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以夢為馬,不負韶華(隨筆)
今天在B站查找一些慕課資源的時候,無意中看到了一場講座的鏈接。瞥見主講人是我很喜歡的數(shù)學老師——宋浩老師,再聯(lián)想到自己已是許久不曾聽過講座了,便點了進去。不成想這一點,便是收獲滿滿,感慨良多??赐曛v座后,老師的許多話,以及他展示的許多幻燈片,都久久地在腦海里回蕩。夜深人靜時,再回味起來,便不覺地想要將老師講座里的一些點提出來反芻一番。
一、關(guān)于標題
老師此次講座所用的標題,正是本文的題目——《以夢為馬,不負韶華》。
其實光是看到這個標題我就已經(jīng)是感慨良多。因為這是我讀高三時班級沖刺高考的口號。再見到它,我的腦海中還是會不覺地浮現(xiàn)出那大紅布條掛在門楣隨風輕飄,午后的教室里充滿汗臭與書香的種種情景。
時光清淺,這題目已是網(wǎng)絡上所謂文藝青年快要感慨到爛掉的東西。但是回不去的從前,確確實實是值得用一生去慢慢回味的曾經(jīng)。我是個感性的人,總是會放任外物不時撥動回憶的琴弦,而后自己再貼近了去傾聽那悅耳的器音。
我的回憶真是一筆不小的財富。這樣的道理,應該能推廣到每一個人吧。
二,關(guān)于起點
是的,正如宋老師所說,我早在讀初中的時候就被老師如此忽悠過:“大學很舒服的,一進去至少得胖十斤。那有的課一個星期就一節(jié),你上不上根本沒人管你?!?br />
而今回想起這樣的一些話,自然是只能當作笑話看待。我很同意宋老師的看法——本科不過是一個小小的起點。對于剛剛升入大一的我而言,屬于我的真正的“求學歷程”才不過剛剛開始。
基于中國基礎(chǔ)教育的現(xiàn)狀,若是將基礎(chǔ)教育稱作真正的“做學問”,我實在是不敢恭維。講白了,“絕大多數(shù)”的地區(qū),小初高的目標還是考試,而非真正的學習前人為我們留下的寶貴。
既然已經(jīng)談及教育,我就不免聯(lián)想起宋老師在說起證書的重要性時所說的“考試也是一種能力”的論段。首先,我同意老師的看法。我承認能應付過考試本身就是一種能力。但是這樣的一種能力不過是短時間內(nèi)的,而不是一種真正能有助于我們走好人生之路的能力。
我依舊堅持認為,考試只應該是一種手段,而不應該是一副完整的評價體系,更不應該成為我們努力的目標。
我們之所以學習,或為進一步的研究,或為將來的應用,或為單純的精神享受。但絕不應該只是為了應付一場考試。能應付下一場考試,足以說明你具有一定的能力,但是我們現(xiàn)在的社會風氣慢慢變成了“僅為考試而學習”。我想這樣的風氣完全就是吃人的風氣。不應該。
走過了小初高,到了大學,情況就有“些微”的不同了。大學的圖書館就是最好的老師。而且,在網(wǎng)絡如此發(fā)達的現(xiàn)在,絕大部分的人類文明遺產(chǎn)都是能在網(wǎng)絡上尋找到相關(guān)的資料的。再加上大學期間大部分專業(yè)的課程安排的并不緊湊,所以作為大學生的我們擁有大把的時間去在知識與想象的海洋里弄潮破浪。換言之,在大學,只要你有心,一切都是可能的。
所以,我很同意宋老師的觀點。本科期間,不過是我們真正求學的開始。
但是,一個令人痛心的現(xiàn)狀是,我身邊的絕大多數(shù)同學,進入大學,就像是進入了學業(yè)暮年,開始進入了“疲軟期”。他們對任何事都提不起興趣,對未來也沒有什么規(guī)劃。在他們的眼里,這個世界很無聊。他們所做的,就只是眼巴巴地看著時間流逝,也不覺可惜。
這是一群站在起點的年輕人該有的樣子嗎?
我想,這樣的現(xiàn)象的成因有很多。社會階級的固化,貧富的世襲,機會的渺?!际菤w根到底,解決這樣問題的一個要素就是我們這些大學生,要拾起青春的激情。
馬云曾在講演中提到過:“Weareatthebesttimeinourcentury.Thebestaccessyouhaveisthatyouareyoung.”
