畫舫—伴池—夫子廟照壁—廟前廣場—欞星門
   各位游客:現(xiàn)在我們來到了秦淮河畔,河中的畫舫都是仿照明代建筑風格制造的,船頭掛有大紅彩球和紅燈籠。每當元宵節(jié),南京人習慣來這里游玩賞燈。這種風氣在明代就已盛行,據(jù)說明朝建都后,朱元璋微服巡察京城。當他來到秦淮河畔,看到兩岸綠樹成蔭,河水清澈,亭臺樓閣,風景宜人,隨口說了句:“惜河中缺游船?!被实坶_了金口,左右就連夜差人趕造畫舫,以博取皇帝歡心。從此,秦淮畫舫成了這里的一大特色。尤其到了中秋佳節(jié)時分,更是河上水燈萬盞齊放,兩岸龍燈飛舞,歌聲、鼓聲、歡聲、笑聲,連綿不絕,通宵達旦,真可謂“秦淮燈火甲天下”。難怪南京有“家家走橋,人人看燈”的民諺。
   我們眼前的這段秦淮河,自宋以后就成了夫子廟(孔廟)成泮池,又稱月牙池。古時候皇帝講學的學宮叫辟雍,諸侯講學成學宮叫泮宮,夫子廟的學宮相當于諸侯講學的地方,所以這池稱“泮池”。泮池上一般建有三座石橋,按等級而論,縣官、學官走中間一座,秀才走兩邊的橋。相傳古時候有位秀才誤上中橋,有犯上作亂之罪,進退兩難,只好自己跳進了泮池。
   這座夫子廟始建于東晉成帝咸康三年(337年),“治國以培育人才為重”,決定立大學于秦淮河畔。原來只建有學宮,孔廟是宋仁宗景拍元年(1034年)在學富基礎上擴建而成的。所以,夫子廟是一個由文教中心演變而成的繁華鬧市,它包括夫子廟、學宮和貢院三大主要建筑群,其范圍南臨秦淮河北岸,北抵建康路東端,東起姚家巷,西止四福巷,規(guī)模龐大。夫子廟雖屢遭破壞,但各代都加以興修擴建,到清末民初,其樓閣、殿宇的結構和布局堪稱東南之冠。現(xiàn)在的夫子廟建筑,一部分是清代末年重建的,一部分是近幾年重建的。請大家回頭看,這座樓閣式建筑,叫做奎星閣,它初建于清乾隆年間。這座臨街傍水的建筑曾兩次被毀,1985年重建。
   跟隨導游我們來到了清代開辟的廟前廣場,廣場東西兩端豎有兩塊碑,高有一丈許,上面刻有滿漢兩種文字“文武大臣至此下馬”,表示對圣人孔子的崇敬。左側的這座六角重檐亭子叫“聚星亭”,“聚星”取群星集中,人才薈萃之意。建于明萬歷十四年(1586年),也曾幾經(jīng)興廢,到清同治八年(1869年)才由江寧鄉(xiāng)賢朱芙峰等人籌資重建。這是一座在日軍炮火中惟一幸存的清代建筑,可惜在1968年被當作“四舊”拆除,1983年又得以重建,恢復了原來的風貌。廣場正中的這座牌坊,叫“天下文樞坊”。大家繼續(xù)隨導游往前走。這座門叫欞星門,這是孔廟的廟門。極星門東西兩側便是東市、西市。
   二、大成門—大成殿—學宮
   走過欞星門,便是孔廟的正門,叫大成門,也叫戟門。門內(nèi)側有石碑四塊。第一塊是《孔子問禮圖碑》,刻于南朝齊永明二年(484年)。記載了春秋末年奴隸制衰亡之際,孔子出于對周王朝禮樂制度的崇拜,抱著興國安邦、濟世訪賢的愿望,于魯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從家鄉(xiāng)曲阜去周王城洛陽考察典章制度,尋求鞏固魯國奴隸主政權辦法的經(jīng)歷。碑的上半部有“孔子問禮圖,吳敬恒題”的題字。圖中是二人駕車,一組身穿古裝的人物在城門前歡迎的場面,還有“永明二年,孔子在魯人周門禮周流”的字樣。這塊碑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圖文仍清晰可辨,是難得的珍貴文物。第二塊碑是《集慶孔廟碑》,碑文是元朝至大二年(1309年)重建孔廟時由盧摯撰寫的,到元至順元年(1330年),由純齋王公書寫刻石。第三塊碑是《封四氏碑》,講的是元至順二年,文宗皇帝詔示:加封顏回、曾參(孔子的兩個弟子)、孔極(孔子的孫子)、孟軻(孔子的再傳弟子)為四亞圣之事。第四塊碑是《封至圣夫人碑》,講的是元至順二年(1331年),文宗皇帝頒旨加封孔子之妻為至圣夫人之事。廟院兩側是碑廊(原來是供奉孔門七十二賢人牌位的地方),廊內(nèi)陳列了當代書法名家的碑刻30塊。
   大家隨導游從中間的石雨道走。在進大成殿前,導游先給大家介紹一下殿前的這個露天臺子,這是祭祀和歌舞的地方。古時每年二月、八月的第一個丁日和孔子誕辰這一天(農(nóng)歷八月二十七日),地方官吏都要在孔廟舉行盛大的祭掃活動。祭祀采用的是西周奴隸主祭天地鬼神的禮儀,在大成殿前擺上仿青銅器做的祭器,上供牛2頭、豬16頭、羊16頭,以及大量布帛菽粟、干鮮果品、香紙蠟燭等。主祭人要穿特制的古裝祭服,宣讀祭文,向孔子及“四配”(孔子高徒)、“十二哲”(孔家子弟)牌位行三拜九叩禮,還配有樂隊和舞隊表演,以歌頌孔子,所以大成殿前要設舞臺。
   隨人群走進孔廟主殿——大成殿。這是一座氣勢巍峨,重檐廡殿頂,屋脊中央有雙龍戲珠立雕的建筑。這種規(guī)格的建筑在全國也是屈指可數(shù)的?!按蟪伞币馑际强鬃蛹攀ハ荣t思想之大成。大成殿內(nèi)原先正中供奉的是孔子和他的四位高徒,兩旁是孔家子弟塑像十二尊?,F(xiàn)在的大成殿,已被辟為“南京鄉(xiāng)土文化博物館”。
