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有獎金”征文】植根于生活的文學才會繁茂(隨筆) ——讀唐應淦老師《草根的翅膀》一文有感
同樣是一堆的文字堆砌,為什么有些文學作品能夠流傳甚廣,而有些卻像一塊小石子丟入水中,在最初的微瀾后就歸于平靜,慢慢地湮沒了。讀過唐應淦老師的文章《草根的翅膀》后,明白了應該是來自于生活,植根于生活的文學作品才會繁茂,有著不斷的源自于生活的素材和共鳴如養(yǎng)分才會使然。
《草根的翅膀》一文是唐應淦老師對我出版的一部長篇小說《長天孤鷺》的讀后感和評論,文中唐老師對這部小說總體是褒獎的,在此我也不想多做評述,只想感謝唐老師的抬愛和鞭策。其實我跟唐應淦老師到目前為止還是只聞其名未見其面的,10月19日那天我突然收到老家興化市作家協(xié)會李冰編輯的微信,說是唐老師給我的小說寫的評論,當時我就非常驚訝。
唐應淦老師我是不熟悉的,以前我在文學界根本沒有任何交集和關(guān)系,現(xiàn)在又不便直接詢問李冰編輯,否則萬一被他來上一句:“唐老師在當?shù)匚膶W界這么有名的人物你都不知道呀?!蹦蔷褪腔炭秩f分了。于是我借助于度娘,知道了唐應淦老師真的是一名人民教師,又是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和文學評論家。
唐老師在他的文章中對我的評價是:“顯然并非出自一位初學者之手,他應該是位寫作的老手,最起碼是一位有著豐厚生活積淀和文學天賦的寫手?!蹦軌虻么嗽u價,我感到驚訝且驚喜。
當時我創(chuàng)作這部小說的初衷只是為了傾述,我們這一代人經(jīng)歷了走出農(nóng)村立足城市的艱辛,看到了國家從貧窮走向富強,更感受到了在過去的三十年里社會給予我們的機會和挑戰(zhàn),直接面對了許許多多成功和失敗,所以我想把這一切寫下來,給后人留下點值得記憶的東西,這本書的素材完全取自于現(xiàn)實生活。于是我感到我很幸運,能夠得此溢美之詞,非天賦所致,而是無意中誤打誤撞地抓住了寫作的真諦,就是植根于生活。就像著名作家賈平凹說的:“生活為源泉,這是最明白不過的道理。只有接受生活的浸染,提筆時才能寫出想要的東西?!睉撜f,這是賈平凹的經(jīng)驗之談。難怪作家協(xié)會錢國懷主席在為這部小說寫序時說:“讀寶山的作品,可以看出,他遵循了這一規(guī)律,至于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走在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的路上,是值得肯定的。”
唐應淦老師把這篇評論取名為《草根的翅膀》,草根要騰飛,需要借助的翅膀只能是拼搏和機遇,“對草根一族而言,唯拼搏和機遇方可改變命運,”這是小說《長天孤鷺》表達的主題,書中的主人公在經(jīng)歷一定的困難后總會得到命運之神的眷顧。唐老師在他的評論中引經(jīng)據(jù)典地說明,命運之神能夠眷顧的首先肯定是勇于拼搏之人,最后結(jié)論是這部小說充滿了盈盈的正能量。
感謝唐應淦老師說出了我的心里話,拼搏和機遇確實是草根們改變命運和實現(xiàn)騰飛的一對翅膀,過去如此,現(xiàn)在也是如此,尤其是現(xiàn)在有一股暗流,說現(xiàn)在階層固化了,寒門難出貴子。當然,跟過去的三十年相比,依靠拼搏改變命運的機會是少了,那就更需要提倡拼搏。這也是文學植根于生活的另外一面,來自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沖這一點而已,我由衷地希望我的書能夠得到大力推廣。