古往今來的才子佳人們,對青春的歌頌數(shù)不勝數(shù)。在我看來,青春時代的最美之處,就是年輕人們充沛的激情。我非常認同華中師范大學的戴建業(yè)教授的看法。他說,任何偉人,他的一生都是充滿激情的。只有充滿激情,才可能成就一番大的事業(yè)。這樣一來,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很多改變了世界的大家,都是在年輕時做出了巨大的突破了。因為年輕,正是他們最富激情的時候。
而身處大一的我,正是站在這改變世界的起點上。
三,關(guān)于“讀書”
宋老師在講座中提到,他認為人生最美的十年,在18到28歲之間。而這最美的十年,一定要用來讀書。
這又是引起了我的共鳴的觀點。但是宋老師所謂的“讀書”不過是涉及到了學習科學文化,不免顯得有些片面。
上文中我提到了青春的激情。我想,在青春時代,我們就應該把激情投放到那些對我們自己,對整個社會都是有意義的事情上去。讀書,或曰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不過是“一種”選擇而已。
如果你喜歡運動,夢想成為下一個喬丹接班人,那么就去球場揮灑汗水吧;如果你喜歡音樂,夢想成為下一個巴赫,那么就去鍵盤上揮灑汗水吧;如果你喜歡文學,夢想成為下一個托爾斯泰,那么就在筆尖揮灑汗水吧。
最美的年紀,就應該用來追逐最不可能實現(xiàn)的夢想。
只看輟學撿可樂瓶的喬布斯,你可能不會相信這家伙后來成立了一家了不起的公司,深刻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與品味;只看經(jīng)常發(fā)呆神游的愛因斯坦,你可能不會相信這家伙后來提出了一套驚天理論,徹底地改變了我們?nèi)祟悓τ钪娴恼J知;只看見自由無用的列儂,你可能不會相信這家伙后來組建了一只蟲子樂隊,用音樂撫愈了幾代人的傷痛。
他們是怎們做到這些的呢?我想,他們無一例外地將自己青春的激情獻給了自己憧憬的事業(yè),并且樂此不疲。
作為年輕一代的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如此呢?
但是話說回來,我覺得,不論你的夢想為何,在有時間的時候多“狹隘”地讀一點好書,絕對不是壞事??窗?,我又回到宋老師的觀點里去了。
四,關(guān)于,未名湖畔
從宋老師的講座中不難感受到,他本科時期的室友,研究生舍友,現(xiàn)在都成了社會的中流砥柱,個人也都過上了很好的生活。但是,我還是想和宋老師一樣發(fā)問:
為什么北大的學生能欣賞未名湖的美景?而我們這些普普通通的大學生不可以?
宋老師說,這是因為我們在高考的時候敗給了那些考入了北大的同學。
這樣的回答一點毛病都沒有。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過去,還因為未名湖,只有一個。而中國的在讀大學生,數(shù)不勝數(shù)。
科學的大廈是如何建成的呢?基本都是從幾個很基本的點開始,而后逐漸向上繁衍生花。幾何原本,牛頓力學,無一不體現(xiàn)了這一點。因此,我總是很形象地把科學比喻成一座倒立的金字塔。
與之不同,人類社會階級的組分向來都是一個正兒八經(jīng)的矗立的金字塔——塔尖永遠只屬于少數(shù)“精英”。
我不知道在中國有多少的大學生曾回過頭來反思高考制度。在經(jīng)歷了高考的我看來,高考的潛臺詞不是機會,不是公平,而是“三六九等”。
安徽省2019年高考試卷的總分是750分(文理科皆如此)。我們不妨做一個大膽的假設,假定當年安徽省考生們無一例外地都考出了750的成績,那么請問是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去未名湖畔嬉戲?qū)W習了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因為,未名湖只有一個。它容不下五十多萬的考生一同涌入。
所以,就算是大家都考了滿分,安徽省教育廳也還是一定會出臺一系列的條文政策,來將大家劃分成三六九等——或是依據(jù)會考成績,或是依據(jù)其他。但是請放心,他們一定會找到能將大家劃分的明明白白的標尺。
所以,到這兒,你就可以窺見高考的本質(zhì)了。
再往下深究,高考不過就是社會顯現(xiàn)的一部分,它的游戲規(guī)則,其實也就是這個社會的游戲規(guī)則。
宋老師憑借自己的努力考入中科院讀博,在那里他驚嘆著兩院院士的待遇。
北大的學子憑借自己的努力,得以在未名湖畔享受風景。
蓋茨憑借自己的努力成立微軟,坐上了富豪的寶座。
首先要說明的是,這些人所得到的,遠比他們對社會貢獻的要少得多。所以,他們的一切都是應得的,這一點無可厚非。把兩院院士的府邸拆除,去給拉美貧民建房的想法是天真可愛但不可行的。
而我所想問的,是:為什么我們的社會一定要如此呢?
