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學網(wǎng)-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
當前位置:江山文學網(wǎng)首頁 >> 秋月菊韻 >> 短篇 >> 作品賞析 >> 【菊韻】詩從悟中來《詩學的開悟理解》非首發(fā)(論文)

編輯推薦 【菊韻】詩從悟中來《詩學的開悟理解》非首發(fā)(論文) ——從前期提出詩學開悟引申多維理解


作者:靜安云儒 布衣,103.95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9517發(fā)表時間:2021-05-19 13:53:49

詩從“悟”中來:中國古典詩歌頓悟過程的現(xiàn)代認知科學考察
   原創(chuàng)張晶陳燕2018-07-23
   一、“悟”在詩歌審美中的發(fā)展歷程
   悟”是中國古代詩學審美領(lǐng)域的核心范疇,古代詩論家常用“悟”來描述讀詩或作詩的思維方法和認知過程。“悟”最早作為哲學概念,出現(xiàn)在先秦典籍《尚書·顧命上》中:“今天降疾殆,弗興弗悟?!敝v的是周成王病入膏肓之際都不知自己能否生存這一根本問題的生命狀態(tài)?!墩f文解字》將其解釋為覺醒、覺知:“悟,覺也,從心,吾聲?!薄拔蛘邽橛X也,二字為轉(zhuǎn)注。”“悟”從一開始就和生存之根本相連,其思維方式源于老莊道家哲學和“天人合一”的思想。自魏晉起,“悟”開始融入文學審美的成分。鐘嶸有云“興多才高,寓目輒書”(《詩品》,見《詩品集注》,第228頁),“觀古今勝語,多非補假,皆由直尋。”(《詩品譯注·詩品序》,第24頁)其中“興”、“直尋”等概念的實質(zhì)便是“悟”。山水詩人謝靈運用“悟”來表達他欣賞自然之美的方法,其文曰“情用賞為美,事昧竟誰辨,觀此遺物慮,一悟得所遣。”(《從斤竹澗越嶺溪行》)中唐之后,皎然的“詩情緣境發(fā),法性寄筌空?!保ā肚锶者b和盧使君游何山寺宿敡上人房論涅槃經(jīng)義》)和司空圖的“味外之旨”、“韻外之致”都含蓄表達了“悟”的詩學審美思想。
  
   到了南宋末年,詩論家嚴羽“以禪喻詩”,明確在詩學領(lǐng)域提出了“妙悟”的概念,借“妙悟”來說明讀詩或?qū)W詩的過程中,無須經(jīng)過分析而直接把握詩歌審美特征和本質(zhì)規(guī)律的過程。其在《滄浪詩話·詩辯》中云,“大抵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陽學力下韓退之遠甚,而其詩獨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惟悟乃為當行,乃為本色?!保ㄒ姟稖胬嗽娫捫a尅罚?2頁)。嚴羽認為,盡管孟浩然的學力在韓愈之下,卻因妙悟而有更高的詩歌成就,即在詩歌藝術(shù)中,妙悟的作用遠大于學力。學力深厚,滿腹經(jīng)綸的人,如果沒有審美的直覺能力,也成為不了杰出的詩人。悟有“頓”、“漸”之分,妙悟乃悟中最上乘者,其實現(xiàn)方式是以頓悟而致的,禪宗有云:“其頓也,如屈身之臂頃,旋登妙覺。”(《大乘頓教頌》,見《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二卷第四冊,第103頁)嚴羽之前,宋詩?!耙晕淖譃樵?,以議論為詩,以才學為詩”,嚴羽“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詩者,吟詠情性也”的妙悟觀點,推崇審美體驗和藝術(shù)直覺在詩學中的作用,使得詩歌從理性分析的對象轉(zhuǎn)變?yōu)閷徝乐庇X的對象。至此,“悟”作為中國古代詩歌美學的核心范疇已經(jīng)完全成熟。
  
