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學(xué)網(wǎng)-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xué)
當(dāng)前位置:江山文學(xué)網(wǎng)首頁 >> 東籬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東籬】俗世煙火(散文)

精品 【東籬】俗世煙火(散文)


作者:非語易之 布衣,247.75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4931發(fā)表時間:2021-08-06 05:58:52

【東籬】俗世煙火(散文) ◎俗世煙火
   寧都,一個偏居于贛南的小城。雖然小,但還有些許名氣,尤其是在飲食方面。俗話說“民以食為天”,把這句話當(dāng)作寧都的城市名片一點也不為過。別的暫且不提,但說遠(yuǎn)在兩百公里外的贛州市,以“寧都”冠名的大小餐飲店隨處可見,總算是沒有辜負(fù)了寧都享有“贛南糧倉”的美譽(yù)。
   我不是個美食家,最多算是個食客,因此不敢對各種美食妄加評判,但我生于斯長于斯,飲食習(xí)慣有了與生俱來的認(rèn)同,以至于在別處遇到相類似的吃食,總覺得少了正宗的原味,本能的產(chǎn)生排斥。味道是一種很特別的東西,很多時候我們眷戀某種味道,更多的眷戀還是與之相關(guān)聯(lián)的人。這些人,無論是熟悉的還是陌生的,散落在每個平常的日子,總能讓你感覺到直接地氣的煙火味。
   作為在小城生活了四十多年的我,評價美食固然有些托大,但講講小城中的“俗世煙火”應(yīng)該是無可厚非的。
  
   ◎連秀
   “寧都肉丸”,是寧都人常吃的一種早餐。
   一碗剛出鍋的小肉丸,由食客自己根據(jù)口味加上適量的蒜泥、辣椒、姜末、蔥花,最后來一調(diào)羹醬油,淋上香油,充分地攪拌均勻。整個過程聽似繁瑣但絕不復(fù)雜,食客們的味蕾與食欲正是在攪拌中調(diào)動得飽滿。
   特色肉丸店在小城有很多家,分布在各個街頭巷尾。同是肉丸店,因了每個店主制作手法和經(jīng)營方式而特色各異,有的重“肉”,有的重“料”;有的重“量”,還有的重其“鮮”,不一而足。
   連秀開的就是肉丸店,在小城并不顯眼的地段,但有著數(shù)十年的歷史。鋪子不大,就一個門臉房,前面臨街,后面一條短巷。臨街的口子上擺著兩個大煮鍋,鍋旁有個簸箕用來盛放煮過頭道的丸子(肉丸無論大小,都需煮兩道),走進(jìn)鋪子,左邊兩張條桌,靠墻的放著一摞摞的海碗,靠外的放著熬好的豬油,連秀就在兩張桌子之間取碗、盛肉丸、蘸豬油然后遞給客人,整個過程序而不亂,看得久點還能覺出“行云流水”的味;客人接過,轉(zhuǎn)身在右邊調(diào)料桌擇取各色佐料,然后在店內(nèi)不多的幾張桌子尋位坐下;沒有空位的客人便搬個塑料凳,在“街頭巷尾”有滋有味的咀嚼起來。
   到連秀這兒來的基本是熟客,平時少有見面的甚至素未謀面的,一來二往間,都成了“食友”。于是乎,連秀的小店逐漸成了小城人的集散地,寒暄者有之,談時感世者有之,指摘不平者亦有之,都是海闊天空式的閑談,不帶任何的目的或功利,也就十來分鐘的時間,之后又換了下一撥客人,換了下一個話題。連秀在忙的間隙也會插上幾句,或笑或嘆,“連秀肉丸店”宛然就是老北京的“茶館”。
   不夸張的說,我在小城的日子里,一年當(dāng)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早上是在連秀這兒吃早點的。有時隔得久了些,一到鋪子總能聽到連秀招呼:“老師,你來了,你家小黑(我兒子)呢,他怎么沒來?”招呼間一碗冒著熱氣的肉丸便遞到我的手上。有時我在想:與其說我喜歡吃肉丸,倒不如說更愿意在一天的起始聽到透著熱乎勁的話語。
   連秀臉上總是帶著和藹的微笑,聲音也一直是溫細(xì)可親的。說實話,連秀并不漂亮,甚至頸脖子還略向左微傾,頭總是偏著,但是始終掛在臉上的微笑,再加上熨帖的話語,不僅彌補(bǔ)了這一缺陷,而且更顯得溫柔起來。是的,連秀就是這樣一個人:不漂亮但卻美麗。
