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籬·追】野市記憶(散文)
擁擠的街道,黃昏時似相約而來;空落的小巷,仿佛聽到那頭有腳步聲走近;清寂的村落,就像一個桃花源,可以一個人徜徉其間,怡然自得。明明是第一次來,但總覺得這個地方一定來過。因為它好像存于腦海,隱秘內心。這些日常的生活片段,會在某個起風的落日黃昏,或者沾露的草尖清晨,以夢的方式提醒我:這棵大樹,這塊石頭,那片稻田,那個行人,我曾經(jīng)見過,而且曾經(jīng)非常熟悉。
野市,就是這樣一個地方,多年來一直縈繞腦海心間,揮之不去。
野市,名為市,實際就是一個鄉(xiāng)。如果有興趣,有時間,多走過一些村鎮(zhèn),聽過一些俚語,會發(fā)現(xiàn)所謂文化并沒有想象的那么高深,反而驚訝于通俗得直接地氣。反正,我第一次聽到這個地名就感覺很親切,甚至浮想聯(lián)翩——野市——那該是一個怎樣的地方啊,是山清水秀,還是幽暗晦明;是偏僻荒涼,還是淳厚溫暖?
帶著陶淵明筆下的那個“漁人”心態(tài),我朝野市進發(fā),因為我相信,那個地方我到過,并且一定有我需要的東西。莫名的好感,可能是這個“野”字集中了我的情感。
一
我坐在通往野市的車上。
車是搖來晃去的農(nóng)用車,車頭是駕駛室,后邊是“寬闊”的車斗。我夾在返野市的鄉(xiāng)民中間,有滿面風霜、褶皺四起的老人,有滿臉稚嫩、目光驚奇的小孩。無論是眼神偶然掠過我,還是根本就從未在意我的鄉(xiāng)民,我都能感覺到他們底子里的和善。我之于他們完全是一個“異客”,置身其間,聽著不熟悉的話語,一路搖來晃去,我安靜地靠著車斗的欄板,從他們或平軟或急促,或細語或喧嘩的語氣語調中,還有交談時的神態(tài)神情中,揣摩品味著他們的喜怒哀樂。
后來的日子,在某個特定時間,我讀到孟夫子《夜歸鹿門歌》中前兩聯(lián),“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人隨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歸鹿門”,去往野市的車斗場景突然清晰,黑白間彩,在腦中切換播映。
去往野市,一路的景致也很好。鄉(xiāng)路狹窄,隨著車的搖擺總有叢生的草葉映入眼底,車行得慢時,還可以清楚地看見從草葉飛蹦的螞蚱,豁然間仿佛頓悟了“蜩和學鳩”的逍遙和快樂:
“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后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真正的逍遙快樂是在可控的世界中,做真實的自我;鯤鵬展翅固然可敬可仰,崛起而飛亦是我的逍遙。
一路上還偶能見到廢墟的殘軀,說是“殘軀”并不為過——只剩數(shù)塊爬著苔霜,泛著褐色的長而大的條石——仔細辨認應該還能看出門樓的樣子,當然這只是我的臆測,若要推敲,或許連我周遭的鄉(xiāng)民都無法說清這些廢墟的前世今生。
不管怎樣,車斗中少不經(jīng)事的我,第一次觸摸到“山民”、“村夫”、“野人”等等這些詞的溫度,與此同時,“野市”也不再是荒涼破敗的符號,變得溫暖柔潤起來。
從不相識的路人而已,陌生的畫面,可我的腦海里總是閃耀著這些,不是我喜歡接納第一印象,而是樸素的美征服了我。
二
我在野市。
野市有一個鄉(xiāng)鎮(zhèn)中學,學校的名字就是鄉(xiāng)鎮(zhèn)的名字;我在野市,我在這個叫做“野市”的學校。