   近代文藝理論家朱光潛先生指出“讀一首詩和作一首詩都常須經(jīng)過艱苦思索,思索之后,一旦豁然貫通,全詩的境界于是像靈光一現(xiàn)似的突現(xiàn)在眼前,使人心曠神怡,忘懷一切……它就是直覺,就是‘想象’,也就是禪家所謂的‘悟’。”(《詩論》,見《朱光潛美學文集》第二卷,第52頁)吳思敬也認為,優(yōu)秀詩作有一種內(nèi)在的精神或意味滲透在意象之中,通過凝神觀照,主體與客體恰在某一點上契合起來,于是深層意蘊驀然涌上心頭,詩中的一切獲得了新的含義,這種發(fā)現(xiàn)的喜悅就是頓悟狀態(tài)(《詩歌鑒賞心理》,第173-174頁)。而錢鐘書先生也曾說過“學詩學道,非悟不進”,然“夫‘悟’而曰‘妙’,未必一蹴即至也;乃博采而有所通,力索而有所入也?!保ā墩勊囦洝?,第98-99頁)這些論點在悟的過程和方法上,“漸悟”與“頓悟”的關(guān)系上,與嚴羽的妙悟說對于“悟”的看法基本是一致的,這也確立了“悟”在文藝心理學領(lǐng)域中的重要地位。
  
   “悟”作為詩學命題,是集創(chuàng)作論與鑒賞論于一體的。范溫認為“識文章者,當如禪家有悟門?!保ā稘撓娧邸罚姟端卧娫捿嬝?,第328頁)吳可認為作詩也是如此,“凡作詩如參禪,須有悟門。”(《藏海詩話》,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79冊第10頁)謝靈運將“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一句的創(chuàng)作過程描述為“此語有神助,非我語也。”這一過程實質(zhì)是詩人在猝然情景交融下,“不假繩削”,“一悟得所遣”的結(jié)果(《石林詩話》,見《歷代詩話》,第426頁)。皎然在《詩式》中“有時意靜神王,佳句縱橫,若不可遏,宛如神助”的描述正驗證了謝靈運的說法(見《全唐五代詩格匯考》,第232頁)。謝榛在《四溟詩話》中也將“悟”在詩歌審美中的重要作用肯定為“非悟無以入其妙”。那么是否“池塘春草”一句須“悟”乃成?是否如嚴羽所認為,孟浩然詩出于韓愈之上,源自于“悟”?詩歌頓悟是否是一種獨特的鑒賞或創(chuàng)作過程,又存在著哪些特異性的心理機制呢?回答這一系列問題對于深入研究詩歌頓悟的心理和認知過程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中國古代詩歌頓悟理論的心理學思想
  
  
  
   中國古代詩歌理論中,對于詩歌頓悟有別于一般創(chuàng)作和鑒賞過程的心理學思想的討論,主要集中在悟的過程、悟的方式和悟的結(jié)果上。
  
   1.悟的過程
  
   現(xiàn)代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性思維主要包括準備期、醞釀期、明朗期和驗證期四個階段(Wallas,1926)。在古代詩歌鑒賞理論中,發(fā)現(xiàn)詩歌頓悟作為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審美活動,也有著相似的心理過程。首先,在詩歌頓悟之前,存在著積極的心理準備狀態(tài)。劉勰在《文心雕龍》中的《神思》篇中指出“陶鈞文思,貴在虛靜”(《文心雕龍》,第76頁),這一說法源于荀子《解蔽》篇中提出的“虛壹而靜”(《荀子·解蔽》,第262頁),即把虛靜作為創(chuàng)作和鑒賞前的一種情緒準備狀態(tài),是“凝思結(jié)想,一揮而就”,在不受干擾的精神狀態(tài)下達到洞悉本質(zhì)的“大明”境界,虛靜之心,其效果是“明”。虛靜是一種平和的靈感狀態(tài),是以靜待動,并以靜促動。詩歌鑒賞前,能否保持虛靜的狀態(tài),把注意傾注到鑒賞活動中,實現(xiàn)凝神專注,是詩歌頓悟的第一步。
  