資源有限,人生而不同……這些都是原因。
于是我就想再問:我們年輕一代,能不能把社會建設的更美好呢?不能讓拉美的貧民過上兩院院士的生活,那能不能實現(xiàn)當巴黎舉行時裝走秀的時候,非洲貧困地區(qū)的孩子能吃上飯,讀點書呢?
我雖不是研究人類學,社會學的大牛,但這些問題確是我疑惑且想要身體力行地去解答的。我在這里的觀點或許尚不成熟,但若是能引起諸君一絲思考,那便足以。當千萬人一同思考同一個問題時,總會有答案的。
五,關(guān)于努力
宋浩老師說,他2019年的最大目標就是十一點半之前睡覺。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他每天的睡眠時間都不超過六個半小時。而后,他還說了諸多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不論是考研后過于疲憊以至于直接暈倒,打翻了水爐子澆了一身溫水;還是趕博士論文時三天只睡了六個小時,都只為了說明他的觀點:表面的光鮮都是背后的努力換來的。
近幾年網(wǎng)絡上火起來的有一個考研名師——張雪峰老師。我記得他在一次采訪時如是說道:“誰愿意學習,有病?。空l愿意考研,有病啊?那不都是形勢所逼的嗎?
中華民族自古就是一個崇尚“努力勤奮”的民族。從小到大,我所聽過的老師、家長們的關(guān)于勤奮的重要性的叨叨揭發(fā)難書。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過跟我相仿的經(jīng)歷。但是我們所聽到的例證都是怎樣的呢?今有牛頓搞研究可以搞到忘記吃飯,古有《送東陽馬生序》中的“窮冬烈風,大雪深數(shù)尺,足膚皸裂而不知?!?,包括宋老師所說的種種,皆如此類。換做小時候,我還會覺得這樣的人很厲害。但是在今天,我只會懷疑這樣吹捧“畸形的努力”是不是一種正確。像牛頓那樣忘我的時刻,我有過;想宋濂那樣貧困的時刻,我有過;像宋老師那樣直接暈倒,我也有過。我唯一不曾有過的經(jīng)歷便是三天只睡六小時。
但是,牛頓不是頓頓飯不吃的,我相信他達到那樣忘我的境界的次數(shù)還是可數(shù)的;宋濂苦苦求學不是值得學習的,那是社會還不夠發(fā)達的體現(xiàn);而我直接暈倒,也不過是因為初三沖刺的時候有一次沒吃早飯犯了低血糖而已。
所以,貧困不是拿來“說了又說”的資本,努力也不應該是畸形的。可是我們的教育完全夸大了努力的本質(zhì),恨不得叫我們的孩子都不吃不睡,天天頭懸梁錐刺股。
我從沒說過努力無用,但是我覺得作為當代青年,我們應該追求的是健康的,高效的努力。
為了趕博士論文而不睡,那只會是生活的暫態(tài)。生活的常態(tài)應該是吃飽喝足,而后好好地專注于自己的事情上。因為我們努力的根本,也就是為了更好的生活。人類的一切行為準則,也都理應出于此。畢竟,生命不是拿來奮斗的,而是拿來“享受”的。
但是你看吧,正如張雪峰老師所言,現(xiàn)在,大家都將努力當成了一種“遭罪”。我不禁要問為什么呢?為什么努力就一定要如同苦行僧那樣苦逼呢?這難道不是一種認知大錯嗎?
六,關(guān)于回報
宋老師說,在見到阿爾卑斯山脈的時候,他被眼前的美景震撼了。更震撼他的,是他作為一個農(nóng)村孩子憑借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到了現(xiàn)在的這樣一件事實。于是他肯定了:努力是真的會有收獲的。那豐收的喜悅,總會在將來的某一天,悄悄地降臨到你的生命里。
其實,我也曾有過恬不知恥地幻想。我曾幻想能在萬人演唱會上彈琴唱歌,我曾幻想自己能發(fā)現(xiàn)超越時代的超級理論解釋宇宙的前世今生……但是,當我在夢中實現(xiàn)這一切的時候,其實我是感覺不到原以為的快樂和滿足的。因為如果真的做到了那些,那么我必定已經(jīng)走過了一段漫遠的長路。而在這一路上,我所領(lǐng)略到的風光,早就已經(jīng)足夠我消受盡享了。
所以,在我看來,其實世間沒有所謂回報,只有一切的水到渠成。
好好上路,即使沒有達到最終的重點,也無愧于內(nèi)心。這才是真正的大快樂,大滿足。
最后,諸君若是能夠偶得閑暇,不妨去看一看宋浩老師的這場講座。我想,你若是個具有獨立思想的人,必然會有些許收獲。你若還是個生命體驗豐富的人,那么在本文不曾提及的一些論調(diào)里(例如“女生是不需要追的”),相信你還能產(chǎn)生深刻的共鳴。
與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