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夏日風情”征文】拾穗者(散文)
一
一片麥田,一截麥茬,一株麥穗,一雙粗糙帶著血痕的婦人之手,記錄了農(nóng)耕時代的一項農(nóng)事活動——拾麥穗。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觀刈麥》里寫過,法國畫家米勒的《拾穗者》里畫過,我小時候也親身經(jīng)歷過。如今人工割麥已成為歷史,曾經(jīng)感動過詩人畫家的勞動場面早已消失在歷史的天空中。但是作為親歷者有些場景再遠也不能忘記,母親在夏收大忙中付出太多了,既要參加生產(chǎn)勞動,掙回換取口糧的憑證——工分,還要抽空做家務、拾麥穗。在那個年代,母親的辛苦從來都是理所當然的,很少有人憐惜她們,只有她們干不動了,才意識到她的生命快到了盡頭。
每每想起這些,眼里心里總是潮潮的。今天借用粗淺的文字,致敬從苦難中走過的母親。
二
“二廣地的麥子可以拾啦!”黃昏時分,消息就在左鄰右舍間傳開了。聽到消息,村人像趕廟會一樣,一股一股往那邊涌,母親也帶著我們趕過去。
地頭的空氣中彌漫著一絲甜味,那是從剛割過的麥茬上散發(fā)出來的。新麥茬有半乍高,齊刷刷,白晃晃。夕陽的余暉灑在大地上,漸漸落下來的夜幕濾掉了午陽的燥熱,空闊的田野里流淌著微風的河,浸得人身上涼颼颼的,很是舒服。地里的人誰也顧不上享受夏風的清涼,都埋頭撿拾麥穗,對于土里刨食的農(nóng)人來說麥子是無比的金貴。
“給我!”突然,北邊地頭飄過一個女人的聲音,粗壯,強硬,打破了周圍的寧靜。聽到這聲音,大家紛紛望過去,幾個性急的已經(jīng)朝那邊跑去了。
這個聲音是一個女人發(fā)出的。女人是鄰村的,偷偷闖進了我們的麥茬地,企圖拾我們的麥穗,被隊上兩個值勤的小伙子抓住了。小伙子要奪她手里的草籠和麥穗,女人不給,他們就撕扯起來。女人也許覺得一人難敵四手,便大聲喊起來了。
我擠進人群看到他們時,他們已經(jīng)被早到的人們拉開了。兩個小伙子拳頭握得緊緊的,那個女人呆呆地站在那里,她一邊胳膊上掛著一個草籠,一邊手里拿著一把麥穗。
“壞人!”二丫朝著她喊道。聽到喊聲,二丫媽迅速跑過去,一手抓起孩子拖到了麥地一邊。
“壞婆娘!”柱子好像應和二丫也跟著來了一聲。柱子父母那天沒來,他也就沒有顧忌地繼續(xù)亂喊,一些調(diào)皮的娃娃們仿佛助威似的也跟著喊,直到被他大伯拉走。
再看看那女人真的像犯了罪,一直低著頭眼睛盯著鞋頭。就在她眼睛微微抬起的一瞬,我認出了她,她是我外婆村里的,和我隊還有親戚。
兩村連畔種地,認識她的人應該不少,可是此刻誰也沒有出面去說情,包括她的親家公一直站在遠處觀望。
僵持了一會,隊長過來了,他問了那女人幾句放了她,條件是留下手里那把帶桿麥子,倒出籠里的麥穗,并告誡她不要再踏進麥田。磨蹭了一會,她不情愿地扔下麥穗離開了。
三
她離開后母親和嬸子們議論開了。
那家男人性子軟身體弱,干活沒有多少力氣,在生產(chǎn)隊只能算半勞力,和女人拿一樣的工分。家里五六個男孩,個個都是半裝小子,飯量大的驚人。
平日里,她經(jīng)常以身體不好為由請假,偷著出去找些野果野菜。麥收季節(jié)她像變了一個人,天天背著水瓶帶著干饃饃出去拾麥穗。
這一拾,整整一條塬都留下了她的足印。
南北幾十里的長塬,幾十個村莊,一村都不拉,從南到北,從北到南,每個村的麥茬地她都會一遍一遍地出出進進。早上天還未亮,她上帶幾個干饃提個籠就出發(fā)了。晚上天黑透了,她才連提帶背地往回趕。
一季下來她能拾一兩石麥,而一年到頭天天勞動的人不過分到幾斗而已。
那天過后,她的事情陸續(xù)發(fā)酵,街頭巷尾都能聽到她的陳年舊事。
“她不管老人,兄弟們多,她讓老漢和兒子躲得遠遠的,生怕老娘來她家?!崩钏南眿D說得義憤填膺,好像她親眼見過似的。
“她這人手腳不干凈,經(jīng)常到人家菜地順菜,村里有人看見了,她一點都不害臊?!蓖跷逑眿D補充著,說話間眉飛色舞,唾沫星子都濺出來了。
……
聽著大家無頭無腦的嚼舌根子,耿直的二大爺發(fā)聲了,到現(xiàn)在我還記得他鏗鏘有力的聲音:“一個女人為了養(yǎng)活孩子拾幾個麥穗有啥呢?”二大爺話音未落,女人們做鳥獸狀散了。
我媽和她同村,了解更多一些,“她就是拖累太重,人倒不像傳言中的那樣壞。唉,為了娃娃能吃上一口飯,她太遭罪了?!庇幸惶?,聽到我媽和鄰居蘭姨說。
后來我離開村子,很少聽到過關于她的事情。每每到了麥收時節(jié)總是想起她,想起那個夏日黃昏……
多年來,她年輕時的事情一直在我心里擱著,時不時地會想起這個女人。她年輕時有怨氣嗎?她年老時得不到很好照顧時有怨氣嗎?因為始終沒有和她交流過,不知她的想法。只覺得那一代母親一輩子都在隱忍中生活,很少有人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情,不由得想為她們寫點文字,沒有其他意思,只為記錄,只希望子女能善待她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