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小學和初中的語文課全是基礎知識,考試的時候也幾乎都是考的基礎知識,所以學生學的時候很容易不知不覺就養(yǎng)成了記和背的習慣。
九年制義務教育一讀完,就是高中了,高中實際上就是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連接點,于是,高中階段就出現(xiàn)了一個脫節(jié)的問題。首先就是平日里學書本上的知識和考試脫節(jié)的問題,比如,你學習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和《春》,但考試的時候卻不考這個;比如,平時考試是自己高中的老師出題,但高考的時候卻是大學的教授出題。
由于存在著許多考高分的在實踐中卻是低能的問題,所以,現(xiàn)在高考由大學的老師出題。高中的語文教學實際上就是術語的系統(tǒng)學習,比如排比,象征等等,但大學的語文教學講的是列錦和通感,這樣一來,靠死記硬背就不行了。因此,從高中階段,學語文就得養(yǎng)成以理解為主了。
我們背誦很多很多的文言文和名著,背誦到一定的程度,在腦子里就會形成一種圖像,把這些圖像升到一定的高度,就是感悟力,所以有感悟力,才算是有基本的文之基礎。
有了感悟力,我們就來讀名著。過去,《金瓶梅》也是大名著,但由于《金瓶梅》里的有些文字不雅,所以解放后的初期,就把《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傳》和《西游記》稱為四大名著。這四大名著,代表了中國古代文學里的最重要的東西。
解放前讀《三國演義》和現(xiàn)在讀《三國演義》,都會讀出里面的味道,甚至以后讀《三國演義》,也會讀的叫絕……所以一部好的文學作品,是不會隨著時間褪色的,這就叫文學的生命,有的叫藝術的生命,所以好作品是有生命的。
我們讀《劉備三讓徐州》,就會讀出民眾眼中的政治軍事史。請注意,首先是民眾眼中的,第二才是政治軍事,第三是史,把這三者連成生命,這才是《劉備三讓徐州》的魅力所在。
我們所見所聞的,或是說我們的經歷,包括讀了很多的名著,實際上就是高等語文教學里的列錦,把這些融合起來就是高等語文教學里的通感。通感實際上就像人的脈絡氣血暢通一樣,所以學語文必須達到通感,寫出來的作品才能“脈絡氣血”暢通,否則,不是癱瘓就是這里痛或者那里不舒服。
語字,實際上就相當于“奶瓶”的意思,文字就好像是“人”的意思,顧名思義,語文,就是含著奶瓶的人,所以,學語文的階段,只是文的初級階段。
把語文的語字去掉,就是文字了。所以學文或能理解文的人,才是一個能離開“奶瓶”的文人。
當一個人真正能離開“奶瓶”了,意味著這個人才真正開始接“地氣”。一個學語文的人真正開始文了,才開始有了文的思想。文學,文藝等等,其基礎就是文。
天有多高,文就有多高;地有多厚,文就有多厚;海有多深,文就有多深;社會有多復雜,文就有多復雜……所以,學無止境。
所以,一個人讀了一萬本書,還得須走萬里路,還須得用經歷來領悟人情世故才行。
一個人如果只讀一萬本書,很容易書生氣,甚至容易淪為迂腐;一個人倘若只走一萬里路,很容易形成“頭輕腳重”的狀態(tài);一個人只是領悟了人情世故,很容易在行為和思想里形成鉛華。把這三者連成生命,這就是文。所以,要學好文,可不是容易的事。而一個人要成為真正的文人,確實需要經過許多許多的修煉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