文章中唐老師也指出了這部小說的不足之處,那就是這書名有些不倫不類。細細想來,這書名確實不是十分恰當。陜西籍作家和文學評論家子玉先生也有同樣的看法,他說一部小說,好的書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額作用。也許以“長天”為書名會更合理一些,等跟出版社的版權(quán)期過后,我考慮重起書名在網(wǎng)絡(luò)上發(fā)布。
我是一名文學愛好者,但不知道是不是唐應淦老師所言的一名經(jīng)驗老道,或者還有點文學天賦的寫手,但我知道,這本書之所以能夠得到唐老師和我的同齡人的認可,那是因為書里的故事都是真真切切來自生活,同時又具有現(xiàn)實意義,難怪我的同學在給他自己買了一本的同時,還給他兒子也寄去一本。
只有植根于生活的文學才會繁茂,是我從唐應淦老師的書評中悟出的道理,也是每一位文學人需要知道和遵循的道理。
附:
草根的翅膀
——讀劉寶山的長篇小說《長天孤鷺》
◎唐應淦
家鄉(xiāng)興化作為中國長篇小說之鄉(xiāng),每隔一段時間便有一部或一批長篇小說出版,已是一種常態(tài),大家也都見怪不怪??僧斉d化作協(xié)錢國懷主席把劉寶山的長篇處女作推薦給我時,我還是有點訝異。一是聽說這部30多萬字的長篇,竟然是作者忙里偷閑用手機寫出來的;二是這劉寶山,與我素昧平生,之前甚至連尊姓大名都沒聽說過。他的作品,質(zhì)量如何?
老實說,我一開始是抱著無所謂的態(tài)度來看這部長篇的——無非就是水鄉(xiāng)風貌和鄰里桑麻之類吧??煽粗粗议_始激動起來:這大伏筆的結(jié)構(gòu)(比如樊紅玲、劉云英、顧露在數(shù)年之后因為各種機緣再次和主人公柳長天的邂逅、相處、相知),這現(xiàn)實版的世態(tài)(比如辦公室里微妙的人際關(guān)系,比如那些所謂的土生土長的上海人,瞧不起哪怕非常優(yōu)秀的“外來入侵者”),這唯美型的描寫(比如若干細膩而合理的心理活動,比如“她對這一切太熟悉了,熟悉得就像嬰兒熟悉媽媽的奶香一般”,大家“就不約而同地都等在那里,面朝著掛槳機聲傳來的方向,就像一群被無形的手拎著的鴨子,個個都伸長了頭頸”這類樸實而靈巧的修辭),這愁斷腸的情感(比如柳長天和初戀徐茜的痛苦分手,比如柳長天和債主張玉玲的被動纏綿,比如柳長天和川妹子劉云英的激情爆發(fā)),顯然并非出自一位初學者之手,他應該是位寫作的老手,最起碼是一位有著豐厚生活積淀和文學天賦的寫手。
而最讓我為之一振的是作品的立意。生活再復雜,情感再動人,都離不開作者想要彰顯的主旨:“對草根一族而言,唯拼搏和機遇方可改變命運?!边@拼搏靠的是什么?靠的是能耐,靠的是機遇,靠的是意志和理想。如果說,能耐是承受生命之重的船身,那機遇就是調(diào)整航向的尾舵,堅韌的意志和遠大的理想則是提供不竭動力的風帆;如果說,能耐是接地氣的草根,那機遇就是不可求的陣風,意志和理想則是草根騰空而起的翅膀。
我們知道,生活的成功,事業(yè)的發(fā)展,都是需要機遇的。中國有句古語:“識時務者為俊杰?!鼻珊系氖?,西方大詩人歌德說過類似的話:“善于捕捉機會者為俊杰?!辈诲e,誰若是有一剎那的膽怯,也許就錯過了幸運在這一剎那間對他深情注視的目光。柳長天是幸運的。命運之神不止一次地給他開了玩笑,一會兒把他推上浪尖,一會兒又重重地摔下谷底,但他總能在失落迷茫的時刻遭遇幸運女神,在進退兩難之后做出正確抉擇。