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隨筆)
有位作家說人要讀三本大書,一本是“有字之書”,一本是“無字之書”,還有一本是“心靈之書”。他說的很精辟,人類正是憑借這三把神奇的鑰匙,由表及里地開啟宇宙之門,成為世界的主人。
別林斯基說:“書是我們時代的生命”。是的,書中橫臥著整個歷史的靈魂,它是在時代的波濤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小心翼翼地把珍貴的貨物運送給一代又一代人,讓各個時代的智者仁人成為榜樣,使大家清晰地知曉過去的一切,把我們引入越來越美好的未來。試想,如果失去歷史,沒有日積月累的傳承,社會是個什么樣子?所以莎士比亞感嘆,生活里要是沒有書,就好像生命沒有陽光;智慧里如果沒有書,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沒有書就沒有社會的文明發(fā)展,書是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的動力源泉。
列寧說:學習,學習,再學習!這是一個讀書、致用、發(fā)展的有機循環(huán)過程,是告誡我們不僅要熟讀“有字之書”,還要精讀“無字之書”,更要拓展“心靈之書”,只有這樣,才能綿延不息開創(chuàng)燦爛的將來。
“有字之書”是人類既得的現(xiàn)成本本,它是人類從學步到騰飛的紀要,這些前人珍貴遺產,是引導社會不斷前進的基礎,在過去任何一個階段,人們如果只滿足現(xiàn)狀裹足不前,或者忽視這些珍品,那就根本到不了我們的今天,更談不上還會有明天的可能??梢?,讀書學習,事關人類接力、發(fā)展、傳承大計,永遠絕對含糊不得。
彼特拉克曾經說過:“書籍使一些人博學多識,但也使一些食而不化的人瘋瘋癲癲”,其結果如何,這便取決于人的接受和處理方式,郭沫若先生也說:“人是活的,書是死的。活的人讀死書,可以把書讀活。死書讀活人,可以把人讀死”。我們是活人,當然不可食古不化,不能重蹈過去一些人“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那條走不通的老路,死讀書以致讀書死,表面看來是博覽群書甚至“五車”之多,實則只不過囫圇吞棗毫無自己思考認識,讀來讀去無非百害而無一利,那些人根本不明白,讀書只是手段,致用才是目的。
朱熹說:“人之進學在于思,思則能知是與非”,人類所需要的,是富有啟發(fā)性的養(yǎng)料,只有“學以治之,思以精之”,才能從書中汲取養(yǎng)分,求得生存和發(fā)展。我們所謂讀“無字之書”,就是要求活人對業(yè)已閱讀的“有字之書”思以精之,把有字的教條變活,讓那些“有字之書”學以致用,在實踐過程中再造新生,毛澤東教導我們“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就是這個道理。但是,這種學習不見經文,更無先例,它是一個需要自己用腦動手對“有字之書”(前人理論)進一步概括總結,深度化解,發(fā)現(xiàn)“無字之書”的辛勞過程;閱讀這本“無字之書”,是更深層次的把實踐蒸餾成理論艱難開拓,只有歷經以苦為舟的全新的學習探索磨煉,才可“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有望揭開歷史新篇,從而讀到“心靈之書”——既是人類繼往開來的“無字之書”,又是標志社會進一步發(fā)展的“有字之書”。
人類就是這樣從實踐開始,經過由實踐得到理論的認識,出現(xiàn)“有字之書”,以“有字之書”再指導實踐,又升華成“無字之書”,繼續(xù)體驗“無字之書”,屆時才可能凝成“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心靈之書”。那位作家所云三本大書,不外毛澤東所說:“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樣的形式,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次的循環(huán)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程度”。人類就是這樣不斷積累三本大書的內容,或快或慢的曲折向前發(fā)展,脫離這三本大書,人類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米之炊,無本之木。不消說進步發(fā)展,就連生存也不可能。
所以說,書是維系社會歷史發(fā)展的紐帶,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我們人生的伴侶,是一代代人所不能忽略的最真誠的朋友。認真把握“有字之書”、細心研讀“無字之書”,努力開拓“心靈之書”,謀求人類健康成長,乃是我們人生的意義所在,不管人的能力大小,都要用心去做,只要盡了力就不枉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