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韻】《于是乎小說選》自序(隨筆)
“小說選”者,是從已經出版的前兩部小說集的八部作品里選出“六部半”編成一書之謂也。篩掉的一部半是自然主義的紀實小說,在記錄、照錄式寫作中太受拘束,缺憾太多,故篩掉。所選的這六部半雖然也有很多的紀實內容,但畢竟屬于文學創(chuàng)作,有自己的寫作風格,且具有代表性,既有被遺忘了整整二十年的處女作《“老先進”后傳》,又有將可能是“收山”之作的《六叔甘鳴晨》。作者八十歲了,可能沒有力氣和精力再寫大部頭的作品了,留下一部堪稱“代表作”的《于是乎小說選》給社會,任由大眾去褒貶吧,說好說歹無所謂,對只上過五年小學、起步又很晚的文學新人來說,這已經可以讓我瞑目了。
為什么用“于是乎”作筆名?
我基本上不是由主觀上的興趣愛好開始寫小說的,而是由客觀上的刺激而導致我動筆寫小說的,所以便用了表示承接的連詞“于是乎”作了筆名。
我從小就崇拜和熱愛毛澤東主席,一九六四年被評為包頭市的“學習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一九六五年作為旗(縣)一級文化館館長舉辦過“毛主席著作講習所”,雖然文革一開始就被打成了“周揚夏衍修正主義文藝路線在全旗(縣)的代表”,以“黑幫”的身份被送到鄉(xiāng)下勞動改造,但仍然衷心擁護文化大革命,認為“防修反修在此一舉”。在“勞改”中,得空思考過文革的“偏差”,認為在政治思想領域抓“階級敵人”不符合以“經濟基礎(對生產資料的支配和跟先進生產力的聯系等情況)”為標準劃分階級的馬克思主義原理。還認為一九六八年的“要斗私批修”簡直是一個荒唐的徹底的唯心主義主張。人人有私心是客觀存在,難道人人都是斗爭對象?沒有私心的人是正常的人嗎?如果發(fā)展生產,搞經濟建設就是修正主義,那大家都貧窮就是我們?yōu)橹畩^斗的共產主義社會?
于是乎,為了黨的事業(yè),為了中國的前途和共產主義理想,我大量讀書,思考“私心”、“人性”這些個重大問題,認可了荀況的“性惡論”,接受了恩格斯關于“惡”是歷史前進的杠桿的說法,從一九七三年起憑借一本《四角號碼新詞典》著手翻譯荀子的九篇重要著作,四處寫信闡述自己的一些想法,直到最后寫出論文《“惡”是歷史前進的杠桿》和三百多行的長詩《我的世界觀》,八方投寄,均石沉大海。
于是乎,在按企業(yè)統(tǒng)一規(guī)定提前五年退休后的一九九六年至二00二年,歷時六年,非常吃力地寫出了自認為是最容易被大眾接受的,可以當作小說讀的三個電影文學劇本《牛耕田三部曲》,以表達我對哲學、教育尤其是語文教學還有關于農村問題的歷史反思,結果到處碰壁。
于是乎,把電影劇本《牛耕田三部曲》拉長為三十萬字的同名長篇小說。由于保留了很多“分鏡頭”的敘事方法,又太拘泥于主人公的實際經歷,對哲學、政治的議論也冗長了些,其作為文學作品的“可讀性”也就比一般小說差些。但作者很重視這部帶有電影劇本特點的小說,認為它很有些研究價值。作者認為,既然人物如何活動被視為“小說要素”之一的“情節(jié)”,人的思想活動、理論探索不是也能構成“情節(jié)”和人的“性格史”嗎?為什么不能寫進小說?可是,有人說這不像小說;就算勉強歸為小說,也不會讓大眾喜歡的。寫小說必須有婚姻愛情的情節(jié)。
于是乎,二00六年至二00八年歷時兩年多,把一個夢中故事敷衍成了一部以“媚俗”為幌子的長篇小說《一個女人和四個半男人》,在從工廠到農村的更大范圍里揭示了中國的政治社會情況。作者對這部小說感覺良好,似乎弄懂了什么叫文學創(chuàng)作和如何處理自己的生活素材了。
于是乎,受這種“成就感”的鼓舞,在寫“一個女人”這部小說的“夾縫”時間里——二00七年,還寫下了“紀念”反右五十周年的中篇小說《金婚夫妻》。從題目看,也有點兒“媚俗”。
二00九年作者七十周歲時,有了“處理身后事”的想法,重翻了初戀十幾年中的書信后來了靈感,于是乎,又擬了個“媚俗”的題目《塵封了半個世紀的情書》,前面編了個“文學故事”,后面照錄了二十八封原始“情書”。這次編“小說選”,刪除了照錄的“情書”部分,只節(jié)選了前面的“文學故事”。
