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荷】知識的解惑人(散文)
李穎老師,出生于1974年,南充市營山縣人。1993年,她不顧家人的強烈反對,義無反顧地報考了西昌師專生物系,家人的反對不無道理,生物是“冷門”專業(yè)不實用??墒?,李穎老師對生物一直情有獨鐘。
李穎老師1996年大學畢業(yè)后,先后在金堂縣無縫鋼管廠子弟校和金堂縣育才學校,從事生物課的教學。那時候,教師的待遇都很低,最初一個月的工資才幾百元錢。幾年后,別的親戚朋友都升官發(fā)財過上了高品質的生活,他們一直規(guī)勸李穎老師:“教書一輩子發(fā)不了財,還不如改行!”李老師卻不為所動,她說她熱愛自己的專業(yè),喜歡和學生娃娃們在一起。
2009年金堂中學外國語實驗學校建校之初,學校領導慧眼識珠,邀請李穎老師進校任職生物教學。不知不覺,她與金堂中學外國語實驗學校相依相伴了十年,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學生。
生物,顧名思義,是研究生命現(xiàn)象和生命活動規(guī)律的科學。天上飛著的,水里游著的,地上長著的,甚至肉眼看不見的微生物等都是生物,世界上因為有了各種各樣生物的存在而精彩紛呈。
我們都知道,生物課在學校卻屬于一門副課,升學納入的分數也不像語數外那么高,就是我們俗話說的“冷門”專業(yè),學生們在學習上引不起重視。可是,李穎老師知道,生物科學與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無論是過去、現(xiàn)在,還是未來,人類都離不開生物,生物學對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越來越重要。孩子們正處于人生中重要的生長發(fā)育時期,讓他們了解更多的生物知識,在生活中具有很好的認識和指導意義,才能讓學生們的身心健康成長。
在走進2020屆10班上第一節(jié)生物課之前,李穎老師就作了精心的準備。雖然教學那么多年,幾本生物課本上的知識早已經爛熟于心,可是李穎老師不敢有絲毫懈怠,多年積累的教學經驗讓她明白,面對每一屆新生時,調動和激發(fā)學生們對生物學習的興趣至關重要。
一開始講課,李穎老師首先從生活中的現(xiàn)象入手,向學生們提問:“秋天樹葉為什么會變紅?向日葵的花盤為什么能隨著太陽轉動?種豆得豆,種瓜得瓜是什么原因?……再講到克隆技術、轉基因技術、植物的組織培養(yǎng);從生物是一門實驗科學,再講到生物科學是當代科學的前沿……”同學們面面相覷,充滿了好奇。李穎老師說:“同學們想知道這些是什么原因嗎?我們學的生物課里就有答案。”
平時在課堂上,李老師講課理論結合模型、實物、標本等,讓抽象的東西在學生眼里有了實實在在的感知。她經常開設實驗課,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課堂中,她通過一系列的形象的比喻,讓復雜的生物課淺顯易懂,生動愉悅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愛上了生物學。
當時,班上的曾浩然同學眼里充滿喜悅,很是興奮,時時舉起手來表達自己的看法,他的積極讓李穎老師加深了對這個胖乎乎男生的印象。
下課后,曾浩然同學主動找到李穎老師申請當生物科代表,李穎老師考慮到他的班主任已經指定了其他同學,覺得為難。為了不打消他的積極性,李穎老師吞吞吐吐地說:“科代表已經有人選了,后面有機會再說吧!”不曾想這句話讓曾浩然同學很受挫,接下來,他找到班主任在她面前大哭了一場。班主任被曾浩然同學的執(zhí)著深深打動,就答應他做了生物科代表。