   來這的客人都多少有這種感覺。無論寒暑,每天早上七點至十點間,客人一撥撥的來又一撥撥的走,店里嘈雜但絕無喧嘩。有的人因為忙無法送孩子上學(xué),干脆每月預(yù)存一些錢在連秀那,成了沒有任何憑證的“VIP”。讓我感到奇怪的是,我只看到小孩吃完后在連秀“路上注意車”的招呼聲中離去,同樣有不少大人也是吃完后簡單一句“連秀,記上”便離開,但我沒有看到過連秀拿出小本記賬;更讓我驚訝的是,我從未看到或是聽到任何一方因為數(shù)目的問題引起爭執(zhí)。
   一天,我進(jìn)店里,連秀側(cè)頭看見我,熟練地舀滿一碗肉丸,笑著遞給我,說:“老師,我看到你發(fā)表在寧都文學(xué)雜志上的‘作文’了,寫得真好,都是寧都老城的味道?!蔽乙贿吔舆^一邊笑著:“是嗎?有你的肉丸好嗎?”于是我們一齊爽朗的笑了。
   連秀的這個店是純粹的家庭作坊:母親總是守在頭道鍋旁,一手撈起肉醬,稍稍握拳,肉醬便從指縫間鼓出,另一手用一把小調(diào)羹快速的挑著一個個丸子,丸子便快活的畫著弧線在熱氣中躍入鍋中;父親打雜,將客人留下的碗一個個收、洗、沖、壘;還有個小妹,應(yīng)了客人要求,煮面、煎蛋、炒肉。一家人都如連秀般始終帶著滿足的微笑,寒暑易節(jié),一家人一天天樸實的走在小城固有的時光里。
   一個夏日的清晨,晨練的我跑著步來到店里,店里已經(jīng)有不少趕著上班或送孩子上學(xué)的人了,我端著一碗拌好各種調(diào)料的肉丸來到后巷,坐下,身旁掠過習(xí)習(xí)巷風(fēng),慢慢收干微汗,好不清爽!
  
   ◎老楊
   連秀專做早點,老楊做的是夜宵。
   小城的人提起宵夜,大多數(shù)人躍入腦海的是“小陳女子夜宵店”,老楊是那兒的主廚。小陳女子名氣遠(yuǎn)遠(yuǎn)大過老楊,據(jù)說贛州市的“蝦霸”連鎖店,小陳女子是大股東。小陳女子,是老楊的小姨子,當(dāng)我知道小陳女子在贛州的餐飲做的如此成功,心里就一直有個疑問:老楊為何沒有往外走,而是固守在小城。
   我還是個小孩時就認(rèn)識老楊了,雖然他不一定認(rèn)得我。一則他兒子是我小學(xué)同學(xué),二則他是小城里最早一批擺夜宵攤的人。小城的夜宵攤可以上溯至上世紀(jì)八十年代,那時的小城完全的小,城里只有橫豎兩條主街道,在靠體育場(當(dāng)時人們唯一的集會場所)的半條街區(qū),由北至南排開一個個夜宵攤位,每個攤位幾乎是一樣的架勢:臨街一輛板車,板車的推把下墊條長板凳,板車上一半架著爐子,爐子上一口大鍋;另一半平放一塊面板,上面是已經(jīng)發(fā)酵好的面團(tuán),用一塊紗布蒙著;板車后面一例的用四根竹竿拉上繩子,套上圍布,里面擺上兩三張桌子,這就是整個攤子。手工面、餛飩、水餃(也只有這三樣)都是現(xiàn)做現(xiàn)賣,調(diào)料非常簡單,一撮蔥花,一把胡椒,湯很純正,味道現(xiàn)在想來仍覺鮮美。
   那時的老楊還很年輕,人長得精瘦,和妻子(大陳女子)一起忙活,妻子負(fù)責(zé)現(xiàn)做餛飩、水餃,老楊負(fù)責(zé)搟面下鍋。他的攤位在最南邊,旁邊臨著一條巷子,老楊一家就住在巷子里。每天黃昏,老楊就帶著妻子和還在上小學(xué)的兒子,用板車推著全部家什,支起攤位開始整晚的忙碌。
   那個年代對小孩而言,吃夜宵簡直就是很奢侈的事情,記得面條是三毛錢,餛飩是五毛錢,但再貴的價格也抵擋不住饞蟲的勾引,我們總是會想盡一切辦法,攢夠一碗面條甚至一碗餛飩的錢,然后暢快的吃上一頓,連一滴湯都不剩的那種,每次都撐得肚子圓滾,額頭冒汗。印象最深的一次,身無分文的我實在饞不過了,刻意在老楊攤位前輾轉(zhuǎn)數(shù)次,裝作很熱情的與他兒子打招呼,狠心要了一碗餛飩,吃完后厚著臉皮叫他兒子進(jìn)簾圍,商量能否先賒賬,小孩當(dāng)然無法做主,但同學(xué)面前又想表現(xiàn)仗義,最后在他兒子的掩護(hù)下,偷偷掀起簾子,從后巷逃之夭夭。后來讀到魯迅的《社戲》一文,我認(rèn)定老楊的兒子就是文中的“阿發(fā)”。老楊和老楊的兒子肯定早已不記得這段插曲,但每次見到老楊,我總有一種沖動想對他說:我再也沒有吃到過像那晚那樣美味的餛飩。
