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楓】家鄉(xiāng)的鋼爐燒餅(散文)
都說“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南方人來到北方會水土不服,反之亦然,或許這就是故土難離的緣由。一個地域因為其地理風貌、生活習慣、歷史文化等原因往往還會形成那地方獨有的風味小吃。我的家鄉(xiāng)就有一款這樣的特色小吃,讓我這個在外生活了二十幾年的游子每每想起都饞得不能自己,縱有許多干鮮美味在側(cè)終不能慰情。這種吃食在我們那里叫作“鋼爐燒餅”。
鋼爐燒餅盛行,上至七八十歲老人下至剛冒出乳牙的孩子都愛吃。做燒餅需用北方優(yōu)質(zhì)小麥粉和面,面團要硬,不能軟,否則爐壁上貼不住。和成的整面團上少涂點油,再把它分成幾十個小面團,又用搟面杖把每個小面團搟制加工成餅,隨后都在表面灑滿白芝麻。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把面餅貼進一個大鐵桶狀的爐子里烤制。這也許就是鋼爐燒餅名字的來由。燒餅烤熟后剛一掀開爐蓋,那噴香的味兒整條街都彌漫開了。你可別急著伸手拿,取燒餅也有技巧。要用一把特制的長柄大鐵勺伸進通紅的爐膛,另一只手則持一桿鐵粁輕輕將燒餅從爐壁上捅下來,使它恰好掉進大鐵勺里。這樣左右手默契配合就將燒餅完好地取出來了。擺放燒餅的功夫爐子前已經(jīng)圍滿了買燒餅的人,“我要三個”,“我來兩個”,“我的已經(jīng)交錢了,五個”?!昂眠郑眠?,不急,都有,都有?!睌傊髡绽┖竦匦χ?,一邊招呼顧客一邊按照先來后到的順序裝燒餅。
也許口味喜好真的能遺傳,我奶奶的母親愛吃鋼爐燒餅。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因為我舅爺即奶奶的弟弟每月從南方匯十元錢回來,奶奶的母親就每月取出錢后給眼巴巴在家等的外孫子、外孫女買一回鋼爐燒餅,外加一塊肥肉切成極薄的小片分加進燒餅里。爸爸說那叫個香啊,姑姑們也一提起來就贊啊,引得我也心馳神往。因此在爸爸的講述里我好像也跟著他們一起經(jīng)歷了另一個時空里的童年,感受到了從未見過面的老姥姥的目光,雙手剛揣過燒餅的溫熱,那油汪汪冒熱氣的夾肉燒餅的滋味兒。對于十幾歲就參軍南下,定居南方后寄錢孝順娘親,接濟外甥們的舅爺一家也升起依依親情。
我奶奶也愛吃燒餅。到我八、九歲時生活就好多了,奶奶隔三差五就叫我提上籃子去橋頭買燒餅。雖說老百姓手頭寬裕了,燒餅的銷售量大了,可那酥脆香爽的味道始終沒變過。每逢年節(jié)姑姑們打電話說回家,奶奶必定大清早就囑咐我早點去排隊買足夠的燒餅。北方的冬天外面天寒地凍,風打著哨兒地刮。屋里聚齊的一大家子圍坐一桌兒。桌上海帶粉條大鍋菜冒著白蒙蒙熱氣,小米粥軟糯金黃。佐上精心腌制的胡蘿卜、小黃瓜咸菜,咬一口勁道又脆香的鋼爐燒餅,那感覺簡直舒服、幸福到骨子里了。我奶奶一直到快八十歲高齡時仍能吃鋼爐燒餅,可見它對于人的腸胃、牙齒都很合適的。而我跟那幾個小表弟、小表妹也個個養(yǎng)就了“燒餅饞蟲”一般,一提鋼爐燒餅就口水直流。
可惜在外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我想吃一口家鄉(xiāng)正宗的鋼爐燒餅已經(jīng)不容易了。偶爾能遇上賣鋼爐燒餅的,但那味道與我家鄉(xiāng)的相比差得太遠了。納罕之余仔細對比、研究才發(fā)現(xiàn),原來外面賣的鋼爐燒餅面太多而且厚,表層的芝麻則又稀又少,吃起來就感覺又干又噎,只咸不香。我家鄉(xiāng)的鋼爐燒餅則是面皮輕而薄,口感就酥脆;表層的芝麻繁星一般密密麻麻,味道自然就純香濃厚。這樣的燒餅吃起來才會覺得爽利、香濃,脆不掉渣,香不膩口。雖然我的家鄉(xiāng)地處太行山脈下,是淺丘陵地區(qū)的一個極小的縣城——行唐縣,但我真為家鄉(xiāng)數(shù)百年來這種不變的味道,不變的誠信而驕傲。
今年端午節(jié)回老家,無意中又碰見了我兒時常去的那家老燒餅攤。由于舊城改建,街道很多都與以前大不相同了。攀談之下他也記起了我,高興地非得多給我一個燒餅,又樂呵呵地告訴我他的兒子、女兒也已經(jīng)考學出去了。拎著剛買的滿滿一袋燒餅,我的心里也鼓漲著說不出的欣喜。鋼爐燒餅的美味陪伴我從毛孩子成長為大學生,有了自己的事業(yè)、家庭。兩米見方的燒餅攤位也幫助多少平凡的父母將他們的孩子送往更廣闊的天地,見識更廣闊的人事,經(jīng)歷更豐富精彩的人生。
我的家鄉(xiāng),你古老又年輕;欣欣向榮又古風猶存,我祝你永遠山美、水美、情美、義美,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繁榮昌盛,永遠是我們在家、在外,代代子孫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