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學網(wǎng)-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
當前位置:江山文學網(wǎng)首頁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父母墳頭的哀思(散文)

編輯推薦 【流年】父母墳頭的哀思(散文)


作者:黃義江 布衣,410.95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8500發(fā)表時間:2019-11-28 15:19:31

【流年】父母墳頭的哀思(散文) 父母的墳塋座落在老家的一個荒坡上。每年清明時節(jié),我和我的哥哥我的姐姐我的妹妹,都要帶上我們的家人來到父母墳前,焚香化紙,寄托哀思。
   父親和母親在各自的兄弟姊妹中都是老幺,由于家境貧寒,都沒有讀過書。父親八歲開始放牛。一天,一個比我父親大兩歲的割草娃把鋒利的鐮刀刀口向上埋在長滿雜草的一條羊腸小道上,父親一腳踩上去,腳底被劃了一條深深的口子,我阿公阿婆心疼極了,但無錢就醫(yī),只好找來粘滿灰塵的蜘蛛網(wǎng)敷住傷口,再用補衣裳用的舊布條纏上幾圈作為包扎。血是止住了,可傷口感染遲遲不能愈合,留下的疤痕伴隨了父親終生。母親六歲時父母雙亡,九歲便到王姓地主家當丫環(huán)。母親年小體弱,干活時,地主老婆稍不滿意,開口就要罵我母親,舉手就要打我母親。
   父親和母親一九四零年結(jié)婚后,為躲避抓壯丁,有時父親只好藏在竹林中的紅薯窖里過夜。一天,父親正在地里干活,被保長給抓走了。當時,我母親生了我大哥還未滿月,家里實在不能沒有我父親,多虧比我母親大三歲的五舅,以身相替,把我父親換了出來。父母一共生了九個孩子,只喂活了我們四個,老三、老四、老七和老九,如今的老大實際上是老三,大哥和二哥都是一兩歲時夭折了的。
   共和國成立以后,我父親是跟著共產(chǎn)黨走跟著共產(chǎn)黨干的積極分子,從成立農(nóng)村合作社當社長到后來當生產(chǎn)隊隊長,一直干到六十多歲,多次被鄉(xiāng)里區(qū)里和縣里評為先進個人。在那個動亂的年代,作為小小生產(chǎn)隊長的父親也被打成了走資派。兩三天內(nèi),在造反派用竹桿架起來的長三十多米、高兩米多的大字報墻上,貼滿了打倒我父親的標語和父親走資本主義道路的滔天罪行。父親參加縣里的表彰會回到生產(chǎn)隊的那天晚上,一群造反派沖進我家,把一頂用篾條做的尖尖帽強行戴在了我父親的頭上,并把我父親押到了生產(chǎn)隊的曬場上接受批判。在長達三個小時的批斗會上,父親一直被強迫彎著七八十度的腰,批判聲、口號聲相互交織,甚囂塵上,一位造反派還在我父親的頭上打了幾巴掌。這樣的批斗會,半年內(nèi)就有好幾次,甚至在批斗大隊支部書記和大隊長時,也要把我父親抓去陪斗。那時候,我母親和我們幾個子女沒有資格參加會議,我母親只好悄悄地躲在離會場幾十米遠的地方,盼著批斗會的結(jié)束。作為子女,我們一點也幫不了父親,更多的時候只好陪著母親流淚。
   我們幾個子女的生長過程,幾乎都處在極其貧苦的年代。聽五舅媽講,我母親坐一次月子,別說是喝雞湯,就是蛋炒飯都只吃幾天,為的是省下雞和雞蛋拿去賣了換回煤油和鹽巴。由于我阿公阿婆年老多病,七天以后,母親還得下床做家務(wù),照顧公婆,留下了一身的“月子病”。
   一九五八年大煉鋼鐵,農(nóng)村勞力一齊上陣,土地無人耕種,連續(xù)兩年幾乎沒有收成,公共食堂用麥粉或者包谷粉做成的稀食,稀得水和糧分汁,母親為了保住我妹妹,總是把她和我妹妹各分得的一碗稀食的上半部分喝了以后,再讓妹妹吃沉在碗底的糧食。不到半年,我們生產(chǎn)隊餓死了十來個人,我母親的腳也開始了水腫。我餓得腦殼發(fā)昏,全身發(fā)軟,倒在屋檐下一躺就是半天,聽到父親喚我都無力回答甚至睜睜眼都很吃力,父親無比心疼地說:“幺兒都餓成悶登兒(意為傻瓜)了。”在死亡線上掙扎的農(nóng)村人,野菜、蝗蟲、泥蜘蛛,只要能填肚子,什么都吃,有的甚至把白泥巴當作仙米吃。