   現(xiàn)在少有去吃宵夜,但凡去總是首選老楊那兒。要說也怪,同樣是宵夜一條街,“小陳女子夜宵城”位置居中,兩側(cè)的夜宵店鋪總是稀稀拉拉的一兩桌,唯獨老楊這兒人聲鼎沸,從店內(nèi)擺到店外,很多時候還有站著等座的。招牌菜是每桌必點的,在我看來不止一個,如:燉砂鍋、小龍蝦、牛排、肉丸片、鴨頭、白菜梗炒油渣……對了,還有白粥和蘿卜干,白粥是煮得很濃很透的那種,蘿卜干一定是用豆腐乳的料拌的,二者搭配堪稱一絕——贛州的“蝦霸”連鎖每桌必送一煲白粥一碟蘿卜干。
   小城的人確實很喜歡來這兒,雖然店里沒有任何有檔次的裝修,但這兒不僅有爽口的美味,更多的在這兒可以大呼小叫,可以叼煙光膀,不必在意所謂的“斯文”或是“敗類”。這就是直接地氣的市井,大家都是自由的人,共享這份煙火味,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這恰恰就是一種世俗的文化。
   一天夜里,已是晚上十點多了,我和幾個好友在此相聚,夜宵攤熱鬧的場面漸趨平靜,我看到老楊坐在路邊抽著煙,眼神透過泛起的煙霧,望著店里店外空著的桌子,還有仍在喝酒談笑的幾個客人,似乎在享受著難得的悠閑,又似乎找到了生活的滿足,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了為何老楊一直留在小城,而沒有去贛州發(fā)展。恍惚間,我又想起年輕時的老楊,并且兩個形象自然的融合在一起,在那一瞬間,我感到時間不是距離,雖然過去近半個世紀(jì),小城早已改天換地,煥然一新,但所有的情感應(yīng)該還是一如昨日。
   老楊也是這么認(rèn)為吧,我想。
  
   ◎小油鍋與“燈盞糕”
   小油鍋在小城很常見,油鍋里燒的是油果,一爐一鍋一油鏟,外加一雙長木筷,鍋上架著用細(xì)鐵絲扎成的橫欄,用來放置剛出鍋的油果,同時滲濾掉油果表面的油膩。
   小城的一味特色小吃便出自這小小的油鍋——“燈盞糕”——小城的人經(jīng)常當(dāng)做早點,配上一碗白粥,一碟咸菜,簡直是神仙般的享用。我沒有考究過“燈盞糕”的歷史,不妨大膽推測,在寧都這個“客家搖籃”,自客家人成型起就應(yīng)該有了小油鍋和“燈盞糕”了。
   顧名思義,“燈盞糕”形如燈盞,用米漿炸成。燒油鍋的在鍋旁放一個鐵桶,大小適中,桶里是磨好的米漿,燒者一手執(zhí)小圓鏟,一手用小瓷調(diào)羹舀點米漿,蘸在圓鏟中央,和著圓鏟的熱度,乳白的米漿在黑色的小圓鏟上盛放開一朵圓白的花,一入油便悠悠的飄在油面,瞬間變換為金黃的顏色,然后用長木筷將這朵金黃的花翻轉(zhuǎn)幾遍,即可夾出鍋?!盁舯K糕”在細(xì)鐵欄上整齊的排列著,滲油的同時透著撲鼻的米香,在街巷間飄散流轉(zhuǎn)。
   在小城里,小油鍋四處可見,燒油鍋的多半是年過半百的老人,往往夫妻二人,一人執(zhí)鏟炸糕,一人持筷出鍋,配合默契,眼到手到,心意更是相通。若有興致駐足品鑒,一對老夫妻在小油鍋后忙碌的場景,就是一幅煙火十足的鄉(xiāng)土畫,一首韻律飽滿的通俗詩,一曲悠悠安然的生活謠。
   逢休息日,我便會在家熬上白粥,然后帶上兒子前往城東菜市場附近,在一對老人那兒買上十幾個“燈盞糕”。這家的“燈盞糕”米香味很純正,用老人自己的話說,雖然小城拆遷改建,多次變換地點,但很多老主顧,無論住在城北、城南還是城西,都會循著味“不遠(yuǎn)千里”的到他這來。我對這話深信不疑,因為很多次到了他那,也要排位等上片刻;去得稍晚,一桶米漿早已見底,只能退而另求他處。
   有一次,我自認(rèn)為還早,和兒子趕到時,桶里又是空空如也,兒子在搖頭嘆息,我佯裝抱怨:“老人家,為什么不多備一桶呀?”老人一邊收拾家伙式一邊滿足的笑著回應(yīng):“一天就賣一桶,知足了,呵呵,明日趕早?!?br />   回去的路上,兒子突然問我:“爸爸,你看他們的調(diào)羹那么小,一桶的米漿要舀多少下,一個早上又要燒多少個‘燈盞’呀?!”
