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名著·傳經(jīng)典】【寧靜】以文明道,澤被中華(隨筆) ——石中元日記中的《道德經(jīng)》
一、1983年10月
1983年10月23日(星期日)日記:今天上午,北京市自學高等委員會在北京74中學設考場,考兩科:《古典漢語》《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及作品選》。北京74中院子里擺滿了考生的自行車。想當初(1980年),我們自學考生9000人,可謂壯觀,3年過去了,如今只剩下700余人堅持高等自學考試。考《古典漢語》,我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考得一塌糊涂。凡是我學過的,都沒有考,凡是我沒有學過的,全考了。高等自學教材里沒有《道德經(jīng)》內(nèi)容,卻讓我們考生給老子的《道德經(jīng)》標出標點符號,并釋義(翻譯白話文)。我從來沒有看過《道德經(jīng)》,真是抓了瞎,鼻孔喝水——夠嗆。
以上是我38年前寫的日記,也是我第一次與《道德經(jīng)》正面相撞。從考場上出來,我竟笑了起來,嘲笑自己無知無識,嘲諷自己不知高低深淺。嘲弄自己年少無才、張狂放浪,正如樂山凌云寺上面的對聯(lián):笑古笑今,笑東笑西笑南笑北,笑來笑去,笑自己原來無知無識。觀事觀物,觀天觀地觀日觀月,觀上觀下,觀他人總是有高有低。
我除了后悔自己讀古書太少外,更多的是懺悔自己。在那大革文化命的年月,傳統(tǒng)文化是“封、資、修”(封建主義、資本主義、修正主義),“必置于死地而后快”。當年我是一個紅衛(wèi)兵,曾經(jīng)敲鑼打鼓、揚塵舞蹈地表忠心。有一次奉命在街道一戶居民家抄家,凡是古書都上繳到單位,然后堆在廣場上付之一炬。這里面有沒有《道德經(jīng)》,我不知道,但我是與“組織上”一起焚燒過一次書的。這真是罪過啊,我小小的年紀(當時14歲),卻跟著大人一起干這種勾當。如今回想起來,我真不是個東西!呸?。∧鞘莻鹘y(tǒng)文化的一場浩劫,直接從器物層面毀滅了典籍、古跡、文物、字畫......從而改變了國人的生存生活方式,國人心中對傳統(tǒng)文化的珍視,親師”的敬畏也隨之被瓦解。那是一個和尚打傘——無法無天的年頭——呸!?。?br />
二、1993年1月
1993年1月15日:我利用元旦假日以及年度休假的十幾天,專心致志在家中學習《道德經(jīng)》(徐澍、劉浩注譯、江南文化書院黃山分院編、安微人民出版社、1990年5月版),以此為主要版本,先后參照了陳鼓應的<<老子注譯及評介>>(中華書局1984年版)等七八個《道德經(jīng)》版本。我仍然采用高等自學時的“讀、聽、寫”的笨辦法,將《道德經(jīng)》念讀一遍、抄寫一遍、白話譯文一遍,然后再反復交替進行。我是下定決心,要弄懂其含義,以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意志,將《道德經(jīng)》生吞活剝,吃進肚里。
其中,趙毓民、趙琳兩位作者撰寫的《道德經(jīng)洗塵錄》,讀來有趣。該書根據(jù)《老子》八十一章,將其內(nèi)容劃歸哲學、人生觀、政治、軍事四個單元,把八十一章視為聯(lián)立方程組,像解代數(shù)那樣用《老子》原文,互文互證求解《老子》本意。(注:《道德經(jīng)洗塵錄》后來改名為《老子道德經(jīng)淺釋》,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出版后,兩位作者給我郵寄了一冊,并簽名紀念。)
我從山東省一處道觀里請回來的非正規(guī)出版物《道德經(jīng)白話解說》(江希張譯),愛不釋手。江希張(1907~2004),字慕渠,山東歷城縣人,被康有為譽為“民國第一神童”。江希張7歲撰寫《四書白話解說》叢書,10歲著作《道德經(jīng)白話解說》。江希張對《道德經(jīng)》義理闡發(fā),文字解說,令我心悅誠服。那種心平氣和的闡釋,仿佛能夠穿越古今,和老子一起心神交融?!暗郎f物,萬物皆道”,仰可觀宇宙之變化,俯可察世事之浮沉。地球山川萬物,人間眾生色相,或明或暗,或隱或現(xiàn)著“道與德”。所有的事物都遵循著固有的、有軌道可以追尋的行為方式,而這種行為方式體現(xiàn)在人類的活動中就是道德。尊道崇德可以獲得比較長遠的生存。
