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韻】《穿越與接近—與當代著名作家對話》前言
很多朋友遇上我或與我通電話,總忘不了夸獎我:“這些年你真高產(chǎn)!”
我知道這是因為他們在近幾年每一期的《莽原》雜志上都能看到我的文字,都能看到我煞有介事地一邊做著欄目主持,一邊與作家們侃侃而談。而從那些文字上也差不多能看到我的表情。
這些充滿表情的文字,現(xiàn)在又積有12篇之多,這就是說,我的第二本作家對話集又將要出版了。
我上文用錯了一個詞,那就是“圈子”。其實,哪里有什么圈子?我又何曾進入過什么圈子?
再有,這高產(chǎn)現(xiàn)象也是一種假象。當然,《經(jīng)過與穿越》出版后,很快又推出《穿越與接近》,無疑會給人以高產(chǎn)與快槍手的感覺。但是,《經(jīng)過與穿越》是2002—2003兩年之中的對話,只不過成書時間卻是在2004年9月。所以,認真考究起來,2004和2005這兩年,我也就寫了這12篇對話,此外,也就不過發(fā)表了一個中篇小說和一兩篇評論文字,而且這12篇對話中,對話的另一方,也就是作家們還在協(xié)同我一起在“寫作”——對話。
所以,這兩年仍然是在讀書——不停地讀書,從一個作家的工地轉(zhuǎn)到另一個作家的工地。
這里的工地之喻,可能有點對不住作家??陀^上說,凡與我對話的作家,他們的創(chuàng)作,呈現(xiàn)在我面前的大多已然是完整而精美的建筑。工地之說,無疑是在指稱作家們的寫作還處于未完成或未經(jīng)整合的狀態(tài)。然而,工地又未嘗不可指稱作家們工作時的現(xiàn)場。再有,從人是一種未完成的動物看,作家的寫作當然也永遠處于一種未完成的狀態(tài)。中國當代作家尤其如此。
我在對話過程所作的努力,誠然如我在《跋:“我在做一種接近的努力”》中所說,我在做一種接近作家的本質(zhì)與作品內(nèi)涵的努力,而我如果知道我努力的最后結(jié)果只是發(fā)現(xiàn)一個工地,或許會讓人有些失望而讓自己傷感。
客觀上說,我在批評意識上,較兩年前已經(jīng)有了些變化。過去,我與喬治·布萊、斯達爾夫人他們一樣,對作家們認可認同,且在這過程中飽含某種價值與情感的選擇。現(xiàn)在的變化并非遠離了我的這些初衷,也絕非是對我過去的背叛,人生如同一條河流,每一個河段所呈現(xiàn)出來的情形與兩岸的景色都是絕不相同的,但河流還是那條河流,雖然,人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細讀這本書中的12篇對話,可能,很多人會讀到我和作家們已經(jīng)開始有某種不和諧音了。在與葉彌、徐坤的對話中,對話雙方的不和諧已經(jīng)初露端倪。雖然承蒙《小說選刊》崔艾真女士的謬賞,我與葉彌的對話為她所喜愛,剛剛發(fā)表,她便立即來電將電子版索要過去,并在新浪網(wǎng)上推出。而到了韓東這里,不和諧則更加強烈。我知道韓東先生對我的對話比較關(guān)注,但他在與我對話時只是說,他“瞄過一眼”我和那么多作家的對話,發(fā)現(xiàn)我與其他作家們的對話不像與他對話那樣,且認定我對他“冷箭嗖嗖”。這里我已經(jīng)無法顧及韓東先生何以只是“瞄了一眼”,便對我的對話有清晰的價值判斷,但對韓東的批判立場與特立獨行的價值取向,我個人非常感佩。這正應了法國人的那句話:我可以不贊同你的觀點,但我堅決維護你說話的權(quán)利。也就是說,你可以你的批判立場,我也可以有我的價值判斷。我知道,這兩年中,我的批判立場開始逐步確立。我覺得這是一種責任,一種對中國文學懷著建設情結(jié)的責任。這種情懷,我覺得在我身上,已經(jīng)不可能因為對方是誰而改變了。
中國當代文學,特別是當下的文壇,處境是非常尷尬的。文壇之外,洶涌著的物質(zhì)大潮,不可能不對文壇——說穿了是作家——產(chǎn)生影響,很多作家、批評家喪失自身立場與文學良知,也已是公開的秘密,出版社、雜志社與利潤同謀也不再是羞羞答答的事。這就勢必使作家的寫作在未完成的狀態(tài)下又增加了另一層未完成的狀態(tài)。
這樣一來,將每一個作家的寫作現(xiàn)場及寫作成果喻為工地,看來也就未為不可了。
當然,說及工地,我得承認,這一說法源于兩個方面:
一是與我在2005年年低對話的張執(zhí)浩,這位詩歌與小說的雙棲作家有一首著名的詩歌:《內(nèi)心的工地》。就是這首詩使我想起了這個譬喻。對詩人的張執(zhí)浩,我充滿了敬意,他寫詩十多年,迄今只出版了一本詩集《苦于贊美》,這里有一種偉大的定力與自省意識。
二是我與作家們聊天時,曾談起當今一位快槍手作家,大家都覺得在這個作家那里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現(xiàn)象:快槍手用小說構(gòu)筑起了一座小說的大廈,引人注目,但是,此后他的努力卻使這座大廈坍塌了,成了小說的廢墟,然而他自己卻不知道,還在不斷地拼命地往那廢墟上搬運木料、水泥、砂石……也就是說,這些年,這位作家的小說寫作,差不多都是些文字垃圾了,在他那里,寫作現(xiàn)場也好,寫作成果也好,甚至連一個工地也算不上了。
在工地上構(gòu)建起大廈,或者由大廈坍塌而為廢墟,對每一個作家而言,這些寫作中的可能都存在著。因而,對一個作家而言,沒有比這更可怕的事了。
這樣回過頭來看我自己的寫作,我便非常擔心了,千萬別把自己構(gòu)建起來的東西給毀了。很多朋友也在勸我,可以收手了,對話做了那么多,別砸了自己的牌子。我也一度想收手,轉(zhuǎn)而進行其他方式的文學評論或文學敘事,但一方面雜志社的盛情難卻,另一方面,這么多年來,我似乎越來越喜歡這種方式的文學評論。我跟我自己犯起了牛:我倒要看看,我這樣寫下去,終究會出現(xiàn)什么樣的結(jié)果?是廢墟還是大廈,我都等著!