我有個同事,是個被政治扭曲了的好人,我想:寫一寫這個人的成長史可能很有“典型意義”。經過了一九九六年至二00八年的“寫作鍛煉”,于二00九年很順利地寫出了中篇小說《馮存孝》,回頭一看,除了人名中的兩個字跟我的那個同事的名字有些諧音外,跟他沒有一絲一毫的牽連和相象處,完全是生活中的另一個人,一個非常讓作者滿意的符合歷史真實的虛構的典型文學形象。我給自己下了個結論:我會寫小說了。那幾天我真地很洋洋得意,上街買菜都覺得步履輕盈。
此前的一九九九年作者六十周歲的時候,開始分類整理還留存著的文字,同時為表達自己的思想和對社會的看法進行小說創(chuàng)作,也十分注意留心社會上的出版社,終于,二0一三年我“選中”了中國國際文化出版社,出版了選有六部中、長篇小說的小說集《牛耕田三部曲》(上下冊),二0一五年出版了詩文集《我的世界觀》(上下冊),二0一六年出版了哲學社會科學類著作《荀子老子今譯和個性文稿》(上下冊)。
二十一世紀第二個十年開始后,中國的極左思想有所回潮,二0一六年又是文革五十周年,原以為黨和政府應該有個大動作,以便放松、解除對總結文革“宜粗不宜細”的約束,放手全黨、全民反省和反思文革,推動政治改革,以便大家都能放下沉重的歷史包袱,以輕松的步伐迎接建黨一百周年和建國一百周年。沒想到高層卻“忘了”做這件總結、反思文革的事。但是,作者“位卑未敢忘憂國”,回頭看退休后的二十年的文學創(chuàng)作,其實都是對十年文革的形象總結,甚至是對更長時間內的極左路線的批判。作者認為,像“階級斗爭”這樣重大的問題,僅僅在理論上不重提,實踐上不再搞是不行的,必須用更科學的理論去批判它,否定它,以防止極左路線的妖風再起,禍國殃民。
沉重的社會危機感讓我憂心忡忡。考慮到我正處在承上啟下的年齡,還算豐富的生活經歷,還有“體制內”的堅定信仰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再加上積累了幾年的寫作實踐,覺得我有責任搶在八十歲以前再寫一部以極左人物為主角的小說,算是對文革五十年的“紀念”,于是乎,在二0一六年十月便定稿了長篇小說《六叔甘鳴晨》,與被遺忘了整整二十年的小說處女作《“老先進”后傳》合編成了“于是乎小說第二集”,于二0一七年出版。
如果有一天,有人對作者的社會科學思想產生了關注的興趣,并且發(fā)現了作者一些可能互相抵觸、前后不一致的思想,請以體現在《六叔甘鳴晨》里的思想結果為評判靶子。雖然這里所結的“果”仍然很青澀,不成熟,但它畢竟是從一九六八年以來在近半個世紀里深入思想的結果,歷史的局限也就“限”在二0一六年了。這里的“果”,是在接受了性惡論思想后形成的果,特指對社會主義國家堅持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階級斗爭”理論的批判,特指對“私有制”歷史作用的認可和肯定。
作者怎么看待自己筆下的人物?
首先是“牛耕田”,正如這三個字本身的含義那樣,他代表一種精神:既然做了“牛”,就要盡一份“?!钡呢熑?,拓荒,耕耘,努力讓板結的土地變得酥松,使其適于種五谷,栽百花,植果木,造森林,造福于社會。
其次是“馮存孝”、“甘鳴晨”和《“老先進”后傳》中的“寇新宇”,應該被看作是三個典型的文學形象,其價值就在于其具有“社會的人”的“典型性”,能讓讀者從“個別”的人認識到“一般”的人。
其他人物如《金婚夫妻》中的“郭仁”和“馮玉潔”等,《一個女人和四個半男人》中的“劉敏”、“張宏生”、“李鳳山”、“王守軍”、“趙河東”、“王多多”和“姜素云”、“汪然之”以及幾個下鄉(xiāng)“知青”等有名字、有姓氏的二、三十個人物,當然也都有典型性,但主要是用來串連故事情節(jié)的,串連特定時代的社會風情和蕓蕓眾生的真實生活。
以上就是所選六部半小說的簡要寫作背景和對所寫人物的認定。是為序。
嘆曰:
熱血激蕩在胸中,
轉眼已是白頭翁。
留下文字三百萬,
任由后人去品評。
二0一七年十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