在上世紀末,鄉(xiāng)下學校的生活條件很是艱苦,比如全校只有一個大水龍頭,定時供應冷熱用水;再如近千師生共一個食堂,學生自帶米和一周的菜(多是干菜),單身教師共一個灶火,食堂每餐僅提供一個簡單的菜;又如單身教師只能住土磚房,而我選擇了校園里教學樓用木板搭建的閣樓。那時,我就相信,日后,這些近乎原始的設施建筑,都會成為我的底色回憶。
當時的我偏瘦弱,滿滿一桶水從生活區(qū)提到教學區(qū),再提上小閣樓,把我累得踉蹌。當時的麻煩早已淡薄,但提水上閣樓的臺階卻一直清晰,特別是桶內的水蕩溢在臺階,洇濕樓板,如無色花朵般漫漫綻放。那個夏末的下午,我正式入駐野市,因為不知去哪取水,在野市洗的第一個澡,是在路邊的溝渠中完成的。也是在那個夜晚,我相信了肌肉真的擁有記憶,因為小腿肚感覺到的溝渠水的清冽冰涼至今猶在。
我第一次感受到融入曠野和黑夜的縱意美感,這種有束縛感的得意,我太喜歡了。沒有人看見,只有身體和野性的水對話。
學校沒有完整的圍墻,我所住的教學樓連接田野,小閣樓子關窗為房,開窗即畫;我在窗下排開幾張課座椅,算是辦公桌,也是書桌、餐桌。閣子自有閣子的樂趣:白天,上課時老師們聲音長短高低,俚語與普通話共存,各顯風味;下課間,孩子們蹦跳追鬧,樓上樓下較勁,自成一體。晚上,晚修后的校園一片沉寂,窗外曠野的風在高高低低的樹稍翻越攀爬,奏著急急緩緩的樂章;閣樓內木板空頂?shù)睦鲜蟛粫r跑來跑去,替代了孩子們白天的戲耍玩笑。
范成大的童趣很盎然,他的田園詩里總會跳出小孩子的,可也就是幾個。我的世界充滿了童聲,噪雜,喧鬧,都成了詩歌的唯美主題,我珍惜,我腦海里至今還留聲。
三
我在野市生活著。
野市固然讓我嘗了從未品嘗過的苦,卻也讓我看到了最美的風景,體會到了質樸的感動。
夏末初秋,因了農(nóng)村慣例,學校放七天的“農(nóng)忙”假,校園白天也是難得的平和安靜。那天,慵懶晚起的我一推開窗,就被闖入眼簾的這片稻田驚呆了,那幅畫讓一直長在縣城的我嘆為觀止,當時,我的心潮無以言表,只能眼睛隨景頻流轉,靈魂因其任漫游。
窗外是一大片稻田,這片稻野仿佛在一夜間成熟,綿密春雨,炎炎夏陽,終于在秋天塑造為即將臨盆的母親,每一枚稻穗都飽滿而沉甸甸!滿目皆是金黃,秋風拂過稻田,齊整的稻穗次第翻滾,一波接著一波,此起彼伏;側耳聆聽,稻穗在低語淺唱,如合唱團中的男聲部成熟的中低音,一遍又一遍,自由純粹讓人感受得真切;當時年少的我始終存有遠方的夢,向往大海、草原、沙漠和森林,憧憬只有自己的通透流浪,這片稻野提前完成了我對大海的初體驗;風就在窗前,稻野也在窗前,而我卻憑虛御風,飄飄乎而無所止。任時光如何流轉,那幅畫真實地嵌入心田,到現(xiàn)在我依然相信:當時的那份沉醉,風能聽懂,稻野能聽懂,海也能聽得懂。
“劉老師……劉老師……”門外傳來輕聲呼喚,將我從飄飛的思緒中拉回。
我轉過身,看見一個小女孩站在二樓走廊,隔著幾級木板樓梯,對著閣子仰頭叫我,聲音青澀,眼睛純凈。
“哈,溫素萍,你怎么來了?”
“老師,我家沒什么農(nóng)活,早上在想,學校放假,如果老師沒有回家肯定沒有吃飯,老師,我給你帶早點來了?!?br />
當時我擔任八年級的語文教學,這個叫溫素萍的女孩是我的課代表,她家在圩市開了個早餐店,專做“廣式腸粉”,味道獨特,價錢不便宜但生意極好。
“真有你的,我正餓著呢,哈哈,快點進來?!?br />
女孩仿佛受到獎勵似的,眼睛閃著光,一踏上木樓梯,就蹦著跳進我的小閣樓。
我提了水到樓下洗漱,再回到樓上時,小女孩正用手指撥弄著我“書桌”上排列著的書冊,眼神就像一個想學鋼琴的孩童,欣喜而小心地滑過黑白琴鍵。
見我回來,急忙遞過腸粉,“老師快吃,一會兒涼了就不好吃了。”
“好的,謝謝了,我自己來,你坐著吧,想看哪本書自己取?!蔽也还懿活櫟睦峭袒⒀势饋?。
……
“老師,放假前你給我們讀的是這本書吧?”女孩的聲音透著激動,我抬起頭,看見她手里舉著一本《外國微型小說精選》。
“是啊,怎么樣,喜歡聽嗎?”
