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學網-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
當前位置:江山文學網首頁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靜寂的赤岸村(散文)

精品 【流年】靜寂的赤岸村(散文)


作者:張昱煜 秀才,2484.55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7314發(fā)表時間:2019-10-26 18:34:23

去赤岸村,水路和陸路都可抵達。
   九年前的一個深秋,我和一群攝友乘坐橘紅色鐵皮機動船,沿著清冽的瀧江前往。沖船的小伙子立于船頭,佝背的老伯穩(wěn)坐船尾,我們蹲在船中間,手按快門拍攝美景。
   兩岸,蔥綠的古樟倒影在水面,淡紫色的荻花,這個秋日里最美的草本植物,時隱時現,組成一幅水波蕩漾的秋景圖,令人嘆為觀止。
   那一次,機動船劃出的水波,如蒙太奇油畫一般神秘而變幻。深吸一口氣,草木的香味直沖鼻翼。快到岸邊時,看到一排白墻灰瓦的老房子,老伯一邊把鐵錨拋到水底,一邊大聲說:“到了,到了,快下船?!敝灰姲渡系娜诉f來一根青竹竿,用力拽著竹子,才得以上岸。我開玩笑說,這赤岸村,莫非要打著赤腳才能上岸。
   這一次,我和三位知己走陸路前往,公路兩旁曬著稻谷,我們又好像穿行在金色的海面上。
   赤岸村在江西省吉水縣白沙鎮(zhèn)瀧江河下游10公里處的瀧江南岸,古時候隸屬于文昌鄉(xiāng)管轄,全村皆姓陳。族譜上記載,赤岸村從德安“義門陳”遷徙過來。唐朝從事郎陳達禮,為赤岸義門陳開基祖。村落自唐開基以來,誕生了六位進士,其中有與文天祥同榜進士、后來又跟隨文天祥起兵勤王的陳應乙。
   泱泱中華五千年,每一個姓氏家族,都有膾炙人口的傳奇故事和締造歷史的傳奇人物,陳氏也不例外。祖先曾經的苦難和輝煌,一代代沿襲下來,絕對是奇跡。
   義門陳氏,發(fā)源于江西省德安縣車橋鎮(zhèn)的一個江右民系家族,開基始祖陳旺于731年在此造業(yè)興家,置田產,辦書院,撰家規(guī),立家范。方圓二十多公里的區(qū)域,建有旌表臺、文昌閣、御書樓、議事廳、德星樓等。后來,義門陳遺址在明朝初年戰(zhàn)亂時被毀。據史料記載,1062年,義門人口增至3900余人。為此,宋真宗趙恒賜聯(lián)一副:聚族三千口天下第一,同居五百年世上無雙。
   時光匆匆,曾經的輝煌雖說淹沒在瓦礫間,但發(fā)黃的書頁里的記載,依然擲字有聲。
   一個“義”字,把“義門陳氏”推舉為古代文明之典范。
   赤岸村有三大看點:祠堂、老街和古民居。
   赤岸村方圓一平方公里的地盤上,原來有十余座祠堂,現僅存五座,古建筑三十余處。這個靜謐的古村,不問歲月,不問紅塵,兀自燦爛著,讓我一直記掛。
   最有看頭的是村里的總祠義門祠。
   義門祠又叫明·世本堂。門楣上,紅底黑字的繁體字----義門,剛勁大氣,紅條石的門框上凸雕著一副楹聯(lián):千章喬木幾看桃李之春,一派澄江無與水漚之變。長長的瀧江流到赤岸村,剛好成了一個大寫的M型,好像從水里托起的一個世外桃源。這里有春暖花開,也有水漚澇災。在這幅楹聯(lián)中,透露出幾分樂觀和幾分凝重。
   村里的老人講,早年間,每逢“端午水”時節(jié),瀧江水位上漲,發(fā)洪水是尋常小事。有時,一家老小在房間里呼呼大睡,早上睜開眼,發(fā)現鞋子漂得不見蹤影。頑皮的孩子,故意用小竹竿把大人的鞋子偷偷藏起來,或者把男人的鞋子和女人的鞋子,一樣一只,故意用竹竿撥到一塊“拉郎配”。炊煙裊裊中,大人的叫罵聲,孩子的嬉笑聲,如一缽米粥,醇香濃郁。
   “義門陳”的典故早已譽滿四海。相傳,北宋初期,民間莊稼連年被蝗蟲所食,幾乎顆粒無收。正在人們哀怨詛咒的同時,他們發(fā)現,唯有陳氏的稻田,病蟲不侵,五谷豐登,真是一件令人驚嘆的奇怪事。
   此事傳至朝廷,當朝皇上十分驚奇,曰:病蟲不侵陳禾,乃陳氏忠義所感。
   還有一個典故可以佐證“義門陳”的忠義,即“一犬不至,百犬不食”。連家犬都如此忠義,更何況人呢!
