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學網(wǎng)-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
當前位置:江山文學網(wǎng)首頁 >> 淡雅曉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曉荷?暖】榆樹的春天(散文)

精品 【曉荷?暖】榆樹的春天(散文)


作者:觀海得深 布衣,101.70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5415發(fā)表時間:2020-05-22 12:31:40
摘要:作者通過連續(xù)兩次的榆樹之行,身臨其境,耳聞目睹了榆樹鄉(xiāng)的發(fā)展變化,從而徹底顛覆了對榆樹鄉(xiāng)原來的認知。對榆樹的山川之秀、田園之美、文脈之深,都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

前些年,由于工作的原因,曾去過榆樹鄉(xiāng)好多次。在我的記憶深處,榆樹就是徽縣北部一個不起眼的山區(qū)鄉(xiāng)鎮(zhèn),地理位置偏僻,山大溝深,交通閉塞,基礎條件較差,文化教育落后,群眾生活相對貧困。然而,最近連續(xù)兩次的榆樹之行,通過身臨其境,耳聞目睹該鄉(xiāng)的發(fā)展變化,使我徹底顛覆了對榆樹鄉(xiāng)原來的認知。
   4月14日,受鄉(xiāng)黨委耿杰書記的邀請,我隨同縣委組織部領導專程到榆樹鄉(xiāng)茍店、麻莊兩村就打造紅色旅游景點事宜進行了探討交流。先后瀏覽了榆樹村、茍店村、麻莊村沿途的美妙風光,后又到火站村茶馬文化廣場、榆樹村銀杏樹文化廣場駐足觀賞,也深切感受了榆樹鄉(xiāng)文化底蘊的深厚。
   十天后,受縣文聯(lián)的邀請,我又混跡在徽縣作家、詩人采風的隊伍里,再一次前往榆樹鄉(xiāng),去探訪暮春時節(jié)百里櫻花盛開所帶來的即將逝去的春天的氣息。大家在耿書記的帶領下,從剡壩村開始,沿著山王河溯流而上,一路向北,經(jīng)曹壩、山王、羅義,再到高峰,然后又折到楊河,飽覽了百里櫻花連綿不絕、競相開放的盛景,聆聽了曹皇后得幸于康熙皇帝的美麗傳說,領略了處處茅舍竹籬、樓臺亭榭的古樸典雅,重溫了農(nóng)耕文化的親切、浪漫與溫馨。
   通過兩天的聽和看,對榆樹的山川之秀、田園之美、文脈之深,都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我禁不住在潛意識里贊嘆著:榆樹的變化真大,榆樹的春天真美呀!那么,榆樹的變化到底大在哪里?榆樹的春天又美在哪兒呢?
   我認為,可以用以下三首唐詩中的句子來概括,那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逸氣假毫翰,清風在竹林;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下面,且容我逐一慢慢道來。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用詩仙李白的這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來形容榆樹春天的山川之秀美,我覺得是再恰當不過的了?;湛h因地處秦嶺南麓,嘉陵江上游,屬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性氣侯,地理位置得天獨厚,雨量充沛,溫和濕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境內(nèi)南北兩端為高山峽谷區(qū),中部為河谷丘陵盆地,物種資源異常豐富,森林覆蓋率高達60%以上,且自然風光優(yōu)美,兼有北國之雄奇,南國之雋秀,素有“隴上江南”之美譽。在我看來,單從生態(tài)層面來說,榆樹鄉(xiāng)也像徽縣眾多的山區(qū)鄉(xiāng)鎮(zhèn)一樣,自然風光本來就很美,處處青山環(huán)抱,綠水常流,滿目蒼翠,山花遍野。很多外地游客一進入徽縣地界,就會為這里秀美的山川所折服,油然而生一種樂不思蜀、留戀忘返的感覺。