“太喜歡了!老師,我們都喜歡!”
“哈哈,是嗎?我還擔心你們說我沒有像其他語文老師那樣上課,不務正業(yè)呢?!?br />
才參加工作的我沒有什么教學方法,更何況是語文,我都是跟著感覺,怎么好怎么來,《讀者》《微型小說選》《百花園》等雜志,自己看的同時也繪聲繪色地在課堂分享,不管孩子們能聽懂多少,也不留任何枯燥無味的家庭作業(yè),并且時常一讀就是一周。
“怎么可能?劉老師,你可千萬別像其他班的老老師那樣,你就是一個大哥哥,我們就喜歡你的不務正業(yè),真的,可不是我一個人這么講,我可是語文課代表呢?!币婚L串的話像連珠炮一樣,生怕被我打斷,連小臉蛋也漲得通紅起來。
“好,好,我答應你們”
女孩翻開書頁,找到我曾讀過的篇章看了起來,
“老師,我……我想借回家看,可以嗎?剛好有這么長的假……”過了一會兒,女孩吞吞吐吐地說,眼神可憐,近乎哀求。
“當然可以!就沖著這么好吃的腸粉我能不答應?”我哈哈大笑起來,“不過,放假回來我可能會要求你替我給同學們讀喲!”
“沒問題,謝謝老師!你放一百個心,我會認真看的,我會像你那樣讀的,我會經(jīng)常給你帶腸粉的,你放心好了,那我先回家去了哈……”連珠炮又發(fā)射了,伴隨著密集火力網(wǎng),女孩像只兔子般抱著書蹦下樓,好像生怕我會改變主意似的,喊著叫著,聲音漸漸遠去。
十多年后的一個教師節(jié),早已離開了野市的我接到一條短信:
劉老師,教師節(jié)快樂!我是溫素萍,多方輾轉,最近才打聽到您的聯(lián)系方式,您現(xiàn)在怎樣?您可能不記得我了吧,親愛的劉老師,您知道嗎,無論我走到哪里,總是不會忘記您為我們讀文章的樣子,您知道嗎,您朗讀時的樣子是一幅讓我們有多醉心的畫面??!再次祝您教師節(jié)快樂,遙問安,學生素萍敬上!
就短信而言,文字算長了,那個兔子一樣的女孩又在眼前蹦跳起來。我只回了兩個字“謝謝”。其實我能夠也應該多說一些的,但我想當初的小朋友們質樸依然,再多一個字都是一種褻瀆;其實我想告訴她,以后的我再沒吃到過那么美味的“腸粉”;同樣想真誠的告訴他們,你們是我第一批學生,感恩在那個質樸的時光里遇上質樸的你們,你們也許不知道,你們醉心癡迷的樣子讓當初的劉老師又有多感動嗎?
四
上個世紀末,大學剛畢業(yè)的我完全可以用“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來形容,卻怎么都沒有想到一心向往遠方的自己,又回到幾年前的起點,并且還是比縣城更難接受的鄉(xiāng)下。
五年后,流光跨過千禧年,我離開了野市?,F(xiàn)在回想起來,那段日子彌足珍貴,雖然決定不了之后的歲月,但確實有了良好的奠基,像一塊璞石,后來的每一個腳印都依著他的棱角切磋琢磨。
我以為,誰不是終其一生在漂泊遷徙,要么肉體要么靈魂,最悲哀者,靈魂在肉體的匆忙奔走間一直無法找到棲居的所在;最幸福者,任世事如何變遷,靈與肉同消同長。如果世事人生是一座高山,那我們都只是其間的一粒微塵,在草葉樹木間相恤相存;如果世事人生是條長河,那我們也只是河中漂流的木頭,在悲哀和幸福的兩岸碰撞向前;值得慶幸的是,總有些美好的記憶能留存心底,溫暖了世事,呵護了人生,在你需要的時候,像一盞燈,如歌似夢的從過去照進現(xiàn)實,讓你依托,陪你靠岸。
其實,每個人心里都有“桃花源”,并且真實地到過,即便后來尋無蹤跡,只要那份溫暖美好的記憶留存內心,就能讓迷失的小船搖進“桃林”,看到落英繽紛,最終豁然開朗。
我的野市,我喜歡把情感安放于那里的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