留在上海工作是很多學子的夢想,可恰巧上海石墨電極廠的總工程師就是欣賞柳長天的大學教授的同學,而且給了教授一個難得的名額;在石墨廠的經(jīng)營舉步維艱時,一家位于青浦的芬蘭公司向他伸出了橄欖枝;在新公司的分廠宣布關(guān)廠,他不斷求職之后,終于又跳槽到了一家國有企業(yè)與德方合資的企業(yè);在單位里幾番起落之后,又和幾位同道人合資創(chuàng)辦了“江蘇順帆農(nóng)業(yè)開發(fā)有限公司”,前途一片光明。即便是大學期間的第一學期放假回家,先是買到了加班船票,后是又僥幸趕上了一條戶家出租船,最后竟然還碰巧搭上了同學樊紅玲包租的汽艇,一路順風順水地回到了老家。就這樣,在柳長天的人生旅途上,好像就一直都沒有離開過幸運女神的眷顧。但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也提醒過,機遇雖然是客觀存在的,可“機遇是不期而來的,我們無能也為力”,只有勤奮才是屬于自己的。柳長天正是這樣,以“衣帶漸寬終不悔”的精神去做學問、干事業(yè),一步步走向成功。
高中的最后一個學期,柳長天徹底地拼命了。每天半夜一兩點才睡覺,陪伴他的是一盞煤油燈;每天四五點鐘就起床,陪伴他的還是那盞煤油燈。難怪老師背后都議論:“柳長天這同學瘋了。”可半年的瘋狂努力終于有了收獲,他被上海的一所重點化工院校錄取。拼了,是他意志的呈現(xiàn);考上,是那理想的召喚。意志和理想,成了他邁步未來的助推劑,成了他人生驛道的加油站。每一份工作的成功,每一次計劃的實現(xiàn),都離不開那堅韌的意志和遠大的理想。在大學實驗室里,蒸餾喹啉是個既苦又臟的活,而一旦開始煉焦,更得沒日沒夜地連軸轉(zhuǎn)??闪L天毫無怨言地堅守下來了,因此馮教授才對他留在上海給與鼎力相助。后來的日子,柳長天能夠在上海灘安身立命的法寶還是吃苦耐勞和不甘平庸。不管是在國企還是外企,不管是坦途還是逆境,不管是外出討債還是內(nèi)部管理,不管是學習專業(yè)英語還是攻克技術(shù)難關(guān),他總是不遺余力地使出渾身解數(shù),腳踏實地地前行。而學業(yè)和事業(yè)上的遠大目標,又總是幫助他順利走過每一個人生的拐點。當然,不僅僅是柳長天,像老一輩的顧立功,新生代的顧露、樊紅玲、劉云英等人,他們也是憑借著堅韌的意志和遠大的理想,一路攀登到事業(yè)的巔峰。所有這一切,恰恰印證了一個現(xiàn)實:所有草根的騰飛,離不開意志和理想的翅膀。
作品在講述一段段草根階層的奮斗歷程時,還不忘提醒讀者:就社會大環(huán)境而言,每個人的成功都離不開社會改革的實踐,離不開法制的護航,離不開公平的競爭。我們不否認個人的能耐和功績,但每個人的命運都是與時代背景息息相關(guān)的。如果只依賴個人的見識與才智,拋棄社會這個群體和時代這份脈搏,拋棄為尊重個人而形成的社會道德法律,拋棄作為我們文明基礎(chǔ)的自由、平等的原則,那么,即使是最有天才的人,也肯定會不斷失敗,甚至灰飛煙滅。因此,這部長篇便充盈著滿滿的正能量,似戰(zhàn)鼓,如號角,催人奮進。
最后我想回到這部作品的命名上,男女主人公分別叫柳長天和顧露,所以作者利用諧音取名為“長天孤鷺”。柳長天原名柳靠山,是他自己改名為柳長天的,理由就是他嫌棄原名的俗氣和特別喜歡王勃的那句千古名句。可我感覺正因為這樣,小說的取名有點別扭,是不是還可以推敲一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中“長天”與“孤鶩”相對,而非“孤鷺”。既然柳長天第一次看到顧露的姓名時也聯(lián)想到了“落霞與孤鶩齊飛”,那干脆將小說取名為“長天孤鶩”不是更切題也更有味道嗎?好在這是作者的第一部長篇,我相信也期待他以后的作品會給我們更多的由外到內(nèi)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