   兩年后,從煉鋼爐旁回到黃土地上的農(nóng)民開始了耕作。地里有了莊稼,農(nóng)民就有了生命,但在糧食還未產(chǎn)出來的幾個月里,公共食堂解散后的各家各戶吃了上頓沒下頓,由政府調(diào)來的返銷糧,是曬干了的紅薯片,臟得連雞屎都有,而且數(shù)量少得可憐。生產(chǎn)隊種的胡豆、豌豆、包谷、紅薯還沒完全成熟,幾乎被偷竊一空。當時流行的一句話就是“餓死不如造死”,誰不偷,誰就得餓死,就連我這樣的小孩,也會躲進地里偷吃生胡豆生豌豆,就是剛種下的紅薯,雖然上面淋了大糞,我們也會去偷來在水田里洗幾下便吃下去。有一天,我們生產(chǎn)隊一同上學的七個小伙伴,在放學的路上偷吃路邊的胡豆,被那個生產(chǎn)隊的人抓住后把我們關(guān)進了當年土豪留下的碉樓里,嚇得我們又哭又叫。天黑以后,家長們好不容易找到我們,給人家說盡好話才把我們領(lǐng)回了家。
   慢慢的,農(nóng)村不再餓死人了,但糧食還是不夠吃。我們家常年只能吃稀食,在夏糧還未成熟的春荒時節(jié),還得吃上一段時間的酸菜湯下胡豆。家里裝飯的家什是一個瓦缽缽,吃飯時,母親總是讓著我們吃,最后就連缽缽上粑的母親都要用手指把它刮下來吃掉。我長大以后,每當想起這一幕,特別悔恨自己當初為何不少吃兩口,特別不能諒解自己的不懂事,特別覺得自己永遠對不起母親。
   母親下地干活,哪怕是在上年種過花生的地里撿到幾顆花生,有的甚至被鋤頭挖成了兩半,都舍不得吃,都要裝進荷包帶回家。如果顆數(shù)多,哥哥姐姐也有一份,如果顆數(shù)少,只給妹妹和我。五十多年過去了,我仍然清楚的記得,我們每次從母親手中接過來的花生,都帶著母親的體溫,熱乎乎的。
   家里沒錢買煤油買鹽巴,母親只好用自家母雞下的蛋孵小雞去買。母雞孵小雞,大概需要三十來天,孵到七天左右,母親隔天晚上要把孵著的蛋一個一個地拿在手里,對著煤油燈的燈光透視一遍,看看孵化進度和有無寡蛋。
   從一九六三年開始后的三年里,隊里五谷豐登,每人每年能分上五百斤口糧,不再餓肚子了,可好景不長,文化大革命開始,加之一九六九年一九七零年連續(xù)兩年的特大干旱,天災(zāi)加人禍,以糧為綱的糧食大幅減產(chǎn),斥之為資本主義尾巴的副業(yè)被全部割掉,農(nóng)村人再度陷入缺吃少穿的窮境。
   一個夏天的中午,烈日炎炎,母親利用還沒下地干活的午間,去割野草曬干后當柴燒。母親準備背著滿滿的一背篼回家時,由于太重,母親連續(xù)幾次努力都沒能背起來,反而被背篼壓在了下面。我迅速沖了上去,掀開背篼把母親扶了起來。那時我已經(jīng)十六歲了,但母親硬是不讓我背,只讓我給她搭把力,由她背回家。
   一九七二年冬天,我幸運地穿上了戴紅領(lǐng)巾時就想穿的綠軍裝。離家的頭天晚上,母親對我說:“老七,在農(nóng)村餓得造孽(意為可憐),出去混碗飯吃。”母親的這句話,我不僅一個字都沒忘記,而且成了我終身的原始動力!我工作四十二年,無論在軍隊還是在地方,無論當戰(zhàn)士還是當干部,無論當記者編輯還是做企業(yè)高管,我始終牢記著母親的教誨,為“混碗飯吃”而努力著,就是西藏那么艱苦,我都毫不放棄。轉(zhuǎn)業(yè)離隊時,軍區(qū)機關(guān)為轉(zhuǎn)業(yè)干部餞行,軍區(qū)首長夸獎我們?yōu)楸Pl(wèi)邊疆建設(shè)西藏立下了汗馬功勞,我在同首長碰杯時卻告訴首長,我當兵的動機不那么純,更多的是想出來找個出路,我還說出了入伍時母親對我講的那句話,沒想到首長是那樣的認同,稱贊我母親講得好講得實在。首長還說,他當年參加革命,也是為了尋找生存之道。
   當兵離家的那天,父親在公社開會,母親要帶孫女,沒有送我,但母親站在屋檐下目送我離去的眼神,我什么時候都忘不了。我們新兵在新都集訓期間,父母在夢中都在叫我的乳名。從未到過成都的父親居然從自貢趕火車到了成都,下車后步行幾十里到達新都,專程看望他的幺兒。母親一生磨難,五十多歲便開始了腦萎縮。每當看到現(xiàn)代京劇《智取威虎山》中楊子榮的劇照,母親總會得意地說“我兒子也是這樣的”,每當聽到生產(chǎn)隊學大寨搞坡改梯的放炮聲,母親總會難過地說“打仗了,打仗了,我兒子打仗去了”!每當看到飛機從天上飛過,母親總會高興地說“回來了,回來了,我兒子坐飛機回來了”。我當兵十五年,母親和妹妹利用晚上一針一線為我做的鞋墊,我沒有穿完,至今還珍藏著。