   時任村主任陳義聰帶著我們參觀。他精干睿智,熱情好客。在參觀義門祠堂時,他掏出吊在皮帶上的鑰匙,小心擰開鎖頭,引領我們先從偏門進入,再打開祠堂正中間的大門。一問才知道,大門是沒有門鎖的,后面用粗大的門栓閂的。平時,為什么只能走旁門而不走中間的大門。陳義聰這樣解釋說,村里娶新娘子,花轎一定是從大門進,偏門出,意思是進來了,就成了赤岸村義門陳的人。老人過世了,棺木從偏門進,大門出,意思是人走如燈滅,魂魄也要離開村子,仙逝升天了。
   他饒有興趣地說:“赤岸村雖然偏僻,可這里風景好,老祖宗也真會尋地方,春天,桃花、李花、油菜花依次開放,比明信片上的景色還漂亮。村子里的后生丫頭們,考上重點高中和名牌大學的還不少呢,我們這還有留學生呢。義門陳氏的后人,一定會把高風亮節(jié)傳播到更遠的地方。”
   腦海里,開始勾勒赤岸村的春之圖。我堅信,真正出彩的春天,永遠在鄉(xiāng)村。
   這個小小的版圖,他講得繪聲繪色:每逢過年,村子里更熱鬧,家家戶戶都聚攏在義門祠堂里,條形桌上面,擺放著狀元紅、蘭花根、凍米糖、貓耳朵等,你一言,我一語,講著外面世界的精彩,講著來年的打算,這樣的“座談會”最吸引人。
   陳主任又帶我們到另外一個大祠堂,大祠堂前面有個院子,從大門到祭祀的貢臺,有近二十米,真可謂是廳堂深深。祠堂的天井里,長著厚厚的苔蘚,梁柱上有精美的木雕,貢臺上有香爐,下面有一個巨大的青銅鼎,上面滿是銘文。新燃的香火,給老祠堂增添了生機和活力。兩旁“大躍進”時期的漫畫,清晰可見:有大嫂在喂養(yǎng)肥肥的鴨子、豬、羊;有孩子在夸張地拔大大的青白菜;有一男一女,手舉谷穗的豐收情景。為了增加拍攝的氣氛和效果,陳主任在祠堂的角落里燃起了一把稻草,裊裊的煙霧升起在天井的上空,那亦真亦幻的感覺,更增添了小村的靜寂。
   至今,我對小小的赤岸村有這么多祠堂,不得其解,本來就是人多地少,建這么多房祠或支祠,有點浪費耕地。可轉念一想,估計他們靠著走出去經商或水運賺錢,葉落歸根,用大把的鈔票做宗祠、做書院、做房子,也是熱愛家鄉(xiāng)的一種表達。
   赤岸村的老街叫銀鋪街,當年的鵝卵石路也都破損不堪。順著老店鋪走,順著墻角青青的苔蘚走,順著搖擺的小鴨子的腳印走,順著滿墻殘留的老標語走,眼睛總是會撞見新發(fā)現。
   “抓革命,促生產”的標語,字大,清晰,遠遠地就能直攝眼球。我的左旁,斑駁的墻面上,是一塊模糊的“革命大批判專欄”,上面的字跡已經脫落得所剩無幾?!鞍总姷苄植灰o軍閥當炮灰”、“創(chuàng)造鐵的紅軍”等紅色標語,用白石灰或紅壤土書寫在墻壁上,很清晰。
   遠去的背景與現世的場景交匯的那一刻,思維停頓了。無需文字,無需言語,每一處,每一景,全都透著時光的韌性和厚重。
   老街的盡頭,是一個長滿青苔的古井,井沿上磨出了一道道深深勒痕。一位老爺爺左右抖動著井繩,然后,手快速往下放,接著,一下一下把水打上來。他的旁邊,一位頭扎藍格子圍巾、戴著花套袖的老婆婆正在洗洋姜,應該是他老伴,面對我們的照相機,老夫妻倆既不詢問,也不躲閃,心智淡定,神態(tài)靜寂,讓人不忍心打攪他們那細水長流的生活。
   心靜自超然,山水有清音。有人說,生活在田園間的老人比生活在城里的老人,更簡單更愜意。竹籬屋舍,柴門輕扣,喂養(yǎng)雞鴨,他們在村子里過著庸常的日子,吃著當季的水果蔬菜,一年四季,把流年過得伏貼而安詳,最后,又都在家譜里扎堆安息著,成為一串帶著芳香的墨印。
   第一次來赤岸村時,我就被這里的古樸和幽靜所吸引。在這里,安靜素簡,不是刻意而為,而是順情順理的生活方式。
   這一次,悠哉悠哉地親近古村,就好像把自己“丟”在另一個朝代。這里的民居大多有大門樓,進入大門,才能一睹真面目。我們來到祠堂后面的一座老房子里,系著紅圍裙的大姐,熱情地打開門,邀請我到竹沙發(fā)上落座。沙發(fā)旁邊,放著圓圓的大南瓜和紅薯,溫暖的陽光,順著天井斜射下來,其柔軟的光束,植入人心,很是溫馨。?