   所不同的是,近年來,榆樹鄉(xiāng)在精心打造“美麗鄉(xiāng)村”“花滿榆樹”的過程中,沒有依樣畫葫蘆地去照抄照搬其它地方的“先進經(jīng)驗”,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搞那些與鄉(xiāng)土氣息格格不入的“高大上”的東西,而是采取因地制宜、回歸自然的做法,刪繁就簡,就地取材,突出特色,直奔主題。這樣做的好處是,既避免了勞民傷財、大興土木式的鋪張浪費,又避免了因過多的現(xiàn)代元素堆積而造成的讓人眼花繚亂、無所適從的“城市化鄉(xiāng)村”的翻版。從而讓人耳目一新,若有所悟。
   比如在曹壩村看到的曹后故里文化廣場,只是運用簡單的一幅曹皇后的潔白的雕像和幾處鐫刻著古詩詞以及曹皇后傳說的文化墻,周圍栽植著一些花草樹木,除此而外,再沒有什么別的東西,讓人一看之下,簡單明了,浮想連翩。茶馬古道文化廣場也是一樣,廣場中央只有一幅商販腳夫人背馬馱(僅三人兩馬)販運茶葉的雕像,周圍文化墻上輔之以巡茶察院行臺影像圖以及徽州茶馬古道示意圖、茶馬古道簡介、茶馬古道詩詞輯錄、建造察院行臺記事等內(nèi)容,整個廣場顯得空曠單調(diào),宛若一幅簡單的水墨畫,只是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了當年茶馬古道的興盛和商販旅途的艱辛。而且雕像與周圍文化墻、巡茶察院行臺影像圖的色調(diào)搭配也是古色古香,恰如其分,所有這一切,仿佛都在向人們訴說著歷史的滄桑。如果用簡單明了來形容曹后故里文化廣場和茶馬古道文化廣場的話,那么,位于榆樹村上街社的千年古銀杏樹廣場完全可以用幽靜自然來形容。因為廣場上除了有一棵樹齡約3000多年、十多人合抱的高大的古銀杏樹外,廣場地面上用立著的小青瓦井然有序鑲嵌出一些圖案,圖案縫隙里填上土(這樣做既便于游人在下雨天觀賞時不致于踩兩腳泥,同時也有利于樹的根部收集雨水),除此之外,就是在古樹右側的圍墻上,鐫刻著一些縣內(nèi)外詩詞名家吟誦銀杏樹的古詩詞作品,使廣場平添了幾分淡泊與幽雅。
   說完了幾處廣場的簡樸,再來說說我們所見到的其它一些景物吧。在我們走過的幾個村子里,每個村都有簡易的涼亭或者柴門。但是,這些涼亭和柴門不是用天然石材或者鋼筋混凝土制作的仿古建筑,而是用當?shù)氐哪敬c茅草搭建成的,涼亭的基礎、臺階是村民們用撿來的片石或青磚砌成,亭內(nèi)的石桌石凳也是就地取材,用村子里一些廢棄的石碾盤和碌碡壘成。周圍的護坡、河道里的攔水壩,全用毛石和卵石砌筑。道路兩側田地邊,也都是用竹子或木棍編制的籬笆。榆樹村和剡壩村街道兩側的店鋪,都改裝成了仿古門窗、仿古招牌。在農(nóng)舍墻面的處理上,也沒有千篇一律地涂成白色,大多數(shù)是用黃泥涂抹。而最能勾起人們鄉(xiāng)愁的,當數(shù)楊河村內(nèi)的“文化墻”了,村民們別出心裁,竟然用鐮刀、木犁、牛軛、木耱等農(nóng)具和辣椒、大蒜等農(nóng)產(chǎn)品,在墻面上拼成了各種圖案,看上去別有一番滋味,尤其是對我們這些從山里走出來的“孩子”來說,更是倍感親切。在行道樹的栽植上,榆樹鄉(xiāng)也沒有五顏六色、雜七雜八地去搭配樹種,而是在幾條主要道路上全部栽上了櫻花樹,據(jù)耿書記介紹,全鄉(xiāng)栽植櫻花樹的道路總里程已達到了近100里,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百里櫻花大道。
   所有這些景物無論從選材、色調(diào)搭配還是制作工藝上,都追求了與周圍環(huán)境的和諧統(tǒng)一,沒有過多地去雕飾,沒有絲毫的矯揉造作。使得這里的藍天、白云、青山、綠水、茅舍、竹籬以及田野里墨綠的麥苗、金黃的油菜花、道路兩側素潔淡雅的櫻花渾然一體、相映成趣,構成了一幅亦真亦幻、惟妙惟肖的山水園林圖畫。讓人看了,不由得會勾起一些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同時會產(chǎn)生一種想要極力去擁抱自然的激情。
   逸氣假毫翰,清風在竹林
   古語云: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里的“仙”和“龍”,并不是實際意義上的“神仙”和“蛟龍”,而是代表著一種文化內(nèi)涵,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文脈。古往今來,有許許多多的名勝古跡都是與文脈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如果缺少了文脈的支撐,即便是風景如畫的旅游景點,也會沒有靈氣,到頭來都會行而不遠。試想一下,被尊稱為“江南三大名樓”的岳陽樓、黃鶴樓和滕王閣,有哪一個不是景以文貴、文以景傳的呢?
