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荷】紙上談心(隨筆)
九月是培訓的最后一個月,也是向著希望、向著啟航、向著收獲的季節(jié)。很榮幸能夠參加這個培訓項目,也很開心與第二小組的學員相識。
因為普通話,我和三江的學員們有了如此美好的相遇,同時也看到他們的艱辛與不易。通過和學員交流,我才深入地了解基層教師的日常:扶貧工作、教學任務、家庭瑣屑等等,特別是五月份,聽著學員的描述,我仿佛看到了白居易筆下《觀刈麥》中“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的場景。七月份的期末考試,老師們更是忙得不可開交,在他們的音頻當中,我聽到孩子的哭聲抑或是學生的吵鬧聲,真是忙里偷得半日學。由于經常用嗓,有個別老師的嗓子已經沙啞,但依然能如期提交作業(yè)。有的學員是利用早餐的時間進行跟讀學習,有些學員是和學生一起早晚讀,他們利用零碎的時間樂學、善學普通話。在上一個階段,學員們的單音節(jié)和雙音節(jié)訓練基本完成,不少學員在平翹舌、舌尖音和舌面音等有很大的進步,在中測中成績有所提高。下個階段,我不再用放大鏡去診斷學員的字詞,而把重心放在作品朗讀以及命題說話的訓練上,注意朗讀作品的流暢度以及把握情感基調,在命題說話上注意時間的掌控、多說口語等等,并給學員制定方案,進行針對性練習。
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梁老師,盡管工作非常繁忙,但梁老師對普通話培訓活動始終保持熱忱,堅持多聽、多讀、多記、多練和多總結,勤奮刻苦,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每次都能和教員積極互動,按質按量地提交作業(yè)。她不僅在練習中注意自己的發(fā)音,同時在日常生活中能夠運用于實踐,加以“常態(tài)化”、生活化,和孩子們交流時,她會留意規(guī)范自己的普通話,努力成為孩子們的榜樣。平時梁老師都是在客廳學習和錄音的,早上6點起來給大寶煮早餐,邊煮早餐時邊聽讀來訓練普通話;為了讓二寶養(yǎng)成良好的朗讀習慣,她經常進行親子朗讀,這樣既可以提高普通話水平,又能夠培養(yǎng)親子感情!平時在幼兒園開展區(qū)域活動時也在閱讀區(qū)給孩子們講故事,引導孩子們講好普通話。
兩個多月的時間里,我在實踐中體會到了“用以致學”、“教學相長”的涵義。從聲母韻母、語音流變的復習輸入,再到教學的輸出,轉化的過程中,我把基礎打牢了,共情能力也提高了,也明白了榜樣教學的重要性,例如示范朗讀之前,先認真批注字音,遇到難點字先查閱字典,再去群里和教員們商量,輸出之后再和學員傳達。在和教員的交流中,我也學到了很多寶貴的經驗,她們的熱情、擔當與純粹,讓我感到“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我們都有共同的信念:“不帶功利心地認真做事,就一定會有收獲”。特色講座的內容也十分豐富,包括如何科學用嗓,如何寫學術論文、古詩詞吟誦等等,使我的視野得到開闊,思想得到陶冶。
九月,向希望出發(fā)。是你們,讓我感受到了那份快樂與期待。等到杏黃麥熟,期盼我們能在詩情畫意的三江相遇,抑或是在山水相濟的桂林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