   然而“悟”未必能“一蹴即至”,嚴羽認為“悟有深淺,有分限,有透徹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而一知半解之悟可能正是透徹之悟前的必經(jīng)之路。讀詩或作詩的過程中,往往由于各種原因難以悟入,進入思維的僵局。正如鈴木大拙認為禪悟在種種思索之后百思不得其解,就會產(chǎn)生一種迫切感與危機感。吳可在《藏海詩話》中曾描述“少從樂天和學,嘗不解其詩曰‘多謝喧喧雀,時來破寂寥’。一日于竹亭中坐,忽有群雀飛鳴而下,頓悟前語,自爾看詩,無不通者?!逼渌枥L的正是醞釀而不可得,卻在剎那之間,即景會心,領(lǐng)悟前人詩意的過程。
  
   頓悟是在“凝神觀照”中獲得的對詩歌意蘊的了然于心、豁然開朗,這一“凝神觀照”狀態(tài)被柏拉圖認為是審美活動的極境,也就是頓悟的明朗過程,是“讀者苦苦追求后的豁然開朗,是經(jīng)歷‘山重水復’的跋涉后的‘柳暗花明’,是‘眾里尋他千百度’后‘驀然回首’的驚人發(fā)現(xiàn)”,帶給了讀者強烈的審美快感和空前的藝術(shù)自由(《詩歌鑒賞心理》,第176頁)。而在詩歌頓悟過程中,自我與審美對象融為一體,頓悟體驗強烈而深刻,使其具有不證自明的特點。
  
   2.悟的方式
  
   詩歌頓悟是一種無須經(jīng)過分析而直接把握詩歌要妙的過程,體現(xiàn)了詩歌超越語言和邏輯的直覺性思維特征。除“妙悟”的說法外,鐘嶸的“直尋”說,王夫之的“現(xiàn)量”說、“即景會心”說,王國維的“不隔”說,描述的實質(zhì)也都是詩歌審美方式的直接性。詩悟和審美直覺一樣,強調(diào)審美主體在審美活動中對具象的直接觀照,即詩悟不是抽象的,不是先設(shè)的,而是當下主客體的交融。與直覺式的審美過程相聯(lián)系,詩歌頓悟是一種整體性的加工方式,“不可尋枝摘葉”,不是條分縷析。詩的意與境,情與情應是一個整體,“透徹玲瓏”,“不可湊泊”。肢解式和分層式的鑒賞,只會破壞詩歌的整體藝術(shù)形象。好比黑格爾用剝蔥對分析式方法做的比喻“將蔥皮一層層剝掉,但原蔥已不在了”(《小邏輯》,第413頁)。禪悟要達到“見性成佛”的境界,依靠的方法是“以心印心”、“心悟”、”心傳”,詩悟亦是“不涉理路,不落言筌”,即“詩有別材,非關(guān)書也,詩有別趣,非關(guān)理也?!保ā稖胬嗽娫挕ぴ娹q》,見《滄浪詩話校釋》,第26頁)描述了詩歌頓悟過程不完全依靠語言和邏輯思維的特點。正如龔相《學詩詩》所云“學詩渾似學參禪,語可安排意莫傳?!奔按鲝凸拧墩撛娛^》中所說的“欲參詩律似參禪,妙趣不由文字傳?!弊x者從語言文字中獲得的審美經(jīng)驗總存在著言不盡意的問題。根據(jù)接受理論,創(chuàng)作和鑒賞的關(guān)系是“作者-作品-讀者”,然后是“讀者-作品-作者”,這是一個倒轉(zhuǎn)過來的異常模糊的猜謎活動(《禪心佛語》,第74頁)。正所謂“詩無達詁”,模糊的語言更需要讀者獨特的直覺領(lǐng)悟能力,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鑒賞加工。審美活動的具象化,自然要對語言文字產(chǎn)生一定的排斥,然而“觀文者披文以入情”,詩歌藝術(shù)的欣賞和表達也需要借助文字,因此,仍需要注重語言文字的作用。言和意的關(guān)系應是“言不盡意”,“得意忘言”。例如詩悟的瞬間雖無須經(jīng)過言語的推理,而在悟前的醞釀狀態(tài),語言文字仍起著重要的作用,如竺道生在《法華注》中所說“夫未見理時,必須言津。即見理乎,何用言為!”同時,達到透徹之悟前需經(jīng)過“熟讀”與“熟參”,“博取盛唐名家”,即經(jīng)過充分的語言和知識的積累和準備,才能“直截根源”、“單刀直入”(《滄浪詩話·詩辯》,見《滄浪詩話校釋》,第12頁)。
  