這樣跟自己較勁的結(jié)果就是:我開始少寫。除了對話以外,我在文學上的主要事情就是讀書。這便是我這兩年來只寫了12篇對話的原因。我和過去的情形一樣,每兩個月研究完一個作家,然后,以讀者的情感體驗、以評論者的清醒、以作家的視角,與他對話,繼續(xù)讓我的書充滿眾聲喧嘩的對話。
而在小說寫作上,這兩年里,我自己滿意的只是一篇發(fā)表在《大家》2005年第6期上的《孤島》。
很多原因,使我想將這篇小說作為這本書的附錄。茲列出兩種原因:
一、我想告訴一些關(guān)心我的讀者,我其實一直心系小說,一直想通過小說這一形式實現(xiàn)我的文學理想的宏愿,在我這時的情形并不是像某些讀者所認為的,我只評說別人的小說而沒有自己的作品。熟讀唐詩三百首的結(jié)果不需要我說,于今,我又何止熟讀了三百部(篇)各類小說?過去,我每年都有些作品零星發(fā)表,我也認為,作家發(fā)表的情形應該是零星的。這兩年不太長進,只出了這一篇我自己比較滿意的作品。
二、魯迅其實已經(jīng)講過,搞批評的人其實不一定非要創(chuàng)作,就像吃客批評廚師的手藝,而廚師萬不可說,你說我燒得不好吃,你自己來燒一道試試。偏偏我們的作家中有這樣的對話者,認為我應該像他們那樣試試小說寫作的味道。我于是便只好硬著頭皮,拿出一篇。我知道,我的作品可能無法抵達這些作家的高度,但是我覺得我的可貴之處在于,我沒有重復自己,我寫得極其認真也極其虔誠,我在這種過程中找到作家的感覺和小說的感覺,然后在這種真切體驗中與作家對話,以期達到真正的溝通與交流。同時,我在寫作中企圖解決問題,我經(jīng)常對這個世界產(chǎn)生這樣那樣的問題,我于是在小說里表現(xiàn)出來。我覺得,小說,是表現(xiàn)問題或者解決問題的。也就是說,無法解決,那就表現(xiàn)。至于拙作的好與壞,我不便說。在這里,我不能既踢球又吹哨。吹哨的事留給讀者,留給其他評論家。
當然,說到最根本的原因,我是想告訴我的讀者,我的這些對話,是基于某種理性認知與情感體驗的,也許,我之所以也寫小說的目的,就是為了尋找作家寫作中的某種細微的感覺。我覺得只有具備了這樣的感覺,我們的對話才可以因此而成立。
本書其實收進13篇對話。最后一篇是我的友人繁言與我的對話,收入此篇對話姑充作本書的跋。同時,也想說明的是,《經(jīng)過與穿越——與當代著名作家對話》其實收入13篇對話,這本書仍然收入13篇對話,旨在使我的對話系列保持某種一致性。
附:
《穿越與接近——與當代著名作家對話》
目錄
前言
“給自己的小說以自由”——與林白對話
“人是被時代劫持的”——與艾偉對話
“每一本書都有自己的命運”——與張者對話
“作家都有控制人物的欲望”——與葉彌對話
“敘述陽光下的苦難”——與鬼子對話
“在敘事風格上我更喜歡日本風格”——與徐坤對話
“你應該是蘇州文化的女兒”——與朱文穎對話
“先鋒死了,我們不得不回過頭來”——與魏微對話
“我喜歡樸素的力量”——與孫惠芬對話
“寫作是一棵向下生長的樹”——與邱華棟對話
“幸虧我寫小說不是為了滿足這些家伙的愿望”——與韓東對話
“生活強迫我敘事”——與張執(zhí)浩對話
跋:“我在做一種接近的努力”——與姜廣平對話(魯麟)
附錄:中篇小說·孤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