   再往前走,這里便是夫子廟的學宮。門楣上方原來有“學宮”匾額,門外柏木牌坊,牌坊上題有“東南第一學”。牌坊的北面是四周圍有木欄的花圃,左右有四書齋,是學子自修讀書的地方。這四齋名稱分別是“志道”“據(jù)德”“依仁”“游藝”。后面是明德堂,這座建筑建于南宋紹興九年(1139年),堂名為文天祥所書。明德堂是學子集會的地方,每月朔望(農(nóng)歷初一和十五)朝圣后,學子在此集會,訓導師宣講圣教和上諭。東墻有“臥碑”,就是訓教的法規(guī)。左右橫梁上懸掛著江寧府所屬六縣舉貢員生題額。我們眼前的這座建筑是梨香閣,原來是祭祀孔子父母的崇圣祠,現(xiàn)改為游樂場了。東面那座建筑是青云樓,它建于明萬歷十四年(1586年),是供把歷代督學使的祠堂,初建時為三層樓,因為臨近貢院,為防止有人從樓上偷看貢院,清代時改建成二層樓,上層用作藏書,下層是閱覽室。清末廢除科舉后,改為小學,民國初年改為江寧縣教育會,抗戰(zhàn)時被用作開茶館、歌場,戰(zhàn)后曾先后作為民眾教育館和南京市通志館。這也是舊學宮保留下來的為數(shù)不多的建筑之一。我們再去參觀一下夫子廟的另一座古建筑群——貢院。
   三、貢院街—貢院—明遠樓
   那條與貢院街相交的南北向街道就是貢院西街,貢院街北面就是古代時南京規(guī)模龐大的考試場——貢院。貢院建于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是縣府考試場所。明太祖朱元津定都南京后,這里成了鄉(xiāng)試、會試場所。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遷都北京,但南京仍作為陪都,加上江南又是人文基本之地,考試仍在這里按期舉行。明成祖繼續(xù)派人建造江南貢院,明清兩代對貢院不斷擴建,到清光緒時,貢院規(guī)模之大,已成為當時23個行省的貢院之最。到清代同治年間,已建供考試用的“號舍”有20644間,且還不包括司考官員、職司人員的辦公住宿用房??上КF(xiàn)存貢院建筑已屈指可數(shù),明遠樓就是保存下來的貢院建筑之一,而其他大部分已被辟為市場。
   明遠樓是三層建筑。樓呈四方形,四面設窗,地處貢院中心,在此可以監(jiān)視考生和貢院內(nèi)執(zhí)役人員?!懊鬟h”的意思就是“慎終追遠、明德歸原”,封建王朝教育士子以“孝悌忠義”為立身之本??忌纪旰?,“金榜”就張貼在前面的貢院街。清末廢除科舉后,貢院也隨之失去了原來的作用。1919年除留下明遠樓和一部分號舍建筑,用以陳列歷史文物外,其余一并拆除,辟為市場。明遠樓下的《金陵貢院遺跡碑》詳細地記載了這一史實。

共 18955 字 4 頁 首頁1234
轉到
【編者按】南京,簡稱“寧”,古稱金陵、建康,是江蘇省會、副省級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東部地區(qū)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南京是中國四大古都、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歷史上曾數(shù)次庇佑華夏之正朔,是四大古都中唯一未做過異族政權首都的古都,長期是中國南方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南京早在100-120萬年前就有古人類活動,35-60萬年前已有南京猿人在湯山生活,有著7000多年文明史、近26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之稱。南京是國家重要的科教中心,自古以來就是一座崇文重教的城市,有“天下文樞”“東南第一學”的美譽,明清時期中國一半以上的狀元均出自南京江南貢院。截至2016年,南京各類高等院校74所,其中111計劃高校9所及學科25個,僅次于北京;211高校8所、雙一流高校12所,僅次于北京上海;兩院院士81人、千人計劃特聘專家87人,均居中國第三。佳作,推薦共賞?!揪庉嫞汉蔽涓辍?/div>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湖北武戈        2017-09-26 22:31:01
  作者的文筆還可以,但是寫得太亂,盡管編者刪除了很多重復章節(jié),仍然有很多地方都沒有交待清楚,希望以后多加注意了。
與江山作者共同成長!
回復1 樓        文友:采耘        2017-09-27 09:05:15
  謝謝編輯:湖北武戈,謝謝您,辛苦了!
共 1 條 1 頁 首頁1
轉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