   3.悟的結(jié)果
  
   詩悟和禪悟在悟的方式上有一定的相似之處,而在悟的結(jié)果上相去甚遠。禪悟是通過“開悟”和“見性”,實現(xiàn)人生觀和世界觀的轉(zhuǎn)變,而由凡俗入禪境的過程。而詩歌頓悟,旨在審美過程中實現(xiàn)對詩的深層意蘊的探求。在詩歌鑒賞活動中,語言信息的接收是基礎(chǔ),意象的再造為橋梁,深層意蘊的探求則是關(guān)鍵(《詩歌鑒賞心理》,第106頁)。詩歌的深層意蘊,即隱含在詩句中具有不可描述性和不確定性的隱喻或象征等意味,是詩歌語言的“所指”和言外之深意。詩歌創(chuàng)作者常常拉大語言、意象和意蘊三者之間的距離,使讀者難以透過語言和意象把握詩歌的意蘊(周金聲,1995,第58-62頁)。錢鐘書指出“理之在詩,如水中鹽,蜜中花,體匿性存,無痕有味?!保ā墩勊囦洝?,第229頁)因此,對詩歌意蘊的理解無法依靠嚴格的邏輯推理方式完成,只有和詩人相同審美心理結(jié)構(gòu)的讀者,才能在凝神觀照中的某一瞬間洞悉隱藏在意象中的意蘊,以頓悟的方式實現(xiàn)對詩歌的深層理解(《詩歌鑒賞心理》,第174-175頁)。如袁枚所說的讀詩須“神悟”,即“鳥啼花落,皆與神通。人不能悟,付之飄風?!币踩鐕烙鹚啤傲缪驋旖牵瑹o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保ā稖胬嗽娫挕ぴ娹q》,見《滄浪詩話校釋》,第26頁)詩歌以文字為創(chuàng)造意象的基礎(chǔ),而讀者需要從意象中獲得鏡花水月般的深層意蘊。真正的好詩,應該是圓融而不著痕跡的給人以無窮的思考與回味。在頓悟狀態(tài)下,學詩者和讀詩者實現(xiàn)了向創(chuàng)作者的轉(zhuǎn)化,即韓駒《贈趙伯魚》所說的“一朝悟罷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詩歌頓悟是一個認知過程,同時也是一個情感過程。所以其頓悟的結(jié)果除了對深層意蘊的洞悉,還有審美體驗的獲得。詩歌頓悟在超越主客體的對立后,獲得充滿創(chuàng)造性的審美愉悅,這一過程帶給讀者強烈的、類似高峰體驗的空前自由(《詩歌鑒賞心理》,第175-176頁)。正如胡應麟所描繪的“詩則一悟之后,萬象冥會,呻吟咳唾,動觸天真”的狀態(tài)。
  