從此以后,每一節(jié)生物課前,曾浩然同學總會到辦公室?guī)屠罘f老師拿書,幫忙打開電腦和課件,指導學生課前預習;每節(jié)課后,他都會陪李穎老師到辦公室,緊跟著追問一些有關生物的問題,或者告訴李穎老師自己看到的新奇生物。李穎老師時常驚嘆他腦子里怎么有那么多的為什么。
有一段時間,曾浩然同學瘋狂地迷戀多肉植物,經常跑來問李穎老師有關多肉養(yǎng)殖的方法。他這些超出了課本范疇的許多問題讓李穎老師都無法解答,這也讓李穎老師深感自己生物知識的狹隘和貧乏。為了答復曾浩然同學的問題,李穎老師一次次翻閱書籍,一次次網上查找,都覺得不滿意。后來,李穎老師特地到花店咨詢養(yǎng)護人員,促使自己也像學生一樣向他們虛心求教。
是曾浩然同學讓李穎老師知道:“不死鳥”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在葉子上長出不定葉老繁殖,大理石螯蝦的“自我復制”是怎么回事;是曾浩然同學,讓李穎老師每一次上課都考慮到可能涉及的問題,提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在李穎老師為曾浩然同學一次次的答疑過程中,也讓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并促進了教學。
曾浩然的好學讓他的知識得到豐富的積累,課堂上他會不斷給李穎老師驚喜。當李穎老師講到動物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作用,動物能促進植物的繁殖和分布時,他會舉手分享關于“渡渡鳥和卡爾瓦利亞樹(大顱欖樹)”的故事;當李穎老師講到無性繁殖時,他會舉手告訴同學們多肉奇妙的營養(yǎng)繁殖。曾浩然同學對生物的熱愛,強烈地感染著李穎老師,也帶動了同學們參與學習生物的積極性,營造出生物課良好的學習氛圍。
他在總結中寫道:“我喜歡生物,我更喜歡我的生物老師,她經常帶我們做實驗,讓我們觀察生物標本,帶領我們在生物世界遨游。生物這個學科,讓我完美的理解了我們多幸運能生活在這個美麗的生物圈中,我們要熱愛生命,尊重每一個鮮活的生命!”
有一次,李穎老師上完性別遺傳的課后,班上的女生小月(化名)來到辦公室里找到她,囁囁嚅嚅著害羞地問:“李老師,真如你所說,生男生女是由父方決定嗎?”
在李穎老師的印象中,小月同學很聰明,生物成績也不錯,她就反問了一句:“是啊,怎么,你沒有聽明白嗎?”
小月的臉漲得通紅:“聽明白了,就是想再次確認一下!”說著,深深向李穎老師鞠了一躬:“謝謝你,李老師!”
幾天后,李穎老師接到了自稱小月父親的電話:“李老師,我女兒回來說,您在生物課上說生男生女真的是男方決定的嗎?”
“是??!只有男性生殖細胞里的Y染色體與女生生殖細胞的X染色體結合的受精卵才能生出男孩!”
“哎!您說的知識我聽不懂。但是李老師是文化人,我相信您!”男子的話語里透露出自責和悔恨:“都怪我,都是我的錯?。 ?br />
接下來,李穎老師從男子的口中得知,他家三代單傳,哪知到了小月這里卻是女孩。小月的父親大失所望,把這一切都歸結為小月的母親。他經常埋怨小月的母親肚子不爭氣,對她挑鼻子豎眼,甚至吵架離婚,弄得家庭關系挺緊張。小月學了性別遺傳后,回家講給父親聽,理直氣壯地替母親伸冤。男子半信半疑這才打電話給李穎老師求證。
后來,小月開心地對李穎老師表示感謝,因為自從那件事情過后,父親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主動給母親道了歉,父母的關系融洽了。通過這件事情,李穎老師都不得不感嘆,是生物知識挽救了一個家庭。
曾雪嬌同學在作文中這樣寫道:“是李老師讓我明白,生物就在我們身邊。比如花朵中的雄蕊和雌蕊;動物的各種行為;人體中的精子、卵細胞;遺傳變異、染色體和基因;細菌真菌和病毒等等,這些探索生命體秘密的知識就是生物學,它可以解釋很多問題。