元旦假日以及年度休假的十幾天,我天天學習《道德經(jīng)》,有“誰知夢里乾坤大,只道其中日月長”之感,我心情舒暢,心滿意足,可謂是難得的“文化大餐”。
以上是我28年前寫的日記,當時年富力強,有一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氣魄,自以為弄懂了《道德經(jīng)》的含義,真理在手,正義在胸!至今想起來,是那么可笑?!暗馈辈皇枪鈴奈淖掷镒x出來的,更是靠人生的智慧去感悟。如今,我對《道德經(jīng)》仍然是一知半解,不求甚解。陰符三百字,道德五千言,有穿越時空的魅力,每個字都有無量的意思。雖不求甚解,但是只要讀下去,久而久之,必有收益。欲求甚解,便要反復地、經(jīng)常地誦讀。熟讀多遍,也許有一天別開生面,由一知半解到豁然開朗,走進一片新天地。古今中外的高人,不是讀沒讀過《道德經(jīng)》的問題,而是一生讀了多少遍的問題。
三、1993年2月至3月
1993年2月16日日記:從“靜、柔、慢”到“老子自然功”。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比藗兠γβ德担o緊張張,在拼命玩命。怎樣才能剎住通往懸崖絕壁之路上的快車?道家的“靜、柔、慢”是人生平安之路的三大法寶。
靜:靜為躁君。《道德經(jīng)?第十六章》曰:“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弊屪约旱囊庾R達至虛極,守護入靜入定狀態(tài)。這個時候,萬物一起運作,我就可以觀看其循環(huán)往復規(guī)律了。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靜,清靜就叫做復歸于生命。復歸于生命就叫自然,認識了自然規(guī)律就叫做聰明,不認識自然規(guī)律的輕妄舉止,往往會出亂子和災兇。認識自然規(guī)律的人是無所不包的,無所不包就會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長久,終身不會遭到危險。靜能克服人的焦躁不安。靜,讓我們更全面、深入地思考問題。水靜下來才會清澈,人心靜下來,人才能戰(zhàn)勝自我,做生活的主人。
柔:“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比擞猩臅r候,身體是柔軟的,有溫度的,死后慢慢變冷、變僵、變硬;天下有情之物,莫不如此。柔是一種“強大”。世界上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東西了,但是水卻能克制剛強,容納萬物?!疤煜轮寥?,馳騁天下之至堅。”
慢:動之徐生?!笆肽軡嵋造o之徐清?孰能以動之徐生?”誰能使渾濁安靜下來,慢慢澄清?誰能使安靜變動起來,慢慢顯出生機?這段話有兩個徐,徐就是慢,慢亦“徐”,動亦“徐”,一靜一動均亦“徐”。動之徐生,也是做事的法則。不要氣急敗壞,不要自亂陣腳。做事不暴不躁,不“亂”不“濁”,從容“徐生”,怡然自得地去工作、去生活。
“靜、柔、慢”在當今這個時代,缺失缺席,能做到這三個字,便是一個真正的高人。人生苦短,且不說有多少人能放下牽絆,自得清凈,恐怕能讀懂“靜、柔、慢”這份淡然與智慧的人,少至又少。依據(jù)“靜、柔、慢”,我自創(chuàng)“老子自然功”的身心修煉──
獨自靜坐,雙目微閉,全身肌肉自然放松。雙手輕輕地擱置腹部下方,意守丹田,調(diào)整呼吸(調(diào)身、調(diào)心、調(diào)息),在有意無意之間,進入恍恍惚惚、懵懵懂懂的狀態(tài)——少則三、五分鐘,多則十幾分鐘。然后朗誦或背誦《道德經(jīng)》部分章節(jié)(少則三、五章,多則十余章節(jié),可從頭開始,或從中抽取自己感興趣的章節(jié)),然后再反復三五遍或七八遍,每次朗誦或背誦《道德經(jīng)》半小時左右為宜。朗誦或背誦完畢,再閉目養(yǎng)神幾分鐘。每日“自然功”,在晚睡前效果更佳。這僅是我個人養(yǎng)身修性的小體會,不必看重!
