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年夜飯(隨筆)
年味不足,但關于年味的話題,始終圍繞在年終歲尾。在單位,柱子哥問,“你們家吃幾頓年夜飯?!彼f他們家一般吃兩頓,一頓是晚上七點左右吃的肉菜,一頓是十點左右吃的餃子。我說和他家差不多,不過那十點左右的守夜餃子,往年一般在臨近零點的鐘聲響起,響起后才開始給別人家拜年,再去外面放2000響的鞭炮。這些年父母上了歲數(shù),熬不了那么晚了,守夜的餃子也就提前了,拜年的短信和電話,也提前了。
年夜飯的來源,聽說在在南北朝,這是上行下效的結果,從皇宮到民間,全民的留宿歲飯,以迎新年。在山西的同事,說他們的年夜飯更復雜,得敬香祭祖,還得吃碗長壽面。東北的過年儀式,已經(jīng)越來越簡化了。
年夜飯吃的是一種文化,一種親情的厚重感。不過人一成長,這快樂的體驗也就逐年遞減。時間在流逝,人也隨著年齡增長,對人間的悲歡離合,變得越來越有免疫力。爺爺奶奶在世的時候,這離巢的子女,即便是相隔千里,也歸心似箭。大人小孩各有分工,貼對聯(lián),放鞭炮,大掃除,從上午開始準備著晚上的年夜飯。包餃子的時候,我們孩子就負責把面團按扁,然后大姑搟面,二姑小姑包餃子,一會兒,整齊的餃子隊伍在蓋簾上鋪滿,然后慧哥會帶著我們?nèi)N房偷吃剛炸好的肉串。
相對于爺爺奶奶的同齡人,爺爺奶奶過世的太早,不然奶奶會發(fā)抖音,唱點二人轉什么的。我們家年夜飯大人一桌,小孩一桌。兩個弟弟經(jīng)常因為搶菜,爭的面紅耳赤。爺爺會破天荒地喝一盅酒,大家圍繞著春晚品頭論足。待守歲的時候,兄弟幾個為餃子里的硬幣,吃的撐得再也裝不下去。
工業(yè)社會的更新,人們分工的越來越細,大家為生存,和房貸,已經(jīng)想不了太遠,這過年的假期大多數(shù)已經(jīng)被加班填滿,這不得不說是一件煞風景的事兒。其實年夜飯吃的不是雞鴨魚肉,吃的是團聚,吃的是儀式。也不知何時起。爺爺奶奶過世后,姑姑們都有意無意地取消了大家族的聚餐,雖然微信群里的紅包和拜年詞語異常的熱鬧,但是兒時的那種年夜飯真的是一去不返了。
那時的年夜飯隆重正式,如今顯得寡淡,一家三口人消化不了突然多了的那幾道菜。這也許是成長的歷練,也是過年儀式簡化后的代價。大學就應該是個分水嶺,然后親友們的時間,地點,人事,無時不在發(fā)生變化。舊日的同窗,從小玩到大的朋友,已經(jīng)物是人非,兒時的記憶就這樣如同掉了線的項鏈,一戶一戶地散落各地。
即便如此,年夜飯還是得吃下去。
(編者注:百度檢索為原創(chuàng)首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