   最吸引我的是兩個大大的木頭窗戶,外面是白色的邊框,里面是紅色構架,其圖案像精心剪成的大窗花。黑色的木門上面,是紅色的油漆涂成的大斗方,斗方上面有金粉題寫的字:世事無私天地闊,心田有種子孫耕。這豁然而敞亮的對聯(lián),有“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物之盛”的感覺,我連忙用筆記錄下來。
   踩著鵝卵石巷道,我們又來到另一處民居:大門上掛著漁網,屋檐下放置著經年的陶罐,廳堂兩旁是木質的墻壁,涂著黑漆,用金粉寫的“朱子家訓”清晰可見: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勿流連。器具質而潔,瓦缶勝金玉;飲食約而精,園蔬愈珍饈……“朱子家訓”薈萃歷代先賢家教的精華,突出立志、勉學、修身、處世、治家、孝悌等主題,它不僅是家庭、學校教育的典籍,還是錘煉、提升自我的范本。我在別處也見過寫著“朱子家訓”的木格柵,多是模糊不清。在這里,用手指一點一點指著金字,大聲誦讀,別有滋味。
   一處民居,裝著滿屋子的智慧;一處民居,寫滿了前人對后人的殷切期盼。
   眼前的古建筑,因為有了文字而變得格外厚重,讓我對此處刮目相看。在這個僻靜偏遠的江南水鄉(xiāng),往來古今,人事代謝,那尊重知識的儀式感,那仁義道德的高規(guī)格,讓人敬佩。這,不就是赤岸村生生不息的動力所在嘛。
   “數點漁燈依古岸,木橋垂露滴梧桐?!蔽疑踔猎谙?,那一程江水里,多少學子的夢,在波光的漣漪中,升起又落下。
   這木構的堂屋,四合的院落,依然保留了唐宋的鄉(xiāng)村風韻,一處處的民居,倚偎在青山綠水間,如世外桃源,讓人遐想和敬仰。
   順著竹籬笆,走到一處菜園里,戴著草帽的大哥正在摘扁豆,我眼睛端詳著他用一塊進士匾晾曬的南瓜干。他說:這塊木板是發(fā)大水從瀧江上游飄過來的,他撈上岸,用木板做了廚房的木門,這不,家里建了新房子,木門都“下崗”了,換上了鋁合金門,就把木板拿來曬東西。
   也許,這無意留存的留存,是對進士匾最好的保護。
   也許,上面凹刻的文字,鄉(xiāng)親還認為不平整,不是合格的曬架呢。
   傳統(tǒng)村落,每一處都凝結著祖先的心血和智慧。所幸的是,2017年,江西省住建廳公布的第一批省級傳統(tǒng)村落里,赤岸村在冊。近期,又聽說,赤岸村按照美麗鄉(xiāng)村建設重點打造,將農業(yè)產業(yè)經營、農業(yè)觀光旅游、古村落保護同步進行。加強傳統(tǒng)村落的保護,為古村落“撐好傘”,也是留存更多鮮活歷史和文化脈絡的最直接方式。但愿,下次再去赤岸村,依然能遇見那份寧靜閑適和美好。
   悄悄地離開靜寂的赤岸村,正如我悄悄地抵達。這夢中的江南小村,水繞山環(huán)中,鶯飛燕舞處,流暢著清新而恬淡的氣息。閉上雙眼,深呼吸,空氣中有淡淡的草木味,再細品,能感覺到一股超世脫俗的味道。

共 4223 字 1 頁 首頁1
轉到
【編者按】本文緊扣祠堂、老街和古民居三大看點,寫一個在瀧江岸邊靜寂而存的赤岸村。不管是寫祠堂,還是寫老街和古民居,都突出其人文歷史的厚重,年代的久遠,義門陳氏家族的發(fā)展。眼前景象與人文歷史、人情風俗融匯一起,作者的感悟也自然生發(fā)。寫景敘事,注重細節(jié),極富現場感,生動形象。語言流暢而典雅,結構首尾呼應,足顯作者行文的嚴謹而流暢,率意而醇熟。佳作,流年傾情推薦賞讀?!揪庉嫞嚎鞓芬惠p舟】【江山編輯部·精品推薦201910280001】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快樂一輕舟        2019-10-26 18:36:19
  優(yōu)雅而厚重的文字,處處散發(fā)著作者深厚的文學素養(yǎng)。
已是人間不系舟,此心元自不驚鷗,臥看駭浪與天浮。
2 樓        文友:張昱煜        2019-10-27 06:48:22
  感謝輕舟老師精彩點評,做文學的守燈人,共勉。
己心溫暖,則世間溫暖!
3 樓        文友:紛飛的雪        2019-10-30 16:07:10
  品文品人、傾聽傾訴,流動的日子多一絲牽掛和思念。
   靈魂對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時光變得更豐盈和飽滿。
   善待別人的文字,用心品讀,認真品評,是品格和品位的彰顯!
   我們用真誠和溫暖編織起快樂舒心、優(yōu)雅美麗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學社團精華典藏!
   感謝賜稿流年,期待再次來稿,順祝創(chuàng)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共 3 條 1 頁 首頁1
轉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