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風】遇見林語堂—— 走進生活的藝術(shù),樂享藝術(shù)的生活(隨筆)
辛丑孟秋,隨齊魯壹點讀書會拜會林語堂先生,分享《生活的藝術(shù)》,聊述心得。
——題記
很少讀民國大師。曾幾何時,當我在文化的沉睡中醒來,仰見東方文明的夜空,閃耀著經(jīng)史子集匯聚的星河,從此照徹我的心底,只覺得星漢燦爛,不知津渚。可是,當我在岸邊遇到民國大師,他們總能帶我徜徉其間——他們本是危樓之上手摘星辰的人,站在近現(xiàn)代文明的轉(zhuǎn)折點上,賡續(xù)著文脈。其中兩位恩師,似乎一個是新儒家,教我們安身立命;一個是新道家,教我們樂天知命,一個是早些時候拜會的錢穆先生,一個便是剛剛遇到的林語堂先生。
林先生總是談笑風生,坐在時光的另一頭娓娓道來,花鳥蟲魚之間,透著深厚的國學功底,令人欽敬。林老謙和而又自信,自謂不過是傳統(tǒng)文化哺育的赤子,不無高傲的告訴歐美讀者:“我從東方所借來的真理在那邊都已陳舊平常了。但它們總是我的觀念,它們已經(jīng)變成自我的一部分?!彼谧嫦攘粝碌闹腔劾飬⑼溉松恼軐W,開導(dǎo)世人什么才是生命的真諦:“中國文化的最高理想人物,是一個對人生有一種建于明慧悟性上的達觀者。這種達觀產(chǎn)生寬宏的懷抱,能使人帶著溫和的和譏評的心理度過一生,丟開功名利祿,樂天知命的生活?!庇谑牵抑匦抡J識了久仰的蘇東坡,原來他的“無往而不樂”,正是來自明慧悟性的達觀。
恍惚記得少年時翻閱《三言兩拍》,作者借故事主人公之口,評論中國文化的特質(zhì):大意是說儒家忒平常,佛家忒清苦,唯道家逍遙無極,快活似仙。而今看來,道家所謂肉體飛升,豈不就是掙脫名枷利鎖,求得精神自由,與天地萬物為一,樂享生命本真?果真如此,何必在寂滅中向往不可預(yù)知的天堂!在這本“私人的供狀”中,林先生也不太喜歡談?wù)摫^色調(diào)的佛學,看來古今達者總有相通的思想脈絡(luò)。不過說到這里,我倒要跑出來替佛家打個不平:甘瓜苦蒂,記得佛家的人生三諦首先就是苦諦,曠達的人生何嘗不來自人生的困境?倘若沒有遍嘗人生百味,誰能品出歡樂的雋永?至于林先生的幽默,是開在歡樂樹上的花朵罷!
我們已經(jīng)習慣一路奔忙,在歲月的旅途中櫛風沐雨,跋山涉水,遠離曾經(jīng)的伊甸園,把生長于斯的田園也拋在身后。后面有個追兵叫生存,前面有個夢境叫理想,“講求效率、講求準時,及事業(yè)成功”,已然變成后工業(yè)時代中國人的“三大惡習”。只有在路邊喘息的時候,偶然撥弄腳下的小草,撫摸天際的白云,恍然想起我們也是有性靈有靈性的人,亟需一部“抒情哲學”。人生有愛也有情。如果愛的爆發(fā)讓我們強大,那么情的寄托讓我們歡樂,加在一起,才是有靈有肉的我?!霸煳镏饕苍S會曉得當他在地球上創(chuàng)造人類時,他是創(chuàng)造了一個放浪者”,既然這個世界如此嚴肅,“所以必須有一種智慧和歡樂的哲學加以調(diào)劑?!?br />
跟隨林先生的步伐,我們信步走去,遇到“八世紀的白居易,十一世紀的蘇東坡,以及十六、十七兩個世紀那許多獨出心裁的人物,”聽林先生與他們暢談,為他們代言,就像久違的知己。在“懷良辰以孤往,或植仗而耘籽”的田壟,一轉(zhuǎn)彎的功夫,遇到了我一直仰慕卻找不到的陶淵明。林先生當著全世界朋友的面,把心中的偶像捧到了天上:“我們看出一種造成那和諧生活的情感和天才,這種和諧的生活已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沒有一個人能比他更卓越?!蔽抑两褡x不懂他們,只能傻傻的跟在林先生背后脅肩諂笑。但我分明在這群老仙翁身上,嗅到這樣一種氣息:閑適、沖和與雅趣。
我想閑適意味著從容,只有面對人生的挑戰(zhàn)贏得了主動,在狹促中走向曠達,才能把日子過成段子。沖和乃人生況味的大白菜,“甘受和白受彩”,然后烹調(diào)人生至味,幽暗蕪雜的心地長不出和美的瓜果。雅趣的園地五彩繽紛卻并不遙遠,不僅茶可以交友,酒可以行令,而且累石可以邀云,栽松可以邀風。通往天堂的彼岸,不需要珠玉堆砌的大門,因為“我們的地球?qū)嵲谑且粋€絕好的星球”,百靈依然在唱,花樹依然在開,春秋依然溫和,夜晚依然送涼。于是還有多情的我,與這多彩的世界相愛相擁。
初逢民國大師,談笑間不覺放松下來,原來林老就是這么一個風趣可親的人,大可當面喚作“幫閑文人”而不被見怪。在林先生看來,“一定要我們擺脫太繁忙的生活和太重大的責任”,不必擔心放浪者的哲學讓中國人變得玩世不恭。我們要做的,只是“把道家的現(xiàn)世主義和儒家的積極觀念配合起來,便成中庸的哲學”。原來如此,頓悟。
儒家的三不朽,讓我們在畢生的勞瘁中實現(xiàn)彼岸的永恒,而道家放養(yǎng)的幫閑者,讓我們收回對天堂的遙望樂在當下。如此說來,儒家和道家一表一里、一唱一和,一個讓我們修齊治平開拓生活,一個讓我們樂觀曠達享受生活。所謂中國文化,不過一部生活的藝術(shù),在這茫??嗪?,安頓吾人的性靈。難怪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諸葛亮,都是一幅仙風道骨的模樣,特立獨行、一生偃蹇的蘇東坡,更是大口啃著東坡肉。
在生活的藝術(shù)里,享受藝術(shù)的生活,乃知“清風明月,不用一錢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