   岳陽樓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其前身相傳為三國時期東吳大將魯肅的“閱軍樓”,西晉南北朝時稱“巴陵城樓”。南朝宋元嘉三年(426),中書侍郎、大詩人顏延之路經(jīng)巴陵,作《始安郡還都與張湘州登巴陵城樓作》詩,詩中有“清氛霽岳陽”之句,“岳陽”之名首次見于詩文。中唐李白賦詩《與夏十二登岳陽樓》之后,始稱“岳陽樓”。此時的巴陵城已改為岳陽城,巴陵城樓也隨之稱為岳陽樓了。北宋慶歷四年(1044)春,滕子京受謫,任岳州知軍州事。翌年春,滕子京重修了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并委托范仲淹“作文以記之”,于是便產(chǎn)生了那篇冠絕古今、流芳百世的《岳陽樓記》,伴隨著這篇千古奇文的誕生,岳陽樓也身價百倍,成為了聞名遐邇的一道靚麗的風景。
   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武昌蛇山的黃鶴樓,始建于三國時代東吳黃武二年(223年),當時也是為了軍事目地而建。相傳北宋時期,還曾作為道教的名山圣地,是呂洞賓傳道、修行、教化的道場。但是,名氣并不是太大。后來,隨著唐代詩人崔顥的一首《黃鶴樓》詩的誕生,從此,黃鶴樓的名聲大噪,轟動一時。再后來,詩仙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和《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兩首詩更為黃鶴樓錦上添花,增色不少,從而奠定了它躋身為“江南三大名樓”的基礎。
   屹立在江西南昌的滕王閣就更不用說了。相傳是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嬰曾被封于滕州(今山東省滕州市),故為滕王,且于滕州筑一閣樓并命名“滕王閣”,后李元嬰調(diào)任江南洪州(今江西南昌),又筑豪閣仍冠名“滕王閣”,此閣便是后來人們所熟知的滕王閣。據(jù)說,李元嬰驕奢淫逸,品行不端,毫無政績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畫蝴蝶,很有藝術才情。他修建滕王閣,也是為了歌舞享樂的需要。高宗時期,洪州都督閻某重修此閣,并于公元675年(上元二年)的重九日,在滕王閣上歡宴群僚和賓客。詩人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親時正好路過這里,也應邀參加了這次盛會,即席賦詩,并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滕王閣序》。此后,序文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等名句便與滕王閣一起走進了人們的記憶深處,從此揮之不去。
   除了“江南三大名樓”,還有許許多多的名勝古跡都是因文脈而走紅并興盛的。那么,文脈又是從哪里來的呢?文脈并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靠人去打造和挖掘的。如果不去留意,即使身邊有一座藝術的寶庫,都不會被發(fā)現(xiàn),甚至還有可能被斷送掉。就拿敦煌莫高窟來說吧,當年作為住持的王圓箓道士,進入洞窟后,對眼前的壁畫、雕塑等絕世精品竟是渾然不識,首先是一頓亂涂亂抹,給自己整出幾間臥室和辦公場所,然后又為了賺取一點零花錢,把一部分經(jīng)卷等藝術精品廉價賣給了英國考古學家斯坦因,使這些中華文化瑰寶至今還沉睡在大英博物館里,無法回歸祖國的懷抱。
   榆樹鄉(xiāng)正是看到了文脈對于一個地方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性,于是,下了一番功夫進行了精心的挖掘和整理,他們從茶馬古道文化、民俗文化抓起,做了很多文章,收集整理了許多當?shù)氐膫髡f故事、詩詞作品和相關的歷史資料,并采取雕塑、繪畫、鐫刻等多種形式,把這些元素充分地加以應用,使它們在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促進經(jīng)濟發(fā)展中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真正做到了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使二者之間能夠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其實,榆樹的文化底蘊還很深厚。除了茶馬古道文化和民俗文化外,榆樹的紅色歷史文化資源也非常豐富。