   突然的一問,我倒是一時反應(yīng)不過來,片刻后感嘆道:“是啊,兒子,過日子就是這樣,滿滿的一桶也是要一調(diào)羹一調(diào)羹的舀啊,只有這樣,原本純白的日子就變得金黃,并且香味撲鼻起來?!?br />   兒子剛讀完七年級,面對我的“答非所問”,好像若有所思,看看我,然后點點頭:“哦……”
  
   寧都,寓意“安寧之都”。小城偏居于贛南一角,因交通一直不夠便利,相對有些閉塞,但源于客家人不懼漂泊的秉性,向外走的人很多,并且不少的寧都人還開創(chuàng)了屬于自己的一片天;而留在小城里的人,也并不保守,而是以堅毅踏實的步子丈量著每一天的生活。就如始終微笑著操持肉丸小店的連秀,半世紀(jì)鍋鏟人生的老楊,還有每天就賣一桶米漿的老夫妻,他們就是小城人的縮影,安詳而知足,快樂而愜意;正是有了他們的存在,再次漂泊異鄉(xiāng)的寧都人心里永遠(yuǎn)有一個家的念想。
   老子有言“治大國若烹小鮮”,我的理解是治大國不易,要的是細(xì)致用心,更要不求太過,應(yīng)恰到好處。我以為過日子亦如是,因為我們畢竟是普通人,如果將生活比作小小的油鍋,那一天天的日子就是一個個“燈盞糕”,在看似平靜的油面翻轉(zhuǎn),最終在充滿人情煙火的俗世中,變得金黃燦爛起來。

共 4786 字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編者按】寧都,一個偏居于贛南的小城,雖然小,但還有些許名氣,尤其是在飲食方面?!皩幎既馔琛笔菍幎既嗽绮统3缘囊环N。肉丸店在小城有很多家,每個店各有特色。連秀肉丸店隱在小城中,到連秀這兒來的基本是熟客,一來二往間,連秀店成了小城人的早會點,大家海闊天空式的閑談,不帶任何的目的或功利,客人一撥又一撥,“我”一年當(dāng)中至少有三分之一早上是在連秀店吃早點,與其說“我”喜歡吃肉丸,倒不如說喜歡聽到連秀透著熱乎勁的話語。作者抓住場景、語言、神態(tài)、動作細(xì)膩描寫,令一位溫柔可親、和藹誠信的人物形象躍然眼前。連秀專做早點,老楊做的是夜宵。老楊是“小陳女子夜宵店”的主廚,完全可以去大城市發(fā)展,卻一直固守在小城,從八十年代忙活夜宵攤,直至如今?!靶£惻右瓜辍蔽恢镁又?,兩側(cè)生意清淡,而老楊這里生意火爆,這里沒有任何有檔次裝修,只有家常美味,這里接地氣,大家都是平凡人,共享這份煙火味,是呀,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小油鍋與“燈盞糕”,在小城里,小油鍋四處可見,都是夫妻二人,一人執(zhí)鏟炸糕,一人持筷出鍋,配合默契,眼到手到,心意相通,那場景,就是一幅煙火十足的鄉(xiāng)土畫,一首詩,一曲悠悠安然的生活畫。逢休息日,“我”便會帶上兒子去一對老人那兒買上“燈盞糕”。作者抓住老夫婦的語言與神態(tài)描寫,刻畫了一位安詳知足,快樂而愜意人物形象。文章開門見山,直入主題,作者善于從紛繁復(fù)雜的生活畫卷中捕捉,截取有文學(xué)意義的真實事件,釆用真實的表達(dá)形式,栩栩如生地刻畫了幾位樸實善良的“市井鄰里”形象,他們在自己的軌道上生活,他們有各自的喜怒哀樂與生活方式,令人讀罷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并真實而深刻地感受到了人間極致的溫暖與人間最美的煙火氣。好文,力薦品讀,感受精彩。問候老師祝安!【東籬編輯:李湘莉】【江山編輯部?精品推薦202108070006】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李湘莉        2021-08-06 06:07:29
  一篇非常接地氣的文章,通篇透著溫暖的底色,升騰著人間最美的煙火氣,迎面撲來了肉丸與炸油糕的香味!感謝投稿東籬,遙握問好,謹(jǐn)祝寫作愉快,精彩紛呈!