小時候,我們會問爸爸媽媽自己是怎么來的。爸爸媽媽只會說是從石頭縫中蹦出來的,或充話費送的。而我學了生物后,便知道自己是由一個受精卵分裂分化形成組織、器官、系統(tǒng),進而形成人體的。學了生物課后,也知道自己的外貌是怎么形成的,因為母親與父親給自己的雙眼皮基因,便結合成了自己的雙眼皮。我們人體表現(xiàn)出來是顯現(xiàn)基因,體內可能還有隱性基因。這些都是生物帶給我們的,它里面有許許多多的奧秘。感謝李老師帶著我們一個個地去破解……”
二十幾年的教學生涯只是彈指之間,李穎老師默默無聞地將最美的人生年華奉獻給了生物教學。她嚴謹細心的工作態(tài)度,輕松愉悅的課堂教學,優(yōu)秀的教學成效得到學校、家長、學生的認可。李老師先后被評為金堂縣繼續(xù)教育先進個人、金堂縣德育工作先進個人、金堂縣優(yōu)秀青年教師、成都市中小學市級骨干教師。在專業(yè)教學方面,課件制作(北師大版本)比賽中榮獲成都市一等獎;“文軒教育杯”課標、教材解讀大賽縣級一等獎;論文多次獲市、縣級獎勵。李穎老師還擔任班主任工作,班級管理經驗豐富,班風學風良好,她連續(xù)多年被評為優(yōu)秀班主任。這些榮譽是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的,它是李穎老師人生意義和價值的最好體現(xiàn)。
教師是平凡的,他們好像一顆小小的鋪路石,讓一批又一批的同學在像李穎老師鋪就的道路上奔向遠方。李穎老師說自己鐘情生物教學,她愿意陪伴學生成長進步,讓他們了解生物的本真,讓他們懂得生物之間的關系,讓他們感嘆生物之間的和諧之美!
引用古詩文贊作品中的他們——
李穎老師——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曾浩然同學——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小月同學、曾雪嬌同學——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
而后在那個青春迷茫期里,于文字,我更多的是寄托,依賴它抒發(fā)一種自己的那種小資感情。
肯定一點,我是做過文學夢的。想過做路遙,做周克芹,甚至想過做瓊瑤,做金庸……
只是后來為了生活奔波,于文字,我漸行漸遠……
多年后重新接觸文字,肯定依然有喜愛的成份,但是也多了份世俗,不否認,我曾經希望借助它擠進所謂的文學圈子,借助它能沽點名釣點譽……
所謂不忘初心,而我多少是丟失了初心。兜兜轉轉過后,其實我依然默默無聞,充其量只是一個文學的邊緣人!
這里,我要感謝一個人,他就是劉元兵先生,我與他在江山文學網相識,其實我們離得也不遠。經常我稱他劉秘,劉哥。時常我感受到了文人相輕,而在劉元兵先生那里,我得到是欣賞和肯定。
于是就有了劉元兵先生請我參加采編的金中外實校十周年的《夢開始的地方》,和現(xiàn)在進行的《廣興記憶》,在采訪的過程中,我得到了很好的歷練,也積攢了一定的經驗。
特別感謝劉元兵先生的相遇之恩,厚待之誼。這里,也應該感謝我的賢內助,她在幕后給了我很多幫助。
以后于文字,我可能會淡然很多。不再刻意那些追名逐利,不再刻意擠所謂的圈子弄得頭破血流。
做一個文字的邊緣人吧,其實挺好滴!
回想這幾年的經歷,我在文字圈外得到收獲遠遠比圈內多。我通過自己的文字抒發(fā)著自己的情感和展示自己生活,得到了一些朋友常年的了解、關注和認可,在我最需要幫助的時候,他們伸出了援手,這都是文字帶給我的恩賜。
文字結緣,文字搭橋,文字結情!
文字于我能這樣回贈,我夫復何求?
感恩,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