1936年9月中旬至10月初,由賀龍、任弼時率領的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二方面軍長征途經(jīng)徽縣,在徽縣境內(nèi)活動、休整長達21天,足跡遍及全縣各鄉(xiāng)鎮(zhèn),并在徽縣開展了以“打土豪、分浮財、擴紅建政”為主要內(nèi)容的轟轟烈烈的蘇維埃運動。紅軍在徽縣的革命活動,播下了希望的火種,也喚起了徽縣民眾抗日救亡、推翻國民黨黑暗統(tǒng)治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而紅軍進出徽縣時,都經(jīng)過了榆樹鄉(xiāng),并且在麻莊、茍店宿營兩宿,還有一部分紅軍隊伍在北上時沿山王河經(jīng)高橋、麻沿再輾轉(zhuǎn)到天水,與大部隊會合后渡渭河到達陜北。榆樹鄉(xiāng)有數(shù)名優(yōu)秀青年參加了紅軍,跟隨紅軍繼續(xù)北上,奔赴前線,揮灑熱血,南征北戰(zhàn),為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的全面勝利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同時,有5名外地籍紅軍戰(zhàn)士在行軍途中因病、因傷掉隊,流落在了榆樹境內(nèi),被當?shù)厝罕娛樟?,有的給人過繼當了兒子,有的招了上門女婿,有的替人放牛放羊或者打零工,最后定居在了徽縣。這5名流落紅軍戰(zhàn)士中有的后來加入了徽縣地下黨,在當?shù)攸h組織的堅強領導下,長期從事地下工作,與國民黨反動派展開了不屈不撓、艱苦卓絕的斗爭,徽縣解放后,他們又在各自的崗位上無私奉獻,積極工作,把青春和熱血都獻給了徽縣人民的解放和建設事業(yè)。
   在解放戰(zhàn)爭時期,榆樹鄉(xiāng)還是徽縣地下黨長期隱蔽、發(fā)展地下武裝、開展對敵斗爭的主陣地之一?;湛h地下黨領導下的北山游擊隊,曾在這里隱蔽、潛伏長達三年多時間,并于1949年9月底,在榆樹進行了整編,組織實施了著名的北山突圍。在這一過程中,勤勞勇敢的榆樹人民偷偷地越過敵人的封鎖線,為地下黨組織和游擊隊送米送面,保障物資供給,使我地下黨組織及其領導的武裝力量得以休養(yǎng)生息,渡過了那一段艱難困苦的時期。
   目前,榆樹鄉(xiāng)黨委、政府正在著手挖掘、整理這方面的資料,準備在麻莊、茍店等地打造相關的紅色旅游景點。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常言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在這三者之間,天時和地利固然重要,但歸根結底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人和,人是自然界中不可戰(zhàn)勝的力量。試想一下,如果人的主觀能動性沒有很好地得到有效發(fā)揮,即使給你一座金山銀山又能怎么樣呢?記得上小學時老師經(jīng)常會給我們講這樣一個故事:說有一個懶孩子什么事也不會做,生活不能自理,有一次,他的父母親要出遠門,怕他找不到吃的東西,就烙了一個圓環(huán)狀的餅子,套在他的脖子里,讓他餓了去吃。結果,這個孩子只把嘴能夠著的地方咬著吃了,夠不著的地方竟然懶得用手去挪動一下,最后還是被餓死了。這雖然是一則寓言故事,但卻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性。
   榆樹鄉(xiāng)之所以能有今天如此巨大的變化,除了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文脈資源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催發(fā)了內(nèi)生動力,充分調(diào)動起了各級組織和群眾的積極性。
   據(jù)耿書記介紹,近幾年,鄉(xiāng)黨委、政府通過各種形式,狠抓基層組織建設,激發(fā)村兩委班子活力,收效非常顯著。目前,鄉(xiāng)村兩級干部干事創(chuàng)業(yè)、主動作為的勁頭很足,全鄉(xiāng)上下真正形成了比學趕超、只爭朝夕的良好氛圍。比如在所有茅草亭的搭建上,全部是各村的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發(fā)動黨員、干部和群眾割竹子、割茅草、捐木料、拉砂子、撿石子、投工投勞修建成的,鄉(xiāng)上沒有花一分錢,其中,有一座亭子還是已經(jīng)謝任的村書記和村主任牽頭修建的。