回復(fù)1 樓        文友:非語易之        2021-08-06 15:30:25
  謝老鄉(xiāng)辛苦編按!人言近水樓臺先得月,我說隔壁老鄉(xiāng)先品味,有空光臨小城,當(dāng)盡地主之誼!
2 樓        文友:習(xí)之樂哉        2021-08-06 08:59:43
  好久不見易之老師的美文了,聽易之說過,暑假期間做教師的不放假,那就意味著繼續(xù)做著與教學(xué)有關(guān)的工作。今天拜讀老師佳作,總感覺被老師筆下的煙火味所籠罩。一座贛南小城,有著自己獨具特色的小吃名片,連秀的“寧都肉丸”,老楊的宵夜店,遍地開花的小油鍋與“燈盞糕”彌漫在小城的每一個角落,給這里的人們帶來了特色美食的享受。文字里的煙伙味,飄著丸子的肉香,宵夜店的忙碌和人氣以及讓人垂涎的“燈盞糕”。拜讀此文既有美文的分享又是精神上的愉悅,一舉兩得,很劃得來。點贊!
回復(fù)2 樓        文友:非語易之        2021-08-06 15:33:48
  習(xí)社確是性情中人,謝謝美評!
3 樓        文友:白玄        2021-08-06 09:56:52
  文章選材典型,選取寧都早餐的肉丸,夜宵的手工面、餛飩、水餃,燈盞糕等代表寧都無法忘記的美食以及其制作人情狀,生活氣息濃厚,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富有個性,寫出人間至美的煙火味,很接地氣。在描寫、敘述中得到人生啟迪。問候作者,學(xué)習(xí)欣賞。
回復(fù)3 樓        文友:非語易之        2021-08-06 15:36:26
  老師謬贊了,民以食為天,飲食即生活!問老師好!
4 樓        文友:懷才抱器        2021-08-06 12:45:13
  飲食之欲,煙火氣的誘惑,這是生活的基本常態(tài),誰都無法擺脫。而且,我覺得每到一處,不應(yīng)該來什么饕餮大餐,而是先遍嘗小吃,小吃是最百姓的,他們流連忘返就是小吃得以傳承下來的證據(jù)。這篇散文,漫談贛州小吃,很有意思,有時候讀得口舌生津了。在飲食世界討日子的人,最得有手藝,也品味,我覺得作者描寫介紹的人物就告訴讀者這樣的意思,因此,做人的道理就隨著飲食欣賞入心了。不知那個小肉丸怎么樣,有什么地道處,我是想吃了。
懷才抱器
回復(fù)4 樓        文友:非語易之        2021-08-06 15:23:12
  飲食問懷才老師好!味道純正,絕無吹噓,誠盼疫霾盡散,盛邀東籬眾友到小城一游!
5 樓        文友:鴻雁南飛        2021-08-06 15:28:51
  城市的煙火氣,正是由一群人,老揚(yáng),蓮秀,還有一鍋燈盞由白色變金黃,穿越了歲月,妖嬈了時光,豐滿了記憶,溫暖了游子。太好的文,讀之醇厚,回味甘甜!
回復(fù)5 樓        文友:非語易之        2021-08-06 15:32:32
  謝謝老師美評!遙問安!
6 樓        文友:懷才抱器        2021-08-06 16:18:43
  配上肉丸一個圖,來一碗可否?
懷才抱器
回復(fù)6 樓        文友:非語易之        2021-08-06 17:07:05
  下次去連秀店里現(xiàn)場拍給老師。????
共 6 條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