   父母沒有文化,在對我們的教育上說不出更多的道道,但他們吃苦耐勞、勤儉持家、為人厚道、做事認真的身體力行,一點一滴地影響著我們,一點一滴地滋潤著我們,一點一滴地哺育著我們。父親從未罵過我,更沒有打過我。母親倒是打過我一次,那是因為我們幾個同學放學后把生產(chǎn)隊打谷子的拌桶弄到堰塘里去當船劃而翻了個底朝天,幾個同學險些丟命,母親為了教訓我而打的。我十五歲那年,隊里的一個中年人給我和我的一個同齡人一支火藥槍,要我倆去打附近生產(chǎn)隊一戶人家的狗。出于好玩,我倆去了。我借著月光對著狗扣動了扳機,但沒有打中要害,狗沒死,慘叫著鉆進了包谷林,留下串串令人心顫的血跡。第二天父親就知道了這事兒。父親貌似平和地問我:“那狗是你喂的嗎?”問完這話,父親沒再說什么,可我,比挨了幾下還要難受。父親的問話所帶給我的思考讓我受益終身。
   父親當隊長的時候,隊里訂有一份《四川農(nóng)村報》和《沱江報》,從我讀小學三年級開始,每當收到報紙,我都會從一版看到四版,并按父親的要求,選出幾篇在隊里開社員大會時由我讀給大家聽。這對我后來熱衷于新聞工作有著很大的關(guān)系。
   我當兵四年后第一次回家探親,那時還沒有包產(chǎn)到戶,農(nóng)村人的日子依然很苦。我到家后,家里卻每天吃起了兩頓干飯。一天下午,我悄悄地打開家里裝糧食的家什一看,已經(jīng)沒有多少糧食了。我不忍心再呆下去了,我把部隊發(fā)給我的定量糧票留下后,提前離開了家。我從部隊寄回家里的錢,母親非常舍不得花,總要把它換成10元一張的紙幣,整整齊齊地疊放在柜子的最底層。
   母親病情不斷加重,可我,連水都端不上一杯。我多次申請退伍終于獲得批準,可我回來不到一個月,母親便離開了我們,享年只有六十六歲。
   轉(zhuǎn)業(yè)定居成都后,我和妻子忙于上班,父親就主動幫我們接送上學的兒子,從學前班下期到三年級,一干就是三年半。父親想念老家的子孫,都只好在暑假和寒假期間帶著我兒子回去呆上十天半月。我前妻不幸去世后,年近古稀的父親主動來到成都,幫我照看孩子和料理家務(wù)。
   父親還算高壽,活了八十四歲。父親去世的頭天晚上,我們?nèi)タ此?,四世同堂高興一陣后,父親坐在藤椅上自言自語地說:“幺兒啦幺兒,我舍不得我的幺兒啦?!泵妹瞄_玩笑說:“老漢兒,您怎么不說舍不得幺女呢?”父親重復道:“我舍不得幺兒啦?!蔽译[隱約約地感覺到了什么,但沒能說出口。第二天早上,父親因腦溢血永遠地離開了我們。父親去世十年了,十年來,父親“舍不得幺兒”這句話一直在我的心頭隱隱作痛。
   每次來到父母墳前,緬懷之情與愧疚之心總會隨著焚香化紙的煙霧油然升騰。父母對我恩重如山情深似海,而我對父母卻報答得很少很少,甚至沒有……我要再次祈求父母:“如果真有來生來世,請允許我再做一次你們的兒子,給我一次補過的機會?!?

共 4127 字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編者按】天下父母都一樣,都是愛孩子的,這是一種無私的大愛。父母為兒女可以赴湯蹈火,可以傾其所有,甚至是生命。而父母對兒女又不要求回報,只盼著他們平安幸福。對兒女來說,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比山高,比水長,今生今世都無法償還。文中的父母,為養(yǎng)育四個孩子,含辛茹苦,受盡了磨難??傻葍号L大了,可以回報他們了,母親卻過早地離開了人世,給兒女們留下了遺憾。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是一種不幸,也是一種愧疚與無奈。文章內(nèi)容厚重,語言淳樸,情感真摯,以一些生活細節(jié),描述出了父母對兒女的愛,也表達了兒女對父母的懷念之情,讓人感動。佳作,編者推薦閱讀!【編輯:五十玫瑰】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五十玫瑰        2019-11-28 15:22:24
  欣賞美文,感謝作者的分享!
   問好,遙祝冬安!
五十玫瑰
共 1 條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