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光】把泰山踩在腳下(散文)
我對泰山的印象最早源于小學課文《挑山工》。其實,當時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泰山,而是文中的挑山工。后來,當我在初中課文《為人民服務》中讀到“人固有一死,或輕于鴻毛,或重于泰山”這句話的時候,就又一次我加深了我對泰山的印象,更激起了去登泰山的愿望。但由于時間、路途等原因,成了多年來的遺憾與夢想。
2015年夏天,我去山東出差,這個偶然的機會實現了我多年來的愿望。
頭一天晚上,可能是因為要見到心中早已傾慕已久的名山,竟然失眠。第二天清晨,我早早起床,坐了一個多小時的車,來到泰山腳下。我順山仰望,只見泰山雄偉挺拔,青翠間隱約露出點點斑白,好像朝氣蓬勃的少年,但又像經歷了沉浮滄桑的老者,顯得格外穩(wěn)健老沉。
隨石級而上,蒼松巨石、山澗溪流、竭精聚力的挑山工、古拙的碑刻盡收眼底。沿途風景不勝枚舉,隨之打開相機,想把入眼的剎那風景,全部收藏。本以為我一個西南大山里的漢子,對于跋山涉水應該是強項,沒想到在彎彎曲曲的泰山十八盤,就感受到汗流浹背、體力不支了。因為雙腳發(fā)抖,我不得不停下來,這時,我看到了挑山工們。他們肩上挑著重擔,用力提起腿腳,邁著吃力的步子,之字形勻速向前。親眼目睹了挑山工艱辛的勞作和驚人的毅力,我增加了力量,又繼續(xù)前行。
行完十八盤,登上泰山的最后一個關隘——南天門。南天門也是登泰山頂的門戶,由下仰視,猶如天上宮闕,俯視十八盤,猶如臥龍護山。明代山東參政陳沂登山題詩“望入天門十二重,藑然飛舞半虛空。千尋不假鉤梯上,一竅惟容箭栝通”;詩仙李白登臨,慨嘆“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來”。每個人來到這里,都是心曠神怡,不由得發(fā)出這樣、或者那樣的贊嘆與感慨。
穿過天街,來到泰山主峰之巔玉皇頂。相傳秦始皇到此祭天,此后曾有13代帝王親登泰山封禪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可以看出,玉皇頂曾是歷史長河中,帝王將相,達官貴人、文人墨客無不圣拜的地方??粗颀惿县翌~“柴望遺風”,我也忘記了所有的疲憊,為能到此親眼目睹泰山直面目而慶幸猶榮。我想到了關于泰山的眾多描述:泰山壓頂、穩(wěn)如泰山、一葉蔽目,不見泰山、人心齊泰山移、泰山不拒微塵,黃河不擇細流、登泰山而小天下……想到了關于泰山的眾多題詩,杜甫登泰山時看到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表達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視一切的雄心壯志,然后留下《望岳》名篇。元朝詩人張養(yǎng)浩登泰山時,感悟到泰山的高大,反觀到自己的渺小,創(chuàng)作《登泰山》,提出人要有寬廣胸懷,實現一種嶄新的自我;想到了關于泰山的古老傳說與故事:《盤古開天》《碧霞元君》《呂祖洞》;想到了關于泰山的動聽歌謠、泰山的日出、泰山的資源等等,太多太多,令人應接不暇,腦子根本就想象不過來。但有一個事實是可以確定的,那就是登上泰山,人也重重的把泰山踩在了腳下。
太陽逐漸偏西,微風陣陣拂來,晴空依然萬里無云,欣賞著泰山的宗廟與風景,著實讓人入迷。而把泰山踩在了腳下的感覺,如同久旱逢甘露的甜美,如同千百次失敗后獲得成功喜悅,如同哥倫布發(fā)現新大陸的興奮。我沒有看到楊朔先生所說的“泰山極頂看日出”的壯觀奇景,也沒有像李吾健先生一樣感受“雨中泰山”的獨特風姿。泰山素常煙霧騰騰的山頭,日出的朦朧,全都與我無緣。但我和他們所相同的是,都是一步一步爬上去的,看到的都是一幅規(guī)劃驚人的青綠山水畫,都為泰山的奇特風光而著迷,都為泰山的神韻而贊嘆。
歷史漸漸遠去,來登泰山的人會越來越多,我們不得知道,幾十年后、幾百年后,泰山將會留下什么人文故事和輝煌傳奇。但我相信,歷史不管怎樣演變,人物以什么方式出現,一定會贊嘆前輩留下的題詩刻畫,一定會泰山之顛由自主吟誦那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千古絕句。
泰山,五岳獨尊。登泰山的人每年達上千萬,有游客,有香客,每一個登山人的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目的,每一次登山的意義和體檢都不盡一致。穿梭于來來往往、人聲鼎沸的人群中,我發(fā)現除了被泰山的美景所迷之外,眾多的人群形成了“人在看景,景亦是人”的詩句。
有人說,登泰山讓人明白了“不經歷風雨,又怎見彩虹”;也有人說,泰山都攀登上去了,還有什么困難還能難倒的呢?登上泰山,于我來說是人生的一種體驗,一種磨練,也是一種感悟。我想,做人更應該要有穩(wěn)若泰山的定力,要有泰山壓頂的承受力,要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眼界,要敢于承擔重于泰山的責任,要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的鎮(zhèn)定自若。登上山頂,把泰山踩在了腳下的那一刻,我更體會到了“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的深意。
醉溫之意不在于酒,登泰山不止是登山,更多的是挑戰(zhàn)自我,擦亮心中那顆信念的燈。
問好,夏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