   通過對中國古代詩歌頓悟理論的心理學思想進行解讀,認為詩歌頓悟是一種直覺式的把握詩歌深層意蘊的鑒賞方式,這一過程伴隨著強烈的審美體驗。進一步,嘗試從實證研究中尋找證據(jù),為詩歌頓悟的理論提供實驗證據(jù)的支持。
   三、詩歌頓悟過程的認知心理機制
   1.直覺式的加工方式
   張晶等使用腦事件相關(guān)電位技術(shù)(event-relatedpotentials,ERPs),借鑒問題解決頓悟研究中的猜謎-催化范式探索了詩歌鑒賞中的頓悟過程(張晶、劉昌、沈汪兵、張小將,2015,第111-120頁),這是對詩歌深層審美機制的首例實證研究。實驗中以缺少關(guān)鍵詩眼的不完整詩句作為問題,考察被試看到詩眼答案后的認知加工。這一任務誘發(fā)被試主動鑒賞詩句,同時也是被試對詩句進行二次創(chuàng)造的過程。根據(jù)被試對詩眼誘發(fā)下詩句鑒賞的主觀判斷,分為“有頓悟”和“無頓悟”兩種條件。研究發(fā)現(xiàn)“有頓悟”詩句較“無頓悟”詩句的加工反應時更短。反應時是認知心理學實驗的重要指標之一,直接反映了認知加工過程所需要的時間,這一結(jié)果符合詩歌頓悟“突發(fā)性”的特點。頓悟從本質(zhì)上看,是潛意識中醞釀的東西向意識領(lǐng)域的突然涌現(xiàn)。因此,不論頓悟之前主體對作品觀照的時間長短,一旦頓悟,就呈突發(fā)狀態(tài)(《詩歌鑒賞心理》,第175頁)。詩歌頓悟條件下更短的反應時也可能和直覺式的加工方式有關(guān)。直覺加工在現(xiàn)象上,常被描述為某種預感,或知道某事卻不知道自己是如何知道的。而在操作上,是指尚未形成有意識的表征之前,對認知對象的意義和結(jié)構(gòu)等已產(chǎn)生了一種預知,即不經(jīng)過邏輯推理的認識事物的方式(周治金、趙曉川、劉昌,2005,第745-751頁)。Bowers等人(1990,pp.72-110)在遠距離聯(lián)想任務(remoteassociatestest,RAT)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設(shè)了三詞一組的測驗任務(dyadsoftriads,DOT)來研究問題解決過程中的直覺現(xiàn)象。實驗中呈現(xiàn)兩組由三個詞組成的DOT任務,其中只有一組題目具有語義連貫性,即可以被解決,另一組DOT任務不具有語義連貫性。被試被要求首先報告DOT任務的答案,如果被試無法報告答案,則繼續(xù)判斷哪一個DOT任務具有連貫性,之后進行信心評定。在不能作答的情況下,這一判斷代表了被試的直覺與預感。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對于不能給出答案的DOT題目,被試仍能區(qū)分出哪個DOT任務具有連貫性,且回答的正確率與信心評定等級的高低一致。也就是說,被試在正確的問題解決過程中,直覺思維起了重要的作用,并且伴隨著更高的信心。張晶等(2015)研究中,“有頓悟”條件下更快的反應時,可能也在于被試進行頓悟判斷時,伴隨著直覺思維的更高的確信感。雖然“有頓悟”和“無頓悟”條件下被試都能通過詩眼答案理解詩句,但“有頓悟”條件下,豁然開朗的直覺加工讓被試更快的完成了詩句的整合,也更確定詩眼答案的正確性與適切性,因此按鍵反應更快。部分問題解決頓悟研究也報告了類似的實驗結(jié)果,即頓悟式加工存在更快的反應時(Aziz-Zadeh,Kaplan,&Iacoboni,2009,pp.908-916;Zhao,etal.,2013),這似乎說明,詩歌頓悟和問題解決頓悟都可能是以直覺的方式實現(xiàn)的。

共 11453 字 3 頁 首頁123
轉(zhuǎn)到
【編者按】此篇論文可以很好的加深理解靜安云儒后期即將推送的《由淺談詩人張棗的詩學建構(gòu)努力上升到當下文學青年動輒思考其繼承價值意義》中所提出的詩學開悟問題的理解。同時也給愛好詩詞寫作的詩人提供了文論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詩意中談到的開悟。開悟是筆者靜安云儒在品讀著名詩人張棗的話語時引申出來,談到了詩人的詩學建構(gòu)上努力的方向是先開悟到變通,再到闡釋。這里也不作過多透漏,隨后敬請關(guān)注?!揪庉嫞红o安云儒】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黃金山        2021-05-19 15:12:22
  我學習了幾次。慢慢理解中
活到老學到老
回復1 樓        文友:靜安云儒        2021-05-19 15:14:19
  詩意中的開悟是值得閱讀學習的。文論中的觀點見解值得閱讀。感謝黃老留墨,夏祺安好!
共 1 條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