同時,在一些道路、橋涵、河堤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上,鄉(xiāng)上也很少花錢,基本都是村上干部自想辦法、自籌資金,組織黨員干部投工投料去完成的。而且,各村的書記、主任每天都在絞盡腦汁地想著工作上的事情,想著怎樣給村民們多辦一些好事、實事。各村不僅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呈現(xiàn)出你追我趕、不甘落后的局面,在特色產(chǎn)業(yè)發(fā)展上也是多輪驅(qū)動、萬箭齊發(fā),我們沿途所看到的漫山遍野、枝繁葉茂的苗木產(chǎn)業(yè),還有一箱箱整齊碼放的蜂巢,都是最好的見證。此外,榆樹的食用菌產(chǎn)業(yè)、干果產(chǎn)業(yè)和畜牧產(chǎn)業(yè)在全縣都是有一定代表性的。我們?nèi)ミ^的幾戶農(nóng)戶家中,還擺放著用來自拍和直播的設備,聽說已經(jīng)有一些村民通過“快手”和“抖音”等自媒體,在網(wǎng)絡上銷售土蜂蜜和干鮮果等土特產(chǎn),使這些“養(yǎng)在深閨人不識”的寶貝逐漸地進入了城市人的視野,為當?shù)厝罕娒撠氈赂槐夹】祹砹诵碌纳鷻C。
   聽了耿書記充滿激情的介紹,不由得使我想起了唐代詩人王灣的這句“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的詩句,這不正是眼前榆樹鄉(xiāng)干部群眾上下一心、匯聚合力、千帆競發(fā)、百舸爭流的寫照嗎?
   我相信,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有鄉(xiāng)黨委、政府一班人的真抓實干,有全鄉(xiāng)干部群眾的鼎力支持配合,榆樹鄉(xiāng)的春天一定會更加絢麗多彩,榆樹鄉(xiāng)的明天也一定會更加美好!

共 5844 字 2 頁 首頁12
轉(zhuǎn)到
【編者按】在作者以往的記憶里“榆樹就是徽縣北部一個不起眼的山區(qū)鄉(xiāng)鎮(zhèn),地理位置偏僻,山大溝深,交通閉塞,基礎條件較差,文化教育落后,群眾生活相對貧困?!笨墒嵌嗄暌院笠驗樽罱艿洁l(xiāng)黨委耿杰書記的邀請,作者隨同縣委組織部領導專程到榆樹鄉(xiāng)茍店、麻莊兩村就打造紅色旅游景點事宜進行了探討交流,作者再次走進了榆林感受到了它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如今的榆林“處處茅舍竹籬、樓臺亭榭的古樸典雅”,讓作者真切地感受到了農(nóng)耕文化的親切、浪漫與溫馨。對于榆林的變化和榆林春天的美,作者用了三句唐詩來概括“: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逸氣假毫翰,清風在竹林;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于是,這三句唐詩承上啟下,開啟了作者對榆林鄉(xiāng)全面而詳細的介紹,充分從人文、經(jīng)濟和旅游等方面進行了闡述。榆林之所以能有這樣巨大的變化和美好的未來,是與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鄉(xiāng)黨委、政府一班人的真抓實干,全鄉(xiāng)干部群眾的鼎力支持配合分不開的。榆林的明天充滿朝氣蓬勃,相信它的明天將更加美好!作品內(nèi)容豐盈,材料剪貼得當,描述流暢生動,佳作推薦賞閱?!揪庉嫞喝~華君】【江山編輯部·精品推薦F202006010001】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葉華君        2020-05-22 12:34:57
  這類題材的文沒有扎實的文字功底的確是寫不出一定的水準和味道的,可是小編覺得作者做到了。榆林之變在作者的文字介紹中讓人印象鮮明深刻,對于榆林的發(fā)展,相信讀者也會信心十足。感謝作者的傾情分享!
葉華君,成都市作協(xié)會員,東部新區(qū)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nóng)民工,我有一顆善感而質(zhì)樸的心,我愛我的家鄉(xiāng)我的親人!QQ1052430610
2 樓        文友:何葉        2020-05-22 20:34:44
  文章寫的很好!感謝支持。期待更多精彩。
何葉
3 樓        文友:何葉        2020-06-02 06:22:28
  恭喜精品!感謝老師參加社團征文。期待老師更多精彩!
何葉
共 3 條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