1993年3月3日日記:今天上午我出席了河南省鹿邑縣召開的“第三屆老子學術(shù)國際研討會”,我在大會上的發(fā)言標題為“老子出版古今談”。我是以雙重身份參會的:一是道家論文的學者,二是出版社組稿編輯,計劃出版“道家文化叢書”。
四、2002年4月
2002年4月4日日記:因公出差到山東煙臺市,順便游覽塔山。煙臺塔山旅游風景區(qū)位于煙臺市中心區(qū),這里山海合璧,水陸相連。登上塔山山頂,放眼望去,碧波蕩漾,海天一色。
塔山因其主峰在宋元時期建有一座寶塔而得名,早在公元1923年以前塔山就建有塔和廟,距今至少有700多年歷史。塔山東攜岱山,西牽南山,如同一道天然的綠色屏障,將繁華的煙臺市區(qū)攬護懷中。
塔山頂有一座太平庵,太平庵是一座全真教庵堂,可謂“青山綠水開畫景,太平靈庵悟天機”。庵堂中有三圣殿,殿里供奉“三圣”:孔子、老子、釋迦牟尼,此種供奉格局在國內(nèi)極為罕見。三圣塑像和顏悅色,供奉一堂,和平共處。儒家的仁義、道家的修身、佛教的慈善,多元文化和而不同,體現(xiàn)了道教“全真教”的三教合一,“慈、仁、悟”一體,給人以萬法同宗、殊途同歸之感。
站在塔山頂,感慨萬千:三教同源,太極原從無極起;萬緣一善,眾生須及有生修。中華神傳文化傳承了五千年,留下了無數(shù)的經(jīng)典文獻。道家修煉人軒轅黃帝被尊為“人文初祖”。他仰觀天文、俯察地理,教化百姓順應天道。流傳二千五百年后,有老子出世,著《道德經(jīng)》,重整了道家思想。爾后,有孔子(前551至前479)開創(chuàng)了儒家學說。又經(jīng)五百年后(公元67年),來自印度的佛法東傳至洛陽,經(jīng)魏、晉、南北朝根深葉茂。至唐代(公元618至907),儒、釋、道三教開花結(jié)果,臻于鼎盛,成就了中華文明的黃金時代。
“乾為父,坤為母,本生成造化以開宗;天作君,地作師,從之理陰陽二成道”(陜西省佳縣:五老殿)。中國的文化自儒、釋、道的融合融通,形成了敬天知命、天人合一、尊道重德、善惡有報以及“仁、義、禮、智、信”等人生價值觀。
五、2010年1月
2010年1月12日日記:去年10月13日,北京市海淀區(qū)文聯(lián)召開了《上善若水》(魏淑文著、中國作家出版社、2009年8月版)作品研討會。我以北京作家協(xié)會散文組副組長的身份出席了研討會。會后,我將發(fā)言稿整理成文,標題:“以善良之心,走人生之路——《上善若水》的成功之處”?!侗本┤請蟆?010年1月11日發(fā)表了此文,全文如下——
作者一篇篇文章就是一個個具體的實例,這也是《上善若水》一書的成功之處?!吧仙迫羲保鲎岳献拥摹兜赖陆?jīng)》第八章,提倡的是一種不爭之德,當一個人離上善若水不遠的時候,他已經(jīng)悟出了人生的真諦。
《道德經(jīng)》第八章有云:“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大意是說: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于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處最善于選擇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于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于恪守信用,為政善于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于發(fā)揮所長,行動善于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做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
有善行善功者常,無善事善德者不常。道家思想文化的意義,在于它對人類文明社會負面因素的清醒認識和批評。資源危機、空氣污染、環(huán)境惡化,危及到人類的生存,這些問題的解決,僅靠技術(shù)手段治理是不夠的,應該重新認識道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思想的價值。尊重自然,愛惜生命,為子孫后代留下一個美好的生存空間。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作者以善良之心,走人生之路。李永田先生在《認識自己》一文中說,人生之路盡管漫長,看透了,不過在走著五步:第一步,走出娘胎。這一步看起來不知不覺極其簡單,實際上只有三百萬億分之一的幾率。第二步,走出無知。用前人積累的知識將自己武裝起來。第三步,走出貧困。衣食無著不能生存,何談創(chuàng)造?第四步,走出自我,利己也利他、為國亦為家。第五步,走進永恒。大善感天地,大德蔭子孫。只有走出第五步,人的一生才完善!敢問人生之路在何方?《上善若水》提示:路在腳下的第五步?。ㄗⅲ狠d《北京日報》2010年1月11日)。
注:本文參考了本文作者的著作《文苑擷趣——打撈我的筆墨生涯》下集第12章日記書信、同心出版社2016年版。
2021年10月17日,重新改寫于北京延慶淡泊灣書齋